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项中对《红楼梦》作品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A.宝玉来看黛玉,黛玉...

下列各项中对《红楼梦》作品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A.宝玉来看黛玉,黛玉觉得宝玉对自己的态度忽冷忽热。无意中听到雪雁说宝玉定亲的传言,千愁万绪堆上心头来,便打定了主意,将身子糟蹋了下去,一死了之。众人请医问药,宝玉实言安慰,都不管用直

到饭也绝粒,粥也不喝。奄奄一息,垂毙殆尽。听到侍书说是要和园子里的姑娘定亲,要"亲上加亲",顿时清爽许多,病也渐渐好转。

B.袭人见宝玉人性恣情,不务正业,便以生气要回到贾母身边之事试探宝玉,见宝玉对她恋恋不舍,便趁机加以劝谏,为宝玉定下三个条件,大意是,一不许再说身化轻烟的话,二不许讽刺追求功名利禄的人,三不许吃别人嘴上的胭脂。宝玉吞吞吐吐没有全部答应。

C.柳湘莲为了摆脱薛蟠对自己的骚扰,假意让薛蟠跟从自已去寻欢作乐,把他骗到北门外的塘边,糊弄薛蟠发誓结义,趁机狠狠教训了呆薛蟠。不仅打了,还用马鞭抽了,灌了他几口脏水。薛蟠大吐酒水,全身疼痛难禁,后悔自己的认错人。薛姨妈要告官,被宝钗拦住。

D.中秋家宴冷清,湘云与黛玉去凹晶馆赏月联诗。黛玉发现池中有黑影,湘云便捡个小石片打过去。却飞起一只大白鹤。湘云灵机一动,便联出上句“寒塘渡鹤影”,黛玉寻思半日对道:“冷月葬花魂”,湘云拍手称奇,但又觉太颓废。后妙玉从山后转出,说这句子虽好只是过于颓败凄楚,此亦关人之气数,让她们不要再联下去而请到她那里喝茶。

E.香菱和众人斗草,不小心把裙子弄脏了。其裙为宝钗所赠,怕辜负了宝钗的心,又怕薛姨妈责备,贾宝玉便建议香菱换一条一样的裙子。正好袭人有一样的裙子,便把裙子换与香菱,又将脏裙子拿去收拾。香菱临走时,让宝玉不要告诉薛姨妈。

 

BE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答需要学生在熟悉并掌握相关名著内容及情节的前提下,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学生平时学习中应该多读名家名著,一方面扩展知识面,提高文学修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答题目。 B项,“便以生气要回到贾母身边之事”应为“便以家里要为她赎身之事”试探宝玉,“宝玉吞吞吐吐没有全部答应”应为“宝玉一一 答应”; E项,“宝钗”应为“宝琴”,“薛姨妈”应为“薛蟠”。 故选B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吟诵这个词,其意既可指吟,也可指诵;或者两者来有,泛指用        的声调有节奏地诵读。吟诵合称,表明至少有两种方式,即吟和诵。从有利于传承的角度说,概念或者叫法还是统一为好。台湾统一叫吟唱,大陆统一叫吟诵。 吟诵的叫法,好在把吟和诵组合在一起,提醒人们:吟是从诵之中来的。吟唱的“唱”也并非一般的歌唱,是从吟读之中自然生发出来的,且不受固定乐谱束缚的自由唱。         ,比较方便简单的分类有三:诵、吟、唱。这当中,“诵”为基础,“吟” 是结果。“唱”是升华。一个现代人,要想得到古人那种自由呤诵的境界,一是要吟出自己的调;二是要随“调”随出,想吟就吟;三是______, 韵味十足。其实吟诵的根并不是一般说的古诗词文,而是传统蒙学经典。传统蒙学的本意在于“播种于心,求其日后自己发芽”,(   ) 。故所读所诵必为         出来的好书、好文、好诗。中华文明,日积月累,不断生发,产生了众多的人文经典。且多文字繁难的经典,须经过“中介"的智慧,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这个转化的结果,便是各种蒙学教材的诞生。于是,中华“经典”的核心思想化作朗朗上口的读文字,随着熟诵、吟诵渗入人心。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抑扬顿挫    或许    字正腔圆    百里挑一

B.跌宕起伏    因此    字正腔圆    精挑细选

C.跌宕起伏    因此    声情并茂    百里挑一

D.抑扬顿挫    或许    声情井茂    精挑细选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童心之内需要用“经典”打底、扎根 B.用“经典”打底,扎根在童心之内

C.“经典”非常重要,在童心之内可以打底、扎根 D.扎根在童心之内, 用“经典”打底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运用比兴手法,劝诚女子不要痴迷于爱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离骚》中直抒胸臆,写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蜀道难》 中写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②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③.。

[注]①玉垒:山名,在四川都江堰西、成都西北。②西山寇盗:指吐蕃。⑧梁父吟:《三国志》 说诸葛亮躬耕陇由,好为《梁父吟》。

1.下列选项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领联从诗人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返思,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

B.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 、“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上句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

C.尾联运用典故,“后主" 指蜀汉刘禅,其宠信宦官,终于亡国,诗人对刘禅死后才回归祠庙深表同情;《梁父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此处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

