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琴声缉凶
[美]约翰·弗洛赫蒂
联邦调查局特工克里斯来到了山上的一间小屋前。他来抓捕卡尔·理查兹,一个持枪的危险杀人犯。透过一扇破烂的窗户,他看见一个留着胡子的中年男子正在密切地注视着他。
克里斯深吸了一口气,抬腿迈进了小屋,亲切地打招呼:“您好!”
一个老人正站在壁炉旁,他看着克里斯,没有出声。那个留胡子的中年男子仍然靠窗站着,手里拿着一把手枪。
“你是警察,对吧?”拿枪的人问。
“是的。”克里斯带着友善的微笑答道,“您一定是帕皮·理查兹,卡尔·理查兹的父亲。”“没错,我是卡尔的爸爸。你们抓不到他的。”枪指着克里斯。
“那么,您是……”克里斯看着老人问。
“我和帕皮是老朋友。”老人答道。
克里斯点点头,环顾了一圈屋子。“上头安排我负责这个案子,”他说道,“但我可以看出他今天不在家。我想我还得再来一趟。”然后,他看见了挂在墙上的那把小提琴。“谁拉小提琴?”他问。
屋内沉默了一会儿,然后那个老人答道:“帕皮。他是这一带最好的小提琴手。你应该听听他拉的《草丛中的火鸡》。”
克里斯似乎一下子来了兴趣,说道:“真的呀?我也略懂皮毛。介意我看看那把小提琴吗?”
走过去取那把小提琴时,克里斯知道枪仍然在瞄准他。他感到额头在冒汗,但他平静地从墙上取下了小提琴,似乎他是一位受到热烈欢迎的宾客。他小心地把小提琴翻转过来,取下琴弓。然后活泼的音乐声响了起来。克里斯拉的正是《草丛中的火鸡》。老人开始用一只脚在积满灰尘的地板上打起了拍子。但帕皮仍然一动不动地站着,紧握着枪,冷冷地看着克里斯。
克里斯卖力地拉着小提琴,眼睛偶尔瞄上帕皮一眼。突然,音乐变了,琴弦上响起了一首古老民歌的优美旋律。小屋内弥漫着热情的气氛。克里斯觉得自己从来都没拉得这么好过。帕皮·理查兹也陶醉了,对抗的眼神变成了惊奇。枪现在已经指向地面。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帕皮已把枪丢到了角落里。
“哦,警官,”帕皮说道,“这是一流的演奏水平。也许您应该留下来吃饭,再给我们多演奏几首曲子。”
饭后,三人一起坐在屋外享受春日的阳光。他们聊起了小提琴曲,以及住在这一带的老人和帕皮认识的小提琴手。
他们聊了一个小时,没有谁提起克里斯到这里来的原因。优美的琴声再次响起,又一个小时过去了,仍然没有提到关于卡尔·理查兹的一个字。最后,克里斯说道:“抱歉,我得回镇上去了。我现在住在司法办。”
老人看了他一会儿,说:“卡尔呢?你想逮捕他,不是吗?”声音里带着一些调侃。
“哦,不是我要抓他,”克里斯笑道,“是政府要抓他。您知道政府要抓一个人时的态度是怎样的。也许花费几天,几个月,或者几年,但他们总会抓到他。花费的时间越长,他在外面的情况就会越糟糕。”
“政府总能抓到他想抓的人吗?”老人问。
“不总是。有时候那个人会在潜逃途中死掉的。”
帕皮陷入了沉思。许久,他突然说道:“嗯,警官先生。我喜欢你说话的方式,我也喜欢你优美的琴声。我想你是一个信得过的人。”他停了下来,似乎很难再讲下去。然后,他沙哑着说:“我……好吧,我会和卡尔谈谈。我想他明天会作出正确的选择。明天中午你在司法长官办公室等着吧。”
克里斯顿时如释重负,但他还是惊讶地说道:“那么,明天中午见。”下山时,他擦去了额头上的汗。
第二天中午,当镇上教堂的钟敲响12点的时候,街上出现了一个留着胡子的中年男子,他的身后跟着一个年轻的男子,一看就知道已经在山上藏了好几天。他们正朝司法长官办公室走去。
(选自《特别关注》,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故事里帕皮·理查兹是罪犯的父亲,“靠窗站着,手里拿着一把手枪”等细节暗示了他戒备的心态,而“枪丢到了角落里”表明他已放松了对克里斯的警惕。
B.特工克里斯是小说的主要人物,故事里通过他同相关人物的对话以及拉琴的核心情节,从始至终表现出他在缉犯过程中的冷静与无所畏惧。
C.在缉犯过程中,《草丛中的火鸡》以及相关乐曲的演奏,让克里斯赢得了罪犯家人的信任,并在随后的对话中改变了他们继续匿藏凶犯的主意。
D.小说主要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让特工克里斯的形象逐渐鲜明饱满;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结合也让主人公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2.小说中的“克里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小说以“琴声缉凶”为题很巧妙,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众所周知,在阳明心学的思想体系中,“万物一体”论是其重要的理论组成部分。这一命题的完整表述是“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然而以往人们在讨论这一命题时,往往容易突出“万物一体”而刊落后面的“仁”字,这就使得阳明学的万物一体论与历史上其他形态的万物一体论的理论界线变得模糊不清,甚至有观点认为阳明此说与庄子“万物与我为一”的道家观点存在某种渊源关系。为了澄清这类似是而非的观点,有必要重新探讨王阳明“一体之仁”的仁学思想的意蕴,以揭示阳明学万物一体论的理论特质及其思想意义。
必须指出,在“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命题中,“一体之仁”无疑是核心概念。其中,“一体”是对“仁”之特质的一种描述。具体而言,“一体”即整体义、全体义,“一体之仁”是强调“仁”,不仅是人心的德性存在——心体,更是遍在于万物而与万物融为一体的本体存在——仁体,表明宇宙存在一种基本的精神特质。我们关注“一体之仁”而非单独的“仁”字,目的在于揭示阳明学万物一体论的思想精髓。唯有用“一体之仁”的观念才能充分展现,同时也可以藉由“一体之仁”来表示阳明学万物一体论的理论特质有别于历史上其他形态的万物一体论,我们称之为“仁学一体论”,即仁学形态的万物一体论。
从历史上看,大致有两种形态的万物一体论,一种是先秦诸子时代的传统万物一体论,另一种是宋代道学思潮中出现的新形态的万物一体论。前者可以孟子“万物皆备于我”(《孟子·尽心上》)、庄子“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惠施“泛爱万物,天地一体”(《庄子·天下》)为代表,后者可以程颢“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以及“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二程集》)的仁者境界说为代表。阳明学的万物一体论与这两种理论形态都有所不同,它是建立在良知心学基础上的新形态的“仁学一体论”。
