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照片 李镜 当吕斌提出墙上的老照片能卖到六万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照片

李镜

当吕斌提出墙上的老照片能卖到六万元时,离休多年的原军区副司令员吕思礼睁大眼睛,看着儿子。

“也许,还能卖到八万。”吕斌又说。

吕思礼定格在刚才的表情上。吕斌看着父亲的眼睛,既看不到智慧,也看不到果敢,此刻,他竟对父亲指挥过千军万马的辉煌历史产生了怀疑。

儿子第三遍说那老照片可以卖钱时,吕思礼目光移到了墙上,眼睛亮了一下,嘴角浮上笑纹。

老照片已经发黄,赫然入目的是一个剥得精光的马头,只余发白的骨架。马头和一盏马灯放在油漆斑驳的桌上,后面墙上隐约有张军用地图。

“爸,能考虑卖吗?拍卖商来看过,说底价可以定在六万。”

“你急着用钱吗?”

吕斌张了张嘴,不知怎么回答。他觉得父亲的观念太古老了,并不是没有钱花才去挣钱,挣钱本身就是目的。

五年前,吕斌从副团职岗位离开军营创办公司,希望父亲动用关系为他发挥“余热”。父亲当时说:“我赤脚走进红军时,我的父亲已经死了;后来,我成了将军。”

父亲是在拒绝他,也是在鼓励他自立自强。“挂这儿,只是老照片,放到拍卖台上,它就是艺术品。”吕斌指点着说,“这光用得多好,还有这儿,空洞的眼睛,让人产生许多联想,这是典型的现代派作品。”

其实,吕斌没对父亲完全说实话。那天与拍卖商同来的一个大老板相中了老照片,说如果能得到它,愿与自己成为生意伙伴。生意难做,吕斌很需要这样有经济实力的合伙人帮一把。

“好就好在它是绝版。”吕斌接着说,“不然,不可能值这么多钱。”

吕思礼盯着儿子,隐忍中有一丝愠怒,说:“急用钱找你妈,我们积蓄不多,但能救急。”

吕斌走后,妻子把儿子公司目前的困境告诉了吕思礼,并说出了儿子的真实想法。

吕思礼沉默了,五年来他从未过问儿子的生意,不知道公司的情况。

他凝望着墙上的老照片,五十年前的月亮渐渐清晰地出现在眼前。那是一轮圆月,高悬在松辽平原S城市政府的大楼上。

这是三十五岁的前线总指挥吕思礼在S城送走的第三个满月,是他军事生涯中最辉煌的时刻。

在刚刚过去的一百一十二个日夜,他指挥十万之众,像铁箍一样,将同样数量的国民党军死死围困在S城中。围城七十天,城中粮荒;围城三个月,粮价飞涨七百倍,猫狗甚至老鼠被抓尽吃光,战马成了饿城中最后的晚餐;围城一百天,守城敌军陆续投降,只有市府大楼还在抵抗。那是防守s城的最高指挥官关铸成将军和他仅剩三十多人的卫队。

关铸成负隅顽抗整整两昼夜,怎样喊话都不放下武器。

吕思礼拨通了市府大楼的电话:“关将军,我很尊敬你,在滇缅抗日前线,你是战功赫赫的雄狮。”对方沉默片刻,用低/的声音说:“此时,我成了困兽,你不会不知道困兽犹斗吧?”“可是你没有斗下去的最起码条件了。你的声音透着虚弱,你的处境艰难到了极点。”对方冷笑了一下:“我给自己留了一颗子弹。”吕思礼也冷笑了一下:“那对你来说很简单,但走出来却需要勇气。循道而行,顺天理合民意,无羞无愧。”

停顿了一下,吕思礼又说:“关将军,请你看看窗外,月亮多圆,你大概忘了今天是中秋节了吧。半小时后我在大楼前等你。你可以出来得体面些,不用打白旗。”

