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一肌一容,尽态极妍,______,而望幸...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一肌一容,尽态极妍,______,而望幸焉。     (杜牧《阿房宫赋》)

(2)______,草色入帘青。                        (刘禹锡《陋室铭》)

(3)______,忽复乘舟梦日边。                     (李 白《行路难》)

(4)朝搴阰之木兰兮,______                        (屈原《离骚》)

(5)______,下者飘转沉塘坳               (杜 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________,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前赤壁赋》)

(7)______,文武之道也。                              (礼记·杂记)

(8)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______。”                 (《论语•学而》)

 

缦立远视 苔痕上阶绿 闲来垂钓碧溪上 夕揽洲之宿莽 高者挂罥长林梢 挟飞仙以遨游 一张一弛 过则勿惮改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后者,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缦”“ 苔痕”“ 钓”“ 揽洲”“宿莽”“ 罥”“ 遨”“ 弛”“ 惮”,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怀王道甫

陈亮

落魄行歌记昔游,头颅如许尚何求?心肝吐尽无余事,口腹安然岂远谋?

才怕暑,又伤秋。天涯梦断有书不?大都眼孔新来浅,羡尔微官作计周。

(注)①王道甫是陈亮青少年时代的好友,两人志同道合。登第后,王道甫长期屈居微职,性情志趣也大异于从前。

1.结合全词,词人对友人情意真挚的“怀”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2.下阕最后两句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洞真观横翠阁记

(宋)何朝隐

洞真观之左右,支珑盘豆,其西矗立如屏者,道士张君文政有阁临之。规模自先世,至政尤加表章,而山之泉、石、草、树、鸡、犬、人家,凡登兹阁,皆一目而尽。正李谪仙所谓樵夫耕叟出入画图者。余过而爱之,因为榜曰:“横翠”。家弟彦和能作大字,得山谷老人笔意,令书其榜,而揭于阁之颜。

则又为之说日:古人莫不有爱山癖,而兹癖非静者不能。盖奇峰绝巘,不择地而有之。不幸在无人之境,则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技;以置通邑大都,则有力者往往臂其间,而化为争夺之场。故凡佳山所在,莫如附诸道释之宫,以备高人胜士之观焉。

余常与客游于斯,徙倚栏楯,则是山之回巧献技于前者,如云霞之蒨绚,风雨之晦冥。迩延野绿,远混天碧,千态万状,辐凑兹阁,览者心凝神释,与灏气俱爽,而莫得其涯,诚事外之真乐也。或者乃曰:“昔韩退之与孟东野《城南联句》,谓遥岑寸碧,远目为之增明。今阁俯兹山,不侑座欹器,与韩意特异,何也?”余曰:“山既静者之好,则远近奚择?且横平冈于座右,耸翠碧于天末,虽若辽绝,至夫景物变态,远近诚弗异也。达人大观,决不尔,倘弗谓然,则退之为王氏《燕喜亭记》,何以特赏突然之丘出于所居之后耶?

嗟呼,若果以好远略近为心,则推之人事,必将嗜欲得而喜功名,富贵足而慕神仙。健羡之心,无时而已也。岂静者之为哉!政之师仲清心解于此,政固闻其大端,余既为记以申之,惧吾他日行事,有类于是者,故篇末系见,聊以自警。仍为世俗之戒云。梅溪何朝隐记。

注释:①侑座欹器:古代君王置于座右用以警戒的一种器物,此处用以形容靠得很近。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规模自先世           肇:开始

B.则有力者往往臂其间   攘:挽起

C.侑座欹器           啻:只,仅

D.岂静者之为哉         曾:曾经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横翠阁风景如画,登阁即可一览无余,其匾额题字取法于大家,有黄庭坚书法之风。

B.引韩愈和孟郊的《城南联句》意在证明远处的景能让人眼前一亮,得到一种真正的快乐。

C.引韩愈的《燕喜亭记》意在证明赏景不取决于远近而取决于内心是否宁静、达观。

D.作者介绍了横翠阁名字由来及观景体会,感慨不是心静之人不能拥有真正的爱山癖好。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凡佳山所在,莫如附诸道释之宫,以备高人胜士之观焉。

(2)则退之为王氏《燕喜亭记》,何以特赏突然之丘出于所居之后耶?

4.结合全文,简要说明作者写此文的意图是什么?

 

查看答案

下表是“吾”、“尔”、“子”作人称称谓时,在《论语》和《孟子》中使用情形的统计。根据下表,选出推断正确的选项是

 

使用情境

 

人称称谓

《论语》

《孟子》

《论语》

《孟子》

《论语》

《孟子》

上对下

77.9%

45.1%

81.0%

6.3%

0.0%

47.9%

平辈之间

1.8%

6.6%

0.0%

0.0%

8.0%

45.1%

下对上

3.5%

7.4%

0.0%

0.0%

76.0%

7.0%

对象不明或其他情境

16.8%

4.9%

19.0%

93.7%

16.0%

0.0%

 

 

A.从《论语》到《孟子》,“吾”的使用情境变化较“尔”和“子”显著。

B.在《论语》和孟子中,“尔”的使用情境都是上对下。

C.根据“吾”的使用情境,下对上以“吾”来称呼自己较有礼貌。

D.《论语》里通常依据彼此尊卑关系,使用“尔”或者“子”称呼对方。

 

查看答案

根据下面现代诗的诗意,作者感到“啮咬”和“绞伤”的原因,最恰当的是

当花和果实在春天演奏/秋天出版/我的日子被时计的齿轮给无情地啮咬,绞伤/庭中便飞散着我的心的碎片/阶下就响起我的一片叹息。(《花与果实》)

A.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

B.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D.光景不待人,须叟发成丝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上世纪初,晏阳初曾经将“免于愚昧无知的自由”视为“第五大自由”。几十年后,素尔仁尼琴还注意到另一种自由,“                       。”

①它意味着我们高尚的灵魂不必被那些废话和空谈充斥

②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

③过度的信息对于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

④除了知情权以外,人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

⑤后者的价值要大得多

A.④⑤①③② B.④⑤③①② C.③②⑤④① D.③②④⑤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