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佚之狐,郑人,佚之俅之子也。狐少善思辩,多才识。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佚之狐,郑人,佚之俅之子也。狐少善思辩,多才识。为幕僚,常得郑君宠之。

晋侯、秦伯围郑,郑危在旦夕。狐求见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武使秦,秦晋师,郑遂安。郑伯欲厚赏武。狐闻之,言郑伯曰:“武,舌辩之士,以口舌退师,功高莫大,厚赏,理也;然,武终为隐者之徒,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窃以为当赏者,臣也。”郑伯愕然,赏之。

异日,村夫有拜于郑廷者,郑伯迎之。问之,乃烛之武之兄文也。文曰:“君恩四海,天下之,万民之幸也。武口舌还军秦晋,三军不能敌,厚赏以利郑也。然,家有老母,八又三,日必侍之。武往说师,老母之,臣昼夜侍母,目不交睫,亦宜赏之。况武本不欲说秦,臣数劝方为之也!”郑伯赏之。

未几,宫廷左右及三军将士上书求赏者络绎不绝,郑哗然。晋闻之,复攻之,郑危矣。

史臣曰:“郑危而遂安者,君明而士贤也;郑安而复危者,赏功之过欤,抑邀功妒贤欤?”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晋既,郑遂安        还:撤军。

B.厚赏以郑也            利:利益。

C.武往说师,老母之      系:挂念。

D.君恩四海,天下之      惠:得到恩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郑伯曰            若亡郑而有益

B.口舌还军秦晋      厚赏利郑也

C.烛之武之兄文也      使杞子……戍之,

D.郑伯愕然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幕僚,在古代称将军幕府中参谋、书记等,后泛指文武官署中佐助人员(一般指有官职的).

B.秦晋之好,原指春秋时秦、晋两国世通婚姻,后泛称任何两姓之联姻。有时也简称为“秦晋”。

C.周制,诸侯大国三军。中军最尊,上军次之,下军又次之。一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三军合三万七千五百人。

D.旬是十日为一旬(一个月分三旬);十岁为一旬;旬也可指12年,一般说大一旬或小一旬是指一个属相周期12年。本文是指后者。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烛之武劝退秦师有功于国,郑伯打算重重地奖赏他,可是这一奖赏刚有动议,就引起了来自各方面的连锁反应。

B.佚之狐凭借自己是老臣,德高望重,平时对郑伯尊重有加,觉得这次举荐烛之武有功,要奖赏,首先应该奖赏自己。

C.烛之武的哥哥烛之文认为自己在侍奉老母亲、劝说烛之武面见秦君退秦师有功,应该得到奖赏;其他大臣也想分功。

D.史臣认为,导致郑国从安定陷入危局的原因并不是郑伯设立奖项,而是郑国上下抢夺别人的功劳嫉贤妒能的风气。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

(2)况武本不欲说秦,臣数劝方为之也!

 

1.B 2.A 3.D 4.B 5.(1)译文:要不是我推荐,他最终也不会显露名声,有什么建立功劳的机会呢? (2)译文:再说烛之武本来不愿意去劝退秦国军队,是我多次劝说他才去退秦军的! 【解析】 1.本题是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B项,“利”解释为“利益”有误,应解释为“对……有利”,句子翻译为:对他重赏对郑国有利。 故选B。 2.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虚词的使用.比较两个句子使用的虚词意义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从后面的句子入手,因为这些句子是我们在课文里学过的,我们了解它们的意义与用法,然后我们再看第一句文言文出现在文中哪个地方,再来比较两者意义用法是否一致。 A项,“于”都是介词,对; B项,第一个“以”,介词,凭借;第二个“以”,连词,同“而”,两句意义用法不相同; C项,第一个“乃”,副词,原来是;第二个“乃”,副词,才,两句意义用法不相同; D项,第一个“然”,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第二个“然”,然而,两句意义用法不相同; 故选A。 3.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D项,“本文指后者”错误。本文“家有老母,八旬又三”,八旬指的是八十,十岁为一旬,本文指前者。 故选D。 4.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原文中关键细节的理解。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对。 B项,“凭借自己是老臣,德高望重,平时对郑伯尊重有加”无中生有,原文没有相关表述。原文“狐闻之,言于郑伯曰:‘武,舌辩之士,以口舌退师,功高莫大,厚赏,理也;然,武终为隐者之徒,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窃以为当赏者,臣也’郑伯愕然,赏之”他只是觉得这次举荐烛之武有功,要奖赏,首先应该奖赏自己。 故选B。 5.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举”,推荐;“见”,显露;“何功之有”,宾语前置句,应是“有何功”,句子翻译为:要不是我推荐,他最终也不会显露名声,有什么建立功劳的机会呢? ②“况”,再说,表示另说一层;“说”,劝说;“数”,多次,句子翻译为:再说烛之武本来不愿意去劝退秦国军队,是我多次劝说他才去退秦军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

