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山羊兹拉特》片段,完成下面小题目。
每年灯节前后,大雪飘飘,天气很冷,从村子通往城里的路也总是覆盖着雪。可今年是个暖冬,只下了很少一点儿雪,田里芳草青青。
经过很长时间的犹豫之后,硝皮匠勒文决定把家里的山羊兹拉特卖了。因为它老了,挤的奶也很少。城里的屠夫费佛尔答应给他八个盾。这样一笔钱足够他买灯节用的蜡烛,以及土豆、煎鸡蛋薄饼的油、给孩子们的衣物和全家过节的种种开支了。于是,勒文叫他的大儿子阿隆把山羊牵到城里去。
听到这事,阿隆的母亲不禁泪流满面。阿隆的小妹妹安娜和米丽昂也哭了起来。阿隆当然也知道把山羊牵到费佛尔家去意味着什么,可他只得听从父亲的命令,将一根绳索套在兹拉特的脖子上。他随身带上两片涂了奶酪的面包,准备路上饿了吃。
在阿隆给山羊套上绳索时,全家人都出来向兹拉特告别。可兹拉特还是像往常一样,显得那么温驯那么可亲。它舔着阿隆的手,摇晃着它下巴上那小撮白胡子,它知道,主人每天喂它,从不伤害它。当阿隆把山羊牵上通往城里的路时,兹拉特才觉得有点奇怪,它用疑问的目光,似乎在问:“你要把我带到哪儿去?”
离开村子那会儿,太阳还闪闪发亮。突然一大块乌云从东边涌来,很快地盖满了整个天空,天黑得如同夜幕降临前的黄昏。起先,阿隆还以为又要下雨了,可没想到下起冰雹来。不一会儿,冰雹竟又变成了纷纷扬扬的大雪。
十二岁的阿隆见过各种各样的天气,但他还没见过这么大的雪。顷刻,整个大地被白雪覆盖。通往城里的路本来就又窄又弯。这时根本看不清路了。阿隆已弄不清楚他现在在什么地方。凛冽的风很快又穿透了他单薄的棉衣。当兹拉特的腿在雪里越陷越深时,它开始转过头去,它那温和的眼睛似乎在问:“这么大的风雪,我们为什么不回家?到底要去哪儿?”阿隆希望有个农民赶车路过,可却连个人影也见不到。
雪越来越大,棉絮般的雪花旋转着飘落下来。透过雪层,阿隆的靴子触到一块新翻过的松软的土地。他敏感地感觉到他们迷路了,他知道,这实在是一场猛烈的风雪,如果找不到个避风雪的地方,他们都将冻死。
突然,他眼前出现了一个大雪堆,他牵着兹拉特,好奇地朝着那一大堆雪走去。当他走近时,发现这是一个极大的埋在雪底下的草堆。
阿隆高兴极了,他费尽力气,在雪中开出一条路。这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完全知道接下来该做些什么。一到干草堆边,他为自己和山羊挖了一个洞。尽管外边极冷,可草堆里却是那么暖洋洋的。再说,干草又是兹拉特的食物。他们钻进去之后,阿隆用干草封住洞口,只留下了一个类似天窗的口。
兹拉特吃饱后,坐在后腿上,阿隆吃完了他那两片涂着奶酪的面包,他仍觉得饿得慌。突然看见兹拉特乳房涨鼓鼓的全是奶。于是,他立即靠着山羊躺下,对准奶头,使他挤的奶直接射进嘴里。兹拉特并不习惯这样的挤奶法,不过它纹丝不动。
外边,大风将雪片堆积在洞口处,四周变得一片漆黑。干草堆里一点不冷。草堆里的野草和野花散发出夏日阳光的温暖。兹拉特上下左右不时地吃着草,它的身子散发出热气,阿隆靠着它缩成一团。他便一边捋着兹拉特的毛一边问它:“兹拉特,我们现在的一切,你是怎么想的?”
