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

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这也是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日暮风吹,叶落依枝。”(吴均《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1.下列对“木”这一意象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诗人们常将“木”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中。

B.“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C.古代诗人们在各种场合都会用“木”字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

D.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吴均“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中的“高木”和曹植“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中的“高树”所表现的意境相同。

B.“树”和“木”暗示的颜色性不同,“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景中,窸窣飘零的是透些微黄的叶子。

C.曹植《美女篇》中“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的落叶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的落叶不相同。

D.司空曙的“静夜四无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

3.根据原文内容,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木叶”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

B.“高树多悲风”是一个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

C.“寒风扫高木”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表现的是“落木千山”的空阔。

D.因为“木叶”是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所以它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

 

1.C 2.A 3.D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木’这一意象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C项,“在各种场合都会用”错误,根据原文“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可知古代诗人们不是在各种场合都会用“木”字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项,“意境相同”错误,根据原文“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可知吴均“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中的“高木”和曹植“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中的“高树”所表现的意境是不相同的。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然后对照选项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细致比对后判断正误即可。常见错误点和设题类型做到心中有数,表述不一致的未必就是错的,一定要深入细致分析比较,灵活理解变通思考。总之,需要静下心来耐心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 D项,强加因果,根据原文“‘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可知“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与“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是并列复句,两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提示,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古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课归时”,表现了对放学之后那欢快、嬉闹之声的深深怀恋。今天,我们周围的声音多得让人应接不暇,可是,哪一种才是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呢?是校园的课钟,还是窗外的风雨?是新岁的爆竹,还是梦中的旋律?或者是……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除诗歌以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个字)

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消息,食药监总局组织抽检辣条,抽检结果显示部分产品存在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防腐剂、色素以及菌落总数超标等问题。

辣条也称为大面筋、素牛筋等,是一种常见的即食方便食品,属于调味面制食品的一种。此类产品以小麦粉或其他谷物粉类为主要原料,添加食盐、食品添加剂、香辛料及其它适量的辅料,经配料、挤压、蒸煮、成型、调味、包装等工艺制成,这种工艺在早餐谷物食品、面条等食品加工中广泛应用。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班主任在班会课上的讲话,以下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

A.男生寝室昨晚熄灯后聊天,希望你们既往不咎,改正错误。

B.本周艺术节大家群策群力取得年级第一好成绩,可喜可贺。

C.小刘同学尽管早晨迟到,但原因是他帮助邻居,值得见谅。

D.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有问题尽管提出,我定会鼎力相助。

 

查看答案

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周毕业多年后邂逅当年同窗好友,感慨地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B.吴先生面对争强好胜、惹是生非的小孙子,谆谆教诲道:“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C.郑老师深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之道,因此教学中十分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D.王助理的方案被领导否定,心情郁闷,同事安慰说:“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中国几千年来男耕女织的传统生产方式中,不仅女红与技艺紧密相连,也反应着当时社会的日常生活。在现代社会,女红织绣技艺已纳入艺术与审美的范畴,具有手工技艺的造物之美,其审美品格与文人士大夫的文房器物        。在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展出的“民艺中国——女红系列展”上,荷包、围涎、喜帐、背扇        ,琳琅满目。其间具有东方神韵的“春光长寿”“蝶恋花”“凤穿牡丹”“鱼戏莲”等传统图案        ,(        ),德行忠孝、神话故事的纹样更诉说着深层的文化寓意。进入这一具有东方造物精神的手工艺世界,仿佛望见绣娘们专心致志、充溢人间情爱的劳作,在机械生产艺术复制品        的当下颇有启示意义。

1.依次填入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不期而遇    不一而足    栩栩如生    蔚然成风

B.殊途同归    铺天盖地    美轮美奂    大行其道

C.不期而遇    铺天盖地    美轮美奂    蔚然成风

D.殊途同归    不一而足    栩栩如生    大行其道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仅女红与技艺紧密相连,也反映着当时社会的日常生活。

B.女红不仅与技艺紧密相连,也反应着当时社会的日常生活。

C.在女红与技艺紧密相连的同时,也反映着社会的日常生活。

D.女红不仅与技艺紧密相连,也反映着当时社会的日常生活。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女红织绣寄托着人们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望

B.人们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望被寄托在传统图案上

C.这些图案寄托着人们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望

D.这些祈福、纳祥的纹样还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