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以“面对”为题目,写—篇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②不得抄袭。③标点...

以“面对”为题目,写—篇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②不得抄袭。③标点规范,字迹工整,卷面整洁。④不少于600字。

 

【例文】 面对 人生苦短,有多少汗水与欢乐,等待我们去感悟,去体味:有多少不如意,需要我们沉着应付。面对生活,我们要敢于“闯”。 “省上有一个书法比赛,你参加不?”晚上我刚到家,妈妈便问起了我——不用说,这是我书法班微信群中老师发的。其实,早在一周前,我便知道了这个消息。我本来想参加,但是,我想到我最近临摹《律诗春秋》一篇文章中的一句话后,我迟疑了——“败莫败于不自知”。 是啊,古人云“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我虽然在书法班里的书法水平还算是中等偏上。但是,我去参加省上的比赛,会不会只是一块完美的“垫脚石”呢? 想到这里,我便对妈妈说“呃——我再考虑考虑……”其实,我这只是一个拖延战术——表面上是考虑是否参加,实际上——我这是在考虑不参加这次比赛的借口…… “行,你再想想,先写作业吧!晚上了再做决定”。妈妈进书房了,出来时手中拿了一个纸筒——看来连为我参加比赛写作品的纸都买好了。于是,我试探的问道:“妈妈,您拿的这是?……”妈妈笑了笑回答:“如果,你参加这次比赛。这些宣纸就能派上大用场。如果,你不参加,也能派上用场,只不过是小用场——练习。用场虽小,但也能算是用场。我心虚的看着妈妈,豆大的汗珠从后颈流下。但我没看到想象中妈妈利剑似的威严逼迫的目光,看到的却是期盼和鼓励…… 于是,我提着书包走到书桌前写起了作业,脑中飘过了我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特等奖,站在领奖台上…… 我写起了作业,但是,脑中却打着激烈的战斗——每当我要下定决心告诉妈妈,我不想参加比赛时,脑中便浮现了妈妈那鼓励的眼神不知不觉的,作业写完了,妈妈再次问起我——“你想不想参加这次比赛了?”我艰难的说:“不……”可就在这时,妈妈那鼓励的眼神又浮现在我眼前了。接着,我好似被另一种思维控制。随即,我立即改口:“好吧,我参加!”…… 在接下来的两周里,我便开启了刻苦练习 ……三个月过去了,我早已把这事情忘到九霄云外。突然,一天我接到一个陌生电话——说我获特等奖了……梦想终于成了现实! 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很久了,每当我想起她,心中就会荡起一阵阵涟漪……五味杂陈她让我明白了,勇敢面对是一种态度,一路勇敢面对,才能看到别样的风景,才有可能将梦想变成现实。 【解析】 本题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对命题作文来说,快速抓住题目中的重点词语并加以分析非常关键,因为只有读懂了重点词语的含义,才能准确地把握命题人的意图,从而明确写作方向。命题作文文题中一般都有关键词,这些词就是所谓的“题眼”。把握住题眼,也就抓住了文章要突出的重点,了解了写作要避免的误区。尤其要注意题目中的修饰词语、限制词语和补充词语,因为这些词语对写作范围起着约束限制的作用,是文章特殊要求的标志。 【审题】 本题的题目“面对”,这是一个动词,一般后面需要带宾语。如:面对挫折,面对困境,面对掌声,面对一次成功,面对眼前的失败,等。“面对”的主体,应是“我”,即写作者本人。“面对”的宾语,有时候,也可以是更加宽泛的,如“面对未来”。根据所带的宾语,确定文章的立意。本题可以写成记叙文,记一次经历,面对一项重大变故,你是如果做的。也可以写成议论文,谈能坦然“面对”,需要勇气,需要能力。 参考立意: 1、记一次直面挫折的经历。 2、谈如何面对挫折。 参考素材: 1、一切都要乐观面对,开朗看待,坦然面对,豁达的应对,一切结果无所谓,都要乐观面对,无论结果如何,都要乐观面对这一切,因为只有乐观,才能解决这一切,常言道:笑一笑十年少,一切坦然面对,便能解决所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有一切乐观面对,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2、当你遇到烦恼时,什么是最好的办法?