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如今,数字阅读正在悄然走红,借助手机、电脑、电子阅读器等设备,“万卷书”触手可及。据统计,2018年全国数字阅读用户已达4.3亿人,人均数字阅读量已达12.4本,人均单次的阅读时长达到71.3分钟。专家认为,数字阅读在给读者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会出现碎片化、实用化、娱乐化的倾向,让人趋向“读图”“读视频”,迈进一个“浅阅读”时代。在手机面前,阅读容易被简化成“刷”,长此以往,阅读的初衷和乐趣也会渐行渐远。
有调查也显示,我国成年国民网上活动行为中,以阅读新闻、社交和观看视频为主,娱乐化和碎片化特征明显,深度图书阅读行为的占比偏低。虽然数字技术会促进碎片化阅读的发展,但阅读的“深”与“浅”更多还是取决于阅读的内容。那么,如何摆脱“浅阅读”之困?专家建议,一方面,数字阅读相关企业要补齐优质供给的短板,努力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数字阅读产品,让用户拥有更多深度阅读的机会和选择;另一方面,用户要结合自身需求和兴趣,注重“深”“浅”搭配,不宜有所偏废,并擦亮眼睛,自觉抵制低俗、劣质内容。
(摘自《读屏时代如何享受阅读之美》,2019年5月5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一方面是手机霸占了人们的休闲时间,全国人均每天花近6个小时玩手机,其中近四成时间在看短视频。另一方面,由于社交媒体的流行,不少人觉得自己的阅读能力遭遇“断崖式”下跌。比如,假如你看惯了某些娱乐或者生活服务类微信公号文章,习惯了一个长句被截成三行,每隔十行必定要插一幅动图的版式,再让你捧读大部头,比如世界名著或者研究专著什么的,肯定会头疼。试问有多少人,现在还能把一本书从头看到尾呢?
对于有心阅读、热爱阅读的人来讲,碎片化阅读带来的最大挑战,往往是你的知识多于你的见识。因为你要了解某件事、某个历史事件、某种物质和现象,搜索引擎就能帮到你。知识获取的廉价与平易,使得人们的大脑充斥着大量的知识点,而把这些知识连缀起来,形成看世界的科学方法与全新思维,形成独特的个人见解与见识,还有赖于我们静下心来,强迫自己从“一本书第一个句子读到最后一个句子”这件小事做起。
(摘自《不必焦虑阅读量,要担心的是有知识没见识》,2019年4月24日《南方都市报》)
材料三:
近期,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公布,数字阅读促进了国民整体阅读率的上升。
(说明:上图中的图书、报纸、期刊均为纸质媒介。)
针对上述调查成果,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月沐提出了一个疑问:数字阅读率和国民综合阅读率是上去了,但前者能带来“阅读”质量提高吗?现代社会生活节奏本来就快,如果人的阅读时间被劣质内容占据,很难说数字阅读真的对国民综合阅读起到促进作用,“高质量的经典阅读受影响,花在深阅读上的时间少了,也许会导致浅化、‘沙漠化’阅读,长期下去,可能后果不妙”。随着互联网迅速发展,许多人习惯性地上网、刷手机,数字阅读早已成为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互联网上数字内容规模巨大,既存在不少高质量的内容,也存在大量低质量的内容。”徐升国认为,我们在看到数字阅读、网络阅读的便利性和优势的同时,也要看到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从公共服务、文化引导等各方面加以干预,从而扬长避短。采取政策措施,扶持和引导高质量阅读内容的生产、传播,他建议,还可以通过建设数字农家书屋、数字阅读公共服务平台等方式,满足网民的小众化高质量阅读内容的需求;宣传数字阅读中存在的不足,引起家长、学校等的重视,避免未成年人放任自流地陷入数字阅读的问题中。
(摘自《数字阅读带来便利 碎片化内容真能“长知识”吗?》,2019年5月8日,中国新闻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数字阅读的发展提升了国民综合阅读率,推动了整体阅读人群的持续增加,丰富了人民群众的阅读体验和精神文化生活。
B.调查显示我国成年国民网上活动中,娱乐化和碎片化特征明显,深度阅读占比偏低,说明数字阅读会导致人们陷入浅阅读。
C.看微博、看朋友圈、简单阅读推送消息,刷到什么看什么是浅阅读,看经典名著或研究专著则是深阅读,要注重深浅搭配。
D.碎片化的阅读让人们把日常时间的边角碎料充分利用起来了,知识量虽在增加,但很难形成思维方法和独特的见解见识。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看惯了某些娱乐或者生活服务类微信公众号文章后就不愿意看世界名著或者研究专著什么的,就说明阅读能力下降了。
B.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数字阅读率和综合阅读率均有上升,结果看似喜人,但阅读的质量却未必随之提高。
C.统计图2018年与2017年各种纸媒的阅读率比较,可见数字阅读率最高,期刊阅读率最低,说明期刊阅读受数字阅读的冲击最大。
D.纸质图书阅读和数字阅读其实都是阅读,只是阅读的介质发生了变化,不应仅仅只关注阅读率,更应关注阅读的质量。
