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当前,越来越多的外卖服务出现在我们身边,消费者通过...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当前,越来越多的外卖服务出现在我们身边,消费者通过电话或网络订餐可以迅速满足需求。“叫外卖”已经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有人认为这体现了“互联网+”的生活理念;有人说外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也有人认为过度依赖外卖,降低了人们的劳动意愿;还有人说外卖带来了交通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范文: 学会适应      生活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时间成了我们获得知识、财富的基础。于是,越来越多的外卖服务出现在我们身边。面对这样的现象,我们应学会适应,让它们更好地服务于生活。 常言道:“花盆里长不出青松,鸟笼里飞不出雄鹰,院子里跑不出骏马,温室里练不出英雄。”世界万物只有在适宜各自的最佳生存环境下发展,竞争力才能更强。人生在世,不可能要求环境来适应个体,而是人去适应环境。所以:面对人生,应审时度势,学会适应。 植物学家考察阿尔卑斯山脉的植被后,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最近100年来,许多山底牧场上开放的花已经开到了海拔2000米的雪带上,而原先雪带上的植物则超过了雪带向更高出攀登。原来,山地气温逐渐升高,这些适宜在低气温下生长的植物为了寻找适宜的温度,不得不向更高的山上“攀登”。植物学家还发现,它们的生命力要比以前强盛得多。可见,适应环境足以挽救一个生命。 植物的“生存哲学”启示我们:如果别人不喜欢自己,是因为自己还不够让人喜欢;如果顾客不愿意购买我们的产品,是因为我们还没有生产出足以令顾客满意的产品;如果无法说服他人,是因为自己还不具备足够的说服力;如果我们还无法成功,是因为自己暂时没有找到成功的办法。要想事情改变,要先改变自己,只有改变自己,才可以最终改变自己的世界。 巴尔扎克曾经债台高筑,安徒生少年时饱受世间冷暖,林肯也曾在生活的最底层摸爬滚打。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真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由此看来,面对艰难的环境,是沉迷于痛苦失意的阴影中还是从悲伤痛苦的泥潭中爬出来,关键在于保持怎样的心态:不会适应,终身遗憾;学会适应,柳暗花明。 《古兰经》上的那个经典故事,足以让你我回味——世上本无什么移山之术,唯一能够移动山的方法就是:山不过来,我就过去。世上有很多像“大山”一样的事,我们只有学会适应,才能使自己变得强一些。 所以我们应学会适应,让外卖更好地服务于生活!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为材料作文。 审题: 所给材料探讨的是如何看待外卖服务这一问题。材料中列出了几种观点,一是外卖服务可以迅速满足需求,二是外卖服务体现了“互联网+”的生活理念,三是外卖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四是外卖服务降低了人们的劳动意愿,五是外卖带来了交通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题干要求考生谈出自己的看法,考生可以从材料所给的观点中选择一种作为自己的观点,立意成文,也可以综合两种或一种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还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总之,考生只要围绕“外卖服务”谈出自己的看法,都是符合要求的。行文时可从材料分析入手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论证,论证时可以结合现实进行分析,如外卖行业在当今人们生活中所占的地位;饿了么黑作坊事件;一些外卖小哥为了抢单、抢时间违反交通规则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例,让文章有现实意义和针对性。 参考立意: 1.外卖服务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它的存在利大于弊; 2.依赖外卖会降低人们的劳动意愿,叫外卖应有度; 3.外卖服务带来交通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应当加以规范; 4.对新生事物,要学会适应,学会宽容; 素材: 1.外卖,给人们方便的同时正在悄然毁灭我们的生活。无论是学生、白领、还是退休老人,外卖都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简单。想吃什么,打开手机下个订单,外卖小哥就会将美食很快送到我们手上。可那些看上去色泽诱人、香气扑鼻的美食,并不是像他们表面一样光鲜。