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吟诵这个词,其意既可指吟,也可指诵;或者两者来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吟诵这个词,其意既可指吟,也可指诵;或者两者来有,泛指用        的声调有节奏地诵读。吟诵合称,表明至少有两种方式,即吟和诵。从有利于传承的角度说,概念或者叫法还是统一为好。台湾统一叫吟唱,大陆统一叫吟诵。 吟诵的叫法,好在把吟和诵组合在一起,提醒人们:吟是从诵之中来的。吟唱的“唱”也并非一般的歌唱,是从吟读之中自然生发出来的,且不受固定乐谱束缚的自由唱。         ,比较方便简单的分类有三:诵、吟、唱。这当中,“诵”为基础,“吟” 是结果。“唱”是升华。一个现代人,要想得到古人那种自由呤诵的境界,一是要吟出自己的调;二是要随“调”随出,想吟就吟;三是______, 韵味十足。其实吟诵的根并不是一般说的古诗词文,而是传统蒙学经典。传统蒙学的本意在于“播种于心,求其日后自己发芽”,(   ) 。故所读所诵必为         出来的好书、好文、好诗。中华文明,日积月累,不断生发,产生了众多的人文经典。且多文字繁难的经典,须经过“中介"的智慧,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这个转化的结果,便是各种蒙学教材的诞生。于是,中华“经典”的核心思想化作朗朗上口的读文字,随着熟诵、吟诵渗入人心。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抑扬顿挫    或许    字正腔圆    百里挑一

B.跌宕起伏    因此    字正腔圆    精挑细选

C.跌宕起伏    因此    声情并茂    百里挑一

D.抑扬顿挫    或许    声情井茂    精挑细选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童心之内需要用“经典”打底、扎根 B.用“经典”打底,扎根在童心之内

C.“经典”非常重要,在童心之内可以打底、扎根 D.扎根在童心之内, 用“经典”打底

 

1.D 2.B 【解析】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考查形式有判断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和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等。掌握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辨明感情色彩,弄清使用对象以及使用的特殊要求,避免因成语造成病句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词语)填空需要仔细分析语境,理解成语(词语)的意义,同时还要辨明意义相近的词语的细微差别。解答此题要注意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成语的积累记忆。 第一组,抑扬顿挫:形容声音高低起伏,和谐而有节奏。跌宕起伏: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也比喻音乐音调忽高忽低和故事情节的曲折。根据语境“的声调”,填入“抑扬顿挫”。 第二组,或许:表示猜测或不能肯定的语气,委婉地表示肯定。因此:因果关系的连词。根据语境“比较方便简单的分类有三”,填入“或许”。 第三组,字正腔圆:说或唱)字音准确,腔调圆润(多用于戏曲或曲艺)。声情井茂:(演唱、 朗诵等)声音优美,感情丰富。根据语境“韵味十足”,填入“声情并茂”。 第四组,百里挑一:一百个里挑选出一个,形容十分出众。精挑细选:非常仔细的挑选。根据语境“故所读所诵必为”,填入“精挑细选”。 故选D。 2.此题考查衔接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衔接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注意陈述对象是“传统蒙学的本意”,排除AC; 语序上应该是用“经典“打底”在前,“扎根在童心之内”在后,即“打底”在前,“扎根”在后,排除D。 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运用比兴手法,劝诚女子不要痴迷于爱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离骚》中直抒胸臆,写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蜀道难》 中写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②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③.。

[注]①玉垒:山名,在四川都江堰西、成都西北。②西山寇盗:指吐蕃。⑧梁父吟:《三国志》 说诸葛亮躬耕陇由,好为《梁父吟》。

1.下列选项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领联从诗人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返思,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

B.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 、“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上句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

C.尾联运用典故,“后主" 指蜀汉刘禅,其宠信宦官,终于亡国,诗人对刘禅死后才回归祠庙深表同情;《梁父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此处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

D.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意深远。

2.首联“伤客心”提挈了全篇的主要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荣,字勉仁,建安人,初名子荣。成祖初入京,荣迎谒马首,曰:“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成祖遽趣驾谒陵。自是遂受知。既即位,简入文渊阁,为更名荣。同值七人,荣最少,警敏。一日晚,宁夏报被围。召七人,皆已出,独荣在,帝示以奏。荣曰:“宁夏城坚,人皆习战,奏上已十余日,围解矣。”夜半,果奏围解。帝谓荣曰:“何料之审也!”帝威严,与诸大臣议事未决,或至发怒。荣至,辄为霁颜,事亦遂决。遇人触帝怒致不测,往往以微言导帝意,辄得解。