中秋月很圆很大,静静地停在市府大楼的楼顶上。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忽然,楼门打开,形容枯槁的关铸成缓缓走了出来。

吕思礼踏进关铸成的作战室。先是闻到一股恶臭,接着就看见遍地的动物骨头。

办公桌上,一个被啃得精光的马头和一盏马灯十分醒目。他让摄影记者拍下了这一幕。

这个场景,这个马头,对于这场战役的双方都意味深长。

五十年了,吕思礼习惯了这张老照片的相伴。

他走近老照片,久久站立,自语遭:“想不到你还这么有用。也许,是我迂得有些不合时宜?”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斌只图赚钱,执意要卖掉父亲的老照片,引发了父子间激烈的争执,小说以此制造悬念,引入入胜。

B.用围城战术与同等数量的守城敌军较量,迫使敌军陆续投降,最大限度地保全了S城,这是吕思礼的辉煌之战。

C.小说里的“中秋月”既点明了时间,又暗含团圆之意,它柔化了关铸成的心,在他作抉择时起了推动作用。

D.小说用相当长的篇幅插叙五十年前的那场战役,交代了老照片的由来,为中心事件作补充,使内容更加丰满。

2.吕思礼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老照片”为题,有什么作用?

4.吕思礼最终会把老照片给儿子吗?请结合小说内容写出你的看法,并简述理由。

 

1.A 2.示例一:①威武的将军:智慧、果敢,护百姓,敬对手,战功辉煌。②严厉的父亲:对儿子要求严格,不为儿子谋取利益,要他自立自强。 示例二:①智慧、果敢,战功辉煌。②护百姓,敬对手,满怀仁心。③要求儿子自立自强,不为儿子谋取利益。 3.①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故事情节围绕它展开。②是吕思礼辉煌功绩的见证,突出了人物形象。③是父子矛盾的焦点,使主旨的表达更集中鲜明。④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4.示例一:他会把老照片给儿子。老照片对他意义重大,他本不愿卖掉,但得知儿子公司陷入困境,想到自己从未关照过儿子,现在老照片能帮JL子,所以会给。 示例二:他不会把老照片给儿子。老照片对他意义重大,一开始他就不愿卖;他以前就没关照过儿子,即使得知儿子公司陷入困境、老照片能帮儿子,他还是会坚持让儿子自立自强,所以不给。 【解析】 1.本题考查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 A项,“引发了父子间激烈的争执”错误,父子并没有产生激烈的争执。 故选A。 2.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从“五年前,吕斌从副团职岗位离开军营创办公司,希望父亲动用关系为他发挥‘余热’”“父亲是在拒绝他,也是在鼓励他自立自强”,可见,父亲要求儿子自立自强,不为儿子动用关系;从“他指挥十万之众,像铁箍一样,将同样数量的国民党军死死围困在S城中”,可见,他是一位威严勇敢的将军,战果辉煌;“关将军,我很尊敬你,在滇缅抗日前线,你是战功赫赫的雄狮”“可是你没有斗下去的最起码条件了。你的声音透着虚弱,你的处境艰难到了极点”“请你看看窗外,月亮多圆,你大概忘了今天是中秋节了吧。半小时后我在大楼前等你。你可以出来得体面些,不用打白旗”可见,他尊重对手,以情动人,巧妙地劝降对方,充满智慧。 3.本题考查分析标题的作用,这类题目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1.标题与情节的关系:看标题是否是小说的线索,以组织全文;是否设置了悬念,以吸引读者;是否是对情节的概括。2.标题与形象的关系:看标题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是否暗示了人物命运,是否是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概括。3.标题与环境的关系:看标题是否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是否创设了故事背景,渲染了环境气氛;是否有深层次的社会性含意。4.标题与主题的关系:看标题是否运用双关、比喻、反语、象征等手法,寄托情感深化主题;是否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是否对主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5.艺术效果:看标题本身是否有鲜明的艺术特点,如形象生动、言简意赅等;看标题是否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给读者带来深度思考。其中形象角度、主旨角度和艺术效果是必须有的思考角度。文中主要围绕“老照片”来叙述,儿子想卖掉老照片而吕思礼不肯,进而引发对老照片的回忆,因此它是文章的线索;文章开头就围绕吕斌想要卖掉父亲“离休多年的原军区副司令员吕思礼”的老照片,引发了父子间的矛盾,它设置了悬念,引发读者思考老照片照的是什么,从文中“这个场景,这个马头,对于这场战役的双方都意味深长”及故事情节中突出了人物形象;“老照片”是吕思礼和儿子产生矛盾的焦点,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老照片”是什么,有什么故事等,也设置了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先审题,题干是“吕思礼最终会把老照片给儿子吗?请结合小说内容写出你的看法,并简述理由”,题目要求探究吕思礼最终会不会把老照片给儿子。探究题的解答应立足于文本,从文本入手,从文本中引述论据,围绕已定观点作分析论述。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观点,会不会给都可以。然后结合文章结尾句“这个场景,这个马头,对于这场战役的双方都意味深长……他走近老照片,久久站立,自语道:‘想不到你还这么有用。也许,是我迂得有些不合时宜?’”,最后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从照片本身的意义看,老照片对吕思礼意义重大:是他辉煌功绩的见证;从他对儿子的态度看,五年前,儿子吕斌从副团职岗位离开军营创办公司,希望父亲动用关系为他发挥“余热”。他拒绝帮助儿子,是在鼓励他自立自强。五年来,他从未过问儿子的生意,不知道公司的情况。从儿子公司的处境看,目前处于困境生意难做,吕斌很需要这样有经济实力的合伙人帮一把。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锦瑟》中的“___________”两句,以锦瑟起兴,思忆美好年华,引发惋惜感伤之情。