继315晚会曝出外卖脏乱差的真实后厨环境后,随之暴露出的种种安全问题也发人深省,令消费者震惊。那么,外卖送餐存在哪些健康问题?1、餐馆不做菜,日销上百单。2、用脚踩出来的麻辣烫肉丸。3、循环使用老油、回收剩菜。4、送餐箱不进行专业消毒。5、一次性餐盒危害大。 生活和健康都是自己的。所以,从现在开始,无论多忙,按时吃饭,准时睡觉,多吃蔬菜,少吃快速食品。对自己和地球家园好一点,自己动手多做几顿饭,并不像想象得那么麻烦。 2.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都多多少少的订过外卖,或者在外卖平台上团过东西。很显然,这些外卖平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对于快节奏生活的大中城市来说,解决了很大的问题。不过我本人并没有订过外卖,仅仅团过东西。也确实比直接去店铺买要便宜很多。 但是我们这些外卖配送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见到外卖配送人员闯红灯、逆行、加塞超车,甚至为了超汽车,直接从汽车的对向车道赶超,出现交通盲区,让对象的人胆战心惊。 随着电动车的拥有量不断加大,各个保险公司,也针对电动车推出了各种保险政策,在这些电动车保险之外,针对外卖配送的电动车也推出了额外的保险险种,当然,外卖保险的保费也相对较高。 但是却依旧弥补不了本期事件中的损失,在本期的视频中,外卖配送员电车车主已经出现痉挛的现象,试问这需要多大的冲击力才能造成如此大的后果。由于市场化竞争的原因,各个配送员为了抢单配送及时,基本上都是在超速高速中度过。 现实生活中,也经常见到配送人员高速行驶的同时,耳朵里边还带着耳机,时刻听着客户端的订单的提醒声音或者听着音乐。外卖配送行业的这种乱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正常的交通安全,也希望相关的企业,能够对员工进行下约束。 3.如今的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来不及做饭就点外卖吃。外卖是一种新鲜事物,它的兴起与互联网的普及是息息相关的。没有互联网的普及就没有外卖,外卖方便了上班族,也方便了残疾人,可以说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首先,外卖对很多人来说肯定是更方便的。例如,外卖就极大的方便了很多单身男女的生活饮食。刚来城市打拼的单身男女们,租住条件肯定相对简单的,有的租房可能连厨房都没有,就算勉强有厨房,对于单身来说,一个人自己做饭不仅成本高而且还没多大兴致,倒不如叫外卖来的简单方便。 其次,外卖的兴起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也能促进餐饮业发展。大家普遍喜欢叫外卖之后,很多外卖平台也应运而生,比如美团,大众,百度外卖,饿了么等等,这些外卖平台的运作,自然需要大批送外卖的人员,所以外卖的兴起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另外外卖辐射的范围更广,人群更多,如果餐馆的外卖生意也特别好,那自然而然会扩大餐馆的经营范围,带动餐饮业的发展。 最后,外卖也是生活的调剂品。有些平时天天在家做饭,茶米油盐酱醋茶的,时间长了,也是很累人的。偶尔放松放松,叫个外卖或者出去下个馆子,也能让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4.尽管目前研究表明外卖餐盒对身体的危害不大,但你想过环境的感受吗?外卖餐盒造成的环境污染是不容忽视的。 首先是视觉上的污染,在办公大楼、景点及街道上随处可见外卖餐盒,尤其在办公大楼,饭前的垃圾桶空空如也,饭后即将喷涌而出,全外卖餐盒会污染土壤及水体,释放有毒有害物质,危害动植物健康,最终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部都是外卖餐盒惹的祸! 一根长达12cm的吸管在太平洋丽龟的鼻孔中发现,几乎和丽龟融为一体,拿出来时鲜血直流,难以想象它是经历了多大的痛苦! 行文结构: 第一部分:联系材料中越来越多的外卖服务出现在我们身边,面对这样的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我们应学会适应,让它们更好地服务于生活; 第二部分:从“面对人生,应审时度势,学会适应”“适应环境足以挽救一个生命”“要想事情改变,要先改变自己,只有改变自己,才可以最终改变自己的世界”“不会适应,终身遗憾;学会适应,柳暗花明”等方面进行论证; 第三部分:再次扣题——我们应学会适应,让外卖更好地服务于生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边城》中的翠翠心事满怀却“总不作声”,爷爷也常常不明说自己的想法,这是边城人的含蓄。含蓄是思想、感情不轻易流露,是一种表达方式,也是一种心理特征,还是一种民族文化传统。你的生活中有没有与含蓄有关的故事?请以“含蓄”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书房是中国传统社会最重要的生活空间之一。早在汉代,文学家张衡就称赞自己的书房可“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同的书房代表了不同的生活美学。

