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党的十九大对脱贫攻坚进行了新的部署。习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党的十九大对脱贫攻坚进行了新的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扶贫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创新,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必须以此为根本遵循。自2013年年底做出“精准扶贫”重要指示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不断丰富与完善,系统回答了扶贫中“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核心问题。打贏扶贫攻坚战,必须在实践中将精准扶贫落到实处。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我国实现到2020年让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既定目标,时间紧,任务重。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精准扶贫的核心是扶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实现农村地区脱贫奔富最核心的是要充分利用贫困地区自然资源优势,找准路子,因地制宜开展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项目。这需要紧紧抓实“三个覆盖”:产业发展覆盖到村,强化致富门路,加大回引创业力度,把产业发展作为打好扶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道路硬化覆盖到社,夯实基础设施,“要想富,先修路”,“人心齐,泰山移";技能培训覆盖到户,提升造血功能,细化技能培训规划,加大农村实用技术和劳动转移的培训力度。

(选自“搜狐网",有制改)

材料三  在短短数十年里,中国已经使得近7亿人口脱离绝对贫困,是世界反贫困史上的奇迹。不过,新的反贫困运动仍有必要,因为全球化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导致收入分化和社会不公平,社会矛盾激化,出现不稳定现象。从这个角度来看,精准扶贫是中国政府保护社会的最基本手段。也就是说,扶贫的基本目标是实现基本社会公平和正义。但是,现实中的精准扶贫往往会产生新的问题,影响社会公平的实现。精准扶贫基本上是一种财富再分配,这就存在着一个分配给谁的问题。分配的进行,经常会导致村民“阶级”的再分化,产生新一类型的社会“不公平”,一般表现在不同宗族之间、家族之间、村民群体之间。一旦涉及利益分配,这些传统的因素和新产生的因素都会被卷入进来。这样很容易产生新的“认同”政治。在很多地方,社会对基层官员的信任度本来就不高,“精准扶贫”是一种新的政治,搞不好容易造成新的隔离和新的对立。

(选自“和讯网”,有刪改)

材料四  精准扶贫是一项惠民工程,目的之一是能够让农村地区改变贫困面貌,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小康社会。一个地区的文化程度往往决定着这个地区的经济状况,村民的文化程度不高,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贫困由此而生。农村人口数量庞大,诸多访问对象的文化程度只停留在小学低年级水平。六十岁以上的村民中,接受过教育的人极少,中年人中大多女性没有接受过教育。文化水平过低使得村民对大多事物的理解存在偏差,不愿接受新鲜的东西。他们在对国家政策的理解上也就产生了困难,一般不太关注国家的政策导向,所以出现了对精准扶贫参与度不高的现象。发展教育,提高村民认知水平和文化程度对解决贫困问题尤为重要。

(选自《科学与财富》期刊,有刪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精准扶贫是一项惠民工程,需要有理论上的指引、科学的部署、思想上的统一,才能在实践中落到实处。

B.精准扶贫基本上是一种财富再分配,一旦涉及利益分配,就容易产生新一类型的社会“不公平”。

C.“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打赢脱贫攻坚战离不开技术指导,可见“扶技"就是当前精准扶贫的核心。

D.“精准扶贫"是为了让农村地区改变贫困面貌,却常被一些文化水平低的农民误解,有些村民不愿意接受。

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精准扶贫”,材料一重在理论支撑,材料二重在报道“扶技"问题,后两则重在报道产生的难题。

B.四则材料都没有注重对新闻事实的“点"的详细报道,而注重在“面”上对精准扶贫进行深入思考。

C.四则材料虽然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有网站,有杂志,但都捕捉到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的时效性。

D.四则材料都关注到精准扶贫所产生的困惑与难题,但对实现扶贫目标并没有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

3.如何才能更好地开展“精准扶贫”?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

 

