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
中国古代习惯将疾病称为“疾疫”,其中“疾”是普通的、一般不具传染性的疾病,“疫”指流行性传染病。相比而言,①_____,它每次大规模发生都会给人类造成严重突难,中国自商周时代起到近代,有文字记载的疫情频频发生,其中大疫至少有500次,多次出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景象。在与疫病作斗争的过程中,②______,使人体对某种传染病产生特异性免疫功能,从而避免疫病的发生。东汉王充在《论衡》中提出“夫治风用风,治热用热,治边用密丹”,他将这种方法称为“以类治之”,通俗一点儿说也就是以毒攻毒。③______,难以从机理上全面揭示疫病并提出科学的防疫措施,但以毒攻毒的免疫观仍然具有朴素的科学道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人不欢喜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 。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作一首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戏剧散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 。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大半在小说和戏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所以他们看小说和戏剧,不问他们的艺术技巧,只求它们里面有有趣的故事。( ),但是如果要真能欣赏文学,我们一定要超过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要超过对于《福尔摩斯侦探案》的爱好,去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 以及他们的艺术技巧。第一流小说家不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像一园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被用枯树搭成的花架撑持住。这些故事以外的东西就是小说中的诗。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要养成 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特点 隔膜 观照 纯正 B.特质 隔膜 观照 纯正
C.特质 冷漠 关照 纯粹 D.特点 冷漠 关照 纯粹
2.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爱好故事本来是一件毋庸置疑的好事
B.爱好故事本来是一件坏事
C.不爱好故事本来是一件好事
D.爱好故事本来不是一件坏事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流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像一园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需要用枯树搭成的花架撑持住。
B.第一流小说家不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持住一园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
C.第一流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持住一园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
D.第一流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一园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被它撑持住^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表现大鹏鸟击水大海、乘风高飞的壮观图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杜牧指斥秦统治者不但毫无限度地搜刮民财,而且毫无节制地挥霍财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韩愈《马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园小梅(其二)
宋代林逋
剪绡零碎点酥乾,向背稀稠画亦难。
日薄从甘春至晚,霜深应怯夜来寒。
澄鲜只共邻僧惜,冷落犹嫌俗客看。
忆着江南旧行路,酒旗斜拂堕吟鞍。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①(其四)
