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文体自选...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文体自选。

新冠疫情发生后,军人、医生和警察等逆行赶往疫区。我们要赞美那些逆行者。其实不仅是在危难的时候,平常生活中我们也需要逆行者。

 

例文: 每个人都是最美的逆行者 今年春节,因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导致的肺炎疫情,揪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朋友见面、微信聊天、朋友圈分享,几乎三句不离最新疫情的进展,讨论的背后是人们对疫情的关注,也是对自身、家人健康的担忧。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唯有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在“动”与“静”“舍”与“得”中,坚决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阻击战。 我们的“动”是“逆”向而行,抗击一线,撑起百姓的安康。在抗击疫情的最前沿,医疗战线上的“勇士”都已经动起来了,他们是春节里的“追疫人”,为了更多人的生命安全,以这样一种方式过着一个“动”起来的年,冲锋在前,与病毒直接遭遇交手,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在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不顾个人安危,“逆行”到最危险的一线,担当守护。让我们致敬这些平凡的英雄们,致敬疫情面前的“逆行者”。 我们的“静”是“宅”于家中,积极响应,不增添任何负担。我们必须以“静”应对才能更好地“切断传播途径”。取消庙会、电影放映,封闭旅游景区、娱乐场所,禁止聚会聚餐……不远行、不扎堆、少聚会,“宅”于家中以信息拜年、视频祝福、在线聚会、电话、短信等非接触方式传达我们的祝福,以你我的安全距离为彼此送上健康保障,以你我的实际行动护佑早日战胜疫情。 我们的“舍”是坚“守”岗位,守土尽责,奉献坚守暖人心。一面是家人团聚的新春假期,一面是“来势汹汹”的疫情,这个春节,无数人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争分夺秒地与疫情抗争,共同筑起了抗击疫情的钢铁长城。每个交通要道临时检查点的交警医护人员、“逆行”的医疗队伍、放弃休假挨家挨户进行疫情宣传排查的党员干部、奔赴防疫前线的人民子弟兵、传递信息的新闻记者以及运送救援物资的相关人员……职责所系,他们无怨无悔,在“大家”与“小家”之间,选择了顾“大家”,这样的“舍”值得我们骄傲、自豪并深深铭记。 我们的“得”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疫情面前显本色。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原本应该充满祥和欢乐的节日氛围,“病毒感染”“封城”“新增病例”,这场疫情每时每刻的变化都在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内心。“请战书”上的鲜红手印、“随时听从派遣”的坚定誓言、各地各部门全力驰援武汉、口罩厂商春节开启“全天候生产”模式、航班铁路的免费退改政策……这是各行各业心连心、手牵手的时刻,更是一场全民战斗的时刻,相信我们一定能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 我们每个人做好力所能及的事,理性认知,认真防护,与前方“战士”比肩同行,共命运、心连心,就没有我们战胜不了的困难! 大敌当前,义无反顾,每个人都是最美的逆行者! 【解析】 一、审题指导: 本题考查审题和写作能力。审准题是写好作文获得高分的前提条件。作为高考作文的题型样式,倘若不是事先已有接触、曾经操练的话,材料作文是最能考量考生的真实水准的。因为在考你写作能力之前,首先考你的阅读能力,即对材料的理解、把握能力。较之那种类似话题、内容宽泛、只要不超出范围主题完全可由作者自己掌控的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基本能杜绝用所谓以往操练过的不变“经典”来应对万变考题的套题弊端。