1.C 2.D 3.(1)以“有关扶贫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在实践中将精准扶贫落到实处。 (2)充分利用贫困地区自然资源优势,找准路子,因地制宜开展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项目。 (3)全力避免产生新一类型的社会“不公平”,尽量实现社会的真正“公平”。 (4)发展农村教育,扩大相关宣传,让村民更好地理解国家政策,提高精准扶贫参与度。 【解析】 1.本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仔细比较选项和原文,仔细区分选项表述与文中内容的差别,运用主要错误类型如强加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和偷换概念等方法细心查找。 本题C项,“‘扶技’就是当前精准扶贫的核心”与原文不符,材料二中说“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精准扶贫的核心是扶技”。 故选C。 2.本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重点在对文中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主要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加因果等。 题中D项,“四则材料都关注到精准扶贫所产生的困惑与难题”错误,材料一只是强调了党的十九大对脱贫攻坚进行了新的部署,材料二提出扶技方式方法,可见材料一和材料二并没有关注到精准扶贫所产生的困惑与难题。 故选D。 3.本题考核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筛选和概括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筛选和整合时注意区分是局部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然后找到具体的答题区位,摘取关键词语作答,重点注意相关段落的段首句和段尾句。 “如何发展”即是针对问题,找出“精准扶贫”的举措。根据材料一“必须在实践中将精准扶贫落到实处”,概括出在实践中将精准扶贫落到实处。根据材料二“实现农村地区脱贫奔富最核心的是要充分利用贫困地区自然资源优势,找准路子,因地制宜开展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项目”,概括出因地制宜开展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项目。根据材料三“现实中的精准扶贫往往会产生新的问题,影响社会公平的实现”,概括出尽量实现社会的真正“公平”。根据材料四“所以出现了对精准扶贫参与度不高的现象”,概括出提高精准扶贫参与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华夏文明之源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但是,它既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也不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它只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系统。说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是不确切的。甲骨文在当时只是作为一种占卜的工具,字也绝对不是当时存在的所有的字,却表现出成熟和发达的文字系统,是任何一种古代文明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可以达到的。所以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在甲骨文以前一定还有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那么,甲骨文以前的文字面貌究竟如何?

古书中说仓颉“生而能书,又受河图录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鱼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说文解字序》中也记载:“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不过这只是传说,任何一种文字的诞生绝非一人一手之功,汉字的出现必定是先民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历经长期的摸索使用,然后累积发展、约定俗成的结果。仓颉应当是在汉字发展中具有特别重大贡献的人物,他极有可能是整理汉字的集大成者。

最早的汉字在哪里?更多的来自地下考古资料,展现出有关中国文字起源的大量线索:不仅有商代前期,相当于夏代的遗物,还有属于更早的种种考古文化的资料。

在公元前4000年的仰韶文化和其后的龙山文化遗址中,都曾发现有不同的刻划符号。在山东莒县陵阳河和大朱村出土的陶器上,其中有些与甲骨上所见的字类似。从历史文化发展的过程看,这些陶器上的刻划符号与汉字的产生、发展应该有着很大的渊源关系。裘锡圭等著名学者都对此进行了研究,肯定它们同中国最早的文字有着密切的联系,认为这种陶符是“文字起源阶段所产生的一些简单文字”,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文字雏形。

另外一项关于早期文字的重要的考古发现是在距今约4000年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的朱书文字。历史学家张政烺先生看过发现于陶寺遗址的一个扁陶壶照片、摹本以及墨线图后就断定:“这个字同大汶口文化陶文、殷墟甲骨文和现在通行的汉字属同一个系统”。这反映出四千多年前即最迟在夏代前期,属于同一系统的文字已经用于黄河中下游的一些地区了。

由此我们可以确定,汉字本身是土生土长的自源文字。大约从夏商时期开始,它已经能够出色地记录汉语,承载灿烂的中原文明,并对周边民族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虽然汉字在甲骨文之后经过了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不同书写形式的变化,但是以形、音、义为特征的文字和基本语法保留至今,成为今天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仍在使用的方块字,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审美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血液里的民族符号,是将我们维系在一起的一种充满时代色彩、地域概念、人文心理特征的文化标识。

