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世上有许许多多的人许许多多的事,看起来似乎和我们...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世上有许许多多的人许许多多的事,看起来似乎和我们没有什么关系,但仔细想想却发现,他们又实在和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外面的进行着的夜,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请以“和我有关”为标题,联系生活体验和认识,写一篇记叙文来演绎这则材料的內涵,不少于800个字。

 

例文: 和我有关 这偌大的世界里承载着无限的遐想,承载着你我他,所有的一切都注定和我有关。仰望星空,繁星点点是我对他人的注视与关爱。俯瞰大地,一切草儿都是我对绿园的期待。放眼远眺,辛勤的背影是我耕作的诉说。一切皆和我有关。 他的仰望,和我有关。 最美妈妈钟菊萍,正因仰望救下了一条鲜活的生命,而她手断成了三截。面对飞速坠落的生命,不假思索的疾步上身伸手接住,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她,注定和我有关。她的伟大震撼了我,我在为小小摩擦而对母亲大加不解之时,是这位美丽的杭州女子为我诠释了母爱的伟大。回起过往种种,斗转星移间母亲头上已添了白发,从前白滑的脸已多了几道折痕。母亲已老去,却无时无刻的关爱着我。母亲的爱,没有钟菊萍的伟大,平凡到不能再平凡,却埋下我深深谢意。这种爱也是伟大的。母亲说:“我可能不会像钟菊萍那样救别人家的孩子。”当我不解时,“我老了,哪有她敏捷,稍有不慎摔了我的宝贝女儿咋办。”听完母亲的诉说,我竟没有为母亲自私而气愤。感谢仰望的钟女士,教会了我感恩母爱。她的仰望,真的和我有关。 他的俯瞰,和我有关。 退休了,还骑车三轮车满大街的跑,不是别人,正是受人敬仰的白芳礼老人。他不辞劳苦的工作,为的是孩子有书可念,三轮车上俯瞰大地,那是他对祖国未来的殷切关爱。是的,他与我有关,当我为前途迷茫的时候,是他的事迹让我明白,没有什麽可担忧的,日子一天天的过,只有坚定不移,在学业上有所成就,才是当做的。他对教育的支持感染了我,鼓舞着我直面学习困难,坚毅的勇敢直前,感谢白芳礼老人,以坚定不移的信念和热忱与教育的心鼓舞我前进,他与我有关。 他的远眺,与我有关。 袁隆平一直致力于水稻的研究。稻田里农民模样,谁又知道他是帮助中国解决吃饭问题的大科学家。他的远见,他的辛勤,影响着千千万万的农民,我便是其中一个。他的杂交水稻,使家里稻田总能喜获丰收。他,和我有关。 从此,仰望星空,俯瞰大地,放眼远眺,不再孤单,一切和我有关的都在身边。 【解析】 试题 (一)思考命题(字字计较,词词落实) “和”,即“跟、与”之意,为介词。 “我”,可以是专指,指作者本人;也可以是泛指,相当“我们”,或是某一群体,或是芸芸众生。 “有关”,即“有关系”“有关联”“有影响”等之意。 (二)关注材料(锁定关键,提取提示) 捉住材料语中的关键语句: (1)“世上有许许多多的人许许多多的事,看起来似乎和我们没有什么关系,但仔细想想却发现,他们又实在和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把握住几个关键词:“人”“事”“似乎”“没有”“关系”“实在”“有着”“关联”。由此发现:“与我有关”之人和事,表面上与“我”存在疏离感,但实际有着内在密切关联。 (2)“联系生活体验和认识”。 拒绝“假”“大”“空”,呼唤写作者表达真性体悟,抒发真情实感。 (三)整体把握(宏观掌控,认知意图) “和我有关”这一命题,要求写作者思考作为个体或群体的人与外界(包括自然和社会)发生着的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认识到人与外界互动的重要性,不可因为在生活中某些人和事(物)存在着时空或者精神上的距离而忽视甚至无视其存在。 本命题提倡“我”应该以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对待人事,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它强调的是主人翁精神、公民自主意识、责任感、同情心、危机感等。 【立意构思】 可以从三个角度切入,进行构思、行文。 (一)“是什么”角度 什么和我有关?和我有关的人和事有哪些? 人——身边人(亲朋、师友、邻里)?陌生人(路人甲乙丙、未谋面之人)? 事——平常琐事?国家政事?社会热点?天下大事? (二)“为什么”角度 为什么说这些人与事和我有关?和我有什么关系? 关乎利——社会福利?个人(群体)权益?身心健康?个体发展?环境安全?…… 关乎情——拳拳亲情?殷殷友情?赤子之情?民族之情?文化情怀?人之常情?…… (三)“怎么样”角度 如何对待“和我有关”?怎样处理这些和我有关的人和事? 态度——抛却冷漠心态?唤醒责任意识?放出联系眼光?释放包容胸怀?…… 行动——积极回应?冷静对待?想方设法?协同解决?…… 以上三个角度可以选择其一行文,也可以综合运用。但无论采用哪种综合,“是什么”是行文的基础,只写这一点的话有只罗列现象之嫌,认识稍显肤浅,因此作文质量会打大折扣。最好结合后两个角度其一综合运用,并把其作为行文的重点,让文章更显深度。 【立意示例】 写记叙文,可以写身边看似不起眼、不相干的小事,诸如家庭插曲、朋友离合、邻里事端、路上见闻等等,写出自己涉身其中的体验和感受。 【写作提醒】 1.角度问题:写作最好“纯情”一点,角度过多,行文如蜻蜓点水,形式有余深刻不足,徒惹读者眼花。 2.选材问题: 写作中所选素材应该具有现实感或现场感,应多关注身边人和事。所选素材,应紧扣“表面无关,实则有关”的原则,即表面存在疏离感,内在存在相关性。 3.思维问题:行文中要找到合理的“和我有关”的联系点,不可为赋文章强说“关”。这一“关”,是内在的、隐形的,是合乎事理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下面问题。