一些文人墨客或因(A)屡试不第(屡试不爽),或因遭受打压,不得不寄情于山水诗酒之间,形成了中式生活美学中的“名士”一族。名士们的书房中最知名的当属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这间因《陋室铭》闻名于世的书房,见证了刘禹锡等名士的生活美学。刘禹锡官运不达,“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陋室”便成了他的精神家园。

既是“陋室”,当然不求气派奢华,不求满壁藏书,不必有“丝竹”这种奢(甲)品,更不能堆满案牍公文,但要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自然朴实,要有“鸿儒”雅集,从而满足名士们清新淡雅的精神需要。这种因各种“陋室”而孕育出的名士之美,从“竹林七贤”到刘禹锡,再到郑板桥,一直延续至今。

两宋以降,中国海外贸易渐盛,至明清两朝,器物之美到达顶峰。各类文房雅物、金石碑版,成为文人士大夫的最爱,“书斋”应运而生。

与简朴的“陋室”不同,书斋一定要繁复讲究。明清之际,文震亨的《长物志》、高濂的《遵生八笺》专论书斋陈设。文震亨认为,书桌应“设于室中左偏东向,不可迫近窗槛,以逼风月”,高濂更要求书斋备有“卧榻”,供读书劳累后“偃卧趺坐”。文房四宝自不必说,文人还要求书斋必备植物,有大水缸养鱼,还须弹琴奏乐,甚至常备金樽檀板,演唱当时最为流行的昆腔。有条件的,还陈列些金石碑版、名家字画等艺术品,常邀朋友鉴赏分享。书斋里的家具一定是紫檀或黄花梨木料,瓷器必定是哥窑,一切都有讲究。

“陋室”与“书斋”最大的差异是审美情趣不同。要说藏书,规模都不算宏大,收藏多为经史子集的常备书或是少量私刻、坊刻的善本。由于印刷技术有限,古代中国私人书房不可能都有巨量藏书。

真正称得上“(B)汗牛充栋(汗牛塞屋)”的书房,是明清时期兴于江南的藏书楼。最著名的当属宁波范氏的天一阁,其主楼是一栋“面阔六间的两层硬山顶”楼阁,并且“凿一池于楼下”,“曲岸弯环,水漾涟(乙)(yī)     ,堂之影、亭之影、山之影、树之影,皆沉浮波中”,华美的园林与数以万计的藏书交相辉映,可谓中式生活美学的典范。

清代江南藏书楼数不胜数,除宁波天一阁外,还有嘉兴项氏的天籁阁、朱彝尊的抱曝亭以及晚清陆心源创办的皕宋楼等。乾隆帝曾称江南藏书楼之多令他“指不胜屈”。这也是当时江南经济繁盛的重要见证。

前述皆为民间书房,宫廷书房则被后世统称为“上书房”。乾隆帝有个书房叫“三希堂”,名称源于“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这句话。现在看到的很多古代字画珍品如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以及数千册珍贵的宋版书皆为三希堂所藏。这使得三希堂成为一座(C)名副其实(实至名归)的皇家博物馆与图书馆,乾隆帝还将其作为谈论国事的场所。三希堂反映了封建时代文化、政治的统一,是中式生活美学中崇高之美的典范。

(取材于韩晗《书房与中式生活美学》)

