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偷马贼 艾芜 半夜过后,隔壁店里一些过夜的马夫,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偷马贼

艾芜

半夜过后,隔壁店里一些过夜的马夫,忽地吵闹起来,原因是打失一匹马。不久又听见说:马已找回来了,贼却在山那面躺着。大家都一时嚷着高兴的声音。

这事我没兴趣,便一直睡我的。可是,我的店老板却来掀醒了我。他一面搂着披起的衣衫,一面小声向我说:

“你去看看吧,不晓得哪个倒了楣,说不定就是老邓……唔,不管他是哪一个,你把这药给他,止止痛也好。”随即将一个小纸包递给我。他的心肠倒并不见得怎样好,平日一个落难的向他求乞,他只道:“去你的吧,我这里开店子,不是善堂!”目前他这样好善的举动,就不免使我颇为奇异。

天空没有月,到处现着密密麻麻的星点。我慢慢爬上山坡。一路仗在暗中的丛莽,轻吹着小风,凉凉的,有些润湿,且杂着各样树叶的味道。

差不多找到了天亮,草丛中有人叫我。等我从他鼻血模糊的脸上认出到底是谁时,我吃惊得了不得。原来他并不是我们意料中的偷马贼,却是常常看见的老三,一个矮小个子,又痩又黄,风都吹得倒的家伙。

这时他见了我,现出很急迫的样子,问我道:“他们都知道了吗?”

“什么?”

“我偷马的事哪。”

他现着十分嗔怪的神情。我就随口说道:“这怎么不知道?不知道,我怎会来呢?”

他才闭一闭眼晴,满足地抒一口气,好像刚完成一件大事似的。

他接着药,不马上擦,又问我道:“他们说我什么没有?”

“说你?没有!大家只晓得一个偷马的倒了楣就是。”

“怎么?那些马哥头连我老三都不认得么?”

他脸上现出失望和不快的气色。

他咬着牙齿,忍着痛,竭力做出一个偷马贼的英雄样子。但话声却是破碎的,令人觉得加倍可怜,亦复可笑。

“你为什么要干这样的事呢?……听我劝,养好伤,去做点正经事吧……偷马!不是你我干的呀!”

他听见我这番话,便笑了一笑,略带讥刺的口气说道:“噗,什么是正经事呀?……你看我怎么样?一向不是饿得皮包骨了么?你倒在路上,一丝丝气了,我敢打赌,也没人给你一口米汤吃的,嘿,这就是要做正经事的好报应!”

他的话倒有几分道理,但他的神情却激怒了我,便没好声好气地驳他道:“你要是一直这样干下去,包你还有拳头吃的。你看看你自家吧!痩骨朗筋的,经得起几回打?”

他竭力微笑着,现出诚恳的样子。“我请问你,是你老板叫你拿药来的吧?他为啥要这样讨好呢?黑更半夜也叫你来?……我告诉你,就是因为这里有个偷马贼呀!如果是什么抬滑竿的,他肯管这笔闲账么?”

我见他太高兴,心里起着反感,便冷冷地说道:“我觉得,一个偷马贼应该硬朗,结实,个子高大……像你是不行的!”

他一点也不生气,只是微笑道:“你说得对!……可是,我会再干第二次么?”

他顺手搔一搔头,乏力地笑着:“我问你,老邓、大老杨他们,在你们店子里又吃又喝会过账没有?……原因在哪里呢?……这你就明白了,为什么我们偷马贼处处可以逞狠呢?”

这一来,我如梦初醒,明白我老板的善举了。同时,却又不服老三这种先知一般的神气,便抵一抵他的肋巴骨。

“处处逞狠?为什么你又挨打了?”

“不是那样说呀!”他略微窘迫地笑,“俗话说得好,人多为强,狗多为王。我一个人,怎么能敌住那许多牛呢?要是我也人多,那就开抢了,还用得着偷?就该改成抢马贼了,嘿 嘿。”他又拿手摸一摸他的衣襟口。

随后,他见我沉默着,就自言自语地,现出盘算的神气。

“你想想我们这辈子人,一落下娘胎,就连针尖大的地方也没有。……妈的,这世道简直岩石一样,总是容不下你我干鸡子!……你想,我该怎么样呢?那还消说,只要裂出一条 缝,我就要钻进去。我呢,你看三分不像人,七分不像鬼。可是,从明天起,在这几百里内,吃吃喝喝,谁敢不赊我老三的账呢?这就是我老三寻着一条裂缝,钻进去了。”

“好的,你钻进去了。一旦人家把裂缝补好,那你又怎么办呢?”