(2)在《赤壁赋》中,苏轼描绘秋风轻拂、江水平静的名句是“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乌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本诗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景象?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政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B.绳:墨线,是木匠做工时用来取直的工具。

C.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D.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这里指乘车而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观点,接着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B.第三段着眼“登高而招”等日常生活现象,指明了学习中常用的借地势、借风力、借车马、借舟楫的方法。

C.第四段综合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强调了学习必须重视积累、持之以恒、用心专一,说理生动透彻。

D.本文大量运用短句,又适当运用长句,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文气流畅而不板滞,增强了论辩的力量。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查看答案

下列对这段文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用行动诠释了担当精神的内涵:饱受摧残但不忘使命、秉笔直书的司马迁告诉我们,担当是一种责任;遭到排挤仍矢志报国、力主抗敌的辛弃疾告诉我们,担当是一种执着;身处暗夜仍以笔为枪、唤醒国民的鲁迅告诉我们,担当是一种风骨;历经迫害但反躬自省、叩问灵魂的巴金告诉我们,担当是一种境界。

A.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他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B.辛弃疾是南宋著名词人,他的词作多表达抗敌报国之志,抒发壮志难酬之情,词风豪放,后人将他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C.鲁迅原名周树人,他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的第一篇小说是《狂人日记》,他的小说代表作还有《祝福》《阿Q正传》等。

D.巴金曾获“国际但丁文学奖”,他的小说《家》主要表现了腐朽和新生的交战,反映出封建大家族衰亡的必然性。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校园文化的宗旨之一是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                            ,都能散发教育的魅力。

①让校园的每一处景致都有文化的味道

②还应请学生家长、懂教育的专家及其他社会力量参与进来

③无视这一理念,任何缺少设计意识的校园文化都是不可取的

④我们要切实打造富有张力和驱动力的育人体系

⑤从这个角度看,校园文化建设就不能单靠学校自己

A.①②⑤④③ B.①③④⑤②

C.③②⑤①④ D.③⑤②④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