然而面对材料作文,不少考生因未能真正吃透材料,熟练掌握审题立意、观点提炼的方法,时常造成所提炼的观点与材料若即若离、似是而非,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甚至南辕北辙、风马牛不相及的重大失误——即使你的文章结构再严谨、论证再充分、事例再丰富、语言再优美,也只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了。可见,材料作文的观点提炼,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方能吃透材料,紧扣材料`,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呢?以下方法谨供参考。一、主旨领悟法:这是材料作文最为常用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如果能准确地领悟材料的中心,并以之为文章的主旨,那么,所写文章定能既切题又有深度。二、关键把握法:关键词句往往是“文眼”,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将其作把握材料、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词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三、由果溯因法: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四、寓意揭示法:对于一些寄寓性材料,如寓言、童话、漫画等,须透过材料的表象,进行“由物及人”、“由物及事”的联想,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挖掘其真正的内涵,从而确立论点。 本题所给材料信息为:新冠疫情发生后,军人、医生和警察等逆行赶往疫区。我们要赞美那些逆行者。其实不仅是在危难的时候,平常生活中我们也需要逆行者。适合抓关键词句,即“我们要赞美那些逆行者。其实不仅是在危难的时候,平常生活中我们也需要逆行者”。 二、参考立意: (1)义无反顾,做最美逆行者。 (2)我是最美逆行者,默默无闻,甘于奉献。 (3)为百姓,为集体,为国家,我是最美逆行者。 三、可用素材: 1、多少白衣天使,放下家庭,抗战疫情;多少无名英雄在街头小巷为群众奔波;多少人在为抗疫拼尽全力。 2、输液瓶里滴着你的希望,体温表里刻着你们的叮咛,你们是生命的守护神,你们用智慧和真诚托起生命的阳光,你们无私,献生命,扶伤痛,含辛茹苦。 3、护士工作平凡而又伟大,琐碎而又不易,艰辛而又劳苦;我赞美护士能用柔弱的肩膀挑起一份女儿、母亲、妻子的重担;我赞美护士如春天的雨露滋润患者久旱的心田;如夏天的微风吹走燥热的空气带走患者心灵的创痛;如秋夜的明月照亮患者通往健康的心灵彼岸;如冬天的阳光温暖着患者蒸发她们的忧伤。 4、抗击新冠肺炎紧急医疗队驰援武汉。携手,共克时艰!祝福他们,武汉加油! 5、相信吧,风雨终会过去,阳光终能到来!让我们一起祈祷,共同祝愿,祝福祖国!祝福武汉!祝福我们每一个人! 6、心有静气无难事,一群人一条路,坚持一起走下去。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7、希望新的一年,病毒快快离开,所有人健健康康! 8、想了很多,却不知道能做些什么。在灾害面前,生命简直太脆弱了。到现在也才知道,国泰民安了你才能去工作去旅行去谈所谓的梦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最危难的时刻,没有人是局外人。祈祷国家早日渡过难关,战胜疫情。 9、我们都是平凡人,却有白衣天使为生命逆行,加油武汉,加油中国,加油白衣天使! 10、一起致敬白衣天使,致敬守护生命英雄!防控疫情,我们始终在一起! 11、一起致敬防疫一线的白衣天使!当你和病毒殊死较量,为病人剔去毒冠,亲手治疗的病人一个个出院,希望之光越来越近。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12、这些逆行者,不是没有家人、没有牵挂。他们都只是平凡的爸爸、妈妈、儿子、妻子。面对严重扩散的疫情,他们也会害怕向所有为国内疫情防治工作作出贡献的医护人员们致敬!热切盼望最美逆行者们平安归来,我们始终在一起,武汉加油!湖北加油! 13、我爱你,中国!致敬逆行者,最美的人!从冠状病毒发生以来,每天一看到这些信息,心酸心疼。