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向死而生 江弱水 中国古典诗最富于人间情怀,死亡...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向死而生

江弱水

中国古典诗最富于人间情怀,死亡向来不是一个突出的主题。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死亡不可究诘,不理会才好。庄子说“死生亦大矣”,他要我们齐生死、一物我。庄子又说“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溃痈”,其实是叫我们从一个更高的观点超脱一些来看待生死物我。“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庄子的态度是“吾将曳尾于涂中”,好死不如赖活着,所以“微生尽恋人间乐”了。

《古诗十九首》里有着最多关于快活的谏言。中国人的生死观,大抵都在这些“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的直白诗句中了。

宋人百戏中有真人化装成骷髅表演的傀儡戏,街头还有牵丝骷髅戏婴的表演。你看李嵩的《骷髅幻戏图》就知道,大骷髅牵丝小骷髅,这边是小孩子好奇地迎上去,那边是妇人安详地给娃儿喂奶,生与死强烈的对照,简直就是史铁生说的“站到死中去看生”。在喜欢大团圆的后世人看来,这样的行为不可思议。但这不是恶趣和搞怪,而是参透了生命本味的豪举,因为他们敢于让惨淡的死与鲜活的生相摩相激。更不用说那种英雄主义的直面死亡,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那是以历史为归宿,通过人类记忆的力量来克服个体生命的有限性。像孔子所说的“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和《左传》中“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都是在佛教应许给我们来世的永续之前,想让历史成为我们超越死亡的津梁。凡此种种,说明中国人对生与死的看法其实很通脱,大有一种向死而生的气概。

别尔嘉耶夫《论人的使命》说:

当人的情感在时间中消失的时候,这就是对死亡的体验。在空间中发生着与人、家庭、城市、花园、动物的分离,这种分离总是伴随着这样一种感觉,也许你再也不能见到它们了,那么,这就是对死亡的体验。对时间和空间中的一切分离和分裂的忧郁都是对死亡的忧郁。

在中国诗人那里,也许是在用相对弱的、分散的形式处理那个太强的主题,书写那无所不在的死亡焦虑吧?他们并不直接将死亡作为观照的对象。比如欧阳修,我们印象中的他,也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的醉翁,但那些只是他所戴的面具,他经历过多少死亡呀!四岁丧父,两度丧妻,八个儿女早卒。况复多病,病目,病足,病臂,病牙,淋渴,风眩,哮喘,他不讳言自己其实活得了无生趣。欧阳修私底下的书信填满了深悲巨痛,但其公共书写的诗词里,集中呈现的还是那个风流放逸的形象:“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二十世纪中国新诗,对死亡书写同样表现出超常的兴趣,一位诗人如果没写过死亡,简直都不配称为诗人。看上去是对西方横的移植的结果,但是,死亡并非中国人的异己体验,它也是我们的切身之事、萦心之念,是我们形而上学和美学的最高命题。

1.下面诗句都选自《古诗十九首》,其中不能体现“快活的谏言”的一项是

A.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B.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C.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

D.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并非是不愿面对死亡,而是希望我们从更高的角度超越生死。

B.街头牵丝骷髅戏婴的表演不仅是恶趣和搞怪,更是参透了生命本味的豪举,因为他们敢于让惨淡的死与鲜活的生形成鲜明对比,激发我们的思考。

C.欧阳修人生遭遇多次生离死别,自己身体状况也不好,他在公共书写的诗词中极力渲染生的快乐,我们细读不难感受到他对死亡的思考。

D.中国新诗的死亡书写既是对西方横的移植的结果,也是我们自己的切身之事、萦心之念,是我们形而上学和美学的最高命题。

3.文章标题“向死而生”的内涵是什么?请简要概述。

 