1.给文中甲处的加点字注上拼音,根据乙处的拼音写出汉字。

(甲)_________         (乙)_________

2.文中A、B、C三处画线的词语可以用其后括号内的词语替换的一处是____

3.下列对不同书房的描述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

A.陋室——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B.书斋——弹琴阅古画,煮茗仍有期

C.藏书楼——架集书万卷,柜藏帖千函

D.上书房——夜月琴声书韵,春风鸟语花香

4.假设你理想中的书房需要挂对联,你会从下面对联中选择哪一副?请根据文章内容,并结合生活经验或阅读积累说明选择的理由。

①心触清机亲翰墨    目游润景足精神

②为学深知书有味    观心澄觉室生光

③一室图书自清洁    百家文墨足风流

④竹荫遮几琴书润    花气熏窗笔砚香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读书可以明理、完善自我、认识世界、传承文明,正因为有了这几条才要读书,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要读什么书。在我看来,读书还需着重于读经典。人类千辛万苦留下的这些宝贝,是无穷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得以在此星球上延续的定海神针。如果经典被遗忘,那人类必将毁灭

我们说,人类文明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经典构成的,世界各民族精神文化的基石都是他们的经典。比如希腊文明,如果离开希腊神话、希腊悲剧和希腊哲学是无法想象的。而中华文化精神,离开“四书”“五经”、《老子》《庄子》等就无从谈起。经典是人类对世界及自己理解的集中体现,既是文明的基石也是文明的坐标。我们对自己所处时代文明的种种认同、批判,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经典这个坐标;而我们对自己的认识不能没有这个坐标,经典帮助我们理解我们是谁和我们所达到的位置。

阅读经典是人类成长的基本方式。孔子教学只教“六经”,爱因斯坦说他经常会拿出康德的著作来读。我们每次阅读,经典都会展现出新的深度与广度。经典是意义的源泉,思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经典博大精深,无法(A)一览无余(一目了然),随着在阅读中不断理解经典新的意义,我们的领悟力以及问题意识也得到提高。

阅读对经典的评论无法取代对经典本身的阅读,关于经典的二手著作永远只有次要意义,并不是所有对经典的解释都是合理的,但不合理的解释毫不影响经典的地位。经典本身是泉眼,我们的种种解释是从泉眼中产生的泉水。所以说读经典应该读经典本身。

另外,不要带着某个具体目的去读经典,读经典本身就是目的。不能把经典作为从外部加以征服的客体来对待,而应该把阅读经典作为丰富我们思想、经验的必然途径,作为我们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来对待,让它最终融入我们的生活和生命本身。阅读经典是一种生活方式,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甲)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什么他认为读书的最高境界是让我们感到快乐?因为读书本身就是目的。读书不仅是为了求道,更是为了在得道的过程中生命得以完善、丰富、提高,这种快乐是(B)不可言喻(不可名状)的。我认为一个人大彻大悟的时候就是读完一本经典的时候

阅读经典的关键不在于阅读本身,而在于让人提升精神、陶冶性情、丰盈情感。这就像观菊、喝茶。观菊时,不能只把菊花看作是能治病的植物,或是摆在房中显示品位的装饰;而应在观菊的过程中获得审美的愉悦以及做人的激励。同样,喝茶时,不仅讲究茶器、茶叶与气氛,更应懂得喝茶的最高境界不在茶而在茶之外;应通过喝茶获得精神上的轻松与通透。

经典之所以能够融入我们的生命,构成内在的骨(乙)(     ,是因为真正的经典不论内容如何,总是和宇宙、人生有关,构成我们安身立命的依靠。我们对任何经典表达的思想不一定都要双手赞成;相反,即便对经典有最高敬畏感的人也会有不喜欢的经典。我们可以不喜欢经典作家,但我们必须要读经典。即使是我们不喜欢的经典,那也是我们经验的一部分,是与我们(C)息息相关(一脉相通)的,所以我们才那么急切地要去反驳。

(取材于张汝伦《读书与人生》)

(1)给文中甲处的加点字注上拼音,根据乙处的拼音写出汉字。

(2)文中A、B、C三处画线的词语不可以用其后括号内的词语替换的一处是

(3)作者用观菊和喝茶两个事例要证明的观点,正确的一项是

A.不要只阅读关于经典的二手著作,还要阅读经典本身。

B.阅读经典是为了让读者获得精神愉悦和思想上的提升。

C.只有注重经典作品的外在形式,才能获得其内在意义。

D.阅读经典如同观菊和喝茶,需要具有一定的鉴赏水平。

(4)下面是文章中提到的两个观点,你是否认同?请任选其一表明你的态度,并结合阅读积累或生活经验说明理由。

观点一:如果经典被遗忘,那人类必将毁灭。

观点二:一个人大彻大悟的时候就是读完一本经典的时候。

 

