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静女》中描写男主人公爱屋及乌,表达对女子喜爱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归园田居(其一)》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抒发自己逃离官场,回归田园的喜悦。
(3)《短歌行》中化用《诗经》典故点明曹操求贤若渴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4)《劝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5)韩愈在文末交代《师说》写作缘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苏轼在《赤壁赋》中感慨人生短暂,羡慕自然永恒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襄阳城①
杜审言
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
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
冠盖②非新里,章华即旧台。
习池③风景异,归路满尘埃。
(注)①唐中宗时,杜审言因与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交往,被流放到南方极偏远的峰州(在今越南境内)《登襄阳城》就写于这次流放途中经过襄阳之时。②冠盖:里名。冠盖里得名于汉宣帝时。因为当时襄阳的卿士、刺史等多至数十人。冠和盖都是官宦的标志。③习池:池名。汉侍中习郁曾在岘山南做养鱼池,池中载满荷花,池边长堤钟竹和长椒,是襄阳名胜,后人称为习池。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记述诗人在秋高气爽的九月登顶襄阳城楼的瞬间感受。他纵目四望,视野开阔,层城尽收眼底。
B.楚地山川横亘,绵延不断,汉水浩荡势如接天,“出”“回”表现出山川的静态美。
C.时光流转,物换星移,冠盖里、章华台都己不复往日的繁华,引人伤感。
D.尾联以景结情,描绘出一幅请求黄昏倦归图,将怀古之慨隐寓景里,思归之情深蕴境中。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裴洎,字弘中,河东闻喜人。洎弱冠举进士。贞元中,制举贤良极谏,对策第一,授美原县尉。迁考功员外郎。时吏部侍郎郑珣瑜请洎考词判,洎守正不受请托,考核皆务才实。宪宗元和初,召入翰林为学士,再迁中书舍人。李吉甫自翰林承旨拜平章事,感出涕。谓洎曰:“吉甫落魄远地,受十年始相天子,后进人物,罕所接识:且宰相职当进贤任能。君多精鉴,为我言之。”洎取笔疏其名氏得三十余人。吉甫籍以荐于朝,天下翕然称吉甫得人。三年秋,李吉甫出镇淮南,遂以洎代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洎虽年少,而明练时事,严持法度,虽宿贵大僚,不敢干以私。初,洎在翰林承旨,属宪宗新翦萄乱,励精思理,机密之务,一以关洎。既当国,齐整法度,请绳不轨,考课吏治,皆蒙垂意听纳。岭南节度使杨于陵为监军许遂振所诬,诏授冗官。洎曰:“以一中人罪藩臣,不可!”请授吏部侍郎。严绶在太原,其政事一出监军李辅光,洎劾其懦,以李鄘代之。建中初定两税,厘定常赋,而物重钱轻,其后轻重相反,民输率一倍其初,故赋益苛,民重困。及均为相,奏请禁之,自是民少息矣。初,拾遗独孤郁、李正辞、严休复三人皆迁,及过谢洎,洎独让休复曰:“君异夫二人孜孜献纳者。”休复大惭。洎为学士时,引李锋、崔群与同列。及相,又擢韦贯之、裴度知制诰,皆踵蹑为辅相,号名臣。五年,暴风痹,帝恨惜,居三月,卒,赠太子太傅。
史臣曰:裴洎精鉴默识举贤任能辅弼王道吉甫仗裴洎之拔櫂致朝班之式序吉甫知洎之能别俊彦洎知吉甫之善任贤良相须而成不忌不克,所谓经纬之臣,其此之谓乎?
