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桂林产业扶贫抓出了新特色,全市贫困地区依托自然资源禀赋,深度挖掘潜力,坚持市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产业结构日趋优化,打造出了多种特色产业扶贫模式。
桂林为适应市场需求,因地制宜调整产业发展模式,打造出了“富硒农业+扶贫”、“超级稻+扶贫”、“生态循环农业+扶贫”、“旅游+扶贫”、“光伏+扶贫”、“电商+扶贫”等特色产业扶贫模式,100%的贫困村、70%的贫困户有了特色支柱产业,贫困地区发展动力更加强劲。
桂林市通过完善政府与金融机构对接、信息征集互联共享、服务保障、风险补偿等机制,确保有贷款意愿的贫困农户都能“应贷尽贷”“应贴尽贴”,累计为3.4万贫困户发放小额贷款余额13.3亿元。
据官方统计,2017年,桂林市共实现74988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96个贫困村摘帽出列。全市贫困人口减少到15.5万人,贫困村减少到290个,贫困发生率下降到4.1%。
(摘编自杨志雄《桂林走出产业扶贫新路 贫困村特色支柱产业全覆盖》)
材料二:
消除贫困是人类共同的愿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再到精准扶贫,中国特色减贫之路创造了世界奇迹。农村贫困人口大福减少,区域性整体减贫成效明显,贫困群众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善……这些不仅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也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中国成为全球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加速了世界减贫进程。
一是我国减贫速度明显快于全球。
二是为全球减贫提供中国经验。
三是积极开展国际减贫合作。
(摘编自《一图读懂新中国70年减贫成绩单》
材料三:
从产业扶贫到健康扶贫,从教育扶贫到生态环保扶贫,近日举行的2019年全国扶贫日系列论坛,总结过往,探索未来多祥化、差异化的扶贫形式,可以说是一次脱贫智慧的交流激荡、脱贫思路的集体展示。“要想富、先修路”,这把脱贫致富的“万能钥匙”只适用于贫困人口体量庞大、分布集中的以往情况,当前扶贫进入决胜的冲关阶段,大水漫灌势必造成跑冒滴漏,唯有将“一招鲜吃遍天”变为“一地区一法子”,才能从各地的实际出发,确保贫困人口一个不落地摆脱贫困。这也是精准扶贫的题中之义。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需要“锁找钥匙”,也要“钥匙找锁”。如果说因地施策、因人施策是针对问题找措施,各方也应各展其才、各显其能、带着特长做帮扶。脱贫攻坚的事业不是个人的事,需要社会总动员、全民齐上阵,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四川农业大学发挥学科优势,帮助地方搭建“农业科技110”“农业科技网”等信息服务平台;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宜昌市夷陵区政府、电商平台等多方联动举办的“奔跑吧柑橘”扶贫公益活动,让夷陵柑橘成了“网红”,带动了特色农副产品销售;中国扶贫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发挥链接优势,整合资源、支持各地“儿童之家”建社……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各方参与,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有机结合,握指成拳,已形成高效有力的大扶贫格局。
每一个脱贫故事背后,都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说产业扶植、就业协助、消费扶贫让老乡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医疗扶贫、教育扶贫、光伏扶贫则立足于补齐基础设施建设、弥补公共服务的短板,既有输血也有造血,既立足当下又着眼未来,既要物质脱贫也要精神脱贫,方可形成有层次、有质量的扶贫帮扶措施体系。一项措施的效果有限,打出有主有次、有先有后、有大有小的攻坚组合拳,才是“啃硬骨头”“攻老大难”的活本之策。
(摘编自臧衢(多措并举,凝聚脱贫攻坚最强合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减贫之路,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加速了世界减贫进程。
B.桂林的产业扶贫工作的成功在于完全依托使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因地制宜调整产业发展模式,走地方特色产业的路线。
C.材料二中2012年全国的农村贫困人口为1985年的15%左右,说明2012年至1985年中国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年年持续增长。
D.中国的减贫工作的经验和方法是中国特有的,为人类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也为全球一体化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桂林的“超级稻+扶贫”“生态循环农业+扶贫"“光伏+扶贫”等特色产业扶贫方式发挥了科技优势,助力扶贫工作。
B.地方扶贫工作是政府与社会各方力量的凝聚,例如搭建地方信息服务平台、举办扶贫公益活动、建设各地“儿童之家”等。
C.从农村贫困发生率来看,2018年中国西部地区贫困发生率高于中东部地区,而东部地区最低,脱贫工作成效显著。