宋代陈与义
含章②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③。
(注释)①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②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③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诗首句用“绡”比喻梅花的花瓣,“绡”即精美轻薄的丝织物,形象生动地写出花的柔美。
B.梅花傲雪的形象深入人心,而林逋却一反常态,写梅花畏惧寒霜,暗示作者人生处境的艰难。
C.第一首诗尾联作者以江南路上,酒旗飘拂,梅花簌簌地坠到马鞍上的回忆情景作结,饶有情趣。
D.第二首诗属于唱和诗,诗人运用含章殿的典故,意在通过公主的妆容之美,来表现墨梅的风姿。
2.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两首宋诗在内容上的异同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威字无畏,京兆武功人也。威少有至性,五岁丧父,哀毁有若成人。周太祖时,袭爵美阳县公,仕郡功曹。大冢宰宇文护见而礼之,以其女妻焉。见护专权,恐祸及己,逃入山中,为叔父所逼,卒不获免。然威每屏居山寺,以讯读为娱。未几,授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有从父妹者,适河南元雄。雄先与突厥有隙,突厥入朝,请雄及其妻子,将甘心焉。周遂遣之。威曰:“夷人眛利,可以赂动。”遂标卖田宅,罄家所有以赎雄。论者义之。
高祖为丞相,高颖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召之。及至,与语大悦。居月余,威闻禅代之议,遁归田里。高颍请追之,高祖曰:“此不欲预吾事,且置之。”及受禅,征拜太子少保。俄兼纳言、民部尚书。威上表陈让,诏曰:“舟大者任重.马骏者远驰。以公有兼人之才,无辞多务也。”威乃止。
初,威父在西魏,以国用不足,为征税之法,颇称为重。既而叹曰:“今所为者,正如张弓,非平世法也。后之君子,谁能弛乎?威闻其言,每以为己任。至是,奏减赋役,务从轻典,上悉从之。渐见亲重,与高颖参掌朝政。威见宫中以银为幔钩,因盛陈节俭之美以谕上。上为之改容,雕饰旧物,悉命除毁。上尝怒将杀一人,威入閤进谏,不纳。上怒甚,将自出斩之,威当上前不去。上避之而出,威又遮止。上拂衣而入。良久,乃召威谢曰:“公能若是,吾无忧矣。”寻复兼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本官悉如故。
治书侍御史梁毗以威领五职,安繁恋剧,无举贤自代之心,抗表劾威。上曰:“苏威朝夕孜孜,志存远大,举贤有阙,何遽迫之!”顾谓威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因谓朝臣曰:“苏威不值我,无以措其言:我不得苏威,何以行其道?杨素才辩无双.至若斟酌古今,助我宣化,非威之匹也。”其见重如此。
时高颍与威同心协赞政刑大小无不筹之故革运数年天下称治隋承战争之后宪章踳驳上令朝臣厘改旧法为一代通典。律令格式,多威所定,世以为能。开皇九年,拜尚书右仆射。以母忧去职,柴毁骨立。未几,起令视事,固辞,优诏不许。
(节选自《隋书·列传第六》,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高颍与威同心协赞/政刑大小/无不筹之/故革运数年/天下称治/隋承战争之后/宪章踳驳/上令朝臣厘改旧法为一/代通典/
B.时高颍与威同心/协赞政刑/大小无不筹之/故革运数年/天下称治/隋承战争之后/宪章踳驳/上令朝臣厘改旧法为一/代通典/
C.时高颍与威同心协赞/政刑大小/无不筹之/故革运数年/天下称治/隋承战争之后/宪章踳驳/上令朝臣厘改旧法/为一代通典/
D.时高颍与威同心/协赞政刑/大小无不筹之/故革运数年/天下称治/隋承战争之后/宪章踳驳/上令朝臣厘改旧法/为一代通典/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持节”的意思是持有“旌节”,代表皇帝行使地方军政权力。权力次于它的还有持节、假节。
B.突厥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游牧民族,继匈奴、鲜卑、柔然之后活跃在中国的东北地区。
C.宋朝以前,京兆尹是掌管现在西安及附近地区的官职,西汉时相当于首都市长。隋唐时则是京兆郡的长官。
D.尚书仆射是尚书省的副职。在尚书令成为虚职之后,尚书仆射就是尚书省实际上的长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威为人至诚,孝顺父母。在父母先后去世的时候,他都悲痛欲绝,甚至在为母守孝时一度拒绝朝廷的起用。
B.苏威处世谨慎,善于自保。北周朝时,他几次退避隐居,不想卷入激烈的政治斗争。隋文帝也理解他的不合作。
C.苏威忠诚正直,敢于力谏。隋文帝在盛怒之下杀人,他坚决阻拦,两次挡住皇帝的路。他的做法最终得到皇帝的认可。