(摘编自《旧唐书•裴均传》和《新唐书•裴均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裴洎精鉴/默识举贤/任能辅弼王道/吉甫仗裴洎之拔擢/致朝班之式序/吉甫知洎之能/别 俊彦/洎知吉甫之善任贤良相/须而成/不忌不克
B.裴洎精鉴默识/举贤任能/辅弼王道/吉甫仗裴洎之拔擢/致朝班之式序/吉甫知洎之能别 俊彦/洎知吉甫之善任贤良/相须而成/不忌不克
C.裴洎精鉴/默识举贤/任能辅弼王道/吉甫仗裴洎之拔擢/致朝班之式序/吉甫知洎之能别 俊彦/洎知吉甫之善任/贤良相须而成/不忌不克
D.裴洎精鉴默识/举贤任能/辅弼王道/吉甫仗裴洎之拔擢致朝/班之式序/吉甫知/洎之能 别俊彦/洎知/吉甫之善任贤良/相须而成/不忌不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时汉族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己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
B.“课”即考核,朝廷对官吏的政绩进行考核评价,以督促他们完成职务工作。
C.“监军”为唐代监督军队的官职;从文中看,监军一职由中正公允的人担任。
D.“拾遗”,唐代谏官名,分左右拾遗;杜甫曾任左拾遗,故又被称“杜拾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洎为官正直,不受请托。裴洎任考功员外郎时,吏部侍郎郑珣瑜请他主持考核词判,他能坚守正道,考核官员时注重才能政绩。
B.裴洎知人善荐,举贤任能。李吉甫请求裴洎为他推荐人才,裴洎为他推荐三十多位贤能官员;裴洎这一推荐获得当时人们的称赞。
C.裴堆忠君爱民,政绩卓著。宪宗平定蜀乱,裴堆参与各种机密事务,深得皇帝信任;又为民请命,废止不合理政策,为百姓减负。
D.裴洎选贤用能,贬抑庸劣。不管是任翰林学士还是担任宰相,裴洎均能任人唯贤;对懦弱无能的地方官员,他则另选官员替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吉甫落魄远地,更十年始相天子,后进人物,罕所接识。
(2)所谓经纬之臣,其此之谓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偷马贼
艾芜
半夜过后,隔壁店里一些过夜的马夫,忽地吵闹起来,原因是打失一匹马。不久又听见说:马已找回来了,贼却在山那面躺着。大家都一时嚷着高兴的声音。
这事我没兴趣,便一直睡我的。可是,我的店老板却来掀醒了我。他一面搂着披起的衣衫,一面小声向我说:
“你去看看吧,不晓得哪个倒了楣,说不定就是老邓……唔,不管他是哪一个,你把这药给他,止止痛也好。”随即将一个小纸包递给我。他的心肠倒并不见得怎样好,平日一个落难的向他求乞,他只道:“去你的吧,我这里开店子,不是善堂!”目前他这样好善的举动,就不免使我颇为奇异。
天空没有月,到处现着密密麻麻的星点。我慢慢爬上山坡。一路仗在暗中的丛莽,轻吹着小风,凉凉的,有些润湿,且杂着各样树叶的味道。
差不多找到了天亮,草丛中有人叫我。等我从他鼻血模糊的脸上认出到底是谁时,我吃惊得了不得。原来他并不是我们意料中的偷马贼,却是常常看见的老三,一个矮小个子,又痩又黄,风都吹得倒的家伙。
这时他见了我,现出很急迫的样子,问我道:“他们都知道了吗?”
“什么?”
“我偷马的事哪。”
他现着十分嗔怪的神情。我就随口说道:“这怎么不知道?不知道,我怎会来呢?”
他才闭一闭眼晴,满足地抒一口气,好像刚完成一件大事似的。
他接着药,不马上擦,又问我道:“他们说我什么没有?”
“说你?没有!大家只晓得一个偷马的倒了楣就是。”
“怎么?那些马哥头连我老三都不认得么?”
他脸上现出失望和不快的气色。
他咬着牙齿,忍着痛,竭力做出一个偷马贼的英雄样子。但话声却是破碎的,令人觉得加倍可怜,亦复可笑。
“你为什么要干这样的事呢?……听我劝,养好伤,去做点正经事吧……偷马!不是你我干的呀!”
他听见我这番话,便笑了一笑,略带讥刺的口气说道:“噗,什么是正经事呀?……你看我怎么样?一向不是饿得皮包骨了么?你倒在路上,一丝丝气了,我敢打赌,也没人给你一口米汤吃的,嘿,这就是要做正经事的好报应!”