五年命往甘肃经画军务所过览山川形势察军民阅城堡还奏武英殿帝大悦值盛暑亲剖瓜啖之 明年以父丧给传归。既葬,起复视事。

二十一年,浙、闽山贼起,议发兵。帝时在塞外,奏至,以示荣。荣曰:“愚民苦有司,不得已相聚自保。兵出,将益聚不可解。遣使招抚,当不烦兵。”从之,盗果息。

二十二年,复从北征。大军抵答兰纳木儿河,不见敌。还次榆木川,帝崩。中官马云等莫知所措,密与荣、幼孜入御幄议。二人议:六师在外,去京师尚远,秘不发丧。以礼敛,熔锡为椑,载舆中。所至朝夕进膳如常仪,益严军令,人莫测。或请因他事为敕,驰报皇太子。二人曰:“谁敢尔!先帝在则称敕,宾天而称敕,诈也,罪不小。”众曰:“然。”乃具大行月日及遗命传位意,启太子。

仁宗即位,进太常卿,寻进太子少傅、谨身殿大学士。宣德元年,汉王高煦反。帝召荣等定计。荣首请帝亲征,曰:“彼谓陛下新立,必不自行。今出不意,以天威临之,事无不济。”帝从其计。至乐安,高煦出降。

及仁宗晏驾,英宗践阼,委寄如故。安南之弃,诸大臣多谓不可,荣力言不宜以荒服疲中国。帝然之。正统五年乞归展墓,命中官护行。还至武林驿而卒,年七十。赠太师,谥文敏。                             

(节选自《明史·杨荣传》)

[]椑,,最里面的一层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五年/命往甘肃经画军务/所过览山川形势/察军民/阅城堡/还奏武英殿/帝大悦/值盛暑/亲剖瓜啖之/

B. 五年/命往甘肃经画军务所过/览山川形势/察军民/阅城堡还/奏武英殿/帝大悦/值盛暑/亲剖瓜啖之/

C. 五年/命往甘肃经画军务/所过览山川形势/察军民/阅城堡还/奏武英殿/帝大悦/值盛暑/亲剖瓜啖之/

D. 五年/命往甘肃经画军务所过/览山川形势/察军民/阅城堡/还奏武英殿/帝大悦/值盛暑/亲剖瓜啖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起复,明、清时指官员父母丧服满期后补官。

B. 六师,指天子所统六军之师,亦泛指全部军队。

C. 大行,古代称刚去世而尚未定谥号的皇帝、皇后。

D. 践阼,亦作“践胙”“践祚”,指即位、登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杨荣深得帝心,进谏有方。朝堂议事时,有时皇上发怒,一见到杨荣就和颜悦色;杨荣劝导皇上往往很委婉,常能帮助触怒皇上的臣子免祸。

B. 杨荣遇事镇定,谋而能断。无论是处置宁夏被围,还是处置福建、浙江叛乱,杨荣都能镇定自若地分析局势,为皇上决断提供参考。

C. 杨荣颇识大局,依礼处事。皇帝北征意外驾崩,杨荣与金幼孜议定依礼装殓;有人想用不合乎礼制的方式将成祖驾崩的消息报告太子,杨荣坚决阻止。

D. 杨荣老成持重,虑事深远。英宗与群臣商议是否放弃安南时,大臣们多认为安南不可留,而杨荣认为不应该因为安南地处荒僻就轻易放弃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宁夏城坚,人皆习战,奏上已十余日,围解矣。”夜半,果奏围解。

(2)彼谓陛下新立,必不自行。今出不意,以天威临之,事无不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簿谭显拾遗补阔,臣奉宣诏书而己。”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茂才,除温令。县多奸猾,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

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酸以千数。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槃按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

(节选自《后汉书.王涣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B.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C.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快/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D.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茂才”, 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为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B.“黄老”,“黄"指黄帝学源始祖黄帝;“老" 指道家学派始祖老子。后世道教奉为鼻乱祖。

C.“豪右”,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D.“顿首”, 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奏表中作为谦辞。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涣初入仕途,才干受到赏识。他在太守陈宠手下担任功曹,遇事敢于决断;陈宠入朝为大司农,回答皇上询问时褒奖他善于简贤选能,王涣由此得以显赫。

B.王涣扫除积弊,境内风清气正。他担任温县县令,以谋略清平,依法整肃下属部门,极有声威,商人解宿于道。

C.王涣办案严谨,治事宽猛相济。他对于疑难案件以及法理难平者,探寻本来面目,尽力还以公正;又能够揭发奸隐之事,深受外界称叹,被誉为神算。

D.王涣政绩卓著,后任难以比前。他死于洛阳令任上,皇上下令特选其继任者,均不称职;后来选用任峻,任峻充分发挥文武属吏才干,在文辞义理上仍然比不上王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药砚

练建安

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

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猪肉扇啪嗒一声脆响,平摊在了肉案上。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挂上一根铜皮红木大秤。一个掌挂钩,一个挪秤砣报数:“二百……三十一斤半。”石钵头斜了他们一眼,操起两把剔骨尖刀,咔咔磨擦,笑骂:“黄疸后生!”

