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二)

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日:“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己,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赛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选自《左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A.敢以烦执事.         执事:办事的官吏。

B.而夕设版焉      济:救助。

C.又欲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D.必死间           是:这,指二陵。

2.下面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行李往来    吾见师出而不见其入也

B.君之知也    勤而无

C.郑人盟      蹇叔之子

D.其还也      且行千里,谁不知

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B.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C.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D.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4.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退秦师》节选自《左传》,《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B.春秋时期,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此后多以成语“秦晋之好"来形容两家联姻。

C.师,古代军队编制单位之一,以二千五百人为师。文中用来代指军队。

D.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文中晋侯、秦伯分别代指晋文公、秦穆公。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晋以强凌弱。两国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但是秦、郑并无直接冲突,秦、晋分别驻扎两地等情况,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

B.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原因。

C.秦伯做事武断,不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蹇叔哭师是不忍心看到秦军白白送死,同时也为将失去儿子,却无能为力而难过.

D.蹇叔分析,秦国劳师袭远“师劳力竭”“勤而无所”“ 必有悖心”,郑师之所为,郑必知之”“远主备之”,晋“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因此他反对秦师伐郑的结论。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1.B 2.A 3.B 4.A 5.B 6.(1)越过别国而把远地(郑国)当作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2)如果放弃攻打郑国,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郑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解析】 1.本题题干是“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含义理解能力。文言文实词含义理解一定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也就是结合字词所在的上下文理解字词含义。 B项,济:动词,渡过河水。 故选B。 2.本题考查考生对于重点实词虚词的掌握。文言文的根本在于平时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提升文言阅读的素养。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 A项,行李之往来: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一般不必译出;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一般不必译出。 B项,君之所知也:所,助词,与后面的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结构;勤而无所:所,名词,结果、收获。 C项,与郑人盟:与,介词,和;蹇叔之子与师:与,动词,参与、参加。 D项,吾其还也:其,副词,还是,表示委婉的商量;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其,表反问语气,副词“难道”。 故选A。 3.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答此题的时候应该先通读全文,通过通读,力求对全文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 首先参考句意断句: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 其次结合语法功能或者技巧断句: “远”,形容词作名词,远方的国家,作“袭”的宾语;“以”表修饰关系的连词,“劳师”作“袭”的伴随状语,“劳师以袭远”是独立的句子,应该在“远”后停顿,排除AC; “师之所为”,作主语部分,“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习惯上断开,以示强调; “郑”作“必知”的主语,“之”为宾语,这件事,“郑必知之”是独立完整的句子,“郑”前停顿,排除D项。 故选B。 4.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错,《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 故选A。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B项,“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错,应该是晋国曾经答应给秦国焦、瑕两座城池。 故先B。 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鄙:边邑。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焉:疑问代词,为什么;以:表顺承,连词;“陪”,通“倍”,增加,使动用法。 (2)东道主:古今异义,古义是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行李:古今异义,古义是使者,今义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共:通“供”,供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

公无渡河。

公竞渡河!

渡河而死;

其奈公何!

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我听先生这篇讲演后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    ,有时   ,有时     ,有时      。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竞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1.请在文中空缺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A.掩面 狂笑  顿足  太息 B.狂笑 掩面 顿足 太息

C.掩面 顿足  狂笑  太息 D.顿足 狂笑 太息 掩面

2.请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3.作者为什么说梁任公先生“是有热心肠的学者"?试从演讲内容的角度探究梁任公“热心肠”的具体内涵。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和权力。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大体上说来,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变动得大的社会,也就不易成为血缘社会。社会的稳定是指它结构的静止,填入结构中各个地位的个人是不能静止的,他们受着生命的限制。血缘社会就是想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生育,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

在人口不流动的社会中,自足自给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这社群包含着地域的涵义。村落这个概念可以说是多余的,儿谣里“摇摇摇,摇到外婆家”,在我们自己的经验中,“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

但是人还是要流动的。乡土社会中人口繁殖的血缘社群,若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那是因为这社群所需的土地面积,因人口繁殖,也得不断地扩大。扩大到一个程度,住的地和工作的地距离太远,阻碍着效率时,这社群不能不在区位上分裂。