“咩——”兹拉特说。
“如果我们没有找到这个草垛,我们俩现在不都得冻僵了?”阿隆说。
“咩——”山羊又答道。
“如果大雪仍继续这样下的话,我们可能要在这儿呆几天。”阿隆解释说。
“咩——”兹拉特叫了一声。
“‘咩——’是什么意思?噢——你不会说话,可我明白你的意思。你是说,我需要你,你也需要我。是吗?”阿隆耐心地说。
“咩——咩——”兹拉特试着要说明白。
……
大雪下了整整三天三夜。第三天夜里,雪停了。但阿隆还不敢摸黑找路回家。他钻出草堆,环顾周围的世界。夜空一下子变得明亮起来,圆月在雪地上洒下片片银辉。一切都那么洁白,那么安静,沉浸在宏大天地的梦幻之中。星星显得那么大,又那么近。月亮在苍穹中游弋,就像在大海里一样。
第四天早晨,阿隆听到一辆雪橇的铃铛声。原来,草堆离大路并不远。阿隆牵着兹拉特,向赶雪橇的农民问路。不过,他没有询问通往城里和屠夫费佛尔家的路,而是回村、回家的路。在草堆里,阿隆就决定再也不与兹拉特分离。
……
家里一片欢腾。阿隆讲述了他如何找到那个大草堆,兹拉特又是怎么给他奶吃。阿隆的妹妹们抱着兹拉特,亲了又亲,并给它拿来胡萝卜和土豆皮。兹拉特一边贪婪地吃着,一边咩咩地叫着。
此后,全家人谁也没有再提起卖兹拉特的那件事。现在,寒冷的冬季终于降临了,村民们重又需要硝皮匠勒文来帮忙。在持续八天的灯节里,阿隆的母亲也能每晚做些油煎鸡蛋薄饼给孩子们吃,兹拉特也有一份。吃完煎饼,阿隆、米丽昂和安娜玩陀螺。兹拉特也不离开,坐在炉旁,在闪亮的烛光里,看着嬉笑玩耍的主人们……
有时,阿隆问它:“兹拉特,你还记得我们一起度过的那三天三夜吗?”
兹拉特用角搔搔颈背,摇摇长着胡子的脑袋,发出它那惟一的声音:“咩——”
(有删节)
1.下列对萨克•什维斯•辛格的介绍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艾萨克•什维斯•辛格,美国著名犹太作家。1904年出生于沙俄统治下的波兰,祖父与父亲都是犹太教的长老。1935年,辛格追随哥哥来到美国。辛格在美国以当编辑和写作为生,1943年他加入了美国国籍。
B.辛格从小接受正统犹太教教育,学习希伯来文和意第绪文,熟悉犹太教的经典和宗教仪式以及犹太民族的风俗习惯等,这一切都铸就了他作品的重要特色。
C.辛格被称为当代最会讲故事的作家。在创作上,他尊重传统,又吸收了意第绪文学中的营养,创造出自己的独特风格。辛格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庄园》《看不见的城市》等。
D.1978年,辛格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的理由是:因为他有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这种艺术既扎根于波兰犹太人的文化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普遍处境。1991年,辛格去世。
2.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可能想借助时代背景的模糊,来描摹出人与动物间有可能恒久存在的亲情状态,成为一个物质匮乏世界里人与动物之间永远温情的慰藉。
B.小说的笔法清淡自然,作者以情感在人与动物之间的双向流动,不留痕迹地传达着一种超越人畜之界的美丽情感,集中表达着情感与贫困的较量。
