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造像愿文是信众在造像发愿或者还愿时表达祈福禳灾及颂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造像愿文是信众在造像发愿或者还愿时表达祈福禳灾及颂赞而撰写的文章。从某种意义上来看,长江流域这些为数众多的佛教造像愿文,是敦煌佛教造像愿文在时空上的一种拓展和延续。从时间上来看,敦煌佛教造像愿文从西魏延续到宋代初期;长江流域佛教造像愿文则主要涵盖元明清三代乃至民国初期。从空间来看,敦煌佛教造像愿文的书写者主要活动于敦煌及其周边地区,长江流域佛教造像愿文的书写者则遍布于四川、贵州、湖北、湖南、江西、安徽为主的广大长江流域。

从愿文载体来看,敦煌佛教造像愿文一般写或者刻在主像下方的龛壁上,不可移动,观者可以直接看到。长江流域佛教造像愿文主要以纸质或者丝麻织品为文本载体,用毛笔书写好之后折叠藏于造像背龛之内,然后以漆髹封,与整个造像浑然一体,不易被外人所发现。

从行文特征来看,敦煌佛教造像愿文除了记以外还有颂或铭。铭或者颂在记之前,或长或短,以骈体文写作,辞藻华美,讲究用典,长江流域佛教造像愿文绝大部分都没有铭或者颂,文辞多浅显。

从出资造像行愿者的社会地位来看,敦煌佛教造像愿文一般都是社会中层以上的信众所写,而长江流域佛教造像愿文普遍都是社会底层百姓所为。

从愿文所包含的信息量来看,长江流域造像愿文与敦煌造像愿文,在信息类别和信息层面上,既有高度的趋同性,又呈现出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特征。如在长江流域佛教造像愿文中,我们可以得知不少元明清时期有关人口迁徙以及南方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些情况。

从行文格式来看,敦煌佛教造像愿文尚不稳定。长江流域的佛教愿文则已经开始规范化,甚至出现了一些雕版印刷的填空式造像愿文。

长江流域所发现的明清佛教造像愿文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造像活动都是家庭或家族的集体行为。而敦煌佛教造像愿文则显示其造像活动大多是个人行为,因而在题记中只记录单个的造像者姓名。如果该造像者曾有过从政经历,则把官衔全部写上。

长江流域佛教造像的发愿往往都是希望作用于活着的人,以“男增百福,女纳千祥”“人口清吉,六畜兴旺”等最为多见。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则是因为在生活中遭遇到了特殊的困难而造像,希望得到神灵庇佑以便渡过难关。例如多年无子,妻子久病服药无效,或为保胎,或为营造新屋等,都是发愿的重要原因。在敦煌佛教造像愿文中,往往显示为已经逝去的亲人如七世父母、亡父亡母、亡兄等造像,希望他们可以“速登常乐”“一时成佛”或“齐登觉”。它们反映出来的是信徒对于佛教的一种虔诚态度,因而发愿往往十分宏大,尚未见到因遇到具体困难而发愿造像的情况。

通过上述初步比较和研究可以看出,敦煌佛教造像愿文与长江流域佛教造像愿文之间有一条明显的由简至繁、由粗渐精的发展脉络。其中,造像愿文撰写的程式化和规范化是二者最大不同之处,也是佛教造像愿文文本形式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标志。在内容上,长江流域的佛教造像愿文抛弃了繁缛的修辞,以简洁明了的文字表达了造像者的造像愿望,折射出了宋元明清以来佛教在中国南方发展的某些情况。

(摘编自胡彬彬、吴灿《长江流域与敦煌佛教造像愿文比较初识》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造像愿文是信众在造像发愿或者还愿时表达祈福禳灾及颂赞而撰写的文章。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长江流域佛教造像愿文是敦煌佛教造像愿文在时空上的一种拓展和延续。

B.敦煌佛教造像愿文从西魏延续到宋代初期,书写者主要活动于敦煌及其周边地区;长  江流域佛教造像愿文主要涵盖元明清三代乃至民国初期,书写者遍布全国各地。

C.敦煌佛教造像愿文与长江流域佛教选像愿文的行文格式不同。前者格式根据需要灵活多变;后者已经开始规范化,出现了一些雕版印刷的填空式造像愿文。

D.敦煌佛教造像愿文其造像活动大多是个人行为,题记中只记录单个的造像者姓名以及官衔;长江流域的明清佛教造像愿文大多数造像活动是家庭或家族的集体行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将敦煌佛教造像愿文与长江流域佛教造像愿文进行比较,突出两者的诸多差异。

B.文章从愿文的载体、行文特征、愿文信息量、行文格式等角度进行阐述,层次分明。

C.文章列举具体例子,论证长江流域的佛教造像愿文与敦煌佛教造像愿文的内容的区别。

D.文章在论述愿文的行文特征时,指出愿文文辞的雅俗之别,论证两者的价值高低不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佛教造像愿文上,可以探知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特征。如我们可以从长江流域佛教造像愿文中得知元明清时期不少有关人口迁徙以及南方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些情况。

B.长江流域佛教造像的发愿大多是针对活着的人,人们通过愿文期望人丁、家业兴旺,还有一些则是因为在生活中遭遇了特殊的困难,希望得到神灵庇佑以便渡过难关。

C.长江流域的佛教造像愿文在内容上抛弃了繁缛的修辞,以简洁明了的文字表达了造像者的造像愿望,反映出了宋元明清以来佛教在中国南方发展的某些情况。

D.敦煌佛教造像的愿文反映出信徒对于佛教的一种虔诚态度,而发愿往往十分宏大,从中可以看出,敦煌地区佛教信徒的生活比长江流域的佛教信徒的生活要好。

 

