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城市的夜幕下,蕴藏着一片巨大的消费场景:夜间经济。夜生活古已有之,但①______ 。这一经济学概念自20世纪70年代诞生起,就有着拉动内需、促进消费等导向作用。如今,更成为衡量城市繁荣程度、生活舒适度的重要指标之一。2018 年我国夜间餐饮消费额较上年增长47%。究其原因,②_____。 从调查中可以看到,上海双职工家庭7点后才能吃上晚餐的达42%,这意味着餐饮、休闲、娱乐都要推迟,催生更多“夜猫子”,推动了城市消费。目前,我国③______,东南沿海等东部地区夜间经济活跃,而西部地区则不活跃。

 

“夜间经济”说法历史不长 与人们作息推后有关 东西部夜间经济差异明显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连贯能力,属于补写上下句题。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衔接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答题时要注意话题要保持一致,本题主要在论述“夜间经济”的产生原因和发展状况。 具体而言,第一空主要看前文“夜生活古已有之,但”和后文“这一经济学概念自20世纪70年代诞生起”,特别是关键词“但”,这几句意在说明和夜生活比较来说,“夜间经济”这一经济学概念诞生的晚。据此可推断第一空的内容:“‘夜间经济’说法历史不长”。 第二空方法与第一空一样,结合下文“从调查中可以看到,上海双职工家庭7点后才能吃上晚餐的达42%,这意味着餐饮、休闲、娱乐都要推迟,催生更多‘夜猫子’,推动了城市消费”推断,第二空应该填“与人们作息推后有关”。 第三空主要看下文“东南沿海等东部地区夜间经济活跃,而西部地区则不活跃”,意在强调我国东南沿海等东部地区夜间经济比西部地区活跃,据此可推断第三空的内容为“东西部夜间经济差异明显”。 最后还要注意字数要求,以及表达是否简洁连贯自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再好吃的菜品,点餐取餐也不过量;碰到再特殊的情况,也不以“机闹”“路怒”的形式宣泄……近年来,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自我的同时也学会照顾他人,在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也习惯思考公共利益。(    )。文明不是一天养成的,既需要春风化雨的      润泽,也离不开制度化的刚性约束。比如,关于公园能否采摘野菜,有关部门早已出台过规定,但此类行为屡禁不绝,甚至还有人认为,公园里精心修饰的花草、人工种植的林木理应保护,但拔野菜      。这样的说法并不能为“私采滥挖”提供合理化支持。事实上,野花野草的生态功能同样不可小觑,它们何尝不是绿化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出现这种现象,归根结底还是落实出了问题。现实中,无论是招募公共文明引导员,还是开设“黑名单”制度,种种创新举措的出台,都是为了让纸上的规章         。 制止不文明行为,用制度_     文明。这是绝大多数人所乐见的。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变化,但不变的是对文明的期许。加强每个人的道德,自觉保卫公共文明,文明的甘泉才能美育更多人的心田。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们社会的亮丽底色,正是这样的文明举止

B.文明举止正体现了我们社会这样的亮丽底色

C.我们社会的文明举止,正是这样的亮丽底色

D.这样的文明举止,正是我们社会的亮丽底色

2.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涵养  无伤大雅  立起来  捍卫

B.蕴涵  无足挂齿  立起来  捍卫

C.蕴涵  无伤大雅  竖起来  维护

D.涵养  无足挂齿  竖起来  维护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每个人加强道德,自觉守护公共文明的大环境,文明的甘泉才能滋润更多人的心田。

B.每个人加强道德自律,自觉守护公共文明的大环境,文明的甘泉才能滋润更多人的心田。

C.每个人加强道德自律,自觉守护公共文明的大环境,文明的甘泉才能养育更多人的心田。

D.每个人加强道德,自觉守护公共文明的大环境,文明的甘泉才能养育更多人的心田。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面上是写女子因美丽而遭遇不幸,实则比喻自己因遭嫉妒而被谗毁,以致被君王弃用。

(2)《游山西村》中,陆游用“__________
________”两句描摹了庆典将近、音乐不断的风俗画卷,反映出当地淳朴的民风。

(3)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曹操攻破荆州后在长江边横执长矛、饮酒作诗的英雄形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息虑

韩偓

息虑狎群鸥,行藏合自由。

春寒宜酒病,夜雨入乡愁。

道向危时见,官因乱世休。

外人相待浅,独说济川舟。

[注]济川舟,语出《尚书》,“爱立作相,玉置诸其左右。命之日:‘朝夕纳诲,以辅台德。若金,用汝作砺;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后用“济川舟”比喻辅佐君王治理国家的重臣。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息虑”是消除杂念的意思,表面上写自己静心无为,实际上蕴含愤激之情。