查看答案

阅读《边城》选文及相关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来人把话说完后,就问祖父的意见怎么样。老船夫笑着把头点着说:“大老想走车路,这个很好。可是我得问问翠翠,看她自己主张怎么样。”来人走后,祖父在船头叫翠翠下河边来说话。

翠翠拿了一簸箕豌豆下到溪边,上了船,娇娇的问他的祖父:“爷爷,你有什么事?”祖父笑着不说什么,只偏着个白发盈颠的头看着翠翠,看了许久。翠翠坐到船头,低下头去剥豌豆,耳中听着远处竹篁里的黄鸟叫。翠翠想:“日子长咧,爷爷话也长了。”翠翠心轻轻的跳着。

过了一会祖父说:“翠翠,翠翠,先前来的那个伯伯来作什么,你知道不知道?”

翠翠说:“我不知道。”说后脸同颈脖全红了。

祖父看看那种情景,明白翠翠的心事了,便把眼睛向远处望去,在空雾里望见了十六年前翠翠的母亲,老船夫心中异常柔和了。轻轻的自言自语说:“每一只船总要有个码头,每一只雀儿得有个巢。”他同时想起那个可怜的母亲过去的事情,心中有了一点隐痛,却勉强笑着。

祖父说:“翠翠,船总顺顺家里请人来作媒,想讨你作媳妇,问我愿不愿。我呢,人老了,再过三年两载会过去的,我没有不愿意的事情。这是你自己的事,你自己想想,自己来说。愿意,就成了;不愿意,也好。”

翠翠不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装作从容,怯怯的望着老祖父。又不便问什么,当然也不好回答。

祖父又说:“大老是个有出息的人,为人又正直,又慷慨,你嫁了他,算是命好!”

翠翠明白了,人来做媒的是大老!不曾把头抬起,心忡忡的跳着,脸烧得厉害,①仍然剥她的豌豆,且随手把空豆荚抛到水中去,望着它们在流水中从从容容的流去,自己也俨然从容了许多。

见翠翠总不作声,祖父于是笑了,且说:“翠翠,想几天不碍事。洛阳桥不是一个晚上造得好的,要日子咧。……”

翠翠不作声,心中只想哭,可是也无理由可哭。祖父再说下去,便引到死去了的母亲来了。老人说了一阵,沉默了。翠翠悄悄把头撂过一些,祖父眼中业已酿了一汪眼泪。翠翠又惊又怕,怯生生的说:“爷爷,你怎么的?”祖父不作声,用大手掌擦着眼睛,小孩子似的咕咕笑着,跳上岸跑回家中去了。

翠翠心中乱乱的,②想赶去却不赶去

(取材于《边城》第十一章)

翠翠向竹林里跑去(注),老船夫半天还不下船,这件事从傩送二老看来,前途显然有点不利。虽老船夫言词之间,无一句话不在说明“这事有边”,但那畏畏缩缩的说明,极不得体,二老想起他的哥哥,便把这件事曲解了。他有一点愤愤不平,有一点儿气恼。回到家里第三天,中寨有人来探口风,想明白二老是不是还有意接受那座新碾坊,顺顺就转问二老自己意见怎么样。

二老说:“爸爸,你以为这事为你,家中多座碾坊多个人,你可以快活,你就答应了。若果为的是我,我要好好去想一下,过些日子再说它吧。我还不知道我应当得座碾坊,还是应当得一只渡船:我命里或只许我撑个渡船!”

探口风的人把话记住,回中寨去报命,到碧溪岨过渡时,见到了老船夫,想起二老说的话,不由得不眯眯的笑着。老船夫问明白了他是中寨人,就又问他上城作什么事。

那心中有分寸的中寨人说:

“什么事也不作,只是过河街船总顺顺家里坐了一会儿。”

“无事不登三宝殿,坐了一定就有话说!”

“话倒说了几句。”

“说了些什么话?”那人不再说了。老船夫却问道:“听说你们中寨人想把河边一座碾坊连同家中闺女送给河街上顺顺,这事情有不有了点眉目?”