我是湖北的,我们很好,朋友圈各微信群显示防控很好。我很无力不是医生,军人,警察,政府机关。我不能参与到这场战斗中,但我知道你们拼尽全力,谢谢!我知道我可以安睡到天明,我可以在家休闲美食,因为你们在负重前行,在困难来临时,我们只有战胜它。我在家里安心等待着,也请所有和我一样的人安心等待。安心等待是我们对中国深情的爱。灾难面前最显人性,我们站在中国的土地上,我们是骄傲的中国人,春节到了,春天不远了,众志成城,共同守护中国。 14、你们是一棵棵无名的小草,是多么的渺小,但你们从没有放弃自己执着的追求,你们也有崇高的信念,也有不移的人生坐标,那就是,奉献我的一切,为了他人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 15、一生从未做过伤天害理之事,只希望祖国早日战胜疫情,国人生活恢复正常,家人健康,孩子平安! 16、以前总理说“多难兴邦”。兴邦的从来不是灾难,而是应对灾难过程中的教训和进步。失望很多,但希望更多。愿能早日战胜瘟疫,去除体制的沉疴积弊。 17、春节在岗,疫情坚守,最美的人!你和战斗在疫情一线的医护工作者及一切为抗击疫情默默工作的人员,都是这座城市最美的风景!值得我们为你们点赞! 18、她们奉献的是一丝温情,一份关爱,一滴汗水,一份真情;她们奉献的是最最可贵的青春,换来的是千家万户的幸福和健康。我赞扬护士,歌唱护士,国际护士节永远是她们幸福的天堂。 19、我心目中的护士是细致而入微,果断而不惊,每天站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把每一个平凡演绎出无数个精彩! 20、正确对待疫情。自觉隔离响应着政府号召,坚信疫情转折即将到来。致敬默默无闻、忘我奉献、不计生死的白衣天使们,致敬不留姓名伸出援手的同胞们! 四、行文结构: 首先拟一个论点式标题——每个人都是最美的逆行者,扣所给材料,彰显审题的准确性,避免误判。开头部分联系现实生活,总结这个特殊的春节,因为疫情当前而不同往昔,进而亮出观点引出下文: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唯有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在“动”与“静”“舍”与“得”中,坚决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阻击战。正文主体部分按照平行并列式安排结构层次,条理清晰严谨自然,富有逻辑性。每一层次的分论点都安排在段首,中心突出论点鲜明。(1)今年春节,我们的“动”是“逆”向而行,抗击一线,撑起百姓的安康。(2)“今年春节,我们的“静”是“宅”于家中,积极响应,不增添任何负担。(3)今年春节,我们的“舍”是坚“守”岗位,守土尽责,奉献坚守暖人心。(4)今年春节,我们的“得”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疫情面前显本色。结尾段先总结全文,照应材料、开头、题目——“抗击疫情是一场硬仗,我们每个人一定要做好力所能及的事,理性认知,认真防护,与前方‘战士’比肩同行,共命运、心连心,就没有我们战胜不了的困难!”,进而发出号召明确中心观点:困难当前,勇敢向前,每个人都是最美的逆行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7年被称为人工智能元年。这一年,在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支持下,人工智能在语音、语义、计算机视觉等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开始加速应用到各个产业场景。在被称为人工智能元年的2017年,其中以人脸识别为代表的机器视觉技术遍地开花,便捷了人们生活,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更多活力。人脸识别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而人作为社会的主体,身份的数字化是智能社会的前提,人脸识别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技术之一。不易伪造、可被动采集的人脸识别技术,能够基于人脸这一非侵犯性的生物信息,进行毫秒级大数据计算,使人脸成为智能社会的“入口”,从而展开人与系统间更加便捷、安全的信息交互,开启智能社会入口。