(1)后面有画着两个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画后也有四句,写着道: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2)后面忽画一饿狼,追扑一美女,欲啖之意。其下书云: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3)后面便是一所古庙,里面有一美人在内看经独坐。其判云: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装。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以上判词分别写的是金陵十二钗中的哪三位?

(1)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请把下面《红楼梦》的回目补充完整,注意每个括号仅填一个字。

(1)第五回       贾宝玉神游_____)(_____)(_____        警幻仙曲演红楼梦

(2)第十六回     _____)(_____)(_____才选凤藻宫        秦鲸卿夭逝黄泉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绝句漫兴九首(一)

杜 甫

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

谓谁朝来不作意,狂风挽断最长条。

(注) ①公元757年,杜甫45岁,正值年富力强,在京城长安任左拾遗,虽忠于职守,但终因受房琯案牵连,于758年六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759年夏,杜甫来到成都,定居草堂。本诗是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所写。②户:门。③作意:如意。

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隔户杨柳弱袅袅”侧面描写了杨柳的位置和形态:她虽然体态柔弱,但轻盈纤美。

B.“恰似十五女儿腰”用杨柳描写十五岁少女的纤柔细腰,意在表现少女的妩媚动人。

C.“谓谁朝来不作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对于摧残杨柳的人给予了无情的嘲讽。

D.“狂风挽断最长条”的意思是忽然一阵狂风吹来,把杨柳那根最长的枝条给折断了。

2.诗中的“杨柳”有什么特点?诗人借“杨柳”这一意象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和注释简要回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佚之狐,郑人,佚之俅之子也。狐少善思辩,多才识。为幕僚,常得郑君宠之。

晋侯、秦伯围郑,郑危在旦夕。狐求见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武使秦,秦晋师,郑遂安。郑伯欲厚赏武。狐闻之,言郑伯曰:“武,舌辩之士,以口舌退师,功高莫大,厚赏,理也;然,武终为隐者之徒,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窃以为当赏者,臣也。”郑伯愕然,赏之。

异日,村夫有拜于郑廷者,郑伯迎之。问之,乃烛之武之兄文也。文曰:“君恩四海,天下之,万民之幸也。武口舌还军秦晋,三军不能敌,厚赏以利郑也。然,家有老母,八又三,日必侍之。武往说师,老母之,臣昼夜侍母,目不交睫,亦宜赏之。况武本不欲说秦,臣数劝方为之也!”郑伯赏之。

未几,宫廷左右及三军将士上书求赏者络绎不绝,郑哗然。晋闻之,复攻之,郑危矣。

史臣曰:“郑危而遂安者,君明而士贤也;郑安而复危者,赏功之过欤,抑邀功妒贤欤?”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晋既,郑遂安        还:撤军。

B.厚赏以郑也            利:利益。

C.武往说师,老母之      系:挂念。

D.君恩四海,天下之      惠:得到恩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郑伯曰            若亡郑而有益

B.口舌还军秦晋      厚赏利郑也

C.烛之武之兄文也      使杞子……戍之,

D.郑伯愕然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幕僚,在古代称将军幕府中参谋、书记等,后泛指文武官署中佐助人员(一般指有官职的).