D.中国特色减贫事业创造了世界奇迹。这其中从各地的实际出发,“一地区一法子”的精准扶贫方针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3.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说明当前形势下中国如何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语言是我们表达,沟通和传承记忆的主要工具,也是体现民族特性的重要元素。但是,人们经常会错误地使用某些词语,也会说出一些不合语法规范的句子,甚至生造出一些不伦不类的概念和表达。因而,我们不厌其烦地制定一些语言规范,以此来维护语言的纯洁性、准确性、完整性和表现力。不过,在心理学家平克看来,语言的规范纯属多余。他认为,一方面,每个人都有一种“语言本能”,也就是说,语言有其自身的发展逻辑和演化规律,需尽量避免一些人为干预;另一方面,语言的立法者之所以会制定一些不切实际的规定,是因为他们对现代语言科学一窍不通,并且严重低估了一般人的语言水平。那么,语言的规范真的毫无必要吗?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②平克虽然看到了语言发展和演化的内在规律,也注意到了语言规范对语言发展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制约和阻碍,但他忽视了规范对于语言的重要性。一方面,语言规范可以帮助人们确立基本的语言表达习惯、言语技巧和思维体系,维护语言的完整性、统一性和连贯性。另一方面,语言是公共的,语言的发展取决于共同体的存在。语言的规范其实是将作为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与作为社会性存在的人黏合在了一起,使人成为理性意义上的存在者。语言规范之所以必要,主要有三方面理由。
③其一,语言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认知。虽然每个人都是凭借其先天遗传的“语言本能”或“先天机制”来掌握语言,但这并不代表语言没有或者不需要应有的规范。正如罗素指出的那样,语言具有两个相互关联的特性,一个是社会性,一个是它为思想提供共同的表达形式。如果没有语言,我们就只能依靠感官知觉去获得有限的知识,但是语言却可以为我们提供更便利的方法去记忆、存储和推理,能够获取和创造更多知识。混乱的语言极易导致混乱的思维,也会影响我们的认知,而语言规范则有助于提升思维的清晰性与严谨度,提高我们的认知水平。
④其二,语言的不规范使用会影响我们的文化审美甚至道德判断。按照约翰·塞尔的观点学习一种语言,也就是学习如何以言行事,如何以言取效,而这些都是规范性问题。通过了解语言规范,我们可以知道何谓恰当的、有效的或正确的表达,可以区分雅言与俗语,还可以知道如何避免在语言的使用中“以语伤人”。换句话说,学习一种语言并不只是学习语法知识和语言表达技巧,同时也是学习与之相关的共同体的规范和价值。因而,语言环境对人类学习和使用语言所起到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⑤其三,语言是民族认同的堡垒,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使用一种共同的语言并遵循基本的语言规范,有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有利于政治、经济的繁荣发展。就我国而言,由于不同区城方言存在差异,在进行跨区城交流的过程中难免存在各种沟通障碍。因而,通过一种共同的语言来消除这些沟通和交流上的障碍就十分必要。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语言是民族团结的重要基石,是维系民族文化血脉的基本条件。语言的规范不仅有助于民族之间的融合,更有利于社会整体的发展和进步。
⑥总之,虽然语言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和演化之中,但保持其相对稳定、纯洁和规范都十分必要。当然,我们在对语言进行必要规范的同时,也要积极推动语言的创新和发展。
(摘编自刘松青《语言规范缘何必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心理学家平克认为,语言有其自身的发展逻辑和演化规律,制定语言规范纯属多余。
B.语言规范的掌握程度对一个人思维的清晰性与严谨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C.一个国家只使用一种语言更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以及政治、经济的繁荣发展。
D.语言规范是为了保持语言的稳定和纯洁,语言创新和发展才能让语言更有生命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③段引用罗素的话论述了规范的语言能在某种程度上提升我们的思维品质和认知层次。
B.文章从思维和认知、文化审美与道德判断,民族认同三个方面阐述了语言规范的必要性。
C.文章末段对全文做了总结,并补充指出语言也要创新和发展,使文章论证更加严密。
D.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论证了语言规范的必要性并给出了具体办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制订好语言规范,就不会出现错误地使用词语或说出不合语法规范的句子的情况。
B.语言规范既可以维护语言的完整性、统一性和连贯性。也使人成为理性意义上的存在者。
C.语言包含了相关的共同体的规范和价值,不规范使用会影响到文化审美甚至道德判断。
D.就我国而言,由于不同区城方言存在差异,规范语言更有利于民族的认同和文化的传承。
请以《坎》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得套作或抄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网络的百舸争流中,网红的草根气息非常浓郁,区别于精英文化、庙堂文化的“高大上”,网红浑身上下充满着草根色彩,让大众一下子引为“知己”。( ),可以说,“成也网络,败也网络”。网络往往是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放大,与网民的审美、欲望、审丑、娱乐、臆想以及看客心理等紧密契合。如今的文化圈,特别是大众文化圈,已经不再单纯。电影、电视、文学、音乐、传统艺术等,这些领域需要综合性的文化沉淀,而平民狂欢造就的网红更多地被许多人视为“一种喧嚣的泡沫”。多元化时代,有人看厌了喧嚣和浮华而备感失望,也有人因为数不清的自由选择而 。