一般认为,王阳明的万物一体论源自程颢。然而,宋代道学思潮中出现的以程颢为代表的万物一体论,含有“生生之仁”和仁者境界两种主要含义,强调从“须先识仁”的角度出发,以实现仁者之心的境界就是万物一体的境界,偏重于工夫指向的、主观呈现的境界论意义。然而,与程颢偏重于境界的论述不同,王阳明是从“一体之仁”的角度出发,将仁者境界的万物一体论推展至以一体之仁为核心内涵的万物一体论,这是王阳明基于“一体之仁”的本体论对万物一体论的重构。
(摘编自吴震《论王阳明“一体之仁”的仁学思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王阳明心学的思想体系中,“天地万物一体之仁”这个命题是重要的理论组成部分。
B.阳明学的万物一体论与其他的万物一体论之间有着清晰的理论界线,却又容易被混淆。
C.“一体之仁”是“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核心概念,揭示了宇宙存在的基本精神特质。
D.王阳明推翻了先秦诸子时代的传统万物一体论,他的万物一体论是一种全新的重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意在澄清关于阳明仁学的错误观点,探讨其“一体之仁”的思想意蕴,揭示阳明学万物一体论的理论特质和思想意义。
B.作者从辨析核心概念出发,揭示了阳明学万物一体论的思想精髓,藉此表明阳明仁学有和其他万物一体论不同的理论特质。
C.作者列举历史上两种形态的万物一体论,意在强调阳明学的万物一体论是建立在良知心学基础上的新形态的“仁学一体论”。
D.文章结尾指出,王阳明将程颢的万物一体论推展至以一体之仁为核心内涵的万物一体论,表明王阳明是仁者境界说的继承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抛开“仁”字强调“万物一体”,就会混淆阳明万物一体论与其它万物一体论的界线。
B.要把握“一体之仁”这一核心概念的内涵,就要抓住“心体”和“仁体”两种特质。
C.只要关注“一体之仁”中的“仁”字,就能够揭示阳明仁学万物一体论的思想精髓。
D.研究王阳明的仁学思想,既要揭示其理论特质和思想意义,又要关注其它相关理论。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关于传统文化,流沙河先生曾经有过这样的表达:
文化里面的“化”,含有变化的意思,文化也要与时俱进。我们不要把传统文化神化了,它不是什么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文化的作用也是潜移默化的,它不会立马见效。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面一则征稿启事,此启事在格式与表达上有几处不当之处,请找出5处并进行修改。
第三届“中华赞”征稿启事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展现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文艺发展繁荣,传递正能量,提振精气神,激发广大青年的创作激情,推动诗歌散文创作更好更快的发展,本社特举办第三届“中华赞”全国诗歌散文征文大赛。
日前,本社将向广大青年开展“中华赞”主题征文活动,征文围绕歌颂中华、感恩父母、讴歌生命、赞美生活、追逐梦想为主题,要求思想内容健康向上,诗歌、散文均可。欢迎广大青年抛砖引玉,不吝赐稿。
征稿日期:2019年12月22日。
来稿请发送至邮箱xxyyl@163.com,本社将查看并刊登在本杂志评论版。
《春天》杂志社
2019年10月1日
在《红楼梦》第二十一回中,“大姐儿”生了痘疹后,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一面打扫房屋供奉痘疹娘娘,一面传与家人忌煎炒等物,一面命平儿打点铺盖衣服与贾琏隔房,一面又拿大红尺头与奶子丫头亲近人等裁衣。外面又打扫净室,款留两个医生,轮流斟酌诊脉下药,十二日不放家去。”
(1)这段话是小说中哪个人物安排的?
(2) 在这些处置措施中,哪些地方恰好符合了现代科学防疫知识?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为中心, ① ,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 )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 ② 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一般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云,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 )得下。可是势力一变,( ),缩成一小团。到( )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 ③ 。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正由于这社会圈子的富于伸缩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对世态炎凉中国人也特别有感触。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互助 收容 树倒猢狲散 极致
B.救助 收容 墙倒众人推 极致
C.互助 包容 树倒猢狲散 极端
D.救助 包容 墙倒众人推 极端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人对世态炎凉也特别有感触,正由于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变化的中心势力而小大。
B.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C.正由于那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小大,对世态炎凉中国人也特别有感触。
D.正因为那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中国人对世态炎凉也特别有感触。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