如果分出去的社群能在荒地上开垦,另外繁殖成个村落,它和原来的乡村还保持着血缘的联系,甚至把原来地名来称这新地方,那是说否定了空间的分离。这种例子在移民社会中很多,我们的祖宗在吴江已有二十多代,但是在我们的灯笼上却贴着“江夏费”的大红字。江夏是在湖北,从地缘上说我有什么理由和江夏攀关系?真和我的孩子一般,凭什么可以和她从来没有到过的吴江发生地缘呢?在这里很显然在我们乡土社会里地缘还没有独立成为一种构成团结力的关系。我们的籍贯是取自我们的父亲的,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那是“血缘”,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

很多离开老家漂流到别地方去的并不能像种子落入土中一般长成新村落,他们只能在其他已经形成的社区中设法插进去,如果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结成一个地方社群,他们之间的联系可以是纯粹的地缘,而不是血缘了.这样血缘和地缘才能分离。但是事实上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却相当困难。我常在各地的村子里看到被称为“客边”“新客”“外村人”等的人物。在户口册上也有注明“寄籍”的,这些寄居于社区边缘上的人物并不能说邑插入了这村落社群中,因为他们常常得不到一个普通公民的权利,他们不被视作自己人,不被人所信托。

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这并不是说这种社会不发生交易,而是说他们的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是相互馈赠的方式。实质上馈赠和贸易是相通的,只在清算方式上有差别。

从街集贸易发展到店面贸易的过程中,“客边”的地位有了特殊的方便了,寄籍在血缘性地区边缘上的外边人成了商业活动的媒介,村子里的人对他可以讲价钱,可以当场算清,不必讲人情,没有什么不好意思。所以依我所知道的村子里开店面的,除了穷苦的老年人摆个摊子,等于是乞丐性质外,大多是外边来的“新客”。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

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契约是指陌生人中所作的约定,在订定契约时,各人有选择的自由,在契约进行中,一方面有信用,一方面有法律。契约的完成是权利义务的清算,需要精密的计算,确当的单位,可靠的媒介,在这里是冷静的考虑,不是感情,于是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一一这一切是现代社会的特性,也正是乡土社会所缺的。

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

(捕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血缘社会相对稳定,它想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生育,来维持其结构的稳定,社会大的变动不利于它的形成。

B.家族这个社群它包含着地域的涵义,甚至可以替代地域的名称,在自足自给的乡土社会中人口是没有流动的。

C.在我们的生活经验中,村落也充满着地域的意义,在血缘和地缘合一的乡土社会里,其概念可以说是多余的。

D.籍贯是“血缘的空间投影”,取自我们的父亲,并不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能够和姓一般继承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的一项是()

A.在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有等级,长幼有次序,年长的对年幼的拥有强制和权力,这就是血缘社会的基础。

B.乡土社会中,离开老家漂流到其他地方的人们,虽能设法在其他已经形成的社区立足下来,但很难融入进去。

C.寄居社区边缘上的人们不能真正成为村落社群中一员,因此他们得不到一个普通公良的权利,不为人所信托。

D.亲密的血缘社会中,人们之间虽发生交易,却不存在商业行为,一般采用相互馈赠的方式,依靠人情来维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辈在吴江已有二十多代,但是在灯笼上却贴着“江夏费”的大红字。

B.外米务工人员到广东打工,被当地人视为“外地人”,呼为“捞仔”。

C.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一个人口千万的现代社会大都市。

D.外省某个地域来的流动人口聚居在广州的城中村形成一个比当地人还多的团体。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2000年  农历庚辰龙年,人类迈进新千年,中国千万“世纪宝宝”出生。

2008年  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

2013年 “天宫一号”首次太空授课。

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

2017年  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

2018年  “世纪宝宝”一代长大成人。

               ……

2020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35年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请参照下面甲、乙两位同学的辩论过程示例,依据丙同学的论断,补写出丁同学的辩论内容。

示例:

甲:鸟都是会飞的。             丙:人都是自私的。

乙:鸵鸟是不会飞的,           丁:_____________

鸵鸟是鸟,                      ______________

所以,有些鸟是不会飞的。       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来并作修改。

我校学生宿舍下水道时常堵住。后勤处认真调查了原因,发现管子陈旧,需要换掉。学校打算7月15日开始施工。施工期间正遇上暑假,为安全起见,请全体同学暑假期间不要在校住宿。望大家配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