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较量 在她读旧金山州且大学期间,家里发生了变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较量

在她读旧金山州且大学期间,家里发生了变故。父亲受到一个叫斯科特的美国商人的怂恿,与他合伙投资开了一家电子公司。结果,这一切都是斯科特精心布置的陷阱。斯科特转移走父亲所有的投资资金,宣布公司破产倒闭。父亲血本无归,十几家律师事务所不愿意接手父亲的案子,因为没有抓住斯科特转移资金的把柄。

为了还债,一家人只好搬迁到一处不足80平方米的出租房里住下。她大学没有毕业,迫于生活压力,在一家建筑公司找到一份工作。上班头一无,父亲就严肃地告诫她:“在美国这样竞争激烈的社会里,我们虽然被别人骗了,但我们还是要恪守职业道德……”

她一直遵循父亲的那句话做事情。她赢得了上司的信任,被调到公司职业道德培训分公司工作,专职培训新上岗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她巧妙地把儒家思想融入培训课中,在职业道德培训中声名鹊起,人们都亲切地称呼她为“孔子女孩”。

一天,让她意想不到的是,邀请她的竟然是让她父亲倾家荡产的骗子斯科特。她当时很踌躇,不知道满肚子坏水的他又要耍什么新花样。斯科特见她沉吟不语,仿佛看出她的心思,嬉皮笑脸地说:“如果你不能接受我的邀请,说明你也没有什么职业道德,你还被人们誉为什么‘孔子女孩’,简直虚伪透顶……”她最后答应了对方的邀请。

培训进行得一如既往地顺利,由于连续举办了十几场,佣金达到了十几万美元。她当时很担忧,怕斯科特又故技重演,会找各种借口和理由来赖账。然而,培训结束,她的担忧真一扫而光——斯科特的支票竟然很快到账了。只是,本来只有12万美元的酬金,支票上竟然写的是21万美元,对方显然弄错了,而且没有察觉。像这种情况,她完全可以把支票不动声色地收下来,因为,就算追究下来,上到法庭,对方也会吃哑巴亏,就像当年斯科特对待她的父亲一样。

然而接到支票的那一刻,她毫不犹豫拨打了斯科特的电话,约他会面。在一间餐厅里,她把那张21万美元的支票郑重地送到斯科特手中,微笑着解释:“斯科特先生,你把支票写错了。不是21万美元,而是12万美元,请重新填写一张给我。”斯科特惊讶地看着她,嘴巴张开老大,说不出一句话。就在这时,她的身后传来欢愉的掌声,一位电视台主持人拿着话筒走来。原来,这一切都是斯科特处心积虑策划的阴谋——他故意写错支票,并请来了当地电视台的主持人做见证人。他料定,当她收到他的支票,一定会想起她父亲遭遇的那件事,把那笔支票不声不响地收下。那样一来,他就可以把她的“孔子女孩”的形象彻底损毁。可斯科特万万没有想到,她会把那张21万美元的支票完璧归赵。

正是斯科特精心策划的阴谋和圈套帮了她大忙,电视台一播放,她所就职的那家培训公司也因此声名鹊起,在美国同行中获得一致认可。

事后,她说:“一张支票,21和12两个数字,不但是自己言行一致的人格彰显,更是自己的灵魂对职业道德的深层解读。作为华夏血脉延续的一员,这是我对孔子文化最生动的注解,也是对孔子文化的发扬光大的。”

后来,她的职业道德培训班在美国白宫举办。这个姑娘,叫韩辛。

(选自《记者观察》)

1.下列对韩辛形象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辛秉承家教,传承儒家文化,而且能巧妙地把儒家思想融入到培训课中,大力弘扬了民族精神文化。

B.韩辛恪守职业道德,面对让父亲倾家荡产的骗子斯科特的“邀请”,她没有回绝,并且一连举办了十几场培训。

C.韩辛了解斯科特的人品,小心谨慎,在公开场合约见斯科特,而且请来电视台主持人作证,最终才没有上当。

D.韩辛坚守诚信,以德报怨,毅然返还斯科特有意写错的支票,坚决不收取多余的酬金,用行动诠释了儒家传统文化。

2.下列关于斯科特形象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斯科特阴险狡猾,骗走合伙人的财产,对主人公的诚信人格起到了反衬作用。

B.斯科特是贯穿文章始终的重要人物,他欺诈父亲,又诱骗女儿,是这篇文章的线索。

C.斯科特以欺诈的手段对待华人,文章借以反映了中美两国在职业道德上的巨大差异。

D.斯科特给父亲布陷阱,给女儿设圈套,他的行为一步步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父亲告诫韩辛的话,既体现了家庭对孔子文化的传承,又成为她的职业信条,更是她职业辉煌的基础。

