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7年被称为人工智能元年。这一年,...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7年被称为人工智能元年。这一年,在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支持下,人工智能在语音、语义、计算机视觉等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开始加速应用到各个产业场景。在被称为人工智能元年的2017年,其中以人脸识别为代表的机器视觉技术遍地开花,便捷了人们生活,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更多活力。人脸识别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而人作为社会的主体,身份的数字化是智能社会的前提,人脸识别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技术之一。不易伪造、可被动采集的人脸识别技术,能够基于人脸这一非侵犯性的生物信息,进行毫秒级大数据计算,使人脸成为智能社会的“入口”,从而展开人与系统间更加便捷、安全的信息交互,开启智能社会入口。

工业和信息化部在2017年下发的《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中,将“视频图像身份识别系统”列为新一代人工智能标志性产品之一,可见其在推动智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同时该行动计划也明确给出了这一技术在产业应用中的具体要求:“支持生物特征识别、视频理解、跨媒体融合等技术创新,发展人证合一、视频监控、图像搜索、视频摘要等典型应用,拓展在安防、金融等重点领域的应用。到2020年,复杂动态场景下人脸识别有效检出率超过97%,正确识别率超过90%,支持不同地域人脸特征识别。”

(摘编自马晓坤《人脸识别让生活拥有更多可能》)

材料二:

南都记者实地走访龙华区教科院附属小学,该校老师介绍,课堂上可以利用人脸识别技术抓取学生表情,根据课堂表情数据来分析教学效果。该校校长吴少文表示,学校会持续将“人脸识别+人工智能”应用在学校管理、学生评价、教师应用等方面,实现图书馆刷脸借阅、午餐室刷脸取餐、校医室刷脸体检、功能室刷脸签到等功能。

数字化是智慧校园的重要特征之一,基于大数据的分析与挖掘,进一步激发了教学的活力。而随着教育信息化2 .0的推进,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正在重构全新的“教学、考评、管理、家校”新平台,教育生态系统正在不断演变。

(摘编自程洋《人脸识别技术抓取学生表情通过数据分析教学效果》)

材料三:

“刷脸”进站、“刷脸”支付、“刷脸”签到、“刷脸”执法……人脸识别技术正走进更为广阔的应用场景,与指纹、虹膜等相比,人脸是一个具有弱隐私性的生物特征,因此,这一技术对于公民隐私保护造成的威胁性尤其值得重视。“人脸图像或视频广义上讲也是数据,如果没有妥善保管和合理使用,就会容易侵犯用户的隐私。”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段伟文说。

通过数据采集和机器学习来对用户的特征、偏好等“画像”,互联网服务商进而提供一些个性化的服务和推荐等,从正面看是有利于供需双方的一种互动。但对于消费者来说,这种交换是不对等的。就频频发生的个人数据侵权的事件来看,个人数据权利与机构数据权力的对比已经失衡,在对数据的收集和使用方面,消费者是被动的,企业和机构是主动的。段伟文表示,“数据实际上成为被企业垄断的资源,又是驱动经济的要素。”如果商家只从自身利益出发,就难免会对个人数据过度使用或者不恰当披露。

(摘编自谷业凯《“刷脸”会不会刷走安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基于人脸这一非侵犯性的生物信息,人脸识别技术使人脸成为智能社会的“入口”,这是以人的身份数字化为基础的。

B.在推动智能社会发展过程中,“视频图像身份识别系统”具有重要地位,已经列入了国家有关部委的发展规划中。

C.全新的“教学、考评、管理、家校”新平台的重构,得益于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教育发展。

D.在对数据的收集和使用方面,消费者处于被动地位,企业和机构处于主动地位,供需双方交换不对等。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在一些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得益于云计算和大数据的飞速发展,其中机器视觉技术有效助推经济发展。

B.利用人脸识别技术抓取学生表情体现出智慧校园的数字化特征,智慧校园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挖掘,激发了教学活力。

C.在更广阔的应用场景中,人脸识别技术在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也由于人脸弱隐私性的生物特征,必然会威胁到用户隐私。