1.以下关于中国汉字起源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汉学者许慎认为仓颉创造了文字,不过在他看来,“文”“字”有别,“文”只关涉汉字的外形,而“字”则形声兼具。

B.不少传说和古籍都以仓颉为汉字创造者的观点并不正确,他对汉字发展做出了特大贡献,在整理汉字方面集古代之大成。

C.山东莒县出土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与汉字的产生、发展应有密切关系,被有的学者看作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文字雏形。

D.朱书文字被断定与甲骨文、现在通行的汉字等属同一系统,说明最迟在夏代前期,汉字已用于黄河中下游一带。

2.下列理解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甲骨文当时只是一种占卜的工具,字只有当时存在的部分字,却有着成熟、发达的系统,这些事实证明甲骨文不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

B.任何一种古代文明都不可能在短期内形成完整的文字系统,一种完整的文字系统的形成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

C.汉字的出现是先民在历史发展中历经长期的摸索使用,然后累积发展、约定俗成的结果,绝非一人一手之功。

D.学者们依据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刻划符号及山西出土的朱书文字断定汉字本身是土生土长的自源文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学者们探寻最早的汉字,主要依据地下考古资料,包括商代前期的遗物和属于更早的种种考古文化的资料。

B.大量史料证明,汉字在甲骨文之前已经以各种刻画符号——陶符的形式出现在各个文化分支的陶器上,呈现出早期文字的雏形。

C.汉字从夏商时期开始,已能出色地记录汉语,承载灿烂的中原文明,并将它辐射到周边民族地区,从而推动了其他民族文化的进步。

D.汉字能成为中国特有的民族符号和文化标识,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以固有的的特色和基本语法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观。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民间工艺美术家刘能风是大足石刻第十六代传人。曾经,为雕一尊罗汉像,他把自己关在屋里,三天三夜完成了作品,大家觉得不错,他却感觉不好,砸了。过了十多天,作品第二次完成,大家觉得很好了,他还是觉得在眉眼和肢体上缺少一点神韵,又砸了。反复多次,他终于雕出了自己满意的作品。现在,他的作品已销往很多国家,在国际上广受赞誉。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漫画,按要求答题。

(1)请描述画面。要求:要素齐全,语言生动,50个字左右。

(2)请为漫画拟一个揭示寓意的标题。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在茶中加入橘皮、红枣等配料来泡喝;______,即不加任何有损茶叶本味的配料,单用开水泡喝。“清饮”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即喝茶、品茶、茶艺和茶道,其中茶道是饮茶的最高境界。______?有人认为“和、静、怡、真”是中国茶道的四谛,这一观点得到了业界的认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照片

李镜

当吕斌提出墙上的老照片能卖到六万元时,离休多年的原军区副司令员吕思礼睁大眼睛,看着儿子。

“也许,还能卖到八万。”吕斌又说。

吕思礼定格在刚才的表情上。吕斌看着父亲的眼睛,既看不到智慧,也看不到果敢,此刻,他竟对父亲指挥过千军万马的辉煌历史产生了怀疑。

儿子第三遍说那老照片可以卖钱时,吕思礼目光移到了墙上,眼睛亮了一下,嘴角浮上笑纹。

老照片已经发黄,赫然入目的是一个剥得精光的马头,只余发白的骨架。马头和一盏马灯放在油漆斑驳的桌上,后面墙上隐约有张军用地图。

“爸,能考虑卖吗?拍卖商来看过,说底价可以定在六万。”

“你急着用钱吗?”