“补好?那一定要把它捶得更开些,更宽些!”他突然现出狞恶的样子。

这时,我暮地感到这个弱小人物的高傲了。我蹲在他的身边替他擦药,还对他有些同情,现在才觉得,在他身上升腾起了强烈的争生存的欢乐感情,是用不着任何人的怜悯的。

后来,等我要离开这个山谷时,他已吃得油光满面,变成矮壮的汉子了,并且常常骑在没鞍子的马上,往来山中。对我也不再称老哥,只轻佻地叫道:“老弟,老蹲在一个地方,会发霉呀!去找找裂缝吧!”

(原载1936年6月29日《大公报+文艺》,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店老板叫“我”送药给偷马贼的情节,表现了他对偷马贼的畏惧,也使下文老三生存状况得以改善变得合情合理。

B.小说中的老三是一个遭到社会践踏、抛弃、被黑暗社会扭曲了身心的人,他的反抗方式是一种本能地、自发地、非理性的斗争。

C.小说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描写,凸显人物心理,表现人物个性和思想感情的变化。

D.幽默诙谐、富有地方特色的叙事语言的运用,使小说充满自然、朴实、生动的气息,并强化了作品的表达效果。

2.请分析“我”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

3.小说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举一例说明这样写的好处。

 

1.B 2.(1)通过“我”和老三的对话,“我”和老三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老三“钻裂缝”的论调,隐含了作者对社会的批判。(2) “我”贯穿文章的始终,是文章的线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3)“我”是老三成为偷马贼并且生活发生变化的见证者,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 3.店老板对待落难的和对待偷马贼的不同态度形成对比,当落难的向他求乞时,他只道“去你的吧,我这里开店子,不是善堂”,而当偷马贼被马夫打了之后,店老板让“我”去给偷马贼送药,通过对店老板对待二者的不同态度,可以看出这个世道的黑暗,作恶反而有人讨好,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现实的批判。 【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B项,“非理性的斗争”表述不合适。老三认识到自己老实本分却饿得皮包骨,而那些偷马贼却让店老板们讨好,于是得出“钻地缝”的理论,所以老三的反抗是在认清社会现实之后的一种斗争,并且斗争的结果是他的生活的得以改善,所以不能说是一种非理性的反抗。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本题考查的是次要人物的作用。解答此类题型时,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是从对主要人物塑造的作用的角度考虑,次要人物是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的;二是从对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来看,一般情况下,“我”这一人物贯穿文章的始终,推动国视情节的发展。并且“我”又起到叙述和见证人的作用,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三从主旨的角度,次要人物和主要人物共同揭示或凸显主旨。 本文中“我”在情节上贯穿文章的始终,所以是文章的线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并且“我”又是老三成为偷马贼并且生活得意改善的见证者,所以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我”是小说的次要人物,是为表现主要人物老三的性格服务的,“我”的性格和老三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特别是老三的“钻地缝”的理论,所以更深刻地表现了老三的反抗精神,引发读者的思考,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3.本题考查学生对表现手法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找到文章运用的手法,本题题干明确告诉文章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然后结合文章对所用手法进行分析,最后分析这种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或作用。 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比如文章的开头就说到店老板让“我”偷偷地去给受伤的偷马贼送药,然后通过“我”之口说到店老板对待那些落难的态度,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而这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店老板的态度可以看出当时社会欺压良善却讨好作恶的人,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黑暗,从而表现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批判,深化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怀念文物保护专家郑孝燮先生

单霁翔

101岁的郑孝燮先生走了。我想他一定是了无遗憾的!长命百岁,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的美好祝愿。而他的百年,是有质量的百年。

郑孝燮先生长期生活在北京,对这座文化古都充满感情,对于北京文物古迹的抢救性保护更是竭尽全力。人们记忆犹新,在他的呼吁下,北京德胜门箭楼得以免遭拆除,卢沟桥得以停止机动车行驶。实际上,北京地区开展的每一项文物保护的重要行动,都可以看到他和多位专家学者奔走的身影。

2002年9月,以郑孝燮先生为首25位专家、学者致信国家领导,题为“紧急呼吁——一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告急”。针对北京城市建筑,先生认为创新与传统不可分割,“中而新”应是首都建设风貌的总基调。指出“所谓‘中而新’,包括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城市建设现代化对传统要有所继承和发扬,同时把外来营养化为自己的血液;二是创新应导致北京建设风貌的多样化,形成比较丰富的、完美的、有机的整体特色”。2002年10月,郑孝燮先生又积极呼吁整体保护北京皇城,提出皇城保护的“三低原则”,即“低人口密度、低建筑高度、低交通流量”。

