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有关各节日的对联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中秋节对联:灯火交辉元夜里,笙歌簇...

下列有关各节日的对联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中秋节对联:灯火交辉元夜里,笙歌簇拥月明中。

B.教师节对联:旭日灿星照学府,春风化雨育新苗。

C.国庆节对联:惠政兴邦千家乐,赤诚报国万众心。

D.重阳节对联:何处题糕酬锦句,有人送酒对黄花。

 

A 【解析】 试题“灯火交辉元夜里,笙歌簇拥月明中”为元宵节对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秋战国时期的侠士具有很强的政治依附性,他们在人身或活动上,直接或间接、或强或弱地服务并依附于诸侯权贵,结果成为诸侯权贵政治斗争的工具。但同时,侠士也以依附政治人物为工具性手段来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其政治依附性因其所拥有的侠义精神而独具特点。

有些侠士,(    )。春秋时,专诸因伍子胥的引荐被公子光赏识重用,后来合身刺杀王僚只是为报公子光的___________,但客观上却帮助公子光夺取了王位。更多的侠士因其臣属或门客的身份,导致其行为直接以政治为导向。战国时唐雎面对骄横狂妄的秦王,___________,以“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来威胁秦王,也是基于自身使者的身份,希望不辱使命。

俠士的政治依附性还表现在侠士往往会成为政治人物的牺牲品。在他们的无畏的行为中常隐藏着___________,即便是一生迫随,___________,备受诸侯权贵的青睐,其结局也是其政治依附性的一种悲剧性体现。战国时聂政、荆轲等人皆在刺杀活动中殒命,成就了侠士英雄的悲剧形象。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们在人身上直接或间接地依附于诸侯权贵,在活动上或强或弱地服务于诸侯权贵

B.他们在活动上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诸侯权贵,在人身上或强或弱地依附于诸侯权贵

C.他们在人身上或强或弱地依附于诸侯权贵,在活动上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诸侯权贵

D.他们在活动上直接或间接地依附于诸侯权贵,在人身上或强或弱地服务于诸侯权贵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其行为主观上服务于诸侯权贵的政治活动,客观上却不以政治为出发点

B.其行为客观上服务于诸侯权贵的政治活动,主观上却不以政治为出发点

C.其行为客观上不以政治为出发点,主观上却服务于诸侯权贵的政治活动

D.其行为主观上不以政治为出发点,客观上却服务于诸侯权贵的政治活动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知遇之恩    令人发指    不虞之誉    丰功伟绩

B.知遇之恩    怒发冲冠    不测风云    劳苦功高

C.再造之恩    令人发指    不测风云    劳苦功高

D.再造之恩    怒发冲冠    不虞之誉    丰功伟绩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用“__________”两句从仰视和俯视的角度动态地写出了大好秋景。

(2)惨象,___________;流言____________。(《记念刘和珍君》)

(3)《荆轲剌秦王》“易水送别”时,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为国捐躯的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徐志摩《再别康桥》完成下面小题。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徐志摩在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B.“云彩”这一意象在诗歌结尾再次出现,象征了诗人在康桥的这一段人生经历,又映照出诗人自己追求“诗化人生”的信念。“不带走一片云彩”透露出诗人的无限感伤。

C.诗人把潭水比作天上被揉碎了的彩虹,与浮在潭面上的水藻相杂,幽幽的,醇醇的,如梦一般。

D.第六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往日欢愉的康桥,今晚也沉默了,一切的一切都为诗人的离去而沉默了。“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将诗人静思默想的心境推向了极致。

2.这首诗的二、三小节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二)

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日:“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己,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赛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选自《左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A.敢以烦执事.         执事:办事的官吏。

B.而夕设版焉      济:救助。

C.又欲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D.必死间           是:这,指二陵。

2.下面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行李往来    吾见师出而不见其入也

B.君之知也    勤而无

C.郑人盟      蹇叔之子

D.其还也      且行千里,谁不知

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B.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C.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D.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4.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退秦师》节选自《左传》,《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B.春秋时期,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此后多以成语“秦晋之好"来形容两家联姻。

C.师,古代军队编制单位之一,以二千五百人为师。文中用来代指军队。

D.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文中晋侯、秦伯分别代指晋文公、秦穆公。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晋以强凌弱。两国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但是秦、郑并无直接冲突,秦、晋分别驻扎两地等情况,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

B.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原因。

C.秦伯做事武断,不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蹇叔哭师是不忍心看到秦军白白送死,同时也为将失去儿子,却无能为力而难过.

D.蹇叔分析,秦国劳师袭远“师劳力竭”“勤而无所”“ 必有悖心”,郑师之所为,郑必知之”“远主备之”,晋“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因此他反对秦师伐郑的结论。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查看答案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

公无渡河。

公竞渡河!

渡河而死;

其奈公何!

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我听先生这篇讲演后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    ,有时   ,有时     ,有时      。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竞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1.请在文中空缺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A.掩面 狂笑  顿足  太息 B.狂笑 掩面 顿足 太息

C.掩面 顿足  狂笑  太息 D.顿足 狂笑 太息 掩面

2.请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3.作者为什么说梁任公先生“是有热心肠的学者"?试从演讲内容的角度探究梁任公“热心肠”的具体内涵。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