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马镫,是指垂悬于马腹两侧供骑马者踏脚的马具。最早的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马镫,是指垂悬于马腹两侧供骑马者踏脚的马具。最早的马镫出现在我国,这是人们的共识,但有人根据《史记》《汉书》中西汉骑兵已经成为战斗主力,且曾屡次长途奔袭匈奴后方等记载,得出马镫“在两汉时代应该是已经被普遍应用”的结论。

迄今为止,考古发掘没有三国之前的马镫图像、造型和实物。秦始皇兵马俑坑的陶马,身上有各种马具,但不见马镫。近来出土的两汉陶马,同样不见马镫。山东沂南曹魏时期的石墓的石刻画像有幅马夫喂马的画像,马厩中挂着诸多马具,唯独没有马镫。从已经发现的当时北方草原地区的文物来看,情况亦是这样。

马镫形象的“艺术作品”,现在知道有:东吴墓出土的一匹陶马,马背上配有马镫;东晋琅琊王氏家族墓中的陶马,装饰有泥塑三角形双镫;呼和浩特市北魏墓葬陶马,腹部绘有马镫。马镫最早的实物,是辽宁北票市冯素弗墓出土的一副由鎏金铜片包裹的桑木心马镫。冯素弗是北燕文成帝冯跋之弟。吉林市郊帽儿山鲜卑贵族墓出土了木心马镫,该墓墓主为北朝鲜卑贵族。朝鲜中央历史博物馆收也藏有一副生铁马镫,为五六世纪前期高句丽时代的遗物。这三副马镫的年代相当于东晋末期或稍晚。

文献对“镫”字的使用,与此相互印证。先秦典籍不乏“镫”字用例,或指用于盛熟食的器皿,或指“灯盏”。“镫”指“马镫”之义,我知道的最早出现在刘宋时期的《世说新语·规箴》的记载:“谢中郎在寿春败,临奔走,犹求玉帖镫。”此句批评谢万于兵败逃亡之际,临上马还奢求用嵌了玉的马镫。稍晚的《南齐书·庐陵王子卿传》记载齐武帝责备其子萧子卿过度奢侈之语,曰:“纯银乘具乃复可尔,何以作镫亦是银?”诗文中也有马镫。南朝梁简文帝《紫骝马》诗云:“青丝悬玉蹬,朱汗染香衣。”北周王褒《谢赉马启》中有句:“黄金作勒……白玉为镫。”

三国之前,确实还未见马镫踪影。然而《史记》《汉书》的记载不是史家的向壁虚构。汉代的画像砖上,骑者的大腿跟马背平行,膝盖弯曲,小腿下垂,身姿跟足蹬马镫的形状颇为相似。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一个西汉末期的贮贝器,其顶部的骑马者就将双脚拇指套在鞍前垂下的绳圈中。真正意义的马镫的普及,应是金属采冶业发达到相当的程度,铜铁等金属不再稀缺的时候。马镫毕竟是踩在脚下的“贱器”,何况有东西聊堪供用。这点可从已发现的木制马镫与齐武帝责备其子萧子卿之语中体味。

(摘编自骆晓平《再谈我国马镫产生的时代》)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镫“在两汉时代应该是已经被普遍应用”的观点,更多的应是主观推定。

B.目前的考古发掘发现的马镫图像、造型和实物都证明马镫出现在汉代以后。

C.先秦典籍使用的“镫”字,属于生活器皿,与马镫的“镫”字有质的不同。

D.马镫的出现,应在金属采冶业相当发达、铜铁等金属不再稀缺贵重的时候。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列错误观点,而后从考古发现、“镫”字的使用两个方面对其否定。

B.文章运用了事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方式,充分地证明自己观点。

C.文章引用简文帝与王褒的诗文是为了证明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存在马镫了。

D.文章没有直接亮明观点,但内容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读者可以得出立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秦帝国》《汉武大帝》等电视剧出现骑兵足踏马镫的画面是不够严谨的。

B.东吴墓出土的一匹陶马,马背上配有马镫,依此可定马镫最早产生于东吴。

C.“镫”字的使用,侧面印证了马镫产生的时代,因为词汇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D.汉代画像砖上的骑者身姿形态可以说明,当时有类似一些马镫功能的东西。