D.我们在享受商家提供的个性化服务和推荐的同时,也要警惕个人数据被商家过度使用或者不恰当披露。

3.要提高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水平,应从哪些方面加强努力?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1.A 2.C 3.(1)人脸识别技术本身方面应该进一步升级技术水平,扩展使用领域,提升识别效率和准确性,追求零失误。(2)在教育教学方面广泛普及应用,让智慧校园的数字化特征更凸显,继续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挖掘,激发更为显著的教学活力,提升教学效果。(3)在隐私保护方面趋利避害,改进安全性能,加强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国家出台相关措施,提醒、引领、呼吁、告诫商家,维护消费者利益。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问题有:遗漏或添加信息、时空交错、偷换概念、张冠李戴、逻辑出错等。 A项,“基于人脸这一非侵犯性的生物信息,人脸识别技术使人脸成为智能社会的“入口”,这是以人的身份数字化为基础的”错误。材料一第一段信息是这样表述的:人脸识别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而人作为社会的主体,身份的数字化是智能社会的前提,人脸识别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技术之一。不易伪造、可被动采集的人脸识别技术,能够基于人脸这一非侵犯性的生物信息,进行毫秒级大数据计算,使人脸成为智能社会的“入口”。从中可见,选项曲解文意,颠倒了逻辑顺序,“身份的数字化是智能社会的前提,人脸识别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技术之一”,意思是“身份数字化”是人脸识别技术实现的目标,而非身份数字化是人脸识别技术的基础。 故选A。 2.本题考查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然后对照选项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细致比对后判断正误即可。常见错误点和设题类型做到心中有数,表述不一致的未必就是错的,一定要深入细致分析比较,灵活理解变通思考。总之要静下心来耐心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 C项,“在更广阔的应用场景中,人脸识别技术在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也由于人脸弱隐私性的生物特征,必然会威胁到用户隐私”错误。材料三第一段只是说人脸“具有弱隐私性的生物特征”“ 这一技术对于公民隐私保护造成的威胁性尤其值得重视”“ 如果没有妥善保管和合理使用,就会容易侵犯用户的隐私”可见文中只是在假设,再说可能性,选项中“必然会威胁到用户隐私”表述绝对,曲解文意。 故选C。 3.本题考查提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类题目解答时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题干为“要提高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水平,应从哪些方面加强努力?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概括”有别于“简要分析”和“概述”,意思是从大的方面加以分类、汇总、整合,不必举例子。注意要求中“哪些方面”应该提升到多家度多层面高度,不能太狭隘或太过具体。 首先,根据材料一信息:“人工智能在语音、语义、计算机视觉等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开始加速应用到各个产业场景。……人脸识别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而人作为社会的主体,身份的数字化是智能社会的前提,人脸识别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技术之一。……开启智能社会入口。……到2020年,复杂动态场景下人脸识别有效检出率超过97%,正确识别率超过90%,支持不同地域人脸特征识别”,可归纳出进一步升级技术、扩展人工智能应用的领域,加速智能化进程,提高效率和准确性。 其次,根据材料二信息:“数字化是智慧校园的重要特征之一,基于大数据的分析与挖掘,进一步激发了教学的活力。而随着教育信息化2 .0的推进,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正在重构全新的‘教学、考评、管理、家校’新平台,教育生态系统正在不断演变”。可以提取出扩展应用层面,让人脸识别技术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继续重构平台,改善教育生态系统,提升大数据的分析与挖掘能力,激发教学活力。 最后,根据材料三中的信息:“这一技术对于公民隐私保护造成的威胁性尤其值得重视”“人脸图像或视频广义上讲也是数据,如果没有妥善保管和合理使用,就会容易侵犯用户的隐私””“如果商家只从自身利益出发,就难免会对个人数据过度使用或者不恰当披露”。可以提炼出“隐私保护方面”一是提升这一技术的安全性,二是商家不要为了谋求私利而过度使用或不当披露人脸信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向死而生