工业和信息化部在2017年下发的《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中,将“视频图像身份识别系统”列为新一代人工智能标志性产品之一,可见其在推动智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同时该行动计划也明确给出了这一技术在产业应用中的具体要求:“支持生物特征识别、视频理解、跨媒体融合等技术创新,发展人证合一、视频监控、图像搜索、视频摘要等典型应用,拓展在安防、金融等重点领域的应用。到2020年,复杂动态场景下人脸识别有效检出率超过97%,正确识别率超过90%,支持不同地域人脸特征识别。”

(摘编自马晓坤《人脸识别让生活拥有更多可能》)

材料二:

南都记者实地走访龙华区教科院附属小学,该校老师介绍,课堂上可以利用人脸识别技术抓取学生表情,根据课堂表情数据来分析教学效果。该校校长吴少文表示,学校会持续将“人脸识别+人工智能”应用在学校管理、学生评价、教师应用等方面,实现图书馆刷脸借阅、午餐室刷脸取餐、校医室刷脸体检、功能室刷脸签到等功能。

数字化是智慧校园的重要特征之一,基于大数据的分析与挖掘,进一步激发了教学的活力。而随着教育信息化2 .0的推进,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正在重构全新的“教学、考评、管理、家校”新平台,教育生态系统正在不断演变。

(摘编自程洋《人脸识别技术抓取学生表情通过数据分析教学效果》)

材料三:

“刷脸”进站、“刷脸”支付、“刷脸”签到、“刷脸”执法……人脸识别技术正走进更为广阔的应用场景,与指纹、虹膜等相比,人脸是一个具有弱隐私性的生物特征,因此,这一技术对于公民隐私保护造成的威胁性尤其值得重视。“人脸图像或视频广义上讲也是数据,如果没有妥善保管和合理使用,就会容易侵犯用户的隐私。”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段伟文说。

通过数据采集和机器学习来对用户的特征、偏好等“画像”,互联网服务商进而提供一些个性化的服务和推荐等,从正面看是有利于供需双方的一种互动。但对于消费者来说,这种交换是不对等的。就频频发生的个人数据侵权的事件来看,个人数据权利与机构数据权力的对比已经失衡,在对数据的收集和使用方面,消费者是被动的,企业和机构是主动的。段伟文表示,“数据实际上成为被企业垄断的资源,又是驱动经济的要素。”如果商家只从自身利益出发,就难免会对个人数据过度使用或者不恰当披露。

(摘编自谷业凯《“刷脸”会不会刷走安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基于人脸这一非侵犯性的生物信息,人脸识别技术使人脸成为智能社会的“入口”,这是以人的身份数字化为基础的。

B.在推动智能社会发展过程中,“视频图像身份识别系统”具有重要地位,已经列入了国家有关部委的发展规划中。

C.全新的“教学、考评、管理、家校”新平台的重构,得益于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教育发展。

D.在对数据的收集和使用方面,消费者处于被动地位,企业和机构处于主动地位,供需双方交换不对等。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在一些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得益于云计算和大数据的飞速发展,其中机器视觉技术有效助推经济发展。

B.利用人脸识别技术抓取学生表情体现出智慧校园的数字化特征,智慧校园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挖掘,激发了教学活力。

C.在更广阔的应用场景中,人脸识别技术在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也由于人脸弱隐私性的生物特征,必然会威胁到用户隐私。

D.我们在享受商家提供的个性化服务和推荐的同时,也要警惕个人数据被商家过度使用或者不恰当披露。

3.要提高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水平,应从哪些方面加强努力?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向死而生

江弱水

中国古典诗最富于人间情怀,死亡向来不是一个突出的主题。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死亡不可究诘,不理会才好。庄子说“死生亦大矣”,他要我们齐生死、一物我。庄子又说“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溃痈”,其实是叫我们从一个更高的观点超脱一些来看待生死物我。“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庄子的态度是“吾将曳尾于涂中”,好死不如赖活着,所以“微生尽恋人间乐”了。

《古诗十九首》里有着最多关于快活的谏言。中国人的生死观,大抵都在这些“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的直白诗句中了。

宋人百戏中有真人化装成骷髅表演的傀儡戏,街头还有牵丝骷髅戏婴的表演。你看李嵩的《骷髅幻戏图》就知道,大骷髅牵丝小骷髅,这边是小孩子好奇地迎上去,那边是妇人安详地给娃儿喂奶,生与死强烈的对照,简直就是史铁生说的“站到死中去看生”。在喜欢大团圆的后世人看来,这样的行为不可思议。但这不是恶趣和搞怪,而是参透了生命本味的豪举,因为他们敢于让惨淡的死与鲜活的生相摩相激。更不用说那种英雄主义的直面死亡,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那是以历史为归宿,通过人类记忆的力量来克服个体生命的有限性。像孔子所说的“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和《左传》中“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都是在佛教应许给我们来世的永续之前,想让历史成为我们超越死亡的津梁。凡此种种,说明中国人对生与死的看法其实很通脱,大有一种向死而生的气概。