那中寨人笑了,“事情成了。我问过顺顺,顺顺很愿意同中寨人结亲家,又问过那小伙子……”

“小伙子意思怎么样?”

“他说:我眼前有座碾坊,有条渡船,我本想要渡船,现在就决定要碾坊吧。③渡船是活动的,不如碾坊固定。这小子会打算盘呢。”

中寨人是个米场经纪人,话说得极有斤两,他明知道“渡船”指的是什么,但他可并不说穿。他看到老船夫口唇蠕动,想要说话,中寨人便又抢着说道:

“一切皆是命,半点不由人。可怜顺顺家那个大老,相貌一表堂堂,会淹死在水里!”

老船夫被这句话在心上戳了一下,把想问的话咽住了。中寨人上岸走去后,老船夫闷闷的立在船头,痴了许久。又把二老日前过渡时落 神气温习一番,心中大不快乐。

……

老船夫到河街顺顺家里,见到顺顺正同三个人打纸牌,不便谈话,就站在身后看了一阵牌。牌既不散场,老船夫又不想即走,④顺顺似乎并不明白他等着有何话说,却只注意手中的牌。后来老船夫的神气倒为另外一个人看出了,就问他是不是有什么事情。老船夫方忸忸怩怩照老方子搓着他那两只大手,说别的事没有,只想同船总说两句话。

那船总方明白在身后看牌半天的理由,回头对老船夫笑将起来。

“怎不早说?”

“没有什么,只是三五句话,我不便扫兴,不敢说出。”船总把牌向桌上一撒,笑着向后房走去了,老船夫跟在身后。

“什么事?”船总问着,神气似乎先就明白了他来此要说的话,显得略微有点儿怜悯的样子。

“我听一个中寨人说,你预备同中寨团总打亲家,是不是真事?”

船总见老船夫的眼睛盯着他的脸,想得一个满意的回答,就说:“有这事情。”那么答应,意思却是:“有了你怎么样?”

老船夫说:“真的吗?”

那一个又很自然的说:“真的。”意思却依旧包含了“真的又怎么样?”

老船夫装得很从容的问:“二老呢?”

船总说:“二老坐船下桃源好些日子了!”

二老下桃源的事,原来还同他爸爸吵了一阵才走的。船总性情虽异常豪爽,可不愿意间接把第一个儿子弄死的女孩子,又来作第二个儿子的媳妇,这是很明白的事情。若照当地风气,这些事认为只是小孩子的事,大人管不着,二老当真欢喜翠翠,翠翠又爱二老,他也并不反对这种爱怨纠缠的婚姻。但不知怎么的,老船夫对于这件事的关心,使二老父子对于老船夫反而有了一点误会。船总想起家庭间的近事,以为全与这老而好事的船夫有关。虽不见诸形色,心中却有个疙瘩。

船总不让老船夫再开口了,就语气略粗的说道:

“伯伯,算了吧,我们的口只应当喝酒了,莫再只想替儿女唱歌!你的意思我全明白,你是好意。可是我也求你明白我的意思,我以为我们只应当谈点自己分上的事情,不适宜于想那些年青人的门路了。”

老船夫被一个闷拳打倒后,还想说两句话,但船总却不让他再有说话机会,把他拉出到牌桌边去。

(取材于《边城》第十九章)

(注)二老从川东押物回茶峒需要坐渡船,翠翠因为害羞,不好意思给二老摆渡而躲进了竹林。

相关资料:

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的原因较为复杂,经常被提及的有命运、性格、社会等三个方面,据此悲剧可以分为命运悲剧、性格悲剧和社会悲剧。

命运悲剧体现了人在命运面前的渺小,人的一生已在冥冥中注定,人很难改变要发生的事情,包括要经历的灾难;同时,也展示出人试图对抗命运的坚定意志和英雄主义气概,体现了人类生命的崇高性。早在古希腊时期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中,命运悲剧就被阐释到了极致:俄狄浦斯一次次的反抗、逃避自己的命运,却一步步地落入了命运的陷阱。