他的话倒有几分道理,但他的神情却激怒了我,便没好声好气地驳他道:“你要是一直这样干下去,包你还有拳头吃的。你看看你自家吧!痩骨朗筋的,经得起几回打?”
他竭力微笑着,现出诚恳的样子。“我请问你,是你老板叫你拿药来的吧?他为啥要这样讨好呢?黑更半夜也叫你来?……我告诉你,就是因为这里有个偷马贼呀!如果是什么抬滑竿的,他肯管这笔闲账么?”
我见他太高兴,心里起着反感,便冷冷地说道:“我觉得,一个偷马贼应该硬朗,结实,个子高大……像你是不行的!”
他一点也不生气,只是微笑道:“你说得对!……可是,我会再干第二次么?”
他顺手搔一搔头,乏力地笑着:“我问你,老邓、大老杨他们,在你们店子里又吃又喝会过账没有?……原因在哪里呢?……这你就明白了,为什么我们偷马贼处处可以逞狠呢?”
这一来,我如梦初醒,明白我老板的善举了。同时,却又不服老三这种先知一般的神气,便抵一抵他的肋巴骨。
“处处逞狠?为什么你又挨打了?”
“不是那样说呀!”他略微窘迫地笑,“俗话说得好,人多为强,狗多为王。我一个人,怎么能敌住那许多牛呢?要是我也人多,那就开抢了,还用得着偷?就该改成抢马贼了,嘿 嘿。”他又拿手摸一摸他的衣襟口。
随后,他见我沉默着,就自言自语地,现出盘算的神气。
“你想想我们这辈子人,一落下娘胎,就连针尖大的地方也没有。……妈的,这世道简直岩石一样,总是容不下你我干鸡子!……你想,我该怎么样呢?那还消说,只要裂出一条 缝,我就要钻进去。我呢,你看三分不像人,七分不像鬼。可是,从明天起,在这几百里内,吃吃喝喝,谁敢不赊我老三的账呢?这就是我老三寻着一条裂缝,钻进去了。”
“好的,你钻进去了。一旦人家把裂缝补好,那你又怎么办呢?”
“补好?那一定要把它捶得更开些,更宽些!”他突然现出狞恶的样子。
这时,我暮地感到这个弱小人物的高傲了。我蹲在他的身边替他擦药,还对他有些同情,现在才觉得,在他身上升腾起了强烈的争生存的欢乐感情,是用不着任何人的怜悯的。
后来,等我要离开这个山谷时,他已吃得油光满面,变成矮壮的汉子了,并且常常骑在没鞍子的马上,往来山中。对我也不再称老哥,只轻佻地叫道:“老弟,老蹲在一个地方,会发霉呀!去找找裂缝吧!”
(原载1936年6月29日《大公报+文艺》,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店老板叫“我”送药给偷马贼的情节,表现了他对偷马贼的畏惧,也使下文老三生存状况得以改善变得合情合理。
B.小说中的老三是一个遭到社会践踏、抛弃、被黑暗社会扭曲了身心的人,他的反抗方式是一种本能地、自发地、非理性的斗争。
C.小说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描写,凸显人物心理,表现人物个性和思想感情的变化。
D.幽默诙谐、富有地方特色的叙事语言的运用,使小说充满自然、朴实、生动的气息,并强化了作品的表达效果。
2.请分析“我”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
3.小说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举一例说明这样写的好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怀念文物保护专家郑孝燮先生
单霁翔
101岁的郑孝燮先生走了。我想他一定是了无遗憾的!长命百岁,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的美好祝愿。而他的百年,是有质量的百年。
郑孝燮先生长期生活在北京,对这座文化古都充满感情,对于北京文物古迹的抢救性保护更是竭尽全力。人们记忆犹新,在他的呼吁下,北京德胜门箭楼得以免遭拆除,卢沟桥得以停止机动车行驶。实际上,北京地区开展的每一项文物保护的重要行动,都可以看到他和多位专家学者奔走的身影。
2002年9月,以郑孝燮先生为首25位专家、学者致信国家领导,题为“紧急呼吁——一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告急”。针对北京城市建筑,先生认为创新与传统不可分割,“中而新”应是首都建设风貌的总基调。指出“所谓‘中而新’,包括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城市建设现代化对传统要有所继承和发扬,同时把外来营养化为自己的血液;二是创新应导致北京建设风貌的多样化,形成比较丰富的、完美的、有机的整体特色”。2002年10月,郑孝燮先生又积极呼吁整体保护北京皇城,提出皇城保护的“三低原则”,即“低人口密度、低建筑高度、低交通流量”。