别尔嘉耶夫《论人的使命》说:

当人的情感在时间中消失的时候,这就是对死亡的体验。在空间中发生着与人、家庭、城市、花园、动物的分离,这种分离总是伴随着这样一种感觉,也许你再也不能见到它们了,那么,这就是对死亡的体验。对时间和空间中的一切分离和分裂的忧郁都是对死亡的忧郁。

在中国诗人那里,也许是在用相对弱的、分散的形式处理那个太强的主题,书写那无所不在的死亡焦虑吧?他们并不直接将死亡作为观照的对象。比如欧阳修,我们印象中的他,也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的醉翁,但那些只是他所戴的面具,他经历过多少死亡呀!四岁丧父,两度丧妻,八个儿女早卒。况复多病,病目,病足,病臂,病牙,淋渴,风眩,哮喘,他不讳言自己其实活得了无生趣。欧阳修私底下的书信填满了深悲巨痛,但其公共书写的诗词里,集中呈现的还是那个风流放逸的形象:“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二十世纪中国新诗,对死亡书写同样表现出超常的兴趣,一位诗人如果没写过死亡,简直都不配称为诗人。看上去是对西方横的移植的结果,但是,死亡并非中国人的异己体验,它也是我们的切身之事、萦心之念,是我们形而上学和美学的最高命题。

1.下面诗句都选自《古诗十九首》,其中不能体现“快活的谏言”的一项是

A.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B.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C.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

D.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并非是不愿面对死亡,而是希望我们从更高的角度超越生死。

B.街头牵丝骷髅戏婴的表演不仅是恶趣和搞怪,更是参透了生命本味的豪举,因为他们敢于让惨淡的死与鲜活的生形成鲜明对比,激发我们的思考。

C.欧阳修人生遭遇多次生离死别,自己身体状况也不好,他在公共书写的诗词中极力渲染生的快乐,我们细读不难感受到他对死亡的思考。

D.中国新诗的死亡书写既是对西方横的移植的结果,也是我们自己的切身之事、萦心之念,是我们形而上学和美学的最高命题。

3.文章标题“向死而生”的内涵是什么?请简要概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讨论

老舍

日本兵到了,向来不肯和仆人讲话的阔人,也改变得谦卑和蔼了许多,逃命是何等重要的事,没有仆人的帮助,这命怎能逃得成。在这种情形之下,王老爷向李福说了话:“李福,厅里的汽车还叫得来吗?”王老爷是财政厅厅长,因为时局不靖,好几天没到厅里去了;可是在最后到厅的那天,把半年的薪水预支了来。

“外边的车大概不能进租界了。”李福说。

“出去总可以吧?向汽车行叫一辆好了。”王老爷急于逃命,只得牺牲了公家的自用汽车。

“铺子已然全关了门。”李福说。

“但是,”王老爷思索了半天才说。“但是,无论如何,我们得离开这日租界;等会儿,大兵到了,想走也走不开了!”李福没作声。

王老爷又思索了会儿,有些无聊,还叹了口气:“都是太太任性,非搬到日租界来不可;假如现在还在法界住,那用着这个急!怎办?”

“老爷,日本兵不是要占全城吗?那么,各处就都变成日租界了,搬家不是白费——”

“不会搬到北平去呀?你——”王老爷没好意思骂出来。“打下天津,就是北平,北平又怎那么可靠呢?”李福说,样子还很规矩,可是口气有点轻慢。

王老爷张了张嘴,没说什么。待了半天:“那么,咱们等死?在这儿坐着等死?”

“谁愿意大睁白眼的等死呢?”李福微微一笑,“有主意!”

“有主意还不快说,你笑什么?你——”王老爷又压住自己的脾气。

“庚子那年,我还小呢——”

“先别又提你那个庚子!”

“厅长,别忙呀!”李福忽然用了“厅长”的称呼,好象是故意的耍笑。

“庚子那年,八国联军占了北平,我爸爸就一点也不怕,他本是义和团,听说洋兵进了城,他‘拍’的一下,不干了,去给日本兵当——当——”

“当向导。”

“对,向导!带着他们各处去抢好东西!”