1.A 2.D 3.D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审题,仔细理解文本内容。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本题: A项,正确; B项,“全国各地”错,应是长江流域。原文是“长江流域佛教造像愿文的书写者则遍布于四川、贵州、湖北、湖南、江西、安徽为主的广大长江流域”。 C项,“根据需要灵活多变”曲解原文,参见原文“从行文格式来看,敦煌佛教造像愿文尚不稳定”,“不稳定”不是“灵活多变”。 D项,“题记中只记录单个的造像者姓名以及官衙”与原文不符,参见原文“如果该造像者曾有过从政经历,则把官衔全部写上”。 故选A。 2.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考向的要求,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本题: D项,“论证两者的价值高低不同”于文无据。文章从时间、空间、愿文载体、行文特征、出资造像行愿者的社会地位、愿文所包含的信息量、行文格式、造像活动是集体还是个人、祈愿内容等角度写了两者的不同,但是没有“论证两者的价值高低不同”。 故选D。 3.本题考查的是归纳、整合、推断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比对选项内容和文本内容的差异。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本题: D项,“从中可以看出,敦煌地区佛教信徒的生活比长江流域的佛教信徒的生活要好”错,原文“尚未见到因遇到具体困难而发愿造像的情况”,并不是表明该地区信徒的生活没有遇到具体困难,而是反映出该地区的信徒对佛教的一种虔诚态度,不愿把具休生恬困难反映在神圣的佛教造像上。 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下图是2019年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给出的“当代青年眼中好工作”的图表数据。

(二)“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会彼此敌对、互相冲突,一种利益必定消灭另一种利益;相反,人的本性是这样的: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

——马克思中学毕业考试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而今,即将中学毕业的你,面对未来的职业选择有着怎样的思考?请联系自身人生经历和社会时代特点,写一篇文章,和父母或者同学交流关于“青年职业选择”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考研查分调剂复试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段材料,简要概括“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和“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对接过程,不超过60个字。

10月19日3时31分,“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载人飞船经过多次变轨,到达与“天宫二号”相同的393千米高的轨道,并于1时11分以自主导引控制方式向“天宫二号”逐步靠近。对接前,载人飞船共进行了4次停泊——分别为两者相距5千米、400米、120米和30米时。在30米停靠站,载人飞船的捕获锁伸出,卡在“天宫二号”的卡板器里。之后,捕获锁往回慢慢收缩,将载人飞船和“天宫二号”拉近,当对接环完全对上时,对接环里的12把钩锁紧紧钩定在一起,完成对接。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考古学是利用古人遗迹遗物重建古代历史的学科,尽管先民的物质遗存作为古史研究的直接史料有益于重建古代物质文化的历史,但仅满足于人类物质文化历史的建设,________。理由很简单,人类社会的历史不仅包括物质文化历史,也应包括精神文化的历史,我们不仅要关心古人是如何生活的,________。这意味着真正的考古学研究,________,同时更要通过这些物质遗存研究先民精神文化的成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着辉煌历史中国传统色彩体系具有独特的东方文化审美内涵,在漫长的岁月中,以凝练为中国精神_________________的一部分。还记得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一幅叫做《千里江山图》的青绿山水长卷徐徐展开,令世人________________。这一巨作是如何穿越近千年的历史。近乎完美的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呢?从材料物性的角度分析一是载体的质量上乘,二是原料及绘画手段的独特性。(         ),大众则会惊叹,中国古代的绘画色彩是如此鲜艳美丽、绚烂多彩,和脑海里出现的水墨山水、梅兰竹菊等完全不是一回事。

中国人的色彩观身受老子和庄子的影响。他们认为,______________令人眼花缭乱,苍茫的天空并非其本来色彩,而是因为太远了无法看清。这两种哲学思想和色彩观,把终极一切概念归为“黑”与“白”,将引导中国人过早的忽略了研究复杂的自然表象。我们如果不能从技法和材料的角度领悟古人,就难以领略双林寺_______________的彩塑,难以理解《游春图》和《千里江山图》内在的美学意蕴与独特的表达技巧。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中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可或缺     叹为观止     五光十色      精彩绝伦

B. 举足轻重     叹为观止     万紫千红      精彩绝伦

C. 不可或缺     拍手称快     万紫千红      出神入化

D. 举足轻重     拍手称快     五光十色      出神入化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专业人士看到这幅画,着眼于色彩的渲染、技法的揣摩

B. 看到这幅画,专业人士着眼于色彩的渲染、技法的揣摩

C. 对于这幅画,色彩的渲染、技法的揣摩被专业人士看重

D. 专业人士着眼于这幅画的技法揣摩、色彩渲染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两种哲学思想和色彩观,把终极一切概念归为“黑”与“白”,引导中国人过早地忽略了研究复杂的自然表象。

B. 把一切终极概念归为“黑”与“白”,这两种哲学思想和色彩观,使中国人过早地导致忽略了研究复杂的自然表象。

C. 这两种哲学色彩和色彩观,把一切终极概念归为“黑”与“白”引导中国人过早地忽略了研究复杂的自然表象。

D. 这两种哲学思想和色彩观,一切终极概念归为“黑”与“白”会引导中国人过早地忽略研究复杂的自然表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