哭?有用吗?毫无一用,不过是浪费时间罢了。怒?有用吗?没用的,不过是给自己增添烦恼罢了。急?有用吗?百无一用,不过是增添一丝麻烦而已。 3、想想以前的那些古人,孔明在兵临城下时以笑相迎,苏东坡被贬山川一笑写出千古诗,曹操在面临危机时以笑相对……古人们都有这种乐观意识,我们当后人的更要发扬下去。 4、在思彤羽毛球校提高班班长,她每次羽毛球李宁赛只要报名便能入选,而她只学了仅仅一年而已,却有如此强悍的实力,甚至超过了许多跟她一起或学了两年的学员,为什么她有这么强悍的实力?因为她几乎每时每刻都保持乐观心态,她身高169左右,身材苗条,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的随时乐观的心态。 5、说了这么多,也该说我自己了,我可以是算是反面教材,也可以说是范例,在我写作前,写作水平几乎不怎样,但我不懈努力,终于写作成功,在我羽毛球晋级以前,我球技并不是很好,但也不断努力,也成功晋级,但后来,因为我太大意,而再次写作失败,羽毛球技术也下降。就连最拿手的物理成绩也已经下降。 6、用微笑面对生活。有这样一句名言:“用微笑面对生活,不管一切如何!”我非常喜欢这句话。因为他诠释了一个深刻的做人道理,有人说,生活是甜蜜的,一路上充满了欢声笑语,有人说,生活是苦涩的,一生中经历了数不清的艰苦与辛酸……我要说,生活是多彩的,就看你如何去描绘,去尝试,只有你有一颗乐观向上的心,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生活的温暖,漆黑的午夜也能看到光明,用一种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用微笑来面对一切。 7、曾经,我听说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商人经历了一个巨大的变故,瞬间从拥有亿万资产的富翁,一下子变成了一个一无所有的穷光蛋。他的老婆和孩子一时接受不了这残酷的事实,离开了一无所有的他。他虽然很沮丧,也很痛苦,但还是能理解他们的做法,他认为这是作为一个商人必须所承担的风险。他并没有从此萎靡不振,而是积极重新开始,他调整好心情,再苦再累的活,他都做过,虽然很辛苦,但是他每天用微笑去面对生活,勇敢地面对现实,他从不抱怨现实的残忍,生活的困顿,他怀着自己乐观向上的心,努力奋斗了十年,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他成功了,这位商人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又重新开创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他用微笑面对生活,生活让他笑得更灿烂。 8、所以,不要一味地抱怨上天是不公平的,路途中时而地坎坷艰辛,波澜不惊,时而垂柳经拂,平淡如水,关键是看你如何来把握生活,享受生命。让我们用微笑面对每个人每件事,你就会看到阳光灿烂,迎接你的也是一路的欢声笑语。 9、这件事情,让我懂得了:人生在世,痛苦,失败,挫折是在所难免的,我们应让自己用积极的态度去对待生活,管它结果如何。微笑面对失败,在失败中总结教训,你会变得更坚强,微笑面对痛苦,一切都将烟消云散,烦恼将不再纠缠。 10、让我们微笑面对生活,每天对着自己微笑,你会觉得心情开朗,海阔天空,对着别人微笑,你会阳光灿烂,天高云淡。也让我们面对过去微笑,把所有失意留在昨天,迎接我们的每天依旧艳阳高照!让我们一起微笑吧! 例文结构 根据题目,选择一种文体,选择一种立意,如例文选择了记叙文的文体,选择了“如何面对一次挑战”,是勇敢接受挑战,还是逃避。文章中需要把记叙文的要素交代清楚。记叙文的感人,需要有恰当的细节描写。表达方式的选择上,要注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的综合运用。结构上,需要注意伏笔与照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葵花