1.D 2.A 3.①“向”,面对;“向死而生”的意思是,面对死亡好好活着;②人生必然面对死,死是让人焦虑的,是“切身之事、萦心之念,是我们形而上学和美学的最高命题”,每个人都逃离不了,所以必须直面它;③若看透了死亡是人生的必然经历,便无所惧无所畏,正视并接受它;④活着时便该好好地珍惜,快乐、洒脱、通透、豁达、乐观等心态才是我们该有的生命样子,快活一生,不枉来世。 【解析】 1.本题考查对相关诗句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这类题应该按照由浅入深的思路,尽量深刻全面地揣悟主旨情感;另外还要知人论世,如果是名家名言,大多文如其人言为心声。本题要求找出不能体现“快活的谏言”的一项,首先要理解“快活”和“谏言”的意思,即规劝的话,再结合文本大概是关于快乐生活方面的劝告鼓励之言语。然后逐一解读四个选项,看哪一个表达的不是这意思即可。 A.项,“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意思是“人生长存活在天地之间,就好比远行匆匆的过客。区区斗酒足以娱乐心意,虽少却胜过豪华的宴席”,可见表达出珍惜当下、及时行乐的思想,属于“快活的谏言”的体现。 B项,“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意思是“一个人活在世上通常不满百岁,心中却老是记挂着千万年后的忧愁,这是何苦呢?人生应当及时行乐才对啊!既然老是埋怨白天是如此短暂,黑夜是如此漫长,那么何不拿着烛火,日夜不停地欢乐游玩呢?”可见是在劝人要能够通达世事,及时行乐,不必为那些毫无益处的事而日夜烦忧。体现了“快活的谏言”。 C项,“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意思是“人生应当及时行乐才对啊!时不我与又怎可等到来年?愚笨的人锱铢必较吝啬守财,死时两手空空被后人嗤笑”,可见属于旷达狂放的快活箴言,体现了题干中“快活的谏言”的旨意。 D项,“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意思是“我用这有鸳鸯图案文彩的丝织品,裁剪成合欢图案的被子,用丝绵充实,再沿边装饰,以丝缕为结。我们的情意犹如双宿双飞的鸳鸯,合欢成被,暖意在心头,爱心情意永不分开”,可见这是表现爱情的诗句,不属于题干中“快活的谏言”的体现。 故选D。 2.本题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然后对照选项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细致比对后判断正误即可。常见错误点和设题类型做到心中有数,表述不一致的未必就是错的,一定要深入细致分析比较,灵活理解变通思考。总之要静下心来耐心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 A项,“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并非是不愿面对死亡,而是希望我们从更高的角度超越生死”正确。原文开头说“死亡不可究诘,不理会才好”,可见A项正确。 B项,“街头牵丝骷髅戏婴的表演不仅是恶趣和搞怪”错误。原文说“但这不是恶趣和搞怪”,可见选项曲解文意。B项不正确。 C项,“他在公共书写的诗词中极力渲染生的快乐,我们细读不难感受到他对死亡的思考”错误,原文说“但其公共书写的诗词里,集中呈现的还是那个风流放逸的形象”,可见感受不到他对死亡的思考。C项不正确。 D项,“中国新诗的死亡书写既是对西方横的移植的结果”错误,原文结尾说“看上去是对西方横的移植的结果,但是,死亡并非中国人的异己体验”,“看上去”含有貌似如此其实并非这样的意思,再结合“但是”这一转,更可见“既是对西方横的移植的结果”,曲解文意,应该是人类共同的体验。D项不正确。 故选A。 3.本题考查对标题内涵的概述能力。有关标题的答题角度有:①概括文章内容 ②揭示文章主旨 ③提示文章线索④紧扣文章内容  ⑤吸引读者注意 ⑥一语双关。题干问:文章标题“向死而生”的内涵是什么?请简要概述。“内涵”强调的是内容主旨、思想情感,“概述”是对答案的要求,意即概括加简要分析。要做好这道题首先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从相关段落中提取有效信息,整合出答案来。向死而生是本文的主旨大意,是引用引用名言书写关于生死的深刻思考,意在启发读者直面死亡,热爱生活,活出价值。 开篇第一段作者便说“中国古典诗最富于人间情怀,死亡向来不是一个突出的主题”,然后引用古圣先贤孔子庄子的言论来证明看透生死,以超然豁达的态度面对生活,快乐当下。 第二段借用“《古诗十九首》里有着最多关于快活的谏言。中国人的生死观,大抵都在这些‘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的直白诗句中了”,进而表达人生感悟:生死观便是快活观。 第三段引用别尔嘉耶夫《论人的使命》说明什么是死亡。 第四段列举欧阳修的例子来表达“凡此种种,说明中国人对生与死的看法其实很通脱,大有一种向死而生的气概”,即通达、超脱、乐观、大气、潇洒。 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死亡并非中国人的异己体验,它也是我们的切身之事、萦心之念,是我们形而上学和美学的最高命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讨论

老舍

日本兵到了,向来不肯和仆人讲话的阔人,也改变得谦卑和蔼了许多,逃命是何等重要的事,没有仆人的帮助,这命怎能逃得成。在这种情形之下,王老爷向李福说了话:“李福,厅里的汽车还叫得来吗?”王老爷是财政厅厅长,因为时局不靖,好几天没到厅里去了;可是在最后到厅的那天,把半年的薪水预支了来。

“外边的车大概不能进租界了。”李福说。

“出去总可以吧?向汽车行叫一辆好了。”王老爷急于逃命,只得牺牲了公家的自用汽车。

“铺子已然全关了门。”李福说。

“但是,”王老爷思索了半天才说。“但是,无论如何,我们得离开这日租界;等会儿,大兵到了,想走也走不开了!”李福没作声。

王老爷又思索了会儿,有些无聊,还叹了口气:“都是太太任性,非搬到日租界来不可;假如现在还在法界住,那用着这个急!怎办?”