墟镇巷道,湿漉漉的,水气淋漓。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

石钵头认得此人,是个老童生。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才也没捞着。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石钵头扭头噗地吐出了一口浓痰。

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前蹄,几多钱啊?”石钵头利刀游走剔骨,沙沙响。“老弟,几多钱?”华昌再问。石钵头说:“现钱,不赊账。”华昌说:“你这后生哥啊,好没道理。咋就说俺要赊账呢?”

石钵头说:“搞笑嘴!.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华昌说:“无怨无仇,做嘛介不卖?”石钵头斫下猪蹄,说:“看好了,可是这副?”华昌点头。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汀江,说:“俺要敬孝龙王爷。不行么?”华昌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身后传来阵阵哄笑声。

半个月后,华昌带着几个破蒙童子江岸踏青。歌息于城东风雨亭。彼时,石钵头正惬意地嚼吃着亭间售卖的糠酥花生。一扬手,花生壳振落遍地。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先生教俺一本书,俺教先生打野猪。野猪逐过河,逐去先生背驼驼……”

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

华昌是邻县武邑山子背人。山子背距河头城七八铺远。他那蒙馆设在张家大宗祠里。

夜晚,细雨濛濛,倒春寒风吹动西厢房窗棂。昏黄油灯下,华昌翻阅旧日诗稿。当他读到“学书学剑两不成”时,不由得悲从中来。

嗒,嗒嗒。有轻微的叩门声。没错,是叩门声。开门,竟是多年未见的老友李半仙。奇香扑鼻。李半仙拎着一副卤猪蹄,笑眯眯地看着他。

转眼到了仲夏。这个午日,童子早散学了。华昌困倦欲睡。宗祠内,闯入了一个莽汉。定睛一看,却是石钵头。

石钵头拎着一副肥硕猪蹄,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案上。华昌轻摇折扇,说:“得非有辱斯文乎?”石钵头懵懵懂懂。华昌合上折扇,说:“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石钵头愕然。华昌站起,迈方步,七八个来回,用了大白话:“有嘛介求俺?直说吧。”石钵头苦着脸,说:“俺老娘瘫了。李半仙的药方,求您老给半块端砚,做药引子。”华昌坐下,说:“奇了怪了,这端砚何处无有?为何要俺给你?”石钵头说:“李半仙说了,定要半块阿婆坑的端砚,甲子年中秋日戌时月圆蓄墨的。百砚斋掌柜的说,那时日,方圆几百里,只有您老先生买了一块。”“哦。”华昌说,“桌上有。识字么?”石钵头苦笑:“开过蒙,又被先生赶回家啦……略识几个字。”华昌微闭双眼,说:“自家看,可要看清喽。”

石钵头抓过端砚。长九寸,宽五寸,厚二寸一分,份量颇重。抬起,勾头看去,砚底刻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甲子年中秋日戌时练华昌购置于河头城百砚斋。”石钵头认得时日数字,说:“就是这块,就是这块!”说着,掏出一锭约摸五两重的银子。华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

石钵头嗫嚅不知所措了。华昌自言自语:“李半仙?这个李半仙搞嘛介名堂?”石钵头急了:“老先生俺……俺……”华昌举手截止,说:“后生哥,半块,何谓半块?就不能有丝毫差错,分得来么?”石钵头额上冒出冷汗,说:“刀斧斫开?”华昌笑了:“何须如此麻烦。”

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

(原载《天治》2016年第6期)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费,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中两处画线句子景物描写非常精练,第一处重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第二处则主要烘托了华昌此刻惆怅,失落的心理。

B.精瘦落魄的读书人竞能徒手分砚,小说结尾出人意料,但巧设伏笔,使故事的发展合乎情理,使人信服。

C.小说中描写华昌先生“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因为他想让人们知道他也能买得起肉,这一处极其生动地表现了知识分子迂腐、好面子的特性。

D.石钵头是一个典型的市井小民,没有文化,不知礼数,瞧不起华昌先生。但他对自已的母亲又非常孝顺,因此这个人物显得丰富立体。

2.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是小说的基本特点,请结合全文概括华昌的形象特点。

3.本文题为“药砚”,但关于药砚的叙述集中于后半部分且较少,为何要以“药砚”为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