郑孝燮先生自1978年开始担任全国政协委员,连任3届。在此期间,他把大量精力投入到文物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以及此后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之中。例如1981年6月,针对当时外贸部门经常深入各地收购文物,客观上助长了文物偷盗、古墓盗掘及投机倒把,直至最后大批文物外流,先生提出“今后应发展文物复制品出口,并禁止文物原件出口。建议国务院组织有关领导、专家、教授研究,提出意见,慎重决策”。这一建议影响深远,奠定了此后流散文物保护政策的基础。

1985年,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先生联名其他专家提交政协提案,呼吁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这一提案引起高度关注,同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我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 和自然遗产公约》,从此拉开了中国申报世界遗产的序幕。经过30多年努力,如今中国已经成为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国家之一。

故宫是郑孝燮先生毕生关注、研究的对象。在他的专著和讲话中,故宫是永远的话题,特别是对于故宫整体保护有着独到见解。1996年9月,在《紫禁城的布局规划》一文中提出“保护紫禁城决不能独善其身,决不能失去外围——即皇城及内城——的整体保护关系”。10年以后,2005年5月先生又撰文,进一步强调“紫禁城的保护不可以独善其身,而要结合皇城的保护,达到整体性的统一和谐”。2002年,国务院决定启动“故宫古建筑整体维修保护工程”。为了保证工程顺利实施,文化部成立了专家咨询委员会,郑孝燮先生成为成员并积极参加咨询会议,提出不少具有建设性的意见。2012年初,我从国家文物局局长岗位调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对此,先生再次给予了积极鼓励。

十几年来,每年春节期间,我都要到郑孝燮先生家中看望。近些年来,由于老伴“看得紧”,先生参加各项活动的场合越来越少,春节也就成为我每年向先生当面请教的难得机会。2013年春节,我去看望先生时,他居然在认真地做起手工模型,房间里还摆放着十几件已经完成的模型,全部是各国世界文化遗产的题材。先生高兴地向我介绍这些成果,并执意要将一件世界文化遗产“圣彼得教堂”送给我留作纪念。

如今再次来到郑孝燮先生家中,面对的却是先生的遗像,心绪难平,感想颇多。

2007年12月,先生不颀91岁高龄,参加了我的清华大学博士论文答辩。2010年3月,电话询问我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情况,听我汇报所提交的22份政协提案全部是关于文物保护的内容。如今,重温这些,深切缅怀先生的培养之恩。

对我们这些后辈而言,郑孝燮先生留下的不仅仅是他的研究成果、他的学术文章,更重要的是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一种勇于开拓、恪尽职守的品格,一种百折不挠、不懈奋斗的情操,一种笃实严谨、尊重科学的风范,一种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境界。我认为,这是先生留下的丰厚遗产,需要我们倍加珍惜,努力加以研究、实践和传承。

(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孝燮先生对北京文物保护作出了巨大贡献,北京德胜门箭楼和卢沟桥都是在他的呼吁下,才得以免除拆除。

B.针对北京城市建筑,郑孝燮先生提出“中而新”的主张,即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多样化创新,吸收外国的营养。

C.早在十几年前,针对北京的实际情况,郑孝燮先生提出了“三低原则”即“低人口密度、低建筑密度、低交通流量”,来呼吁整体保护北京皇城。

D.郑孝燮先生呼吁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的提案引起了高度关注,就此拉开了中国申报世界遗产的序幕。

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郑孝燮先生为了更好地投身到文物保护的工作中,更有利于向国家提出各种文物保护方面的建议,所以连续三届担任了政协委员。

B.20世纪80年代,外贸部门深入各地收购文物,是大批文物外流的主观原因。郑孝燮先生提出了“禁止文物原件出口”的建议。

C.在郑孝燮先生两次撰文强调紫禁城的保护要结合皇城的保护后,国务院启动了“故宫古建筑整体维修保护工程”。

D.我去看望郑孝燮先生时,先生在认真做世界文化遗产的手工模型,体现了先生对文化遗产的热爱,且不分国界。

3.郑孝燮先生作为文物保护专家,他的贡献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语,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出现的,更新快、数量多。很多网络语喜欢炫怪求奇,甚至打破正常语法规范,随意进行令人费解的组合变化。比如“十动然拒”是“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了TA”的缩略形式,用来形容“屌丝”被所追求的“女神”或“男神”拒绝后的自嘲心情。而“人艰不拆”则是出自林宥嘉的一首歌曲,表示“人生已经如此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如果不了解这些生造词语的具体出处和原始语境,就很难理解其中的实际含义。这样的网络语如果频繁出现在广播电视和广告等公共传播领域,确实容易产生语言误导,尤其是容易影响青少年对母语的认知和理解。