B.秦晋之好,原指春秋时秦、晋两国世通婚姻,后泛称任何两姓之联姻。有时也简称为“秦晋”。

C.周制,诸侯大国三军。中军最尊,上军次之,下军又次之。一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三军合三万七千五百人。

D.旬是十日为一旬(一个月分三旬);十岁为一旬;旬也可指12年,一般说大一旬或小一旬是指一个属相周期12年。本文是指后者。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烛之武劝退秦师有功于国,郑伯打算重重地奖赏他,可是这一奖赏刚有动议,就引起了来自各方面的连锁反应。

B.佚之狐凭借自己是老臣,德高望重,平时对郑伯尊重有加,觉得这次举荐烛之武有功,要奖赏,首先应该奖赏自己。

C.烛之武的哥哥烛之文认为自己在侍奉老母亲、劝说烛之武面见秦君退秦师有功,应该得到奖赏;其他大臣也想分功。

D.史臣认为,导致郑国从安定陷入危局的原因并不是郑伯设立奖项,而是郑国上下抢夺别人的功劳嫉贤妒能的风气。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

(2)况武本不欲说秦,臣数劝方为之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

杨景龙

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

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轫,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即至为明显,胡适自己就承认,他的新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胡适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无法完全逃离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

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像戴望舒名篇《雨巷》的中心意象“丁香”,即来自李璟《摊破浣溪沙》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卞之琳就说《雨巷》“读起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余光中《碧潭》有句“如果舴艋舟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活用李清照《武陵春》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古今诗歌作品之间,郑愁予名篇《错误》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蝶恋花》下片中的无焦点冲突和戏剧化情境;舒婷名篇《船》表现的咫尺天涯的永恒阻隔,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同出机杼。

古今诗人之间,像郭沫若诗歌的豪情气势与李白诗歌,艾青诗歌的深沉悲郁与杜甫诗歌,戴望舒、何其芳诗歌的辞色情调与晚唐温李诗词,卞之琳诗歌的炼字琢句与南宋姜、吴雅词等;古今诗体之间,像胡适之体的浅白与元白体的浅俗,俞平伯、严阵、流沙河诗歌的语言节奏与古代词曲句式,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诗歌与古代辞赋歌行,白话小诗的体式与古代绝句小令等;古今诗歌流派之间,像新边塞诗的激昂豪迈、地域特色显明,与盛唐边塞诗的激情悲壮、异域风光独特等;古今诗歌主题之间,像社会政治主题,爱国主题,爱情主题,时间生命主题,历史主题,自然主题,乡愁主题等;古今诗歌形式手法之间,像构句分节押韵,意象化,比兴象征,构思立意,意境营造与氛围渲染,叙事性和戏剧化,互文与用典等;其间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开展扎实有效的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有利于古代诗歌研究者扩大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理清20世纪新诗的诗学背景和诗艺渊源,从而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估;并以辉煌灿烂的古典诗艺为参照,剖析新诗艺术的利弊得失,提升新诗的艺术水准;促使古典诗艺的现代性转化;它还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而在广泛的意义上,它更有益于培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弘通的历史视野和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根据文意,下列不能证明“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的关系的一项是

A.舒婷《春夜》中的名句“我愿是那顺帆的风/伴你浪迹四方”,与唐代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可说是活脱相似。

B.李瑛的《谒托马斯·曼墓》中的“细雨刚停,细雨刚停/雨水打湿了墓地的钟声”,很容易让人想起杜甫《船下夔州郭宿》中的诗句“晨钟云外湿”。

C.洛夫做过将古诗句“加工改造”的实验,他曾把李贺的“石破天惊逗秋雨”一句改写为“石破/天惊/秋雨吓得骤然凝在半空”。

D.台湾诗人席慕蓉在她的《悲喜剧》一诗中写“白苹洲”上的等待与相逢,其实是对温庭筠《梦江南》词意的翻新与主题的掘进。

2.下列对“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的意义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能够扩大古诗研究者的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整体把握中国古典诗歌史的发展演变。

B.能够较为准确地评估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

C.能够拓展中国新诗的领域,进而形成边缘交叉的、新的分支学科。

D.在广泛的意义上能够丰富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和历史视野,同时对古典诗艺进行创造性转化。

3.下列分析与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新诗在继承古诗优良传统的同时,横向移植外作品,并对外来作品进行现代创造性转化。

B.白话新诗从一开始出现,就秉承了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尝试集》的作者胡适也认可这一观点。

C.古今诗歌无论是在作品之间还是诗歌体裁之间,以及在诗人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D.小到意象、诗句,大到诗人风格、流派、主题、手法,都可以寻找到古今之间施受传承的脉络和痕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