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盐铁论》) ②...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盐铁论》)

②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论语》)

③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庄子》)

④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

对于以上言论,你有怎样的感想?请选择其中的两句立意,体现彼此的某种关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例文 安之若素方能翩若惊鸿 佛曰:天机不可泄露。世事沧桑,大多说不清道不明,纵使你细加揣测,又能明白多少过往,预料多少未来?所以安之若素方能翩若惊鸿。 古人云;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并非所有的等待都能换来春暖花开,也并非所有的坚持都会灯火通明,人的烦恼往往来自其执念。佛曰:万事皆空。人世间,刻舟求剑只能换来一场空,每个人最终都会赤裸裸地归去,一丝云彩也不能带走。但是,结果并非全部,人生这个旅途才是真正值得玩味的,你不会因为花终将枯萎而避免了一切开始。人生如渡,平常心最重要;也许命适早已经写好刷本,我们都只是入戏的戏子,所有勉强得来的结果都不会是最终的结果,安之若素,方得始终。 德国女总理默克尔,原是社会主义东德的化学工程师,她依然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访问北京,她拒绝住总统套间,早餐与大家一起吃自助餐。而她夹面包片时,不小心掉落了一片,她很自然的蹲下拾回自己的盘子。颗平常心,让她质朴而伟大。 然而,佛家所说平常心并非一味堕落的无为之心,扯着一切顺其自然的幌子而安于碌碌无为是一种谬论,强行给自己下结论本身就违背了常理。古人亦云: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即使你无法改变已经走过的路,但你依然可以决定将要走的路。在我看来,贝多芬曾经被命运下了禁行令,然而他吃的苦受的难正是他的通行证,涅槃方能重生。 不必埋怨你的舞台上还是一片漆黑,它只是在给你更多的时间做幕后人,每个戏子即使出演的时间再短,也终将出现在聚光对下,昙花一现也有其倾城之美。在那些灰暗的日子里,不必彷徨,不必怀疑。你来到了人世,自然有你的使命,你并非为了一生碌碌无为而来,更不是为了一生怨天尤人而来,也许我们生来平凡,但请你拒绝平庸。 当命运无法改变时就去接受它,接受不了就去改变自己,做一个“明者”“知者”,没有什么会是永垂不朽的。如果生活绊倒了你,你要爬起来跟它说:来,我们三局两胜。在这漫长的斗争中,会有受伤的时候,往往敌人比我们更加强大,但毋庸置疑,我们终会握手言和。你并非命运的奴隶,也终就不会是命远的主人,谨慎行走于世间时愿你享受诗和远方。 花开终有时,唯愿那时的你,翩若惊鸿。 【解析】 试题此题考核根据要求写作的能力,以材料作文的方式呈现。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说理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 审题: 这是一道名言组合类材料作文题。材料由四句名言组成,分别选自《盐铁论》《论语》《庄子》《孟子》。题目的要求“选择其中的两句立意,体现彼此的某种关系”。首先,要明确每一句名言的内涵。第一句强调审时度势,顺应时代潮流,讲究因时、因世而为;第二句强调一种迎难而上的勇毅精神;第三句强调顺应自然与规律,乐天安命;第四句强调懂得取舍。其次,要选择其中的两句,立意要体现所选两句的某种关系,如包含、并列、递进、条件、对立、一分为二等。因此本题可多角度立意。如,①②结合,可理解为当时代进步,事情的发展会推着人向前,这时即便有些事你觉得困难,也要迎难而上,由此可提取出与时俱进、努力奋进等立意;①④结合,则可提取出与时俱进,积极有为等立意;②③结合,可讨论在什么情况下“不可为而为之“,在什么情况下“安之若命";②④结合,则可从"有所为"的标准上分析,得出对的事要为,并且要迎难而上的观点;①③结合,可写审时度势,顺应时代变化等;③④结合,可写不为不义之事,即使有危险也安之若命等。 参考立意: ①②结合,与时俱进,不怕困难;努力奋进,随时而动等; ①④结合,与时俱进,积极有为等; ②③结合,关乎道义不可为而为之,顺应规律安之若命等; ②④结合,不为不义之事,正义之事不可为亦迎难而上等。 ①③结合,审时度势,顺应时代变化等; ③④结合,不为不义之事,即使有危险也安之若命等。 素材: 1. 审度时宜,虑定而动,天下无不可为之事。 ——明代张居正 2. 治事不若治人,治人不若治法,治法不若治时。时者国之所以存亡,天下之所最重也。——宋代苏轼 3. 1910年初,蔡元培撰写《中国伦理学史》。针对清朝末年中国思想文化界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局面,蔡元培通过中西文化对比,指出"故西洋学说则与时俱进"。他把散见于中国古书中的"与时偕行""与时俱化""与时俱新"等激励人的说法概括综合为"与时俱进"。 行文结构: 本题没有限制文体,如写议论文,此题可采用对比式的结构行文,首先明确选择哪两则名言,然后通过分析这两则名言提出自己的观点,再采用对比的方式进行论述。如此题可围绕“审时度势,顺应时代变化”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论述,先引用张居正的名言,从正面论证中心论点;然后再列举反面事例,分析不能审时度势的危害性,前后形成对比,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注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思想。他的思想核心是“仁”。《论语》中关于“仁”有多种说法,如“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仁者,人也”。请根据你的阅读理解,选择一点,谈谈你对孔子“仁”的思想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楚。

