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位,写一段评论。要求:抓住人物特点,评价针对性强;至少选择一种...

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位,写一段评论。要求:抓住人物特点,评价针对性强;至少选择一种修辞手法,语言表达生动、连贯、得体;80字左右。

刘邦、项羽、荆轲、徐志摩、烛之武

 

他是一位怀揣壮志、果敢勇武的西楚霸王,他也是一位率真自尊、儿女情长的伟丈夫。在普通百姓的眼中,他是力扛鼎气盖世的英雄:在词人的眼中,他是令人仰墓的“人杰”“鬼雄”:在史家眼中,他又是迷信武力、缺乏宽容、简单幼稚、令人扼腕的悲情英雄。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能力。本题是要求从给定的人物中选取一个,为选取的人物写人物评论,需要了解人物的背景和生平事迹,抓住人物最典型的特点来评价,写出形象合理的语句,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衔接。使用至少一种修辞。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四海兮归故乡”是你登上汉高祖宝座后踌躇满志的高歌,是你征战天下最终获胜的骄傲声音!你审时度势,广纳人才,屈伸有度,足智多谋;你用不懈的努力,从泗水亭长,一步步走向帝王之位;你用超群的智慧,从西楚霸王手里夺得了天下。 荆轲: (1)易水高歌,穿越了千古的悲凉慷慨;素衣单车,卷扬起凝重的长河落日。千金虽重,重不过你慨然一诺,匕首光寒,也难比你炯炯双眸。秦殿之上的奋力一搏,兑现了对燕太子的承诺;刺秦的凛然大义,昭示了你不畏强暴的勇气。 (2)一剑,承载国之重负;一歌,咏尽生死离别;一笑,彰显英雄本色。他有勇有谋,重诺守信;他睿智沉着,以大智应大局;他忠义刚直,视死如归。然而,纵使他豪情万丈,也逆不过历史潮流,大势所迫。时势造英雄,亦能亡英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有关各节日的对联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中秋节对联:灯火交辉元夜里,笙歌簇拥月明中。

B.教师节对联:旭日灿星照学府,春风化雨育新苗。

C.国庆节对联:惠政兴邦千家乐,赤诚报国万众心。

D.重阳节对联:何处题糕酬锦句,有人送酒对黄花。

 

查看答案

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秋战国时期的侠士具有很强的政治依附性,他们在人身或活动上,直接或间接、或强或弱地服务并依附于诸侯权贵,结果成为诸侯权贵政治斗争的工具。但同时,侠士也以依附政治人物为工具性手段来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其政治依附性因其所拥有的侠义精神而独具特点。

有些侠士,(    )。春秋时,专诸因伍子胥的引荐被公子光赏识重用,后来合身刺杀王僚只是为报公子光的___________,但客观上却帮助公子光夺取了王位。更多的侠士因其臣属或门客的身份,导致其行为直接以政治为导向。战国时唐雎面对骄横狂妄的秦王,___________,以“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来威胁秦王,也是基于自身使者的身份,希望不辱使命。

俠士的政治依附性还表现在侠士往往会成为政治人物的牺牲品。在他们的无畏的行为中常隐藏着___________,即便是一生迫随,___________,备受诸侯权贵的青睐,其结局也是其政治依附性的一种悲剧性体现。战国时聂政、荆轲等人皆在刺杀活动中殒命,成就了侠士英雄的悲剧形象。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们在人身上直接或间接地依附于诸侯权贵,在活动上或强或弱地服务于诸侯权贵

B.他们在活动上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诸侯权贵,在人身上或强或弱地依附于诸侯权贵

C.他们在人身上或强或弱地依附于诸侯权贵,在活动上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诸侯权贵

D.他们在活动上直接或间接地依附于诸侯权贵,在人身上或强或弱地服务于诸侯权贵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其行为主观上服务于诸侯权贵的政治活动,客观上却不以政治为出发点

B.其行为客观上服务于诸侯权贵的政治活动,主观上却不以政治为出发点

C.其行为客观上不以政治为出发点,主观上却服务于诸侯权贵的政治活动

D.其行为主观上不以政治为出发点,客观上却服务于诸侯权贵的政治活动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知遇之恩    令人发指    不虞之誉    丰功伟绩

B.知遇之恩    怒发冲冠    不测风云    劳苦功高

C.再造之恩    令人发指    不测风云    劳苦功高

D.再造之恩    怒发冲冠    不虞之誉    丰功伟绩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用“__________”两句从仰视和俯视的角度动态地写出了大好秋景。

(2)惨象,___________;流言____________。(《记念刘和珍君》)

(3)《荆轲剌秦王》“易水送别”时,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为国捐躯的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徐志摩《再别康桥》完成下面小题。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徐志摩在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B.“云彩”这一意象在诗歌结尾再次出现,象征了诗人在康桥的这一段人生经历,又映照出诗人自己追求“诗化人生”的信念。“不带走一片云彩”透露出诗人的无限感伤。

C.诗人把潭水比作天上被揉碎了的彩虹,与浮在潭面上的水藻相杂,幽幽的,醇醇的,如梦一般。

D.第六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往日欢愉的康桥,今晚也沉默了,一切的一切都为诗人的离去而沉默了。“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将诗人静思默想的心境推向了极致。

2.这首诗的二、三小节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二)

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日:“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己,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赛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选自《左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A.敢以烦执事.         执事:办事的官吏。

B.而夕设版焉      济:救助。

C.又欲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D.必死间           是:这,指二陵。

2.下面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行李往来    吾见师出而不见其入也

B.君之知也    勤而无

C.郑人盟      蹇叔之子

D.其还也      且行千里,谁不知

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B.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C.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D.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4.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退秦师》节选自《左传》,《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B.春秋时期,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此后多以成语“秦晋之好"来形容两家联姻。

C.师,古代军队编制单位之一,以二千五百人为师。文中用来代指军队。

D.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文中晋侯、秦伯分别代指晋文公、秦穆公。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晋以强凌弱。两国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但是秦、郑并无直接冲突,秦、晋分别驻扎两地等情况,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

B.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原因。

C.秦伯做事武断,不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蹇叔哭师是不忍心看到秦军白白送死,同时也为将失去儿子,却无能为力而难过.

D.蹇叔分析,秦国劳师袭远“师劳力竭”“勤而无所”“ 必有悖心”,郑师之所为,郑必知之”“远主备之”,晋“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因此他反对秦师伐郑的结论。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