郑孝燮先生自1978年开始担任全国政协委员,连任3届。在此期间,他把大量精力投入到文物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以及此后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之中。例如1981年6月,针对当时外贸部门经常深入各地收购文物,客观上助长了文物偷盗、古墓盗掘及投机倒把,直至最后大批文物外流,先生提出“今后应发展文物复制品出口,并禁止文物原件出口。建议国务院组织有关领导、专家、教授研究,提出意见,慎重决策”。这一建议影响深远,奠定了此后流散文物保护政策的基础。
1985年,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先生联名其他专家提交政协提案,呼吁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这一提案引起高度关注,同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我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 和自然遗产公约》,从此拉开了中国申报世界遗产的序幕。经过30多年努力,如今中国已经成为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国家之一。
故宫是郑孝燮先生毕生关注、研究的对象。在他的专著和讲话中,故宫是永远的话题,特别是对于故宫整体保护有着独到见解。1996年9月,在《紫禁城的布局规划》一文中提出“保护紫禁城决不能独善其身,决不能失去外围——即皇城及内城——的整体保护关系”。10年以后,2005年5月先生又撰文,进一步强调“紫禁城的保护不可以独善其身,而要结合皇城的保护,达到整体性的统一和谐”。2002年,国务院决定启动“故宫古建筑整体维修保护工程”。为了保证工程顺利实施,文化部成立了专家咨询委员会,郑孝燮先生成为成员并积极参加咨询会议,提出不少具有建设性的意见。2012年初,我从国家文物局局长岗位调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对此,先生再次给予了积极鼓励。
十几年来,每年春节期间,我都要到郑孝燮先生家中看望。近些年来,由于老伴“看得紧”,先生参加各项活动的场合越来越少,春节也就成为我每年向先生当面请教的难得机会。2013年春节,我去看望先生时,他居然在认真地做起手工模型,房间里还摆放着十几件已经完成的模型,全部是各国世界文化遗产的题材。先生高兴地向我介绍这些成果,并执意要将一件世界文化遗产“圣彼得教堂”送给我留作纪念。
如今再次来到郑孝燮先生家中,面对的却是先生的遗像,心绪难平,感想颇多。
2007年12月,先生不颀91岁高龄,参加了我的清华大学博士论文答辩。2010年3月,电话询问我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情况,听我汇报所提交的22份政协提案全部是关于文物保护的内容。如今,重温这些,深切缅怀先生的培养之恩。
对我们这些后辈而言,郑孝燮先生留下的不仅仅是他的研究成果、他的学术文章,更重要的是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一种勇于开拓、恪尽职守的品格,一种百折不挠、不懈奋斗的情操,一种笃实严谨、尊重科学的风范,一种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境界。我认为,这是先生留下的丰厚遗产,需要我们倍加珍惜,努力加以研究、实践和传承。
(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孝燮先生对北京文物保护作出了巨大贡献,北京德胜门箭楼和卢沟桥都是在他的呼吁下,才得以免除拆除。
B.针对北京城市建筑,郑孝燮先生提出“中而新”的主张,即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多样化创新,吸收外国的营养。
C.早在十几年前,针对北京的实际情况,郑孝燮先生提出了“三低原则”即“低人口密度、低建筑密度、低交通流量”,来呼吁整体保护北京皇城。
D.郑孝燮先生呼吁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的提案引起了高度关注,就此拉开了中国申报世界遗产的序幕。
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郑孝燮先生为了更好地投身到文物保护的工作中,更有利于向国家提出各种文物保护方面的建议,所以连续三届担任了政协委员。
B.20世纪80年代,外贸部门深入各地收购文物,是大批文物外流的主观原因。郑孝燮先生提出了“禁止文物原件出口”的建议。
C.在郑孝燮先生两次撰文强调紫禁城的保护要结合皇城的保护后,国务院启动了“故宫古建筑整体维修保护工程”。