江弱水

中国古典诗最富于人间情怀,死亡向来不是一个突出的主题。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死亡不可究诘,不理会才好。庄子说“死生亦大矣”,他要我们齐生死、一物我。庄子又说“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溃痈”,其实是叫我们从一个更高的观点超脱一些来看待生死物我。“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庄子的态度是“吾将曳尾于涂中”,好死不如赖活着,所以“微生尽恋人间乐”了。

《古诗十九首》里有着最多关于快活的谏言。中国人的生死观,大抵都在这些“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的直白诗句中了。

宋人百戏中有真人化装成骷髅表演的傀儡戏,街头还有牵丝骷髅戏婴的表演。你看李嵩的《骷髅幻戏图》就知道,大骷髅牵丝小骷髅,这边是小孩子好奇地迎上去,那边是妇人安详地给娃儿喂奶,生与死强烈的对照,简直就是史铁生说的“站到死中去看生”。在喜欢大团圆的后世人看来,这样的行为不可思议。但这不是恶趣和搞怪,而是参透了生命本味的豪举,因为他们敢于让惨淡的死与鲜活的生相摩相激。更不用说那种英雄主义的直面死亡,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那是以历史为归宿,通过人类记忆的力量来克服个体生命的有限性。像孔子所说的“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和《左传》中“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都是在佛教应许给我们来世的永续之前,想让历史成为我们超越死亡的津梁。凡此种种,说明中国人对生与死的看法其实很通脱,大有一种向死而生的气概。

别尔嘉耶夫《论人的使命》说:

当人的情感在时间中消失的时候,这就是对死亡的体验。在空间中发生着与人、家庭、城市、花园、动物的分离,这种分离总是伴随着这样一种感觉,也许你再也不能见到它们了,那么,这就是对死亡的体验。对时间和空间中的一切分离和分裂的忧郁都是对死亡的忧郁。

在中国诗人那里,也许是在用相对弱的、分散的形式处理那个太强的主题,书写那无所不在的死亡焦虑吧?他们并不直接将死亡作为观照的对象。比如欧阳修,我们印象中的他,也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的醉翁,但那些只是他所戴的面具,他经历过多少死亡呀!四岁丧父,两度丧妻,八个儿女早卒。况复多病,病目,病足,病臂,病牙,淋渴,风眩,哮喘,他不讳言自己其实活得了无生趣。欧阳修私底下的书信填满了深悲巨痛,但其公共书写的诗词里,集中呈现的还是那个风流放逸的形象:“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二十世纪中国新诗,对死亡书写同样表现出超常的兴趣,一位诗人如果没写过死亡,简直都不配称为诗人。看上去是对西方横的移植的结果,但是,死亡并非中国人的异己体验,它也是我们的切身之事、萦心之念,是我们形而上学和美学的最高命题。

1.下面诗句都选自《古诗十九首》,其中不能体现“快活的谏言”的一项是

A.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B.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C.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

D.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并非是不愿面对死亡,而是希望我们从更高的角度超越生死。

B.街头牵丝骷髅戏婴的表演不仅是恶趣和搞怪,更是参透了生命本味的豪举,因为他们敢于让惨淡的死与鲜活的生形成鲜明对比,激发我们的思考。

C.欧阳修人生遭遇多次生离死别,自己身体状况也不好,他在公共书写的诗词中极力渲染生的快乐,我们细读不难感受到他对死亡的思考。

D.中国新诗的死亡书写既是对西方横的移植的结果,也是我们自己的切身之事、萦心之念,是我们形而上学和美学的最高命题。

3.文章标题“向死而生”的内涵是什么?请简要概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讨论

老舍

日本兵到了,向来不肯和仆人讲话的阔人,也改变得谦卑和蔼了许多,逃命是何等重要的事,没有仆人的帮助,这命怎能逃得成。在这种情形之下,王老爷向李福说了话:“李福,厅里的汽车还叫得来吗?”王老爷是财政厅厅长,因为时局不靖,好几天没到厅里去了;可是在最后到厅的那天,把半年的薪水预支了来。

“外边的车大概不能进租界了。”李福说。

“出去总可以吧?向汽车行叫一辆好了。”王老爷急于逃命,只得牺牲了公家的自用汽车。

“铺子已然全关了门。”李福说。

“但是,”王老爷思索了半天才说。“但是,无论如何,我们得离开这日租界;等会儿,大兵到了,想走也走不开了!”李福没作声。

王老爷又思索了会儿,有些无聊,还叹了口气:“都是太太任性,非搬到日租界来不可;假如现在还在法界住,那用着这个急!怎办?”