性格悲剧的起因是人物性格的弱点,性格的弱点会使行为方式存在缺憾,并最终导致悲剧。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是这类悲剧的典型代表:哈姆莱特的性格优柔寡断,对杀死仇人这一理所当然的举动却表现出了常人难以理解的迟疑,这在无形中增加了戏剧的曲折性,使悲剧意味表现得更为充分。

社会悲剧是指由于社会的原因而造成的悲剧。马克思、恩格斯反对将造成悲剧的原因仅仅归于主人公自身的过失或性格缺陷等主观方面,或不可知的神灵命运,认为要结合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来分析悲剧原因。中外名著中表现社会悲剧的作品很多,如老舍的《骆驼祥子》。骆驼祥子本来是个具有优良品质的劳动者,他纯朴善良,热爱劳动,一心想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但黑暗的社会现实使他一次次地失望和一步步地堕落。作品展示了淳朴而美好的人性在那个污浊的社会里逐渐被毁灭的过程,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味。

当然,有很多悲剧并不是由一种原因导致的,而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也使得悲剧的内涵更加丰富。

1.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老船夫希望翠翠有一个幸福的归宿,因此尽管自己觉得大老不错,但还是认为翠翠的婚事应该由她自己做主,不应该由长辈包办。

B.坐渡船的中寨人不想伤害善良的老船夫,因此说话吞吞吐吐甚至沉默不语;最后在老船夫的追问下才说出了顺顺与中寨团总结成亲家的事实。

C.中寨的团总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二老,陪嫁是一座碾坊;顺顺嫌贫爱富,因此不同意二老和翠翠的婚事,这说明顺顺是个贪财而寡情的人。

D.因为对大老的死亡心怀愧疚,也因为在婚事上和父亲有分歧,还因为对老船夫心生不满,二老坐船下了桃源,留下翠翠默默等待。

2.下列对选文中四处画线语句的理解和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A.第①句:翠翠听说是大老来提亲,感到既甜蜜又羞涩,因此借剥豌豆、抛豆荚、望豆荚来掩饰自己的内心。

B.第②句:翠翠想问明白母亲的事情,因此“想赶去”;但又怕爷爷想起以前的事情而伤心,因此“却不赶去”。

C.第③句:二老觉得翠翠的心思难捉摸,因此说“渡船是活动的”;而中寨的姑娘态度明确,因此说“碾坊固定”。

D.第④句:“似乎”二字表明顺顺可能已知道老船夫的来意,但对老人有点不满,因此装作不知道老人等自己说话。

3.“相关资料”认为很多悲剧“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请结合选文或《边城》中的其他内容,根据“相关材料”从两个方面分析翠翠的故事带有悲剧色彩的原因。

4.“选文二”的相关情节,在某版本的《边城》电影剧本中被改编为如下对话:

顺顺早估出了老船夫的意思,带着点怜悯的神色,问道:“有什么事?”

“我听一个过渡的中寨人说:你预备同中寨团总打亲家,是不是真有其事?”说罢,死死地盯着顺顺的脸。

顺顺的心里起了疙瘩,有意地说:“有这事情。”

“是真的吗?”

“真的!”顺顺眉头打结,斩钉截铁地答道。

老船夫装得很从容地问:“二老呢?”

“二老坐船下辰州出府去了……说是要自己赚一份家业。年青人这样好,辛亥那年,我在那年纪已在陆军四十九标做什长了。”

可是,二老他的意思……”老船夫打断话头还想问下去

顺顺沉下了脸,语声略粗地说道:“伯伯,那事算了吧,我们的口只应当喝点酒了,莫再只想帮儿女唱歌!”

小说中只写了一次老船夫关于二老的问话,该剧本中又增加了一次(即画线的句子),你认为这个改动好不好?请根据语境,从表现老船夫或顺顺心理的角度说明你的理由。

 

查看答案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句富有诗意的话,使人们意识到乡愁是一种乡土记忆,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正像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所写“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__________,依依墟里烟”,这样的景象常常触发人们对乡村温馨生活的向往。而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所写“__________ ,响穷彭蠡之滨;__________,声断衡阳之浦”,这样的景象又每每唤起游子对故乡的思念。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