杨景龙

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

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轫,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即至为明显,胡适自己就承认,他的新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胡适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无法完全逃离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

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像戴望舒名篇《雨巷》的中心意象“丁香”,即来自李璟《摊破浣溪沙》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卞之琳就说《雨巷》“读起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余光中《碧潭》有句“如果舴艋舟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活用李清照《武陵春》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古今诗歌作品之间,郑愁予名篇《错误》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蝶恋花》下片中的无焦点冲突和戏剧化情境;舒婷名篇《船》表现的咫尺天涯的永恒阻隔,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同出机杼。

古今诗人之间,像郭沫若诗歌的豪情气势与李白诗歌,艾青诗歌的深沉悲郁与杜甫诗歌,戴望舒、何其芳诗歌的辞色情调与晚唐温李诗词,卞之琳诗歌的炼字琢句与南宋姜、吴雅词等;古今诗体之间,像胡适之体的浅白与元白体的浅俗,俞平伯、严阵、流沙河诗歌的语言节奏与古代词曲句式,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诗歌与古代辞赋歌行,白话小诗的体式与古代绝句小令等;古今诗歌流派之间,像新边塞诗的激昂豪迈、地域特色显明,与盛唐边塞诗的激情悲壮、异域风光独特等;古今诗歌主题之间,像社会政治主题,爱国主题,爱情主题,时间生命主题,历史主题,自然主题,乡愁主题等;古今诗歌形式手法之间,像构句分节押韵,意象化,比兴象征,构思立意,意境营造与氛围渲染,叙事性和戏剧化,互文与用典等;其间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开展扎实有效的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有利于古代诗歌研究者扩大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理清20世纪新诗的诗学背景和诗艺渊源,从而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估;并以辉煌灿烂的古典诗艺为参照,剖析新诗艺术的利弊得失,提升新诗的艺术水准;促使古典诗艺的现代性转化;它还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而在广泛的意义上,它更有益于培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弘通的历史视野和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根据文意,下列不能证明“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的关系的一项是

A.舒婷《春夜》中的名句“我愿是那顺帆的风/伴你浪迹四方”,与唐代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可说是活脱相似。

B.李瑛的《谒托马斯·曼墓》中的“细雨刚停,细雨刚停/雨水打湿了墓地的钟声”,很容易让人想起杜甫《船下夔州郭宿》中的诗句“晨钟云外湿”。

C.洛夫做过将古诗句“加工改造”的实验,他曾把李贺的“石破天惊逗秋雨”一句改写为“石破/天惊/秋雨吓得骤然凝在半空”。

D.台湾诗人席慕蓉在她的《悲喜剧》一诗中写“白苹洲”上的等待与相逢,其实是对温庭筠《梦江南》词意的翻新与主题的掘进。

2.下列对“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的意义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能够扩大古诗研究者的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整体把握中国古典诗歌史的发展演变。

B.能够较为准确地评估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

C.能够拓展中国新诗的领域,进而形成边缘交叉的、新的分支学科。

D.在广泛的意义上能够丰富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和历史视野,同时对古典诗艺进行创造性转化。

3.下列分析与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新诗在继承古诗优良传统的同时,横向移植外作品,并对外来作品进行现代创造性转化。

B.白话新诗从一开始出现,就秉承了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尝试集》的作者胡适也认可这一观点。

C.古今诗歌无论是在作品之间还是诗歌体裁之间,以及在诗人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D.小到意象、诗句,大到诗人风格、流派、主题、手法,都可以寻找到古今之间施受传承的脉络和痕迹。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

⑵指点江山,激扬文字,____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⑶波光里的艳影,_______________。《再别康桥》

⑷寻梦?撑一支长篙,_________________。《再别康桥》

⑸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士皆垂泪涕泣。(《荆轲刺秦王》)

___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

⑺复为慷慨羽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尽上指冠。《荆轲刺秦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知 ;《烛之武退秦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

 

查看答案

翻译下列句子。

⑴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⑵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查看答案

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战国策》是西汉学者刘向所整理、校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是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B.《左传》为“十三经”之一,相传是暮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所作,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被鲁迅称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是寡人之过也”中的“寡人”即为寡德之入,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是对对方的敬称。“吾不能早用子”中的“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查看答案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其西封(延伸、扩张)   微太子言,臣愿得之(拜会,前往)   旦暮渡易水(早晚)

B.秦之遇将军,可谓矣(刻毒)  人不敢与视(逆、迎着目光看) 以试人,血缕(浸渍)

C.持千金之资物(货币)     荆轲(倒下)      有以报太子(有用来……的办法)

D.诸侯之列(并、列)   乃引其匕首秦王(掷、击)    既,取道(临时祭路神)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