“老爷,日本兵不是要占全城吗?那么,各处就都变成日租界了,搬家不是白费——”

“不会搬到北平去呀?你——”王老爷没好意思骂出来。“打下天津,就是北平,北平又怎那么可靠呢?”李福说,样子还很规矩,可是口气有点轻慢。

王老爷张了张嘴,没说什么。待了半天:“那么,咱们等死?在这儿坐着等死?”

“谁愿意大睁白眼的等死呢?”李福微微一笑,“有主意!”

“有主意还不快说,你笑什么?你——”王老爷又压住自己的脾气。

“庚子那年,我还小呢——”

“先别又提你那个庚子!”

“厅长,别忙呀!”李福忽然用了“厅长”的称呼,好象是故意的耍笑。

“庚子那年,八国联军占了北平,我爸爸就一点也不怕,他本是义和团,听说洋兵进了城,他‘拍’的一下,不干了,去给日本兵当——当——”

“当向导。”

“对,向导!带着他们各处去抢好东西!”

“亡国奴!”王老爷说。

“亡国奴不亡国奴的,我这是好意,给老爷出个小主意,就凭老爷这点学问身分,到日本衙门去投效,准行!你瞧,我爸爸不过是个粗人,还能随机应变;你这一肚儿墨水,不比我爸爸强?反正老爷在前清也作官——我跟着老爷,快三十年了,是不是?——在袁总统的时候也作官——那时候老爷的官运比现在强,我记得——现在,你还作官;这可就该这么说了:反正是作官,为什么不可以作个日本官?老爷有官作呢,李福也跟着吃碗饱饭,是不是?”

“胡说!我不能卖国!”王老爷有点发怒了。

“老爷,你要这么说呢,李福也有个办法。”

王老爷点了点头,是叫李福往下说的意思。

“老爷既不作卖国贼;要作个忠臣,就不应当在家里坐着,应当到厅里去看着那颗印。《苏武牧羊》,《托兆碰碑》,《宁武关》,那都是忠臣,李福全听过。老爷愿意这么办,我破出这条狗命去陪着老爷!上行下效,有这么一句话没有?唱红脸的,还是唱白脸的,总得占一面,我听老爷的!”

“太太不叫我出去!”王老爷说:“我也没工夫听你这一套废话!”

李福退了两步,低头想了会儿:“要不然,老爷,这么办:庚子那年,八国联军刚进了齐化门,日本打前敌,老爷。我爸爸一听日本兵进了城,就给全胡同的人们出了主意。他叫他们在门口高悬日本旗;一块白布,当中用胭脂涂个大红蛋,很容易。挂上以后,果然日本兵把别的胡同全抢了,就是没抢我们那条——羊尾巴胡同。现在,咱们跑是不容易了。日本兵到了呢,不杀也得抢;不如挂上顺民旗,先挡一阵!”

“别说了,别说了!你要把我气死!亡国奴!”

李福看老爷生了气,怪扫兴的要往外走。

“李福!”太太由楼上下来,她已听见了他们的讨论。“李福,去找块白布,镜盒里有胭脂。”

王老爷看了太太一眼,刚要说话,只听:“咣!”一声大炮。

李福,去找块白布,快!”王老爷喊。

(载于1931年11月《齐大月刊》第2卷第2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对话的形式,运用了讽刺的手法,将王老爷和下人李福在动荡时局中的心理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B.李福对王老爷前后都称老爷,但是在中间一处却称其官职——厅长,表现了李福在为老爷想到办法后的洋洋得意和对老爷的揶揄。

C.王老爷是有爱国心的,知道做亡国奴是不对的,但是因为害怕老婆,最后不得不做了投降日本人的官老爷。

D.王老爷没有名字,说明他是一类人的代表。作者对这类人的刻画,显现出现实主义的特点,对当时面临日寇入侵的中国人有警示作用。

2.请概括王老爷的人物形象。

3.请探究结尾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一肌一容,尽态极妍,______,而望幸焉。     (杜牧《阿房宫赋》)

(2)______,草色入帘青。                        (刘禹锡《陋室铭》)

(3)______,忽复乘舟梦日边。                     (李 白《行路难》)

(4)朝搴阰之木兰兮,______                        (屈原《离骚》)

(5)______,下者飘转沉塘坳               (杜 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________,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前赤壁赋》)

(7)______,文武之道也。                              (礼记·杂记)

(8)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______。”                 (《论语•学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怀王道甫

陈亮

落魄行歌记昔游,头颅如许尚何求?心肝吐尽无余事,口腹安然岂远谋?