B.斯科特邀请韩辛,韩辛由踌躇到答应,由担忧到多得再到退款,平铺直叙,勾勒粗犷,却很感人。

C.电视台主持人是斯科特之卑劣与韩辛之高尚的见证,电视台的报道则成了韩辛事业走向辉煌的助推器。

D.文章结尾两段,深化了主题,而且点明韩辛事业能走向辉煌,唯一原因就是对孔子文化的发扬光大。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对比是半文的显著特点,比如父亲破产与韩辛事业辉煌,斯科特欺诈与韩辛诚信,在对比中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B.韩辛所在的培训公司名声大振,她的职业道德培训班在美国白宫举办,说明了优秀的民族文化是没有国界的。

C.文章在结尾点明主人公的成就与姓名,突出她言行一致且人格伟大,事业更上层楼,有很强的震撼力,发人深思。

D.从韩辛大学辍学、就业到事业一步步走向辉煌的成长经历来看,在美国工作并不看重能力,看重的反倒是道德品质。

E.韩父的破产与韩辛的成功,都拜斯科特“所赐”,从他身上可以看到美国社会充斥着欺诈等违背职业道德的现象。

 

1.C 2.BC 3.BD 4.BE 【解析】 1.此题考查对文章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一般错误的选项的命题都会有明显的漏洞,或文意、或手法。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到这些问题。 C项,“在公开场合约见斯科特,而且请来电视台主持人作证,最终才没有上当”错误,由原文“就在这时,她的身后传来欢愉的掌声,一位电视台主持人拿着话筒走来。原来,这一切都是斯科特处心积虑策划的阴谋——他故意写错支票,并请来了当地电视台的主持人做见证人”可知,请来电视台的是斯科特。 故选C。 2.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作用的能力。①对主要人物起陪衬作用;②贯穿全文的线索,特别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我”,多起到叙述和见证人的作用,增加小说的真实性;③同主要人物一同揭示或凸显主旨;④推动情节发展。 B项,“斯科特……是这篇文章的线索”错误,他是重要人物,但他并非全文的线索。 C项,“文章借以反映了中美两国在职业道德上的巨大差异”错误,斯科特的欺诈行为只是个人行为,并不能代表美国整个国家。 故选BC。 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B项,“平铺直叙,勾勒粗犷”错误,“只是,本来只有12万美元的酬金,支票上竟然写的是21万美元,对方显然弄错了,而且没有察觉。像这种情况,她完全可以把支票不动声色地收下来,因为,就算追究下来,上到法庭,对方也会吃哑巴亏,就像当年斯科特对待她的父亲一样”,这样的是情节曲折。 D项,“唯一原因就是对孔子文化的发扬光大”错误,由原文“一张支票,21和12两个数字,不但是自己言行一致的人格彰显,更是自己的灵魂对职业道德的深层解读。作为华夏血脉延续的一员,这是我对孔子文化最生动的注解,也是对孔子文化的发扬光大的”可知,很重要的原因是孔子文化的影响,并且把孔子文化发扬光大。 故选BD。 4.此题考查分析鉴赏文学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涉及句段作用、形象特征、主旨把握等方面。此类题要求学生全面把握文章内容、结构、主旨、手法的基础,明了各个选项的设题角度,仔细辨别,判定正误。一般错误的选项的命题都会有明显的漏洞,或文意、或手法。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到这些问题。 B项,“……说明了优秀的民族文化是没有国界的”错误,理解有误,拔高了主题,说明韩辛在职业道德培训这一领域是成功的。 E项,“都拜斯科特‘所赐’,从他身上可以看到美国社会充斥着欺诈等违背职业道德的现象”错误,韩辛的成功是自己的努力,和斯科特没有关系,斯科特甚至想制韩辛于死地。 故选B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有几件事我觉得很有趣味,不知道你有同感没有?

北方人初看到西湖,平原人初看到峨嵋,即使审美力薄弱的村夫,也惊讶它们的奇景;但生长在西湖或峨嵋的人除了以居近名胜自豪以外,一心里往往觉得西湖扣峨嵋实在也不过如此。新奇的地方都比熟悉的地方美,东方人初到西方,或是西方人初到东方,都往往觉得面前景物处处值得玩味。本地人自以为不合时尚的服装和举动,在外方人看来,却往往有一种美的意味。

种田人常羡幕读书人.读书人也常羡慕种田人。读陶渊明的诗,我们常感到农人的生活真是理想的生活,可是农人在烈日寒风中耕作时所饱尝的滋味,绝不似陶渊明所描写的那样闲逸。

这些经验你一定也注意过。它们是什么缘故呢?