C.小说中,作者在阿隆三天三夜后走出草堆时描写了一段阿隆眼中的夜空景色,表达了阿隆的幸福之感。
D.一场患难之后,勒文全家和山羊兹拉特之间的情感加深了,但人们还只是把它当成动物看待,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3.选出下列有关小说情感的说法不当的一项()
A.适度的情感会使小说充满人性的温情,而过度的情感则会令读者反感。
B.小说忌讳作者自顾自的抒情,而主张把感情交由人物之口或情节的自然发展来表露。
C.小说中的情感应保持一种蓄势待发的态势,在经过耐心酝酿和铺垫后,它饱满有力,却停留在欲溢未溢的状态。
D.从小说的发展史来看,浪漫主义小说对情感的描写显得激情恣肆,现实主义小说则显得节制而谨慎,现代主义小说则将感情排除出了小说主题之外。
4.辛格是一位极具悲悯情怀的作家,悲悯情怀是指人类对外界、他人或生命慈悲怜悯的情怀,是人类最高尚的一种胸怀,请谈谈作品中悲悯情怀的体现。
阅读《牲畜林》片段,完成下面小题目。
朱阿骑在一棵老橡树高高的树枝上,一直盯着提兔子的德国兵。虽然兔子不时地变换姿势,但总是离不开准星。朱阿觉得有人在拉他背心的下摆。一看,是个梳着辫子、满脸雀斑的小姑娘。她说:“朱阿,别打死我的兔子,反正德国人已经把它拿走了。”
德国兵来到一个布满灰岩石、长满绿苔鲜的地方,附近只有几棵干枯的松树,前面就是悬崖。一只母鸡正在洒满松枝的地上觅食。德国人急忙去追鸡,兔子乘机溜走了。
这是一只光秃秃没剩几根毛的母鸡,人们再也不可能见到比它更老、更瘦的鸡了。是全村最穷的老太婆吉鲁米娜的。它很快被德国兵抓住了。
朱阿埋伏在岩石的高处,用石头垒了个枪座,实际上,他修筑的是个掩体,只留下一个可以放枪筒的射击孔。现在他可以毫无顾忌地开枪了,就算把那没毛的母鸡打死,也没有什么关系。
正在这时,吉鲁米娜老太太身披黑色破披肩走了过来,向他讲了这样一个道理:“朱阿,德国人拿走了我的鸡,那是我在世界上唯一的财产,这已经够使我伤心的了。现在要是你再把鸡打死,那我就更加伤心了。”听了老太太这番话,朱阿的手比以前颤抖得更厉害了,他的责任太大了。尽管如此,他还是鼓足勇气,扣动了扳机。
听到枪声,德国人看到手中的鸡没了尾巴。接着又一声,翅膀丢了一只。难道这只鸡有魔法,会在手中自我爆炸,自我消耗?又是一枪,鸡的毛全部剥光,除了还在不停的叫以外,简直可以直接送去烧烤。心惊胆颤的德国兵抓住鸡的脖子,手臂平伸出去,同自己的身体保持一定距离。朱阿的第四枪恰好打在他手下面一点的鸡脖子上,他手中只剩下了一个鸡头。他飞快地把鸡头扔掉。撒腿就跑。但再也找不到路了,前面是个乱石崖。石崖边上长着一棵豆角树,上面趴着一只大猫。
现在,他对在林子里能看到各种家养的动物,已毫不奇怪了。他伸手去抚摸那只猫,希望能听到它的呼噜声,聊以自慰。
要知道,很久以来,这个林子里就有一只凶恶的野猫,专门捕食飞禽,有时甚至到村子里偷鸡吃。原以为可以听到猫呼噜的德国兵,看到那只凶狠的动物,竖起全身的毛向他扑来,他感到快要被野猫的利爪撕成碎片。人和野猫在厮打中一起滚下了石崖。
就这样,朱阿这个劣等射手,受到了像全村最伟大的游击队员和猎手一样的欢迎。人们用公积金给可怜的吉鲁米娜买了一窝小鸡仔。
1.下列关于朱阿最后终于开枪射击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修筑了一个掩体只留下一个可以放枪筒的射击孔,就算打不中德国兵,也不怕对方开枪还击。
B.打死的是一只不值钱的母鸡。
C.仇恨侵略者。
D.手颤抖得厉害,可能是走火了。