才怕暑,又伤秋。天涯梦断有书不?大都眼孔新来浅,羡尔微官作计周。

(注)①王道甫是陈亮青少年时代的好友,两人志同道合。登第后,王道甫长期屈居微职,性情志趣也大异于从前。

1.结合全词,词人对友人情意真挚的“怀”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2.下阕最后两句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洞真观横翠阁记

(宋)何朝隐

洞真观之左右,支珑盘豆,其西矗立如屏者,道士张君文政有阁临之。规模自先世,至政尤加表章,而山之泉、石、草、树、鸡、犬、人家,凡登兹阁,皆一目而尽。正李谪仙所谓樵夫耕叟出入画图者。余过而爱之,因为榜曰:“横翠”。家弟彦和能作大字,得山谷老人笔意,令书其榜,而揭于阁之颜。

则又为之说日:古人莫不有爱山癖,而兹癖非静者不能。盖奇峰绝巘,不择地而有之。不幸在无人之境,则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技;以置通邑大都,则有力者往往臂其间,而化为争夺之场。故凡佳山所在,莫如附诸道释之宫,以备高人胜士之观焉。

余常与客游于斯,徙倚栏楯,则是山之回巧献技于前者,如云霞之蒨绚,风雨之晦冥。迩延野绿,远混天碧,千态万状,辐凑兹阁,览者心凝神释,与灏气俱爽,而莫得其涯,诚事外之真乐也。或者乃曰:“昔韩退之与孟东野《城南联句》,谓遥岑寸碧,远目为之增明。今阁俯兹山,不侑座欹器,与韩意特异,何也?”余曰:“山既静者之好,则远近奚择?且横平冈于座右,耸翠碧于天末,虽若辽绝,至夫景物变态,远近诚弗异也。达人大观,决不尔,倘弗谓然,则退之为王氏《燕喜亭记》,何以特赏突然之丘出于所居之后耶?

嗟呼,若果以好远略近为心,则推之人事,必将嗜欲得而喜功名,富贵足而慕神仙。健羡之心,无时而已也。岂静者之为哉!政之师仲清心解于此,政固闻其大端,余既为记以申之,惧吾他日行事,有类于是者,故篇末系见,聊以自警。仍为世俗之戒云。梅溪何朝隐记。

注释:①侑座欹器:古代君王置于座右用以警戒的一种器物,此处用以形容靠得很近。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规模自先世           肇:开始

B.则有力者往往臂其间   攘:挽起

C.侑座欹器           啻:只,仅

D.岂静者之为哉         曾:曾经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横翠阁风景如画,登阁即可一览无余,其匾额题字取法于大家,有黄庭坚书法之风。

B.引韩愈和孟郊的《城南联句》意在证明远处的景能让人眼前一亮,得到一种真正的快乐。

C.引韩愈的《燕喜亭记》意在证明赏景不取决于远近而取决于内心是否宁静、达观。

D.作者介绍了横翠阁名字由来及观景体会,感慨不是心静之人不能拥有真正的爱山癖好。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凡佳山所在,莫如附诸道释之宫,以备高人胜士之观焉。

(2)则退之为王氏《燕喜亭记》,何以特赏突然之丘出于所居之后耶?

4.结合全文,简要说明作者写此文的意图是什么?

 

查看答案

下表是“吾”、“尔”、“子”作人称称谓时,在《论语》和《孟子》中使用情形的统计。根据下表,选出推断正确的选项是

 

使用情境

 

人称称谓

《论语》

《孟子》

《论语》

《孟子》

《论语》

《孟子》

上对下

77.9%

45.1%

81.0%

6.3%

0.0%

47.9%

平辈之间

1.8%

6.6%

0.0%

0.0%

8.0%

45.1%

下对上

3.5%

7.4%

0.0%

0.0%

76.0%

7.0%

对象不明或其他情境

16.8%

4.9%

19.0%

93.7%

16.0%

0.0%

 

 

A.从《论语》到《孟子》,“吾”的使用情境变化较“尔”和“子”显著。

B.在《论语》和孟子中,“尔”的使用情境都是上对下。

C.根据“吾”的使用情境,下对上以“吾”来称呼自己较有礼貌。

D.《论语》里通常依据彼此尊卑关系,使用“尔”或者“子”称呼对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