 

查看答案

仿照下面的示例,任选一个历史人物,写一句话谈谈你对他的认识,修辞手法要一致。

示例:项羽,乃百世难得之英才!忠于义,重于信。

备选人物:烛之武 刘邦 张良 荆轲 樊哙 范增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用概括性的语言写出以“三百千千”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启蒙读物的突出优点,每条优点不超过10个字(不含标点符号)。

中国古代启蒙读物以俗称“三百千千”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最为著名,千百年来代代相传,家喻户晓,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中的字去其重复,当有2000——3000字。如果认识了这2000——3000个字,平时阅读自然不成问题。“三百千千”并非仅用于识字,而是融思想道德、历史文化、天文地理、政治军事、宗法姓氏、生活生产等广泛的社会知识和生活常识于一炉,紧靠生活,全面实用。明代学者吕坤曾说:“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百家姓》以便日用;《千字文》亦有义理。”《三字经》三字一句,隔句有韵:《百家姓》《千字文》四字成句,都有韵脚,朗朗上口,容易背诵:《千家诗》也有韵脚平仄,诵读起来,抑扬有致。我国古代启蒙读物种类繁多,“三百千千”以及突出的优点脱颖而出,成为我国私塾中使用频率最高、影响最大、流行最广的启蒙读物。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一说起“经史子集”,就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

经,专指儒家文化。因为自汉武帝时期以来,儒家文化超越诸子百家,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主流意识形态,此后的历朝历代,儒家思想都被看作社会发展中的纲常伦理,被认为是思想文化界的____  。史,便是史书。中国历史上的“正史”,从汉代的《史记》开始,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史书《清史稿》,总称为“二十六史”。子部,就是指人们常说的“诸子百家”。百家之长与儒家之尊共同盛放于中国文化的百花园中,才使得中国文化________ 、鲜活有力。集部,泛指一切文化艺术,包括诗词文赋、戏曲小说等。 

综合来看,如果我们将国学比喻为一座________的文化大厦,那么:经,是这座大厦的钢筋结构,有了儒家经典,就立起了中国主流思想;史,是大厦的水泥浇筑,水泥的巍然填充与钢筋的昂然挺立,就构筑起了中国文化的坚实外形;(  ),所以,子部的百家思想,就如同为这座大厦开了一扇扇的门窗,正因为有门窗的参与,才使得空气流通、阳光照耀;集部,像是大厦里一切装潢与内饰,丰富多样,精彩纷呈。是“经史子集”四个部分,全面支撑起了中国文化这座________的殿堂。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一说起“经史子集”,就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

B.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而“经史子集”就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

C.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经史子集”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

D.“经史子集”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中流砥柱 栩栩如生 富丽堂皇 古色古香

B.擎天之柱 生生不息 富丽堂皇 美轮美奂

C.中流砥柱 生生不息 高耸入云 美轮美奂

D.擎天之柱 栩栩如生 高耸入云 古色古香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钢筋水泥建起的这座楼宇既非常庞大,也密不透风、缺乏生机

B.虽然用钢筋水泥建起了一座庞然大楼,这座楼宇却密不透风、缺乏生机

C.水泥钢筋建起的这座楼宇缺乏生机、密不透风,虽然它是一座庞然大楼

D.而钢筋水泥虽然建起了一座庞然大楼,却也使得这座楼宇密不透风、缺乏生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