这全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看倒影,看过去,看旁人的境遇,看稀奇的景物,都好比站在陆地上远看海雾,不受实际的切身利害牵绊,能安闲自在地玩味目前美妙的景致。看正身,看现在,看自己的境遇,看习见的景物,都好比乘海船遇着海雾,只知它妨碍呼吸,只嫌它耽误程期、预兆危险,没有心思去玩味它的美妙。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定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去看。

同理,习见的环境都已变成实用的工具,游历新境时最容易见出事物的美,在崭新的环境中,我还没有认识事物实用的意义,事物还没有变成实用的工具,一条街还只是一条街,而不是到某银行或某酒店的指路标,所以我能见出它们本身的美。

一般人迫于实际生活的需要,都把利害认得太真,不能站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人生世

相,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除了可效用于饮食男女的营求之外,便无其他意义。我说“距离”时总不忘冠上“适当的”三个字,这是要注意的。“距离”可能太过,可能不及。艺术一方面要能使人从实际生活牵绊中解放出来,一方面也要使人能了解,能欣赏。“距离”不及,容易使人回到实用世界;“距离”太远,又容易使人无法进入审美境界。

许多人欢喜从道德的观点来谈文艺,从韩昌黎的“文以载道”说起,一直到现代“革命文学”以文学为宣传的工具止,都是把艺术硬拉回到实用的世界里去。他们不知道道德是实际人生的规范,而艺术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

(摘自朱光潜《谈美》,有删节)

1.下列关于“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美和实际人生有空间、时间、行业、心理等方面的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放到适当的距离去看。

B.在崭新的环境中,人们还没有认识事物实用的意义,事物还没有变成实用的工具,就一定能见出它们本身的美。

C.一般人迫于实际生活的需要,把利害看得太认真,不能站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人生世相,便失去了审美的意义。

D.审美对象要与实际人生有适当的距离,距离不及,容易使人回到实用世界;距离太远,又容存易使人无法进入审美境界。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看稀奇的景物,好比站在陆地上远看海雾,不受实际的牵绊,能欣赏到其中的美。

B.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因此不能产生美感。

C.“文以载道”是从道德的观点谈艺术,因此作者反对把道德作为实际人生的规范。

D.艺术与实际人生之问要有“适当的距离”,而这正是使人产生美感的重要条件。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回顾汉代历史,认为亲近贤臣,疏远小人,“________”;而亲近小人,疏远贤臣“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指出,蟹虽然有“六跪”和“二螯”,但是“__________到,这是因为它“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小寒食舟中作

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①此诗是杜甫(712年~770年)于770年春羁留长沙时所作。②鹖冠:传说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之冠。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寒食节那天诗人在异乡水上行船,他强打精神饮酒,吃着冷食,靠着几案休息。

B.远眺舱外江水浩浩荡荡,岸边百花盛开,诗人因为年老眼花故有雾中看花之感。

C.近看舱前蝴蝶翩翩起舞,穿空而过,远看鸥鸟轻快飞翔,时而落在湍急江流上。

D.全诗写景先由远到近,后由下到上、由近到远,转换非常自然,境界小巧别致。

2.诗人因何而“愁”?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弘,滑州匡城人。少孤,依其舅刘玄佐。举明经不中,从外家学骑射。由诸曹试大理评事,为宋州南城将。事刘全谅署都知兵马使贞元十五年全谅死军中思玄佐以弘才武共立为留后请监军表诸朝。诏检校工部尚书,充宣武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

先是,曲环死,吴少诚与全谅谋袭陈许,使数辈仍在馆。弘始得帅,欲以忠自表于众,即驱出少诚使斩之,选卒三千,会诸军击少诚,败之。弘察军中素恣横者刘锷等三百人,一日,数其罪斩之牙门,流血丹道,弘言笑自如。自是讫弘去,无一敢肆者。李师古屯曹州,以谋郑、滑,或告:“师古治道矣,兵且至,请备之。”弘曰:“师来不除道也。”师古情得,乃引去。累授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弘以官与太原王锷等,诒书宰相,耻为锷下。宪宗方用兵淮西,藉其重,更授检校司徒,班锷上。