“老爷,日本兵不是要占全城吗?那么,各处就都变成日租界了,搬家不是白费——”

“不会搬到北平去呀?你——”王老爷没好意思骂出来。“打下天津,就是北平,北平又怎那么可靠呢?”李福说,样子还很规矩,可是口气有点轻慢。

王老爷张了张嘴,没说什么。待了半天:“那么,咱们等死?在这儿坐着等死?”

“谁愿意大睁白眼的等死呢?”李福微微一笑,“有主意!”

“有主意还不快说,你笑什么?你——”王老爷又压住自己的脾气。

“庚子那年,我还小呢——”

“先别又提你那个庚子!”

“厅长,别忙呀!”李福忽然用了“厅长”的称呼,好象是故意的耍笑。

“庚子那年,八国联军占了北平,我爸爸就一点也不怕,他本是义和团,听说洋兵进了城,他‘拍’的一下,不干了,去给日本兵当——当——”

“当向导。”

“对,向导!带着他们各处去抢好东西!”

“亡国奴!”王老爷说。

“亡国奴不亡国奴的,我这是好意,给老爷出个小主意,就凭老爷这点学问身分,到日本衙门去投效,准行!你瞧,我爸爸不过是个粗人,还能随机应变;你这一肚儿墨水,不比我爸爸强?反正老爷在前清也作官——我跟着老爷,快三十年了,是不是?——在袁总统的时候也作官——那时候老爷的官运比现在强,我记得——现在,你还作官;这可就该这么说了:反正是作官,为什么不可以作个日本官?老爷有官作呢,李福也跟着吃碗饱饭,是不是?”

“胡说!我不能卖国!”王老爷有点发怒了。

“老爷,你要这么说呢,李福也有个办法。”

王老爷点了点头,是叫李福往下说的意思。

“老爷既不作卖国贼;要作个忠臣,就不应当在家里坐着,应当到厅里去看着那颗印。《苏武牧羊》,《托兆碰碑》,《宁武关》,那都是忠臣,李福全听过。老爷愿意这么办,我破出这条狗命去陪着老爷!上行下效,有这么一句话没有?唱红脸的,还是唱白脸的,总得占一面,我听老爷的!”

“太太不叫我出去!”王老爷说:“我也没工夫听你这一套废话!”

李福退了两步,低头想了会儿:“要不然,老爷,这么办:庚子那年,八国联军刚进了齐化门,日本打前敌,老爷。我爸爸一听日本兵进了城,就给全胡同的人们出了主意。他叫他们在门口高悬日本旗;一块白布,当中用胭脂涂个大红蛋,很容易。挂上以后,果然日本兵把别的胡同全抢了,就是没抢我们那条——羊尾巴胡同。现在,咱们跑是不容易了。日本兵到了呢,不杀也得抢;不如挂上顺民旗,先挡一阵!”

“别说了,别说了!你要把我气死!亡国奴!”

李福看老爷生了气,怪扫兴的要往外走。

“李福!”太太由楼上下来,她已听见了他们的讨论。“李福,去找块白布,镜盒里有胭脂。”

王老爷看了太太一眼,刚要说话,只听:“咣!”一声大炮。

李福,去找块白布,快!”王老爷喊。

(载于1931年11月《齐大月刊》第2卷第2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对话的形式,运用了讽刺的手法,将王老爷和下人李福在动荡时局中的心理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B.李福对王老爷前后都称老爷,但是在中间一处却称其官职——厅长,表现了李福在为老爷想到办法后的洋洋得意和对老爷的揶揄。