2.下列关于朱阿人物形象归纳错误的一项是()
A.是个典型的小农,爱喝酒,所以有手颤的毛病。
B.惜财,因此为了唯一的一头没来得及转移的花母牛又冒险回到村子。
C.是一个打算为大家的利益奉献自己的英雄,其实他也很想成为游击队员。
D.仇恨侵略者但胆小多虑,这使他长时间跟着那个傻气的德国兵不敢开枪又不舍离去。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牲畜林”是一个特殊的所在,仿佛与战争隔绝,树林和牲畜们仍然生机勃勃,而这正是最自然的生命力,给人以生活的希望。
B.朱阿在小说中是一个穿针引线的人物,是他把一个德国兵直接引到“牲畜林”,是他的拙劣射技,使各种牲畜有了德国兵轮番接触的机会,并最终使德国兵命丧悬崖。
C.小说最后让一只凶恶的野猫和德国兵在厮打中一起掉下了山崖,这表现了这样的意思:邪恶与邪恶同归于尽,善良的人连手都不必弄脏。
D.小说的结构要点是“牲畜林”,而朱阿回村找牛等一系列情节则将其丰富为一个完整的结构。
4.作者在文中反复写到当朱阿向德国兵瞄准准备射击时受到村民的阻止这一情境,请分析这一安排的作用。
阅读《素芭》小说片段,完成下面小题。
片段一:
这个姑娘被起名素芭茜妮时,谁会料到她竟是位哑巴呢!费尽了周折,破费了钱财,两位姐姐好歹出阁嫁了人。如今,小女儿素芭犹如一块硕大的无言石头,重重压在父母的心田上。与其他女儿相比,父亲巴尼康托更爱自己的小女儿素芭,而母亲却把她视为自己胚胎的污点,因而她始终沮丧不堪。
素芭不会说话,却有一双长长睫毛掩藏着的大黑眼睛;她的两片嘴唇,只要获得心灵情绪的少许暗示,就会像两片娇嫩的新叶,颤抖不已。这双黑眼睛时而炯炯有神,燃烧着;时而灰心丧气,熄灭了;时而犹同静悬的落月,目不转睛,不知凝视着什么;时而若同急疾的闪电,飞速地向四周放射光芒。哑巴自有生以来除了面部的表情就再也没有其他的语言了。但是他们眼睛的语汇却是无限丰富、无比深沉,就像大海一样深沉,就像蓝天一样清澈。正因为如此,寻常的男女孩子都对她怀有一种敬畏的心理,不敢接近她,和她一起玩耍。她如同寂静无声的晌午,无亲无朋,孤寂地伫立着。
片段二:
巴尼康拖的屋舍毗邻岸边,他家的竹篱笆、高高的八顶草棚、牛栏、草垛、谷仓、芒果园、木棉和香蕉园等等,过往的船夫和渔夫尽收眼底。那位哑巴姑娘一旦干完了活,获得几许空闲,马上就走到河岸边坐着。大自然似乎弥补了她不会说话的缺陷。小溪的栩语、村人的喧哗、船夫的哼唱、鸟儿的鸣叫、树叶的簌簌声,都汇合在一起,与四周的颤动融合在一起,犹如大海波涛,拍打着那位姑娘永恒孤寂的心灵的彼岸。
素芭身边并不是一个知心朋友都没有。牛栏里有两头牛,一头叫萨尔帕蒂,一头班尔帕迪。它们从来没有从素芭嘴里听到叫唤它们的名字,然而,它们十分熟悉她的脚步声响。素芭虽然说不出话,但能发出怜爱的嘟哝声,它们借此比语言更容易理解素芭。除了两头牛外,还有一头山羊和一只小猫,也是她的朋友。尽管素芭对它们施以的友情并不是一样的,但它们对素芭都相当亲热,都十分依恋。小猫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都毫不迟疑地占据着素芭温暖的怀抱,美美地睡上一觉。每当素芭用柔软的手指,轻轻地抚摩它的脖颈和脊背时,它的内心仿佛得到暗示,很快进入了梦乡。
素芭还有一个同伴,是古赛家里的小儿子,名叫帕勒达帕。帕勒达帕酷爱钓鱼,每天下午,他坐在河岸边,沉浸于钓鱼这类事中,因此常与素芭在河岸边相见。帕勒达帕通过日常接触,了解素芭的禀性,十分尊敬她。大家通常叫她为“素芭”,而帕勒达帕掺入了几许爱的成分,亲热地称呼她为“素”。