B.首联紧扣诗题,描绘了自己与鸥鸟狎游而毫无顾忌、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

C.颔联回忆诗人春寒时因纵酒而生病的情景,“宜”字看似矛盾,其实深有意味。

D.颈联写在国家危难、世道混乱之际,自己逃避仕途,其中体现了诗人的无奈。

2.诗的尾联在表达情感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霸字元伯,世好文法,父为郡决曹掾,霸亦少为狱吏。常慷慨不乐吏职,其父奇之,遣西学长安。汉兵起,光武过颍阳,霸率宾客上谒。遂从击破王寻、王邑于昆阳。及王郎起,光武在蓟,郎移檄购光武。光武即南驰至下亩祠传闻王郎兵在后从者皆恐及至庠沱河候吏还白河水流斯无船不可济光武令霸往视之霸恐惊众,欲且前,阻水,还即诡曰:“冰坚可度。”遂前。比至河,河冰亦合,乃令霸护度,未毕数骑而冰解。既至信都,发兵攻拔邯郸。霸追斩王郎,得其玺绶。从平河北,常与臧宫、傅俊共营,霸独善抚士卒,死者脱衣以敛之,伤者躬亲以养之。光武即位,以霸晓兵爱士,拜为偏将军。四年秋,帝使霸与捕虏将军马武东讨周建于垂惠。苏茂将五校兵四千余人救建,先遣精骑遮击马武军粮,武往救之,为茂所败。武军奔过霸营,大呼求救。霸曰:“贼兵盛,出必两败。”乃闭营坚壁,军吏皆争之。霸曰:“今闭营固守,示不相援,贼必乘胜轻进。如此,茂众疲劳,吾承其弊,乃可克也。”茂果悉出攻武。霸军中壮士路润等数十人断发请战。霸知士心锐,出精骑袭其背。茂惊乱败走。贼复聚众挑战,霸坚卧不出。方飨士作倡乐,茂雨射营中,中霸前酒樽,霸安坐不动。五年春,帝使大中大夫持节拜霸为讨虏将军。击荥阳,中牟盗贼,皆平之。十三年,卢芳与匈奴、乌桓连兵,寇盗尤数,缘边愁苦。诏霸将弛刑徒六千余人,与杜茂治飞狐道,堆石布土,筑起亭障。凡与匈奴、乌桓大小数十百战,颇识边事,数上书言宜与匈奴结和亲,又陈委输可从温水,以省陆转输之劳,事皆施行。后南单于、乌桓降服,北边无事。

(选自《后汉书·王霸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光武即南驰至下曲阳/传闻王郎兵在后/从者皆恐/及至康沱河/候吏还白河水流澌/无船/不可济/光武令霸往视之/

B.光武即南驰至下曲阳/传闻王郎兵在后/从者皆恐及/至康沱河/候吏还白河水流澌/无船/不可济光武/令霸往视之/

C.光武即南驰至下曲阳/传闻王郎兵在后/从者皆恐及/至康沱河候吏还白/河水流澌/无船/不可济/光武令霸往视之/

D.光武即南驰至下曲阳/传闻王郎兵在后/从者皆恐/及至康沱河候吏还白/河水流澌/无船/不可济光武/令霸往视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宾客:文中指我国古代投靠在贵族、官僚、豪强等门下的依附者。

B.玺绶:古代的印玺上通常系有彩色的丝带,因此常称印玺为玺绶。

C.倡乐:文中指古时倡优的歌舞或杂戏表演,表演者一般地位较低。

D.漕:漕运,利用水道专门运输粮食、兵器等军用物资的运输方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霸爱护士兵,受到皇帝器重。士兵阵亡,王霸脱下自己的衣服给他们穿上再装殓,并养护受伤士兵及他们的亲人,光武帝因此任命他为偏将军。

B.王霸有预见力,最终打退敌军。马武部队溃逃,向他求救,但王霸认为可以先示意不援救,敌人必定会冒进,再乘机出击就会胜利,事实的确如此。

C.王霸十分镇定,淡然面对敌箭。苏茂的部队前来挑战,王霸正在慰劳部队,而射的箭恰好射中了他面前的酒杯,但是他丝毫不为所动,神情自若。

D.王霸通晓边事,守卫成效明显。王霸受命守卫边疆,他熟悉边疆军事,提出了漕运等稳定边疆的建议,建议都得到实施,后来北部边疆没有战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常慷慨不乐吏职,其父奇之,遣西学长安。

(2)霸曰:“贼兵盛,出必两败。”乃闭营坚壁,军吏皆争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麦秸垛(节选)