“亡国奴!”王老爷说。

“亡国奴不亡国奴的,我这是好意,给老爷出个小主意,就凭老爷这点学问身分,到日本衙门去投效,准行!你瞧,我爸爸不过是个粗人,还能随机应变;你这一肚儿墨水,不比我爸爸强?反正老爷在前清也作官——我跟着老爷,快三十年了,是不是?——在袁总统的时候也作官——那时候老爷的官运比现在强,我记得——现在,你还作官;这可就该这么说了:反正是作官,为什么不可以作个日本官?老爷有官作呢,李福也跟着吃碗饱饭,是不是?”

“胡说!我不能卖国!”王老爷有点发怒了。

“老爷,你要这么说呢,李福也有个办法。”

王老爷点了点头,是叫李福往下说的意思。

“老爷既不作卖国贼;要作个忠臣,就不应当在家里坐着,应当到厅里去看着那颗印。《苏武牧羊》,《托兆碰碑》,《宁武关》,那都是忠臣,李福全听过。老爷愿意这么办,我破出这条狗命去陪着老爷!上行下效,有这么一句话没有?唱红脸的,还是唱白脸的,总得占一面,我听老爷的!”

“太太不叫我出去!”王老爷说:“我也没工夫听你这一套废话!”

李福退了两步,低头想了会儿:“要不然,老爷,这么办:庚子那年,八国联军刚进了齐化门,日本打前敌,老爷。我爸爸一听日本兵进了城,就给全胡同的人们出了主意。他叫他们在门口高悬日本旗;一块白布,当中用胭脂涂个大红蛋,很容易。挂上以后,果然日本兵把别的胡同全抢了,就是没抢我们那条——羊尾巴胡同。现在,咱们跑是不容易了。日本兵到了呢,不杀也得抢;不如挂上顺民旗,先挡一阵!”

“别说了,别说了!你要把我气死!亡国奴!”

李福看老爷生了气,怪扫兴的要往外走。

“李福!”太太由楼上下来,她已听见了他们的讨论。“李福,去找块白布,镜盒里有胭脂。”

王老爷看了太太一眼,刚要说话,只听:“咣!”一声大炮。

李福,去找块白布,快!”王老爷喊。

(载于1931年11月《齐大月刊》第2卷第2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对话的形式,运用了讽刺的手法,将王老爷和下人李福在动荡时局中的心理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B.李福对王老爷前后都称老爷,但是在中间一处却称其官职——厅长,表现了李福在为老爷想到办法后的洋洋得意和对老爷的揶揄。

C.王老爷是有爱国心的,知道做亡国奴是不对的,但是因为害怕老婆,最后不得不做了投降日本人的官老爷。

D.王老爷没有名字,说明他是一类人的代表。作者对这类人的刻画,显现出现实主义的特点,对当时面临日寇入侵的中国人有警示作用。

2.请概括王老爷的人物形象。

3.请探究结尾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一肌一容,尽态极妍,______,而望幸焉。     (杜牧《阿房宫赋》)

(2)______,草色入帘青。                        (刘禹锡《陋室铭》)

(3)______,忽复乘舟梦日边。                     (李 白《行路难》)

(4)朝搴阰之木兰兮,______                        (屈原《离骚》)

(5)______,下者飘转沉塘坳               (杜 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________,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前赤壁赋》)

(7)______,文武之道也。                              (礼记·杂记)

(8)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______。”                 (《论语•学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怀王道甫

陈亮

落魄行歌记昔游,头颅如许尚何求?心肝吐尽无余事,口腹安然岂远谋?

才怕暑,又伤秋。天涯梦断有书不?大都眼孔新来浅,羡尔微官作计周。

(注)①王道甫是陈亮青少年时代的好友,两人志同道合。登第后,王道甫长期屈居微职,性情志趣也大异于从前。

1.结合全词,词人对友人情意真挚的“怀”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2.下阕最后两句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