3.请综合三则材料内容,说说在读屏时代如何摆脱“浅阅读”之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监察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国家依据自己的国情,发展出不同的监察制度体系。在我国古代,虽然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监察体系,但也形成了较高水平的对官员进行监督纠察的制度。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产生与官僚制度的形成有密切联系。在秦代,丞相掌政务,太尉掌军务,御史大夫掌监察。这种体制开创了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格局。汉承秦制,监察机构称御史台,长官为御史中丞。唐代的监察机构形成了更严密的三院制,这种体制一直沿用到明清。对地方的监察制度,秦代也已形成,郡一级派有常驻的监察御史。汉武帝时将全国划分为若干大监察区,设刺史负监察之责。唐代对地方的监察由监察院负责。明清时期,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派出巡按地方的官员称巡按御史,权力相对较大,有“便宜从事”之权。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当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从总体上看,它对调节统治者内部关系、保障统治机器正常运转、澄清吏治、保障国家职能的实现还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分析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职责、特点,可以总结出其中蕴涵的智慧。
监察网络覆盖面广。在中国古代,中央和地方的整个官僚体系都被纳入监察网络之中。监察制度不仅覆盖整个官僚系统,而且也涉及国家政务的方方面面,如行政监察、立法监察、人事监察、司法监察、经济监察、军事监察、仪制监察、文教监察、科考监察等。有时还派出御史进行专门监察,如巡仓御史就是为监察仓库而被特别派出的。这些监察制度在实践中对于纠弹违法官吏、监督国家政务实施、贯彻政策与法令的实施等都体现出比较突出的制度功效。
对监察官吏要求较高。严格监察官选任、规范监察官行为是贯彻实施监察制度的重要条件之一。历代选拔监察官首先要考察其道德品质,监察官必须清正廉洁、忠于职守、不徇私情、刚正不阿。其次,需科举出身,以保证其文化素养。再者,监察官要有地方工作经验。此外,监察官必须严格依法监察,如有失监、漏监或贪赃枉法,则加重处刑。如《大清律例》规定:科道官受人馈送、收人财物,以及买卖多取价利,较其他官员罪加二等处罚。御史纠弹要有实据,不得风闻言事,对于捕风捉影者予以制裁。古代监察官很受最高统治者的重视。比如,汉代中央最高监察官御史中丞和京畿地区的监察官在朝会中都有座位。元世祖也曾说:“中书朕左手,枢密朕右手,御史台是朕医两手的。”
注重监察立法。随着监察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监察立法也相应地有所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法典化,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使得监察活动有法律根据。不仅如此,监察立法也限定了监察权的行使,使监察官不得随意超出法律范围行事。清朝的监察法《钦定台规》,集历代监察立法之大成,包括训典、宪纲、六科、各道、五城、稽查、巡察和通例八类,内容十分完备。这也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中重视法律作用的表现。这种具有一定独立性的监察法体系,不仅具体反映了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鲜明特色,而且在世界监察法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植根于中华文化这一土壤,其发展历程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
(摘自张晋藩《中国古代的监察智慧》,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基本上实现了对中央和地方官员及国家政务的全方位覆盖。
B.中国古代对监察官的选拔标准高于其他所有官员,对监察官犯罪的处罚也更严。
C.《钦定台规》是具有一定独立性的监察法体系,在世界监察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D.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依据国情发展起来的,其发展历程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具体论证了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的局限性及其积极作用,对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进行了肯定。