严绶以王师败,乃拜弘淮西诸军行营都统,使捍两河,而令李光颜、乌重胤击贼。弘不亲屯,遣子公武领兵三千属光颜,然阴为逗桡计,以危国邀功者,每诸将告捷,辄累日不恰。元济平,以功加兼侍中,封许国公。李师道诛,弘大惧,因请入朝,册拜司徒、中书令,以足疾,命中人掖拜,固愿留京师。帝崩,摄冢宰。俄为河中节度使。以病请还,复拜司徒、中书令。卒,年五十八,赠太尉,曰隐。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八十三》,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事刘全谅署/都知兵马使/贞元十五年/全谅死/军中思玄佐/以弘才武/共立为留后/请监军表诸朝。

B.事刘全谅/署都知兵马使/贞元十五年/全谅死/军中思玄佐/以弘才武/共立为留后/请监军表诸朝。

C.事刘全谅/署都知兵马使/贞元十五年/全谅死军中/思玄佐/以弘才武/共立为留后/请监军表诸朝。

D.事刘全谅/署都知兵马使/贞元十五年/全谅死/军中思玄佐/以弘才武/共立为留后请监军/表诸朝。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经”本是汉代选举官员的科目,此指与进士科并列的唐朝科举考试科目。

B.“两河”所指地区各朝代不相同,文中指唐朝安史之乱后的河南、河北二道。

C.“出”指委派京官担任地方官,它与降职调往边远地方的“迁谪”含义不同。

D.“谥”指对逝去帝王,大臣等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古代平民百姓死后也可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弘年少孤苦,锐意进取。父母双亡之后他依附舅舅刘玄佐生活;早年从文无果就矢志武学,通过自我奋斗再加上提携,仕途青云直上。

B.韩弘遇事果敢,忠于朝廷。他继任宣武军统帅后,不与朝廷叛逆为伍,立即斩杀吴少诚使者;向朝廷和部众表明忠心,出兵讨伐吴少诚。

C.韩弘治军有方,很有见解。察知军中刘锷等人一向骄横放恣,他严惩不贷,立威军营;当听说李师古修路来犯时,他料定李军不走此道。

D.韩弘养敌自重,顺时善变。严绶讨伐吴元济时,他派儿子领兵隶属李光颜,却暗中设计阻挠行动;李师道被杀,他便自请人朝留在京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数其罪斩之牙门,流血丹道,弘言笑自如。

(2)弘以官与太原王锷等,诒书宰相,耻为锷下。

5.严绶统率的军队作战失败后,韩弘怎么做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医针灸几千年来不断发展,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2010年,中医针灸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灸医学是中医学中最早发现与应用的,甚至可以说是中医的发展源流,也是中医经络学说和腧穴学说的起源。

针灸学是我国古代医学家和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生存实践中,与大自然和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它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现、提炼,①___、②_____、③____的过程,即由零星到整体,偶然到必然,被动到主动,无序到有序、散在到系统、自发到自觉,由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运用。

几百万年前,伟大的祖先在广博的土地上劳动生息,同大自然做残酷斗争和拼搏,慢慢学会了制造简单粗糙的石制工具,这其中就有用于针灸的砭石。而针灸工具的使用、针灸理论与实践知识的丰富,奠定了针灸保健和治疗的基础。

针灸的手法之一是针刺。针刺的起源大体有两种说法:一种当起源于距今一万年至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些出土文物可能佐证,此时期用于针刺的工具,已经被人为加工成一定形状。第二种可追溯到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此时期人们使用的针具前身是砭石,更趋原始与天然。

当人们驱赶野兽时或在日常生活中,常使用石器,棍棒等,极易被碎石片,棍棒等击中或在劳作中受到意外创伤,这时人们开始下意识地自我按摩及用物品敲打这些部位。天长日久,人们逐渐有意识地利用尖锐的小石片或荆棘,松针来刺激某些部位,以求止痛祛病。后来,人们还将石片进行一定的磨制加工,以便更好地适应与方便应用,此即为砭石。这种方法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一种最了不起的学术,即“以痛为腧”。现今的病灶点、痛敏点、反应点、激痛点等针刺理论,即主要源于此。

以石为针,以砭而治,是早期针刺治病的萌芽阶段。当时在不同地区,不同医家,不同时期,对“砭石”的应用与叫法也不同,有的叫针石,有的叫砭石,还有的叫馋石。这也开创了以针灸治疗为代表的中医外法的先河。

随着社会发展、医学技术进步,针刺工具不断改进,制作工艺不断提高。继砭石,石针之后,出现过不同形态与质地的工具,例如骨针、竹针、陶针。到了夏商青铜器时代至春秋铁器时代,由于冶金技术的发明,针具又更新为铜针,铁针、银针,金针等。各种金属针具的发明,推进了理论的发展,其中,以《黄帝内经》的诞生为针灸学成熟的标志。九针理论的出现,既是对针具的细分与应用,更是针灸理论临床应用的结晶与升华。因此,九针,既是针具理论,更是针刺理论成熟的一个缩影。