素芭惯常坐在一棵合欢树底下,帕勒达帕坐在她近旁的土地上,往河里投抛鱼钩,专注地盯着,留心着河面的动静。素芭每天为帕勒达帕带来一个槟榔包,并亲手把它调弄好。然后,她久久坐在河边凝视着。她心里总想让他明白,她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一个毫无用处的废物,但这里真的没什么可分配给她做的。于是,她从内心祈求造物主赐予她非凡的力量,她借此一念咒语,就会出现奇迹,让帕勒达帕一看到就会惊呼起来:“哎呦!素有这么大的本领!我真的没有想到,小看了你!”然而,素却无法施展法术,让古赛家里的孩子帕勒达帕感到惊奇。
片段三:
素芭的年龄越来越大了。父母为操办她的婚姻大事而焦急不安,村人也到处谴责他们,甚至要把他们逐出种姓的流言飞语,到处扩散着。家里商议决定奔赴加尔各答。这些日子,素芭像是一头无言的牲畜,怀着一种无可名状的恐惧心里,紧紧尾随着父母;她睁大了自己的黑眼睛,目不转睛地死盯着他们,好像企图探听到一些消息似的,但父母没有做任何开导,没有作任何安慰。
这期间,一天下午时分,在河岸边,帕勒达帕一边专心致志地钓鱼,一边面带笑容问素芭:“喂,素,我听说,你有了未婚夫,你准备赴加尔各答结婚?可别把我们忘得一干二净!”说罢,他又凝视水面。素芭犹如中了箭的牝鹿一般,怀着令人怜悯的目光望着猎人,仿佛在怨恨地唠叨个没完:“我什么地方得罪你了?”素芭就这样直盯盯地望着帕勒达帕。那天,她没有坐在合欢树底下。
片段四:
在加尔各答的一间租房里,母亲正精心地为素芭梳妆打扮,把她的头发扎起来,编成发辫,扎上彩带,戴上首饰。尽管打扮地花枝招展,但她的自然美丧失殆尽。眼泪大把大把地从素芭眼里淌下来。眼睛别哭肿,母亲起初劝导她,末了责骂她。那日,新郎官同几位朋友一起来相亲,父母惶恐地忙碌了一番,仿佛天神自个儿降临人间,挑选自己中意的祭祀牲品。母亲在内屋狠命责骂她,她的泪水格外流得凶。就这幅模样被带到考官面前。考官仔细查看后说:“好,蛮不错。”
素芭的新郎官在西部工作,婚后他很快携带妻子到自己谋事的地方去了。不出一周,婆家的所有人都恍然大悟,新娘是个哑巴。但谁也不理会,素芭是没有任何过错的。在这里,素芭没有发现那些从她降生人间以来就领会哑女语言的熟悉面孔。现在这位姑娘永恒沉默的心灵里,响起一种无限的无法言说的哭泣声,除了心灵探索者,谁也不会去倾听那种无声的哭泣。
这次,她的丈夫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耳,非常仔细地察听,相了亲,娶了一位会说话的姑娘。
1.下列对情节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帕勒达帕尽管掺入了几许爱的成分,亲热地称呼素芭为“素”,但面对分别只是漫不经心,甚至带有一种调侃的味道。
B.素芭在相亲这一天打扮得花枝招展,却因为受到母亲的责骂,忍不住流下大把大把的眼泪。
C.小说的结尾是悲剧性的。最后一节,十分含蓄地交代了素芭被抛弃的命运,写得轻,读来却沉重无比。
D.小说通过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描写,表达了对素芭不幸命运的同情和对现实的不满。