铁凝

太阳很白,白得发黑。天空艳蓝,麦子黄了,原野骚动了。

一片片脊背亮在烈日之下。男人女人们的腰朝麦田深深弯下去,太阳味儿麦子味儿从麦垄里融融地升上来。镰刀嚓嚓地响着,麦子在身后倒下去。

队长派了杨青跟在大芝娘后头拾麦勒儿捆麦个儿。大芝娘边割麦子边打勒儿,麦勒儿打得又快又结实,一会儿就把杨青丢下好远。

杨青咬牙追赶着大芝娘,眼前总有数不清的麦勒儿横在垄上。一副麦勒儿捆一个麦个子,麦个子捆绑好,一排排躺在裸露出泥土的秃地上,好似一个个结实的大婴孩儿。

杨青先是弯腰捆,后来跪着捆,后来向前爬着捆。手上勒出了血泡,麦茬扦破了脚腕,麦芒在脸上扫来扫去,给脸留下一缕缕红印,细如丝线,被汗蜇得生疼。

大芝娘在前头嘎嘎地笑,前头一片欢乐。四周没有人了,人们早涌到前边欢乐里去。杨青守着捆不尽的麦个儿想哭。

要是四年以前刚插队时,杨青就会在心里默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然后身上生出力气,或许真能冲上去。那时候她故意不戴草帽,让太阳把脸晒黑。那时候她故意叫手上多打血泡——有一次最多是十二个。大嫂们捏住她的手,心疼得直“啧啧”。杨青不觉疼,心直跳。那时候过麦收,她怕自已比不过社员,有一回半夜就一个人摸到地里先割起来,天亮才发现那是邻队的地块儿。

那时候就是那时候。现在她好像敌不过这些麦子,这块地。

日子挨着日子,是这样的一模一样,每一个麦收却老是叫端村人兴奋。人们累得臭死,可是人们都望着丰收的麦子笑,汗水把皱了许久的脸面冲得舒展开来。

太阳更白了,白得人睁不开眼。队长在更远的地方向后头喊话,话音穿过麦垄扑散开去:“后头的,别懈着!地头上有炸锞子、绿豆饭汤候着你哩,管够!管饱!”

年年都一模一样。年年麦收最忙的几天,各队都要请社员在地头吃炸锞子。四年前,杨青插队的头一年麦收就赶上了吃锞子。那时社员们在地头围严了锞子笸筐和绿豆饭汤大桶,杨青就躲到一边儿去。队长喊她,她说不饿;大芝娘把锞子塞到她手里,她说钱和粮票都不在身上。

人们被逗乐了,像听见了稀罕话儿。后来一切都惯了。甚至,每逢麦收一到,杨青首先想到的就是炸锞子。现在她等待的就是队长那一声鼓动人心的呐喊。她已经喝了一春天的干菜汤。

杨青没有往前赶,就像专等大芝娘过来拉她过去。大芝娘到底小跑过来。

杨青抬起脸,大芝娘已经站在她跟前。这个四十多岁的女人从太阳那里吸收的热量好像格外充足,吸收了又释放着。她身材粗壮,活计利索。

杨青望着大芝娘,腿上终于生出些劲。她擦了擦眼,站起来。

“赶忙走吧,还愣着干什么!”大芝娘招引着杨青。

杨青跟上去,发现前边净是捆好的麦个儿。分明是大芝娘帮了她。

地头上,人们散坐在麦个子旁边那短浅的阴影里,吃锞子、喝汤,开始说闲话解闷儿。那解闷儿的闲话大多是从老光棍栓子大爹那双翻毛皮鞋开始。那皮鞋的典故,端村人虽然早已了解得十分详尽,但端村总有新来的人。比如谁家从外村请来了帮工,比如谁家的新媳妇在场,再比如城里来插队的学生。

锞子笸箩被人们吃得露了底。众人四散开,一片脊背朝着太阳。

黄昏,大片的麦子都变成麦个子,麦个子又戳着聚拢起来,堆成一排排麦垛。那由远而近的一挂挂大车频频地托起她们,她们呼吸着黄昏升腾起来,升腾起来,开始在柔暗的村路上飘动。

杨青独自站在麦田里,只觉着脚下的大地很生。她没有意识到麦垄里原来还有这样多的细草野花。毛茸茸的野草虽然很细、很乱,但很新,大坂花宛若一面面朝天的小喇叭,也欢欣着响亮起来。被正午的太阳晒蔫了的她,现在才像蓄满了精力。那精力似从脚下新地中注入,又像是被四周那些只在黄昏才散放的各种气味熏染。杨青胸中正膨胀着渴望,渴望着得到,又渴望着给予。

杨青在黄昏中挪动着脚步,靠了那矗立着的麦个儿的牵动。远的,近的,那被太阳晒得熟透的麦个子。她朝它们走去,一整天存进的热气立刻向她袭来。她感应到那里对她的召唤,那召唤渗透她,又通过她扩散开去。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语言简洁形象,极富画面感,“白得发黑”点出了天气炎热,为后面人物活动的展开提供了背景。

B.小说插叙杨青四年前刚来端村时的情节,交代了其身份,两个“故意”写出了她想和群众打成一片的原望。

C.村民对每一个麦收都十分兴奋,主要是因为平时喝干菜汤,麦收时能吃到队里准备的炸课子,喝到绿豆饭汤。

D.小说叙述杨青四年来在端村插队的生活经历,一步步展现了她思想情感的变化过程,小说具有特定的历史感。

2.小说结尾几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3.试结合小说内容探究村民的人性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