一定意义上来说,广播电视和广告节目作为汉语言的一个公共窗口,在维护汉语言的纯洁、促进汉语言规范使用等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限制和拒绝某些生编硬造的网络语,是应该受到公众支持的。而与此同时,由于网络语特有的某些幽默风趣和新鲜创意,我们也不能对其一概武断地加以否定和贬斥。记得几年前,网络语“给力”一词初次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并很快为公众所接受。而《人民日报》由此所体现的致力语言创新的态度,尤其受到读者的肯定,网友甚至把这一事件看成为网络语“转正”和“上户口”的一个具体标志。

一些受到公众认可、并随着时间优胜劣汰生存下来的网络语,比如“给力”“拍砖”“伊妹儿”等词,鲜活生动幽默风趣,应该给其生存空间,直至收入辞典,融入当代汉语言的词汇宝库。对于一些生造硬凑的网络语,比如上面提到的“十动然拒”“人艰不拆”之类,以及某些传递负能量的粗鄙低俗的网络语,比如“哇靠”“你妹”之类,则应逐渐矫正和淘汰,为公众营造一个纯净的语言空间。

网络语的出现和发展,是当代语言演变和进步的生动体现,应该允许它有一个约定俗成的演变空间。尽管表面上众声喧哗,而时间终究会大浪淘沙。任何时代的语言发展都是一个活跃的动态过程,而不会是静止的一潭死水。耐心分析,网络语的确有正邪之分,而其中的激浊扬清、扶正祛邪之道,则值得深入探讨。归根结底,网络语并不是洪水猛兽。我个人认为,宜疏,不宜堵。

节选自2014年12月5日《中国文化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语炫怪求奇,打破正常语法规范而生造词语,容易产生语言误导。

B.广播电视和广告节目等公共窗口要肩负规范语言的职责,限制和拒绝网络语。

C.像“十然动拒”“人艰不拆”等随意组合的生造网络语,应当逐渐予以矫正。

D.语言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要深入探讨网络语的发展规律,疏导要比堵截好。

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一分为二,辩证客观地分析了网络语的优缺点,从而指明了正确对待网络语的态度,逻辑性强。

B.文章用了“给力”登上《人民日报》的例子,有力地论证了网络语己被公众接受的观点。

C.第三段从正反面两方面举例,形象地表现了鲜活生动的网络语和粗鄙低俗的网络语的不同,观点鲜明。

D.文章从一些网络语产生的原因出发,分析了生编硬造的网络语带来的危害,就是说理,有时代气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语能否生存下来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生命力,如果那些充满活力的网络语言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约定俗成后我们就可以接受。

B.网络语的出现是当代语言演变和进步的生动体现,对待网络词语,我们应该持辩证的态度,像对待一般的新词语一样,不着急对它进行这样那样的规范,更不应该敌视。

C.网络语有正邪之分,“正”是指那些幽默风趣和新鲜生动,有创意的网络语,“邪”是指那些生编硬造甚至粗鄙低俗的网络语。

D.网络语更新快,所以具有鲜活生动的生命力,应给其生存空间,甚至收入辞典。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古诗,根据要求写作。

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首诗是诗人于公元1199年于山阴写给小儿子陆聿的,旨在激励儿子做学问时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同时也要有实践精神,不要片面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夯实基础和进一步获得升华。

这首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联想?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则新闻,用一句话概括新闻的主要信息,不超过25个字。

日前,由武汉市教育局共青团,武汉市委和清华同方三方举办的“绿色上网”万人签名活动,在武汉外国语学校举行。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文明健康上网。活动当天,武汉外国语学校师生制作了1600多件征文作品和电脑软件。参加活动的同学一致表示:要文明健康上网,远离精神污染。据了解,此次“绿色上网”万人签名活动将途经22站,历时4个月,武汉外国语学校是该活动的第10站。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埋伏和照应需要惨淡经营。_______,若不经意;照应处要顺理成章,水到渠成。要使读者看不到斧凿痕迹,只觉得自自然然,完完整整,如一丛花,如一棵菜。虽由人力,______。如果看出来这里是埋伏,_______, 便是死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