①那个村庄,在沙漠里。

②向日葵呢,都种在沙地上。我们村的人,都叫它葵花,还不知道它有个名字叫向日葵。太阳在哪,花朵就朝着哪。多么神奇的花呀!

③夏日里,十万葵花开,那花儿像火苗一样扑跃,灼灼地燃烧起来。村庄被花攻陷了,沙漠也被花占领了。道路两旁都是葵花拥挤的笑脸。葵花开呀开呀,浑身的劲儿都拿来开花。清晨,阳光倾在沙漠里,倾在葵花上,那种金黄,简直让人束手无策。十万朵花,面朝东方,似乎可以听见轰轰烈烈燃烧着的声音,如火如荼,连沙漠都快要被花儿点燃了。

④花开到极致,就收了。一场盛大的花事席卷而过。花谢了,我们这才看清花盘的模样:碧绿浑圆的花盘被一颗挨一颗的葵花子镶嵌地满满当当。葵花子开始汁水饱满,一天天鼓胀起来,花盘也日渐丰满。葵花就羞答答地微微颔首,勾下花盘,看着地面,熨帖而亲切。但是,还是跟着太阳转。早上朝东,中午向南,一点也不含糊。她的心里,是怎么样想的呢?

⑤最最令我震撼的事情,并不是开花的盛事。

⑥葵花子饱满之后,家家户户都割走花盘,把枝秆留下。留在地里的葵花枝秆,像一地拐杖挺立着。拐杖不绿了,慢慢变得枯黄,黑瘦。叶子在风中瑟瑟地抖,枯萎着,也被风摘走了。

⑦一地枯瘦的骨头,寂寞,衰老,撑在一天天变冷的天气里。

⑧前半生荣华,后半生寒碜一一你以为这是真的吗?

⑨一个初冬的清晨,我一出村子,就突然被一种博大的气势震撼了:大漠里浩浩荡荡的十万葵花秆,仿佛从天空直射下来的密密麻麻箭镞,令人惊诧。枝秆上落了明亮的清霜,在阳光里闪光。葵花脖子,勾着,都朝着东方,黑炯炯的,像眼神。一根都不曾乱。肃穆,庄严。那种气势,一下子让我慌乱。我担心,它们会在某一时刻屈膝下跪,叩拜东方。

⑩倏然泪下,因为感动。天啊,这些光秆秆们的心里是怎样的情分啊!苍茫的天地,草木才是主人,我们只是过客。光阴里一定藏着一些我们不知道的秘密,草木知道,天地知道。就算枯萎了,失去了花盘,内心的信仰还是一样的,还是纹丝不乱。万物荣,万物枯,而这繁盛,这萧瑟,都是天意一一只有草木自己洞悉。

(选自《岁月》2014年第6期,有删改)

1.本文围绕葵花的生长过程,先写___,再写___,最后写____,并突出它们始终向阳的特点。

2.第⑨段主要运用了两种修辞手法,指明其中一种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3.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4.葵花从荣到枯始终向阳,这带给你哪些启示?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意选填五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2)青青子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短歌行》)

(3)层峦耸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5)同是天涯沦落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术业有专攻。(韩愈《师说》)

(7)余音袅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下列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写小松刚从土里长出来,被掩没在深草里。

B.第二句写被杂草遮掩的小松,如今已经超出蓬蒿。

C.第三句写当时之人没有认识到小松就是凌云之木。

D.第四句写直到看见别的树才意识到小松可以长高。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借松写人,没在深草中的小松反衬出潦倒落魄、报国无门的诗人形象。

B.“刺头”一词不但勾勒出小松外形特点,而且把它鲜明个性勾画出来。

C.“渐觉”一词用得精当、含蓄,侧面写出了小松由小到大的成长过程。

D.三、四句连说两个“凌云”,感叹眼光短浅的时人不识小松是栋梁之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褒禅山记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日“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日“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煞,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日:“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节选自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文漫灭 文:碑文 B.盖音谬也 谬:错误

C.有怠而欲出者 怠:懈怠 D.火尚足以明也 明:明亮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距院东五里 ②既出 ③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④四人拥火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3.对下面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A.大概我走过的路程,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说,已达到十分之一。

B.大概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说,还不到十分之一。

C.大概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说,不到百分之十一。

D.大概我走过的路程,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说,不到百分之十一。

4.对上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一段紧扣题目,从山名由来写起到考证山名结束。

B.选文第二段既详写前洞的景色,又着重写游后洞的过程。

C.作者在领略后洞奇景时,因听了别人的话从洞中退出来。

D.作者没能极尽游赏之乐,一个“悔”字概括了他的心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①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②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③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

(节选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1.下列选项中,不是对“文法”和“词汇”进行解说的一项是 

A. 是从劳动人民所积累的实践经验中提炼出来的。

B. 是经过考验,普遍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

C. 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D. 是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的。

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建筑的发展。

B. “小品”比喻山亭、水榭、一轩、一楼、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等等。

C. 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很早就舍弃木材而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

D. 中国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梁架结构法,从而抛弃了砖石等主要材料。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选文借“文法”“词汇”“大文章”“小品”等来作比,行文浅显易懂。

B. 选文第②段对“词汇”和“文法”提出质疑,目的是为强调其重要性。

C. 选文将中国建筑和西方古典建筑体系作比较,突出了中国建筑的特征。

D. 选文谈中国建筑的特征,为我们今天的新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