吕斌张了张嘴,不知怎么回答。他觉得父亲的观念太古老了,并不是没有钱花才去挣钱,挣钱本身就是目的。

五年前,吕斌从副团职岗位离开军营创办公司,希望父亲动用关系为他发挥“余热”。父亲当时说:“我赤脚走进红军时,我的父亲已经死了;后来,我成了将军。”

父亲是在拒绝他,也是在鼓励他自立自强。“挂这儿,只是老照片,放到拍卖台上,它就是艺术品。”吕斌指点着说,“这光用得多好,还有这儿,空洞的眼睛,让人产生许多联想,这是典型的现代派作品。”

其实,吕斌没对父亲完全说实话。那天与拍卖商同来的一个大老板相中了老照片,说如果能得到它,愿与自己成为生意伙伴。生意难做,吕斌很需要这样有经济实力的合伙人帮一把。

“好就好在它是绝版。”吕斌接着说,“不然,不可能值这么多钱。”

吕思礼盯着儿子,隐忍中有一丝愠怒,说:“急用钱找你妈,我们积蓄不多,但能救急。”

吕斌走后,妻子把儿子公司目前的困境告诉了吕思礼,并说出了儿子的真实想法。

吕思礼沉默了,五年来他从未过问儿子的生意,不知道公司的情况。

他凝望着墙上的老照片,五十年前的月亮渐渐清晰地出现在眼前。那是一轮圆月,高悬在松辽平原S城市政府的大楼上。

这是三十五岁的前线总指挥吕思礼在S城送走的第三个满月,是他军事生涯中最辉煌的时刻。

在刚刚过去的一百一十二个日夜,他指挥十万之众,像铁箍一样,将同样数量的国民党军死死围困在S城中。围城七十天,城中粮荒;围城三个月,粮价飞涨七百倍,猫狗甚至老鼠被抓尽吃光,战马成了饿城中最后的晚餐;围城一百天,守城敌军陆续投降,只有市府大楼还在抵抗。那是防守s城的最高指挥官关铸成将军和他仅剩三十多人的卫队。

关铸成负隅顽抗整整两昼夜,怎样喊话都不放下武器。

吕思礼拨通了市府大楼的电话:“关将军,我很尊敬你,在滇缅抗日前线,你是战功赫赫的雄狮。”对方沉默片刻,用低/的声音说:“此时,我成了困兽,你不会不知道困兽犹斗吧?”“可是你没有斗下去的最起码条件了。你的声音透着虚弱,你的处境艰难到了极点。”对方冷笑了一下:“我给自己留了一颗子弹。”吕思礼也冷笑了一下:“那对你来说很简单,但走出来却需要勇气。循道而行,顺天理合民意,无羞无愧。”

停顿了一下,吕思礼又说:“关将军,请你看看窗外,月亮多圆,你大概忘了今天是中秋节了吧。半小时后我在大楼前等你。你可以出来得体面些,不用打白旗。”

中秋月很圆很大,静静地停在市府大楼的楼顶上。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忽然,楼门打开,形容枯槁的关铸成缓缓走了出来。

吕思礼踏进关铸成的作战室。先是闻到一股恶臭,接着就看见遍地的动物骨头。

办公桌上,一个被啃得精光的马头和一盏马灯十分醒目。他让摄影记者拍下了这一幕。

这个场景,这个马头,对于这场战役的双方都意味深长。

五十年了,吕思礼习惯了这张老照片的相伴。

他走近老照片,久久站立,自语遭:“想不到你还这么有用。也许,是我迂得有些不合时宜?”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斌只图赚钱,执意要卖掉父亲的老照片,引发了父子间激烈的争执,小说以此制造悬念,引入入胜。

B.用围城战术与同等数量的守城敌军较量,迫使敌军陆续投降,最大限度地保全了S城,这是吕思礼的辉煌之战。

C.小说里的“中秋月”既点明了时间,又暗含团圆之意,它柔化了关铸成的心,在他作抉择时起了推动作用。

D.小说用相当长的篇幅插叙五十年前的那场战役,交代了老照片的由来,为中心事件作补充,使内容更加丰满。

2.吕思礼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老照片”为题,有什么作用?

4.吕思礼最终会把老照片给儿子吗?请结合小说内容写出你的看法,并简述理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