2.下列关于小说知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福斯特关于“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的理论,林黛玉、娜塔莎、素芭这些人物都属于圆形人物。
B.作为背景出现的风景,往往对事件有相应的衬托作用,有时是“同调同质同方向”的正衬,有时是“异调异质异方向”的反衬。
C.虽然小说的主题应包孕于形象中,用事实说话,但主题必须鲜明,主题鲜明是评价小说的重要标准之一。
D.作者写小说,似乎也不外乎两种——讲故事或者讲道理。《丹柯》是一篇以故事为目的的小说,《一千零一夜》则是以思想为目的的小说。
3.下列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泰戈尔是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活动家,有“伟大的歌手和圣人”之称,诗集有《吉檀迦利》《飞鸟集》等,小说有《还债》《弃绝》《素芭》等。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B.高尔基是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写了许多表现底层劳动者的文章。长篇小说《母亲》被公认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
C.《炼金术士》的作者是法国作家保罗·戈埃罗,他受《一千零一夜》中博尔赫斯“双梦记”的故事的启发,创作出版了寓言故事《炼金术士》。
D.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作品浩如烟海,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娜》和《复活》都是他的代表作品。
4.素芭是一个感情丰富、美丽善良却命运悲惨的姑娘,小说是如何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试做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片段一:
炮队里一尊二十四磅重弹的大炮滑脱了。
也许这是海上事故中最可怕的一种。对于一艘正在大海中行驶的军舰,没有比这更可怕的事变了。
这尊挣断了铁链的大炮,突然变成了一头形容不出的怪兽。也就是说,一架机器变成了一只怪物。这件沉重的物体用它的滑轮走着,像一只弹子球似的滚来滚去,船身左右摇动的时候就侧下来,船身前后颠腾的时候就沉下去,滚过去,滚回来,停顿,仿佛沉思一阵,又继续滚动,像一支箭似的从船的一端射到另一端,旋转,闪避,脱逃,停顿,冲撞,击破,杀害,歼灭。这是一只撞城槌在任性地冲撞一垛墙。还得加上一句:这只撞城槌是铁制的,这垛墙却是木头的。这是物质获得了自由,也可以说这是永恒的奴隶找到了复仇的机会;一切仿佛是隐藏在我们所谓无生命的物体里的那种恶性突然爆发了出来;它那样子像是发了脾气,正在进行一种古怪的神秘的报复;再也没有比这种无生物的愤怒更无情的了。这个疯狂的庞然大物有豹子的敏捷,大象的重量,老鼠的灵巧,斧子的坚硬,波浪的突然,闪电的迅速,坟墓的痴聋。它重一万磅,却像小孩儿的皮球似的跳弹起来。它旋转着的时候会突然转一个直角。怎么办呢?怎样解决呢?暴雨可以停止,台风会吹过去,断掉的桅可以换一根,一个漏洞可以堵上,火灾可以扑灭;可是对这只庞大的青铜兽怎么办呢?用什么方法来制伏它呢?
