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洞真观横翠阁记 (宋)何朝隐 洞真观之左右,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洞真观横翠阁记

(宋)何朝隐

洞真观之左右,支珑盘豆,其西矗立如屏者,道士张君文政有阁临之。规模自先世,至政尤加表章,而山之泉、石、草、树、鸡、犬、人家,凡登兹阁,皆一目而尽。正李谪仙所谓樵夫耕叟出入画图者。余过而爱之,因为榜曰:“横翠”。家弟彦和能作大字,得山谷老人笔意,令书其榜,而揭于阁之颜。

则又为之说日:古人莫不有爱山癖,而兹癖非静者不能。盖奇峰绝巘,不择地而有之。不幸在无人之境,则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技;以置通邑大都,则有力者往往臂其间,而化为争夺之场。故凡佳山所在,莫如附诸道释之宫,以备高人胜士之观焉。

余常与客游于斯,徙倚栏楯,则是山之回巧献技于前者,如云霞之蒨绚,风雨之晦冥。迩延野绿,远混天碧,千态万状,辐凑兹阁,览者心凝神释,与灏气俱爽,而莫得其涯,诚事外之真乐也。或者乃曰:“昔韩退之与孟东野《城南联句》,谓遥岑寸碧,远目为之增明。今阁俯兹山,不侑座欹器,与韩意特异,何也?”余曰:“山既静者之好,则远近奚择?且横平冈于座右,耸翠碧于天末,虽若辽绝,至夫景物变态,远近诚弗异也。达人大观,决不尔,倘弗谓然,则退之为王氏《燕喜亭记》,何以特赏突然之丘出于所居之后耶?

嗟呼,若果以好远略近为心,则推之人事,必将嗜欲得而喜功名,富贵足而慕神仙。健羡之心,无时而已也。岂静者之为哉!政之师仲清心解于此,政固闻其大端,余既为记以申之,惧吾他日行事,有类于是者,故篇末系见,聊以自警。仍为世俗之戒云。梅溪何朝隐记。

注释:①侑座欹器:古代君王置于座右用以警戒的一种器物,此处用以形容靠得很近。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规模自先世           肇:开始

B.则有力者往往臂其间   攘:挽起

C.侑座欹器           啻:只,仅

D.岂静者之为哉         曾:曾经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横翠阁风景如画,登阁即可一览无余,其匾额题字取法于大家,有黄庭坚书法之风。

B.引韩愈和孟郊的《城南联句》意在证明远处的景能让人眼前一亮,得到一种真正的快乐。

C.引韩愈的《燕喜亭记》意在证明赏景不取决于远近而取决于内心是否宁静、达观。

D.作者介绍了横翠阁名字由来及观景体会,感慨不是心静之人不能拥有真正的爱山癖好。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凡佳山所在,莫如附诸道释之宫,以备高人胜士之观焉。

(2)则退之为王氏《燕喜亭记》,何以特赏突然之丘出于所居之后耶?

4.结合全文,简要说明作者写此文的意图是什么?

 

1.D 2.B 3.(1)所以凡是好山好水所在的地方,还不如让它处在道观寺庙之旁,让高人雅士来观赏。(2)那么韩愈给王氏写《燕喜亭记》,为什么只喜欢那座处在居所后面的高起的山丘呢? 4.本文介绍了横翠阁的由来和观景体会,即事说理,指出赏景不能有好远略近之心,由此推及人事,提出要保持内心宁静,不要贪得无厌、得寸进尺,用以自警并告诫别人。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推断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用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或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这是在推断词义时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把自己认为的意思代入具体语境中看句意是否通顺。代入后,如果句意通顺,那么可能就是正确的,反之必是错误的。 D项,“曾岂静者之为哉 ”,意思是:难道这竟是心静的人的所作所为吗?可见“曾”并非“曾经”,而是“竟然”。 故选D 2.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B项“引韩愈和孟郊的《城南联句》意在证明远处的景能让人眼前一亮,得到一种真正的快乐”曲解文意。意在引出人的质疑,以及我为此而进行的议论——“远近诚弗异也”,从而得出“远的和近的实在没有什么不同”的观点。 故选B。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翻译时注意以下重点词句: (1)“故”,所以;“凡”,凡是,大凡;“所在”,相当于名词短语,在的地方;“莫如”,不如,比不上;“附”,附近,旁边;“诸道释之宫”,各个道观寺庙;“以”,目的连词,来;“备”,准备;“胜士”雅士;“焉”,代词,它。 (2)“则”,那么;“为”,给;“何以”,宾语前置,相当于“以何”,为什么;“特”,只;“突然”,古今异义,凸起或者高耸的样子;“何以特赏突然之丘出于所居之后耶?”定语“出于所居之后”后置,翻译到名词“丘”前面;“所居”,住的地方。 4.本筛提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次,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题干为“结合全文,简要说明作者写此文的意图是什么?”可见本题考查的是对全文中心思想的分析概括能力。从结尾段“余既为记以申之,惧吾他日行事,有类于是者,故篇末系见,聊以自警。仍为世俗之戒云”中可见写作意图应该在上文。 首先理清全文的脉络,浅层看写了什么:第一段叙述横翠阁的由来,第二段写因此而生的感叹——“而兹癖非静者不能”,意思是“不是心静的人不能真正拥有爱山的癖好”,进而通过对比得出结论:“故凡佳山所在,莫如附诸道释之宫,以备高人胜士之观焉”,大意是“所以凡是好山好水所在的地方,还不如让它处在道观寺庙之旁,让高人雅士来观赏。 其次,第三段结合亲身游玩的经历以主客问答的方式来证明以上观点 “山既静者之好,则远近奚择?且横平冈于座右,耸翠碧于天末,虽若辽绝,至夫景物变态,远近诚弗异也。达人大观,决不尔”,大意是“山既然是心静的人所喜欢的,还选择什么远近呢?再说,平缓的山岗横在眼前,翠绿的山峰耸立在天边,虽说相差极远,至于那景物变化的姿态,远的和近的实在没有什么不同。通达的人眼界开阔,绝不会为景之远近所左右”。 最后看结尾段,由景及人,由彼到此,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即事说理,指出赏景不能因为远近而有好看赖看之别,正如生活中不能好高骛远一样,应该培养一颗安静的内心,无论身处何地人在何方,都要有善于发现的眼睛,都能体会出景色以至生活的美来,而非因为熟悉而致使眼前、近出没有风景,总是汲汲于远方,最后却是费力不讨好——草色遥看近却无。“嗟呼,若果以好远略近为心,则推之人事”由此推及人事,提出要保持内心宁静“曾岂静者之为哉”,不要贪得无厌、得寸进尺,“必将嗜欲得而喜功名,富贵足而慕神仙。健羡之心,无时而已也”,用以自警并告诫别人“余既为记以申之,惧吾他日行事,有类于是者,故篇末系见,聊以自警。仍为世俗之戒云”。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表是“吾”、“尔”、“子”作人称称谓时,在《论语》和《孟子》中使用情形的统计。根据下表,选出推断正确的选项是