如今,随着现代科技元素的引入,针具日益丰富,未来的中医针灸,将在医学领域,保健领域等,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无限的应用前景。

(取材于吴中朝相关文章)

材料二

针灸针与注射器折射出东西方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想,前者强调内源性的自我治病能力,后者则侧重于外源性的干预力量。同样的病人使用相同的药物,但疗效各不相同,导致这样结果的主要原因就是人体自身对药物的反应不同。与药物治疗相比,在扎针时,没有施加给身体任何外来物,只是通过针刺激发和加强人体本身所固有的调节能力,进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注射器是通过注射针头向体内注射药物或抽吸血液的,与注射器相比,针刺疗法最不可思议之处在于,把针刺入人体再拔出来而不放出血液或其他任何液体。毫无疑问,一根针灸针本身不具有任何治疗作用,但扎到人身上就产生了疗效,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就是人体自身。经过千百万年的自然进化,人体本身形成了一种自我调节和治病能力,当人体感受外部伤害或自身出现失衡状态时,会自我调整恢复正常的功能,这种能力被中医称之为“正气”。针灸的治疗作用,就是通过针刺或艾灸体表的穴位,激活或加强人体内在的自我调节作用,这种作用包括目前为止已知的人体自我调节作用,也包括那些尚未知晓的自我调节功能。很多患者在“冬至”节气前后根据病情,选择特定穴位予以针刺、艾灸或贴敷,能起到顾护初升阳气、扶正固本、调节阴阳、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从而调动人体潜能,激发正气,祛除病邪,恢复健康。

针灸是一种侵入性治疗,西方人认为这是一种外科手术,所以在美国,针灸针是被作为手术器械来管理的。最初针灸传到西方时,操作者也是外科医生,但手术与针刺治疗理念完全不同。手术的施术部位是病灶,目的明确,如排除脓液、切除肿块、缝合受损脏器组织等,也就是所说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但针刺强调要远离病变部位,“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取之足,病在足取之脑”,这正是针灸整体性治疗的体现,也是与西医外科手术最大的不同。

(取材于白兴华相关文章)

材料三

据统计,目前已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运用中医针灸治疗疾病,仅世界卫生组织认可并向全球推荐可以使用针灸治疗的疾病就有43种。然而针灸诊疗在我国本土发展却是不容乐观,特别是在技术等领域,针灸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针灸的适应症没有真正确立。即使国家统一编写的针灸教材《针灸学》《针灸治疗学》等,也只是依照其临床疾病的分类进行了罗列,并没有系统地对其所治疗的疾病进行过科学的评价。这也是造成民众不约而同地认为针灸只能用于治疗疼痛方面疾病的原因之一。

其次,对于临床一线的针灸工作者来说,一个很大的困扰是缺少可依据的确切的规范和准则。针灸医师主要通过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来制定治疗方案——这是业界共识,但对于一些患者来说,这种没有规则支撑的“共识”显得不够可靠,因此有一些患者不能遵循医嘱,导致针灸效果打折扣。

标准和规则的缺失也导致从事针灸临床工作的医师水平参差不齐。我国目前从事针灸临床工作的人员,远远不限于通过正式针灸教育在综合医院针灸科和针灸专科医院的临床医生,一些从事针灸临床工作的医生多半是“半道出家”,这样就使得针灸临床不够专业化。即使经过正规针灸教育的人员,因为各地教育机构和带教人员的水平差异,其医疗水平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距。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针灸疗法的发展。

(取材于方泓相关文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医学的三个分类为针灸医学,经络学和腧穴学。

B.与西医相比,针灸疗法的神奇之处在于针灸并不具有治疗作用。

C.针刺工具的不断改进促进了针灸理论的长足发展。

D.只要适应症确立,针灸就可以治疗包括疼痛在内的各种疾病。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针灸强调内源性的自我治病能力,注射治疗则侧重外源性的干预力量。

B.药物治疗是对身体施加外来物,而针灸是激发和加强人体本身的调节能力。

C.制定好针灸相关的标准和规则,中医针灸就可以走出国门。

D.针灸被西方人认为属于外科手术,实际上二者的治疗理念完全不同。

3.根据材料二,下列所拟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针灸为什么能治病 B.高明的针灸

C.中西医的比较 D.治疗的不同选择

4.根据材料一的内容,概括针灸学的发展历程,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联系三则材料,分别概括中医针灸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