片段二:
船长布瓦斯贝特洛和大副利·维厄维勒虽然是两个勇士,也在楼梯顶上停了下来,一句话也不说,脸色发青,犹豫不决,向中甲板里面张望。有一个人用胳膊肘儿推开他们,走了下去。
这人就是他们的乘客,那个乡下人,他们在一分钟以前谈论着的那个人。
走到了楼梯底,这人停了下来。
……
船长很快就恢复了平静,他命令船员们把一切可以减少和阻止大炮的疯狂滚动的东西从方窗眼向中甲板上抛下来,褥子,吊床,备用帆,一捆捆的绳索,水手的背囊,一袋袋的伪钞,等等。船上满载着这种伪钞,英国人的这种卑鄙手段,被认为是完全合法的一种战略行为。
炮手拿着他的起重铁棍等着。大炮仿佛瞥见了他,根本不屑把身子转过来,就用一种劈斧似的速度向后倒退,朝汉子冲过来。被迫退到船舷上的汉子已经到了绝境。全体船员发出了一声欢呼。
片段三:
可是直到现在一直站着不动的那个年老的乘客冲了出来,动作比这一切凶猛的搏斗更加迅速。他抓住一袋伪钞,冒着被压死的危险把这袋伪钞扔到了大炮的车轮中间。这个具有决定性和充满危险的动作,即使是一个受过杜罗塞尔的《海上御炮术》里面记载的种种技术训练的人,也不会做得更合适、更准确。
这袋伪钞起到了缓冲器的作用。一块小石头可以阻挡一块岩石的滚动,一根桠枝可以改变雪崩的方向。大炮颠踬了一下。炮手也抓住这个难逢的机会,把铁棍插进大炮的一只后轮的轮辐中间。大炮停下来了。
大炮有点倾斜。汉子拿着铁棍使劲往上抬,意在使它翻个身。这只庞然大物倒下来了,声音像一口大钟跌下地来那么响,汉子浑身冒汗,用尽力气窜过去,把舵索的活结套在这只翻到的怪兽的青铜脖子上。
斗争结束了。汉子胜利了。蚂蚁战胜了大象。侏儒俘虏了闪电。
士兵们和水手们都鼓起掌来。
1.下列各项中人物形象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船长布瓦斯贝特洛本来就是一个胆小懦弱的人,他面对突然到来的灾难吓得六神无主,只知道躲到楼梯顶上不敢下去。
B.炮手是一位真正的勇士,他因自己的疏忽而导致大炮失控,能勇敢走出来,用行动补偿自己的过失。
C.老人是一个隐藏在船员中的勇士,他和炮手一起,制服了大炮,化解了危机。
D.小说塑造了水手群体懦弱渺小的形象,是为了衬托炮手和老人。
2.下面关于场景描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是由一个接一个的场面接续而成的。场景(场面描写)与单纯的环境描写不同,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它是某一段时间内社会生活的横截面。
B.相对于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中的场景,《炮兽》的场景显得宏大壮观。大小场景的连缀,使小说显得曲折有致,公共场景和私人场景的交替表现,能全面立体地揭示人物性格。
C.《炮兽》作者将人物放在特定的场景中来表现,把环境纯化为人与自然(大炮)之间的斗争,将恶劣的自然环境作为人的对手来表现人物性格,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显示出人物的性格。
D.“炮手一句话也不说”“一种阴郁的静寂笼罩着全船,远远的飓风在呼啸”中的“阴郁的静寂”隐喻着全船人恐惧和震慑的心情,“远远的飓风”则象征着命运隐隐的威胁和凶多吉少的不可预测的未来。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明威,美国小说家。195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者。他在小说中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
B.弗吉尼亚·伍尔夫,英国现代著名女小说家、评论家和散文作者。她的小说创作实践推动了现代小说的发展,她的理论进一步巩固了意识流小说的地位。
C.雨果,法国文学巨匠,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旗手,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红与黑》等长篇小说。
D.伊凡·蒲宁,俄国作家。1909年选为俄国科学院名誉院士。十月革命爆发后,他持敌对立场,于是1920年流亡国外,侨居法国,直到去世。
4.文中小说开篇以大量篇幅写滑脱的大炮横冲直撞的场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下面的肖像描写写的是《红楼梦》中的哪个人物?( )
她姿容美丽,出场时总是满身锦绣,珠光宝气,“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
A.林黛玉 B.薛宝钗 C.王熙凤 D.秦可卿
下列人物中不是“金陵十二钗”的是( )
A.薛宝钗
B.薛宝琴
C.贾巧姐
D.史湘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