 

使用情境

 

人称称谓

《论语》

《孟子》

《论语》

《孟子》

《论语》

《孟子》

上对下

77.9%

45.1%

81.0%

6.3%

0.0%

47.9%

平辈之间

1.8%

6.6%

0.0%

0.0%

8.0%

45.1%

下对上

3.5%

7.4%

0.0%

0.0%

76.0%

7.0%

对象不明或其他情境

16.8%

4.9%

19.0%

93.7%

16.0%

0.0%

 

 

A.从《论语》到《孟子》,“吾”的使用情境变化较“尔”和“子”显著。

B.在《论语》和孟子中,“尔”的使用情境都是上对下。

C.根据“吾”的使用情境,下对上以“吾”来称呼自己较有礼貌。

D.《论语》里通常依据彼此尊卑关系,使用“尔”或者“子”称呼对方。

 

查看答案

根据下面现代诗的诗意,作者感到“啮咬”和“绞伤”的原因,最恰当的是

当花和果实在春天演奏/秋天出版/我的日子被时计的齿轮给无情地啮咬,绞伤/庭中便飞散着我的心的碎片/阶下就响起我的一片叹息。(《花与果实》)

A.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

B.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D.光景不待人,须叟发成丝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上世纪初,晏阳初曾经将“免于愚昧无知的自由”视为“第五大自由”。几十年后,素尔仁尼琴还注意到另一种自由,“                       。”

①它意味着我们高尚的灵魂不必被那些废话和空谈充斥

②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

③过度的信息对于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

④除了知情权以外,人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

⑤后者的价值要大得多

A.④⑤①③② B.④⑤③①② C.③②⑤④① D.③②④⑤①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通常富有考据癖的学者有时会因考据而忘欣赏,他们好比食品化学专家,把菜的来源、成分和烹调方法研究得     之后,便    ,不肯染指。而我对于考据家的     虽然十分敬佩,但我认为最要紧的事还是要伸箸,用口     它们的滋味。

A.井井有条  袖手旁观  苦心经营  领会 B.有条有理  袖手旁观  苦心孤诣  领略

C.有条有理  作壁上观  苦心经营  领略 D.井井有条  作壁上观  苦心孤诣  领会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近一年来,西方国家中有一名少女爆红。她在社交平台上已经拥有超过430万粉丝,很多人视她为偶像、环保斗士。她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侃侃而谈,面斥各国领导人。虽然她今年才16岁,却已经登上了《时代》杂志封面,更被评为“2019年影响世界的100人”。她就是瑞典少女格蕾塔·通贝里。

材料二:2019年9月27日,浙江小伙沈钧亮代表“蚂蚁森林”公益项目到联合国总部领取最高环保荣誉奖“地球卫士奖”。“蚂蚁森林”通过日常绿色出行、在线支付水电费等低碳行动积攒“绿色能量”,以种植真树,带动5亿人参与低碳生活,并将碳减排量转化为种植在荒漠化地区的1.22亿棵真树,其中超4成能量由95后青年贡献。

以上两个新闻事件在励志中学掀起了热议,有同学为瑞典少女的敢于呐喊钦佩,有的同学则不以为然,认为中国青年默默地为地球种树更有价值。为此,励志中学团委举办了一次辩论赛,正方是“呐喊比行动更重要”,反方是“行动比呐喊更重要”。请你选择其中一方写一篇辩论词,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辩护,并驳斥对方的观点。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立场,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