网红可以说是“应时而生”,无数普通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解构了许多现实社会的边际与禁忌,重构了一个 的世界,“因此,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对待网红,给他们创造更加开阔的空间,没有必要一味 。对网红身上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应该 和干预,而应该留给市场进行调节,并在大众审美能力进一步提高的基础上,促进网红自身的进步与成熟”。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因此,网红的成功捷径,决定了他们很容易陷入昙花一现的命运
B.不过,网红的成功捷径,决定了他们很容易陷入昙花一现的命运
C.不过,因为精英文化、庙堂文化,网红很容易陷入昙花一现的命运
D.因为区别于精英文化、庙堂文化,所以网红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网红往往是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欲望、审丑、娱乐、臆想以及看客心理等紧密契合
B.网红的走红往往是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娱乐、欲望、审丑、臆想以及看客心理等紧密契合
C.网红的走红往往是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审丑、欲望、臆想、娱乐以及看客心理等紧密契合
D.网红的走红往往是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审丑、娱乐、欲望、臆想以及看客心理等紧密契合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如鱼得水 充满生机 求全责备 横加指责
B.游刃有余 充耳不闻 求全责备 颐指气使
C.如鱼得水 充满生机 吹毛求疵 颐指气使
D.游刃有余 充耳不闻 吹毛求疵 横加指责
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伴侣 慷慨 主宰 风华正茂
B.追朔 草霉 斑斓 激浊扬清
C.奥丧 歧视 贫脊 抑扬有致
D.簇新 摸索 星晨 天纶之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二十年以后
欧·亨利
纽约的一条大街上,一位值勤的警察正沿街走着。一阵冷飕飕的风向他迎面吹来。已近夜间10点,街上的人已寥寥无几了。
在一家小店铺的门口,昏暗的灯光下站着一个男子,他的嘴里叼着一支没有点燃的雪茄烟。警察放慢了脚步,认真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向那个男子走了过去。“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警官先生。”看见警察向自己走来,那个男子很快地说,“我只是在这儿等一位朋友罢了。”
男子划了根火柴,点燃了叼在嘴上的雪茄。借着火柴的亮光,警察发现这个男子脸色苍白,右眼角附近有一块小小的白色的伤疤。
“这是20年前定下的一个约会。如果有兴致听的话,我来给你讲讲。大约20年前,这儿,这个店铺现在所占的地方,原来是一家餐馆……”男子继续说,“我和吉米·维尔斯在这儿的餐馆共进晚餐。哦,吉米是我最要好的朋友。我俩都是在纽约这个城市里长大的。从小我们就亲密无间,情同手足。当时,我正准备第二天早上就动身到西部去谋生。那天夜晚临分手的时候,我俩约定:20年后的同一日期、同一时间,我俩将来到这里再次相会。”
“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警察问道。
“当然啰!吉米的光景要是能赶上我的一半就好了。啊,实在不容易啊!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
又是一阵冷飕飕的风穿街而过,接着,一片沉寂。他俩谁也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警察准备离开这里。
“我得走了,”他对那个男子说,“我希望你的朋友很快就会到来。假如他不准时赶来,你会离开这儿吗?”
“不会的。我起码要再等他半个小时。如果吉米他还活在人间,他到时候一定会来到这儿的。就说这些吧,再见,警察先生。”“再见,先生。”警察一边说着,一边沿街走去,街上已经没有行人了,空荡荡的。
男子又在这店铺的门前等了大约二十分钟的光景,这时候,一个身材高大的人急匆匆地径直走来。他穿着一件黑色的大衣,衣领向上翻着,盖到耳朵。“你是鲍勃吗?”来人问道。“你是吉米·维尔斯?”站在门口的男子大声地说,显然,他很激动。
来人握住了男子的双手。“不错,你是鲍勃。我早就确信我会在这儿见到你的。啧,啧,啧!20年是个不短的时间啊!你看,鲍勃!原来的那个饭馆已经不在啦!要是它没有被拆除,我们再一块儿在这里面共进晚餐该多好啊!鲍勃,你在西部的情况怎么样?”
“哦,我已经设法获得了我所需要的一切东西。你的变化不小啊,吉米,你在纽约混得不错吧?”“一般,一般。我在市政府的一个部门里上班,坐办公室。来,鲍勃,咱们去转转,找个地方好好叙叙往事。”
这条街的街角处有一家大商店。尽管时间已经不早了,商店里的灯还在亮着。来到亮处以后,这两个人都不约而同地转过身来看了看对方的脸。
突然间,那个从西部来的男子停住了脚步。“你不是吉米·维尔斯。”他说,“20年的时间虽然不短,但它不足以使一个人变得容貌全非。”从他说话的声调中可以听出,他在怀疑对方。
“然而,20年的时间却有可能使一个好人变成坏人。”高个子说,“你被捕了,鲍勃。在我们还没有去警察局之前,先给你看一张条子,是你的朋友写给你的。”鲍勃接过便条。读着读着,他微微地颤抖起来。便条上写着:
鲍勃:刚才我准时赶到了我们的约会地点。当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你正是那个芝加哥警方所通缉的人。不知怎么的,我不忍自己亲自逮捕你,只得找了个便衣警察来做这件事。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鲍勃说“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反映出他负罪在逃的窘迫之状。
B. 鲍勃给警察讲述他和朋友约会的缘起,是为了缓解他害怕被逮捕的紧张心理。
C. 高个子男子担心鲍勃很快认出他不是吉米,便把衣领向上翻着,盖到耳朵。
D. 鲍勃读便条时微微颤抖,表现了他当时惊愕、恐慌、尴尬等复杂的内心活动。
2.小说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
3.小说中的鲍勃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