C.王老爷是有爱国心的,知道做亡国奴是不对的,但是因为害怕老婆,最后不得不做了投降日本人的官老爷。

D.王老爷没有名字,说明他是一类人的代表。作者对这类人的刻画,显现出现实主义的特点,对当时面临日寇入侵的中国人有警示作用。

2.请概括王老爷的人物形象。

3.请探究结尾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一肌一容,尽态极妍,______,而望幸焉。     (杜牧《阿房宫赋》)

(2)______,草色入帘青。                        (刘禹锡《陋室铭》)

(3)______,忽复乘舟梦日边。                     (李 白《行路难》)

(4)朝搴阰之木兰兮,______                        (屈原《离骚》)

(5)______,下者飘转沉塘坳               (杜 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________,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前赤壁赋》)

(7)______,文武之道也。                              (礼记·杂记)

(8)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______。”                 (《论语•学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怀王道甫

陈亮

落魄行歌记昔游,头颅如许尚何求?心肝吐尽无余事,口腹安然岂远谋?

才怕暑,又伤秋。天涯梦断有书不?大都眼孔新来浅,羡尔微官作计周。

(注)①王道甫是陈亮青少年时代的好友,两人志同道合。登第后,王道甫长期屈居微职,性情志趣也大异于从前。

1.结合全词,词人对友人情意真挚的“怀”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2.下阕最后两句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洞真观横翠阁记

(宋)何朝隐

洞真观之左右,支珑盘豆,其西矗立如屏者,道士张君文政有阁临之。规模自先世,至政尤加表章,而山之泉、石、草、树、鸡、犬、人家,凡登兹阁,皆一目而尽。正李谪仙所谓樵夫耕叟出入画图者。余过而爱之,因为榜曰:“横翠”。家弟彦和能作大字,得山谷老人笔意,令书其榜,而揭于阁之颜。

则又为之说日:古人莫不有爱山癖,而兹癖非静者不能。盖奇峰绝巘,不择地而有之。不幸在无人之境,则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技;以置通邑大都,则有力者往往臂其间,而化为争夺之场。故凡佳山所在,莫如附诸道释之宫,以备高人胜士之观焉。

余常与客游于斯,徙倚栏楯,则是山之回巧献技于前者,如云霞之蒨绚,风雨之晦冥。迩延野绿,远混天碧,千态万状,辐凑兹阁,览者心凝神释,与灏气俱爽,而莫得其涯,诚事外之真乐也。或者乃曰:“昔韩退之与孟东野《城南联句》,谓遥岑寸碧,远目为之增明。今阁俯兹山,不侑座欹器,与韩意特异,何也?”余曰:“山既静者之好,则远近奚择?且横平冈于座右,耸翠碧于天末,虽若辽绝,至夫景物变态,远近诚弗异也。达人大观,决不尔,倘弗谓然,则退之为王氏《燕喜亭记》,何以特赏突然之丘出于所居之后耶?

嗟呼,若果以好远略近为心,则推之人事,必将嗜欲得而喜功名,富贵足而慕神仙。健羡之心,无时而已也。岂静者之为哉!政之师仲清心解于此,政固闻其大端,余既为记以申之,惧吾他日行事,有类于是者,故篇末系见,聊以自警。仍为世俗之戒云。梅溪何朝隐记。

注释:①侑座欹器:古代君王置于座右用以警戒的一种器物,此处用以形容靠得很近。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规模自先世           肇:开始

B.则有力者往往臂其间   攘:挽起

C.侑座欹器           啻:只,仅

D.岂静者之为哉         曾:曾经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横翠阁风景如画,登阁即可一览无余,其匾额题字取法于大家,有黄庭坚书法之风。

B.引韩愈和孟郊的《城南联句》意在证明远处的景能让人眼前一亮,得到一种真正的快乐。

C.引韩愈的《燕喜亭记》意在证明赏景不取决于远近而取决于内心是否宁静、达观。

D.作者介绍了横翠阁名字由来及观景体会,感慨不是心静之人不能拥有真正的爱山癖好。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凡佳山所在,莫如附诸道释之宫,以备高人胜士之观焉。

(2)则退之为王氏《燕喜亭记》,何以特赏突然之丘出于所居之后耶?

4.结合全文,简要说明作者写此文的意图是什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