D.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意深远。

2.首联“伤客心”提挈了全篇的主要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荣,字勉仁,建安人,初名子荣。成祖初入京,荣迎谒马首,曰:“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成祖遽趣驾谒陵。自是遂受知。既即位,简入文渊阁,为更名荣。同值七人,荣最少,警敏。一日晚,宁夏报被围。召七人,皆已出,独荣在,帝示以奏。荣曰:“宁夏城坚,人皆习战,奏上已十余日,围解矣。”夜半,果奏围解。帝谓荣曰:“何料之审也!”帝威严,与诸大臣议事未决,或至发怒。荣至,辄为霁颜,事亦遂决。遇人触帝怒致不测,往往以微言导帝意,辄得解。

五年命往甘肃经画军务所过览山川形势察军民阅城堡还奏武英殿帝大悦值盛暑亲剖瓜啖之 明年以父丧给传归。既葬,起复视事。

二十一年,浙、闽山贼起,议发兵。帝时在塞外,奏至,以示荣。荣曰:“愚民苦有司,不得已相聚自保。兵出,将益聚不可解。遣使招抚,当不烦兵。”从之,盗果息。

二十二年,复从北征。大军抵答兰纳木儿河,不见敌。还次榆木川,帝崩。中官马云等莫知所措,密与荣、幼孜入御幄议。二人议:六师在外,去京师尚远,秘不发丧。以礼敛,熔锡为椑,载舆中。所至朝夕进膳如常仪,益严军令,人莫测。或请因他事为敕,驰报皇太子。二人曰:“谁敢尔!先帝在则称敕,宾天而称敕,诈也,罪不小。”众曰:“然。”乃具大行月日及遗命传位意,启太子。

仁宗即位,进太常卿,寻进太子少傅、谨身殿大学士。宣德元年,汉王高煦反。帝召荣等定计。荣首请帝亲征,曰:“彼谓陛下新立,必不自行。今出不意,以天威临之,事无不济。”帝从其计。至乐安,高煦出降。

及仁宗晏驾,英宗践阼,委寄如故。安南之弃,诸大臣多谓不可,荣力言不宜以荒服疲中国。帝然之。正统五年乞归展墓,命中官护行。还至武林驿而卒,年七十。赠太师,谥文敏。                             

(节选自《明史·杨荣传》)

[]椑,,最里面的一层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五年/命往甘肃经画军务/所过览山川形势/察军民/阅城堡/还奏武英殿/帝大悦/值盛暑/亲剖瓜啖之/

B. 五年/命往甘肃经画军务所过/览山川形势/察军民/阅城堡还/奏武英殿/帝大悦/值盛暑/亲剖瓜啖之/

C. 五年/命往甘肃经画军务/所过览山川形势/察军民/阅城堡还/奏武英殿/帝大悦/值盛暑/亲剖瓜啖之/

D. 五年/命往甘肃经画军务所过/览山川形势/察军民/阅城堡/还奏武英殿/帝大悦/值盛暑/亲剖瓜啖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起复,明、清时指官员父母丧服满期后补官。

B. 六师,指天子所统六军之师,亦泛指全部军队。

C. 大行,古代称刚去世而尚未定谥号的皇帝、皇后。

D. 践阼,亦作“践胙”“践祚”,指即位、登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杨荣深得帝心,进谏有方。朝堂议事时,有时皇上发怒,一见到杨荣就和颜悦色;杨荣劝导皇上往往很委婉,常能帮助触怒皇上的臣子免祸。

B. 杨荣遇事镇定,谋而能断。无论是处置宁夏被围,还是处置福建、浙江叛乱,杨荣都能镇定自若地分析局势,为皇上决断提供参考。

C. 杨荣颇识大局,依礼处事。皇帝北征意外驾崩,杨荣与金幼孜议定依礼装殓;有人想用不合乎礼制的方式将成祖驾崩的消息报告太子,杨荣坚决阻止。

D. 杨荣老成持重,虑事深远。英宗与群臣商议是否放弃安南时,大臣们多认为安南不可留,而杨荣认为不应该因为安南地处荒僻就轻易放弃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宁夏城坚,人皆习战,奏上已十余日,围解矣。”夜半,果奏围解。

(2)彼谓陛下新立,必不自行。今出不意,以天威临之,事无不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簿谭显拾遗补阔,臣奉宣诏书而己。”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茂才,除温令。县多奸猾,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

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酸以千数。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槃按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

(节选自《后汉书.王涣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B.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C.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快/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D.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茂才”, 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为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B.“黄老”,“黄"指黄帝学源始祖黄帝;“老" 指道家学派始祖老子。后世道教奉为鼻乱祖。

C.“豪右”,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D.“顿首”, 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奏表中作为谦辞。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涣初入仕途,才干受到赏识。他在太守陈宠手下担任功曹,遇事敢于决断;陈宠入朝为大司农,回答皇上询问时褒奖他善于简贤选能,王涣由此得以显赫。

B.王涣扫除积弊,境内风清气正。他担任温县县令,以谋略清平,依法整肃下属部门,极有声威,商人解宿于道。

C.王涣办案严谨,治事宽猛相济。他对于疑难案件以及法理难平者,探寻本来面目,尽力还以公正;又能够揭发奸隐之事,深受外界称叹,被誉为神算。

D.王涣政绩卓著,后任难以比前。他死于洛阳令任上,皇上下令特选其继任者,均不称职;后来选用任峻,任峻充分发挥文武属吏才干,在文辞义理上仍然比不上王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