B.本文从监察网络覆盖面广、对监察官吏要求高、注重监察立法三方面分析了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C.作者以清朝的监察法《钦定台规》为例论证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建设过程中注重监察立法的观点。
D.本文首先高度评价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继而论述了该监察制度的产生、发展以及职责、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秦代就已经形成对地方的监察制度,将全国划分为若干大监察区,设刺史负监察之责。
B.汉承秦制,监察机构称为御史台,长官称为御史中丞,这种体制一直沿用至明清。
C.随着监察立法的形成和发展,监察制度也得到相应发展,形成了水平较高的监察制度。
D.监察立法不仅使监察活动有了法律依据,也使监察官对监察权的行使得到了约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度”字内涵丰富,当“度”字与人生关联,能引发我们许多的思考:人生当有“高度”,眼界阔大,高星建瓴;人生当有“限度”控制欲望,守住底线;人生当有“温度”,满怀爱心,富有情趣;人生当有“气度”,海纳百川,气吞山河……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仿照示例,从竹子、彩虹、落叶、橡皮、压路机五种物象中任选一种,写出意思褒贬相对的两句话,使之有哲理,有意蕴。
牛
褒扬:每前进一步,都有一个踏实的脚印。
批评:过分的忍耐,终究要生活在皮鞭之下。
下面这则用稿通知,在语言表述上存在不妥当的地方,请指出并加以改正。
董喜阳老师:
您好!您的拙作《偏于故乡》我们已审验。感谢您对我刊的信任与支持!作品符合我刊的发稿要求,拟发在我刊2019年第6期,特此知会。
《时代文学》系山东省作家协会主持的大型文学期刊,在国内文学界、学术界有着极高的声誉。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及龙源期刊网多次全文发表本刊文章。
特別声明:敬请投稿者文责自负。一炫发现抄袭等行为,本刊保留追责的权利!
《时代文学》杂志社
2019年5月20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戏曲既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这是业内的基本共识。然而,近年来由于一些创新尝试未收到理想效果,有人就将创新和继承对立起来,认为戏曲不必创新。尤其是昆曲等戏曲艺术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创新在某些人那里几乎成了贬义词。(_________)。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戏曲艺术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如果一直固守原有形态,只强调复制和模仿,戏曲恐怕早在数百年前就_______了。突破前人、大胆创新,这是各个时代取得伟大成就的艺术家的共性。诚如某戏剧评论家所言,没有一位_______的京剧名伶是靠模仿或重复而成就自己的。京剧大师梅兰芳,以坚定的信念和博大的胸怀为京剧改革作出巨大贡献。他眼界开阔,_______,除唱腔、表演技巧之外,还从化妆、灯光、服装、舞蹈、剧目创作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可谓“剧剧有创新,剧剧有新腔”。尚小云、荀慧生、于连泉等人,也是因为具有超越前人的理想和切实的努力,不满足于停留在雷池之内_______,才能够在强大的保守情绪的笼罩下突破藩篱,从而成为新流派的创始人。当然,戏曲的创新必须以传承为基础,是传承中的创新,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当代戏曲的发展,被创新精神的缺失所制约
B.当代戏曲的发展,因创新精神的缺失而被制约
C.创新精神的缺失,制约了当代戏曲的发展
D.创新精神的缺失,对当代戏曲发展起了制约作用
2.一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寿终正寝 名噪一时 兼容并蓄 照猫画虎
B.无疾而终 名垂青史 兼容并蓄 按图索骥
C.寿终正寝 名垂青史 博采众长 照猫画虎
D.无疾而终 名噪一时 博采众长 按图索骥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B.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C.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都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D.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我们才能探索出一条能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