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分享经济,又名共享经济,指的是通过人人参与,借助互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分享经济,又名共享经济,指的是通过人人参与,借助互联网平台,把各类过剩的消费资源尤其是数据信息整合在一起,通过倡导人人分享,实现体验式消费,进而促使成本降低、效率提高,创造新的生产红利和消费红利。

美国著名的Zipcar租车公司,就是把各种闲置车辆及其信息通过网络平台整合起来,Zipcar的会员用车时通过网站或电话搜寻,即可发现距离会员最近的车辆情况和使用价格,然后会员可自主选择并预约用车,用完之后在约定时间内将车开回原处。再比如,大家熟悉的淘宝网,其实也是成千上万大中小企业、成千上万用户借助互联网平台,让成千上万的产品和商品价格、产品数量、广告,厂商、消费者甚至信用等各类信息透明化,通过人人参与,平台分享,公平竞争,大大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交易效率,同时也扩大消费需求。

之所以能产生这样的效应,原因就在于分享经济强调分享式消费和消费式分享,即消费既是一种消费,也是一种为他人消费提供供给和创造创新的过程;同时,分享经济的背后也提出了一个今天我们如何更好解决过剩的问题。当今时代,高速工业化和市场化带来的巨大效率提升、生产高速增长,实际上带来了“全球性过剩”,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大量的资源,产品和服务处在闲置和过剩状态,因此分享经济通过互联网平台整合,把大量的“闲置”重新配置,加以利用。这显然顺应了绿色消费、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

从更重要的意义上说,分享经济也意味着经济运行方式的改变。工业化甚至更早时代,经济增长更加强调生产,强调效率,强调产出率,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办法就是实现分工,通过分工产生效率,通过市场交易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达到产出最大化的目标。但是,随着人类经济活动进一步发展,人们发现,日益细化的社会分工和市场分工,在带来效率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过剩。强调分工促进增长的同时,也由于生产环节细化甚至全球化分工,产生了信息不对称并由此带来了巨大的市场交易成本,反而降低了交易效率和经济增长效率。为此,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以及由此产生的大数据等,能借助分享平台整合价值链,产业链,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解决过剩经济时代的供求失衡问题。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从参与的大数据分享正在带领人类从分工型经济走向分享型经济。

当然,要让分享经济真正有效地满足人人参与,人人分享,需要每个参与者、分享者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其背后也是对所有市场参与者的诚信体系的考量。在此情况下,政府通过依法干预和合理监管,确保分享经济建立在诚信有效的基础上,也是分享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权衡《分享经济: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商业模式)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分享经济借助互联网平台,倡导人人分享,整合数据信息;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B.淘宝网使各类信息公开和分享,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而实现了公平竞争。

C.分享经济通过互联网平台重新配置,利用“闲置”资源,引领了未来绿色消费、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

D.分工型经济走向分享型经济,这种经济运行方式的改变能借助分享平台降低交易成本。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Zipcar 租车公司和淘宝网为例论证了分享经济提高交易效率、扩大消费需求的优点。

B.文章在论证中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手法,突出了分享经济的现实意义。

C.文章最后一段分别从个人、企业及政府的角度阐明了分享经济能够有效发展的条件。

D.文章对于分享经济,先明确概念,再从原因、作用、出路上一一阐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互联网发展、大数据发展以及对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化分享经济正在进行着一场经济运行方式的变革。

B.资源配置最优化使得社会分工和市场分工日益细化,这既提高了效率,促进了增长,也产生了巨大的市场交易成本。

C.分享经济望借助分享平台让信息透明化。这种大数据分享正带领人类进入新型经济消费模式。

D.只有市场参与者诚实守信,加上政府部门依法干预,合理监管才能确保分享经济发展建立在诚信有效的基础之上。

 

1.D 2.C 3.B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A项,“整合数据信息”错误,扩大范围,原文第一段中“把各类过剩的消费资源尤其是数据信息整合在一起”的“数据信息”应是“各类过剩的消费资源”的数据信息,不是全部数据信息。 B项,“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错误,原文第二段中“大大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表明不是全部。 C项,“引领了未来绿色消费、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错误,曲解文意,原文中分享经济是“顺应”,而非“引领”。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分别从个人、企业及政府的角度”错误,曲解文意,“分别从个人、企业”的角度,在论证角度的理解上有错误。 故选C。 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B项,“资源配置最优化使得社会分工和市场分工日益细化”错误,因果倒置,是社会分工产生效率,通过市场交易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 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习总书记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年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打底塑形,只有充分汲养、科学滋养,人生才能节节壮、步步高……每个人都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以长远的眼光审视人生,许多失败和成功都可以在有无“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上找到根源。

以上文字给你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以“人生第一步”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定立意;符合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仿照下面给定的句子续写两句话。要求:续写部分与给定的句子构成排比,表达人与自然密切关系的主题。

没有大地,人宛若漂浮的灰尘,无以依附,更无以存活

 

查看答案

请把下面的一则材料压缩成一句话新闻,字数不超过30个字。

己亥年正月十五,入夜后的紫禁城灯烛辉煌,游人惊叹声不断,自从94年前化身为故宫博物院,这是它第一次在夜间开放。故宫宫墙被红灯笼装点得熠熠生辉,伴随着中央民族乐团的演奏和京剧的演出,伴随着名画《千里江山图》被投影到宫殿屋顶上,紫禁城古建筑群首次在晚间被大规模点亮。故宫博物院票务系统也开通了预约免费参观抢票活动,预约门票几分钟内就被抢光,这是故宫首次在晚间免费对预约观众开放。此举让600岁的故宫变得更加年轻,也拉近了传统文化与公众的距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年来,外卖已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业,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无数事实证明,在一个没有规则、监督又缺位的市场环境里,商家的“良心”往往是靠不住的。(     )。谁来担此重任?

诚然,政府及主管部门        。作为社会秩序的维护者与裁判,及时制定外卖业的运行规则、行业标准、质量要求等       。近年来,外卖业的快速崛起,导致监管法规及运行规则建设滞后,《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管理办法》直到今年 1 月 1 日起才实施,外卖提供者须有实体店和食品经营许可证等规定也才得以明确。此后,相关的法规与监管也还须进一步完善。

相较于政府及主管部门的监管,外卖平台无疑更为接近“守门员”的角色。外卖平台虽也是“利益攸关方”,但它并非食品的直接生产制作者,而是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或牵线人,其麾下成千上万的外卖送餐员更是直接接触食品的运送者,对商家有无实体店、卫生条件等        ,因此,作为外卖平台,在整个产业链上,其天生具备监督员的角色定位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司空见惯    责无旁贷    迫不及待    一目了然

B.司空见惯    义不容辞    迫不及待    一览无余

C.不可或缺    责无旁贷    迫在眉睫    一目了然

D.不可或缺    义不容辞    迫在眉睫    一览无余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显然,人们需要给外卖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品安全“守门员”,与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一样

B.显然,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与外卖一样,急需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品安全“守门员”

C.显然,不仅任何餐饮食品领城需要监管,而且外卖也需要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品安全“守门员”

D.显然,外卖与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一样,急需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品安全“守门员”

3.文中加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受到关注。

B.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

C.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受到关注。

D.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一幅革命青年奋勇前进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

(2)《荆轲刺秦王》一文中,荆轲慷慨悲歌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见出众人感动,同仇敌忾之情。

(3)《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痛惜于我们民族的“衰亡”,痛心于民族的默无声息,渴望“爆发”,他警示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