 

1.D 2.A 3.B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本题D项,“马镫的出现,应在金属采冶业相当发达、铜铁等金属不再稀缺贵重的时候”错误,原文是“真正意义的马镫的普及”。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本题B项,文章没有运用对比论证。 C项,“是为了证明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存在马镫了”错误,原文是说“‘镫’指‘马镫’之义,我知道的最早出现在刘宋时期的《世说新语•规箴》的记载……”“三国之前,确实还未见马镫踪影”,可见文章引用简文帝与王褒的诗文,是为了证明马镫出现在三国之后。 D项,“内容层层推进,步步深入”错,原文不是层进式结构。 故选A。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本题B项,“依此可断定马镫最早产生于东吴”错,原文第三段为“现在知道有:东吴墓出土的一匹陶马,马背上配有马镫”,言外之意就是“将来说不定有新的发现”。 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仔细观察下面两幅漫画,根据要求写作。

同是“低头”,却呈现出不同的精神面貌和人生状态,请结合两幅漫画的内容和寓意,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查看答案

假如你是高三(1)班李雷同学,于2月9日在第二食堂拾得一个黑色钱包,内有中国银行卡一张,现金320元,请你写一则失物招领启事,将钱包归还失主。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三星堆出土的各种文物中,青铜器作为重要的发掘成果,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其中被誉为“东方巨人”的青铜立人像,___ 。身躯细长,手臂粗大,双手巨大,成环管状。____?环管寓意着虚空,环管状双手体现了古蜀人的宇宙观。颇受瞩目的青铜人面像,眼部特点夸张,有纵目、凸目等各种类型,夸张的眼部象征着古蜀人对先王和神的崇拜。三星堆青铜器之所以让人着迷,不仅是因为其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 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艺史上伟大评论家与伟大艺术高峰之间 建树的经典案例,例如金圣叹与《水浒传》、罗杰·弗莱与塞尚等,都值得研究总结,以增强文艺评论家信心,更好推进文艺评论发展。所以正像鲁迅“伟大也要有人懂”的论断那样,中外文艺史上文艺高峰的确认,往往都离不开卓越文艺评论家的 。当前文艺评论工作的难点在于如何对文艺高峰建设提出明确而卓有成效的意见。文艺创作缘何有高原缺高峰,抄袭模仿、 的问题怎样扭转,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倾向如何避免,( )。针对文艺创作生产和文艺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新趋势,尤其需要文艺评论工作者发扬批评精神。所谓批评精神,就是勇于对文艺乱象提出 批评,善于褒优贬劣、激浊扬清、“剜烂苹果”,贯穿其中的是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方法。发扬批评精神旨在建立“真正的批评”的目的,促进和引领创作,以实现“我们的文艺作品才能越来越好”。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联袂   慧眼识珠   千篇一律   严正

B.联合   慧眼识珠   千人一面   严正

C.联袂   慧眼独具   千篇一律   严格

D.联合   慧眼独具   千人一面   严格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艺评论工作者对这些问题都需要把脉问诊,给出有力的分析和有效引导

B.这些问题都需要文艺评论工作者把脉问诊,给出有力分析和有效引导

C.这些问题都需要文艺评论工作者把脉问诊,给出有效引导和有力分析

D.文艺评论工作者对这些问题都需要把脉问诊,给出有效引导和有力分析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发扬批评精神的目的是建立“真正的批评”,促进和引领创作,以实现“我们的文艺作品才能越来越好”。

B.发扬批评精神的目的是为了建立“真正的批评”引领和促进创作,以实现“我们的文艺作品才能越来越好”的目标。

C.发扬批评精神的目的是建立“真正的批评”,促进和引领创作,以实现“我们的文艺作品才能越来越好”的目标。

D.发扬批评精神的目的旨在建立“真正的批评”,促进和引领创作,以实现“我们的文艺作品才能越来越好”的目标。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出师表》中用“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述自己在艰难时刻受命追随先帝,表明创业的艰难。

(2)《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____”表明自己所处的社会本来就是善于投机取巧,违背规矩的。

(3)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一句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 一句,都是用猿猴的悲鸣声来烘托诗人悲凉的心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