D.苏威才干超群,深受器重。他身兼多个官职,皇帝不但否决了梁毗的质疑,而且认为他的全能连杨素都远远比不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舟大者任重,马骏者远驰。以公有兼人之才,无辞多务也。
(2)苏威不值我,无以措其我不得苏威,何以行其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屋檐
凌鹰
其实,有较长的一段时间,我是很讨厌这种带屋檐的房子的,我觉得它们太土气,土气得就像我常年穿在身上的那些粗布衣裳和母亲给我做的布鞋。如果说那带屋檐的房子是一只只振翅欲飞的鸟,它们在我眼里也只是一只只灰不溜秋的麻雀。我那时特别渴望看到楼房,就像特别渴望看到孔雀和凤凰一样。
我现在也并不后悔我曾经那样讨厌过我的那些带屋檐的乡村瓦屋,我觉得我当时的想法真实而又可爱。我觉得我没有任何理由去否定我那远逝的任何一种激情和向往。
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喜欢沿着墙根行走,这可能是我在我的乡村形成的一种习惯。我那时虽然很讨厌那些像麻雀一样的乡村瓦屋,但我满村庄游走的时候,却喜欢沿着一座座房子的屋檐走过,从这座房子的屋檐绕到那座房子的屋檐下去。下雨的时候,即使我将整个村庄游走了一遍,我的身上也不会被雨水打湿,这是我在当时承认的乡下瓦屋惟一的好处。
当我现在几乎每天都走在城市的墙根下的时候,我所看到的只有两种景象,一种是沿街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店铺,另一种就是一截又一截华丽而又冷硬的城墙,我几乎看不到一片瓦也看不到一个屋檐。
《说文解字》对“檐”的解释是“房顶向外伸出的边沿”。可是,我们放目城市的楼宇,几乎已经找不到这种从房顶向外伸出一截边沿的房子了。很显然,这样的房子只属于乡村和遥远的朝代的城镇了。其实,对于城市来说,只有这样没有屋檐的房子才更像城市,才更有城市的现代气象。这就像一座村庄如果全是一栋栋连屋檐都没有的楼房,看起来就很不像乡村一样。
说得更客观一点,我们渴望屋檐,都是因为我们一直就在行走中,一直就在路上,是因为我们一直就没找到和一时还没找到自己的归宿。这样,我们就随时都会遇上一阵暴雨,随时都有可能要在别人的屋檐下避风躲雨,这就形成了我们对屋檐的强烈渴望和对没有屋檐的城市的惊慌与惶恐。其实,真正的城里人是不需要屋檐的,他们如果有屋檐情结他们就不是地道的城里人了。所以,很多原本是乡下来的人在城市呆久了,习惯了,也会在经意或不经意之中流露出对屋檐的厌恶和不屑,好像不具备这种心理元素,他们随时就会被真正的城里人看出他们乡下人的本色来一样。
然而,有趣的是,这些厌恶屋檐的城里人和“后城里人”却又偏偏要选定某个节假日去一些古镇古村看那些有屋檐的老街和老村。
曾听一位朋友发过这么一种感叹。他说,我总觉得,城市房子的屋檐那种最早用来栖身用来遮风挡雨的概念已逐渐淡去,房子的屋檐下所承载的温情,正在被令人眼花缭乱的奢华一点一点地消解着。
我不知道朋友的这种感觉是否准确,但他的话一下子就让我想起了我坐在乡村老屋看着屋檐下的雨水迷蒙了我的乡村的那番景象。
后来,我就开始了近乎荒诞的胡思乱想,就觉得城市的楼宇给我的感觉更像一个个矫情的女子。她们穿着款式最流行的华丽衣裳,她们的身上挂满了华光四溢的饰品,她们的脸上涂着厚厚的脂粉,她们的嘴唇描着鲜艳的口红,她们的眼睛上点染着像星星一样泛着荧光的眼影。她们就这样婀娜多姿风情万种地站在一座座城市里,显得特别的雍容华贵,令人想入非非,可是,她们惟一缺欠的,却是乡下女子的那种温润慈善与单纯婉约。
然而,我们更多的人却并不愿意去守候那样一位乡村女子,我们都想远离她,都想来到城市,都想跟贵妇人一样的城市眉来眼去打情骂俏,可这样的女子又总是在极力拒绝我们。因此我们只能在她们不屑一顾的目光下自作多情诚惶诚恐地行走和奔跑。至于那个乡下女子,当我们远离她之后,当我们在城市经历了太多的风吹雨打之后,我们才会蓦然想起她来,然后才觉得她是那么的温甜可爱,然后就总想回去看看她,却又一直以种种由我们强加给自己的理由拖延下来迟迟没有回去。然后我们就只好把她装进心里,将她当做我们内心的一道屋檐,为我们的心灵遮风挡雨。
(选自2005年第5期《美文》,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中“屋檐”既指实体房屋的房顶向外伸出的边沿,又指能给人心灵依靠与慰藉的乡土温情;它贯穿全文,把城市楼宇与乡村房子、把城乡的不同生活感受有机串联,是全文线索。
B.朋友感叹“屋檐下所承载的温情,正在被令人眼花缭乱的奢华一点一点地消解着”,作者有同感,这可从听到这话“一下子就让我想起了”“屋檐下的雨水迷蒙了我的乡村的那番景象”看出。
C.对城市女子,文中运用排比手法从衣着、服饰、装扮等方面加以描绘,表现她的雍容华贵;又用对比手法表现她缺少乡村女子的温润慈善与单纯婉约。城市楼宇用这样的城市女子来比喻,表达了内心感受。
D.城市生活所遭受的冷漠、辛苦、缺少尊严,这可分别从“沿街令人眼花缭乱的店铺”、“一直在行走中”“一直就没找到或一时还没有找到自己的归宿”、在“不屑一顾的目光下”看出。
2.文章画线句表达了“屋檐在心里”的意思,这在文中体现在哪里?联系全文简要回答。
3.运用对比手法是本文的一大特点。运用这一手法,本文表现了怎样的矛盾情绪?请结合文本有关内容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