D.我去看望郑孝燮先生时,先生在认真做世界文化遗产的手工模型,体现了先生对文化遗产的热爱,且不分国界。
3.郑孝燮先生作为文物保护专家,他的贡献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语,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出现的,更新快、数量多。很多网络语喜欢炫怪求奇,甚至打破正常语法规范,随意进行令人费解的组合变化。比如“十动然拒”是“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了TA”的缩略形式,用来形容“屌丝”被所追求的“女神”或“男神”拒绝后的自嘲心情。而“人艰不拆”则是出自林宥嘉的一首歌曲,表示“人生已经如此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如果不了解这些生造词语的具体出处和原始语境,就很难理解其中的实际含义。这样的网络语如果频繁出现在广播电视和广告等公共传播领域,确实容易产生语言误导,尤其是容易影响青少年对母语的认知和理解。
一定意义上来说,广播电视和广告节目作为汉语言的一个公共窗口,在维护汉语言的纯洁、促进汉语言规范使用等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限制和拒绝某些生编硬造的网络语,是应该受到公众支持的。而与此同时,由于网络语特有的某些幽默风趣和新鲜创意,我们也不能对其一概武断地加以否定和贬斥。记得几年前,网络语“给力”一词初次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并很快为公众所接受。而《人民日报》由此所体现的致力语言创新的态度,尤其受到读者的肯定,网友甚至把这一事件看成为网络语“转正”和“上户口”的一个具体标志。
一些受到公众认可、并随着时间优胜劣汰生存下来的网络语,比如“给力”“拍砖”“伊妹儿”等词,鲜活生动幽默风趣,应该给其生存空间,直至收入辞典,融入当代汉语言的词汇宝库。对于一些生造硬凑的网络语,比如上面提到的“十动然拒”“人艰不拆”之类,以及某些传递负能量的粗鄙低俗的网络语,比如“哇靠”“你妹”之类,则应逐渐矫正和淘汰,为公众营造一个纯净的语言空间。
网络语的出现和发展,是当代语言演变和进步的生动体现,应该允许它有一个约定俗成的演变空间。尽管表面上众声喧哗,而时间终究会大浪淘沙。任何时代的语言发展都是一个活跃的动态过程,而不会是静止的一潭死水。耐心分析,网络语的确有正邪之分,而其中的激浊扬清、扶正祛邪之道,则值得深入探讨。归根结底,网络语并不是洪水猛兽。我个人认为,宜疏,不宜堵。
节选自2014年12月5日《中国文化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语炫怪求奇,打破正常语法规范而生造词语,容易产生语言误导。
B.广播电视和广告节目等公共窗口要肩负规范语言的职责,限制和拒绝网络语。
C.像“十然动拒”“人艰不拆”等随意组合的生造网络语,应当逐渐予以矫正。
D.语言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要深入探讨网络语的发展规律,疏导要比堵截好。
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一分为二,辩证客观地分析了网络语的优缺点,从而指明了正确对待网络语的态度,逻辑性强。
B.文章用了“给力”登上《人民日报》的例子,有力地论证了网络语己被公众接受的观点。
C.第三段从正反面两方面举例,形象地表现了鲜活生动的网络语和粗鄙低俗的网络语的不同,观点鲜明。
D.文章从一些网络语产生的原因出发,分析了生编硬造的网络语带来的危害,就是说理,有时代气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语能否生存下来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生命力,如果那些充满活力的网络语言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约定俗成后我们就可以接受。
B.网络语的出现是当代语言演变和进步的生动体现,对待网络词语,我们应该持辩证的态度,像对待一般的新词语一样,不着急对它进行这样那样的规范,更不应该敌视。
C.网络语有正邪之分,“正”是指那些幽默风趣和新鲜生动,有创意的网络语,“邪”是指那些生编硬造甚至粗鄙低俗的网络语。
D.网络语更新快,所以具有鲜活生动的生命力,应给其生存空间,甚至收入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