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一茬花生地 宫佳 路边的青草还顶着露珠的时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一茬花生地

宫佳

路边的青草还顶着露珠的时候,老李头已开着手扶拖拉机“突突突”地进了地头。

抬头向山坳里瞅,好多土地撂了荒,年轻人都进了城抓钱去了,地里也就种得马马虎虎,看着人家地里长了萬草,他的心就生生地疼。

这是块好地呀,肥者呢!不长庄稼,长草,这不是羞煞先人吗?

庄稼人不好好侍弄地,还叫个庄稼人吗?可他只能在心里嘀咕,不能管别人,只能管好自己。

可是能管好自己,却管不了自己的儿子。

今年,他看到有那么多地荒着,就和老伴捡着种,刚下过一-场雨,得赶着春播呢,人老,心气却不老,起早贪黑地干。

城里的儿子放小长假要出去旅游,他-听就气不打一处来,这都什么节骨眼了,还有那闲心思出去玩?赶紧回家帮我种花生。儿子那头笑了,爹,你今年怎么还种地?不是找罪受吗?村里不是正要搬迁吗?补偿款快下来了,好好享受生活,我正想给你定去三亚的机票……儿子没说完,老李头就把电话撂了。钱!钱!钱!现在的年轻人张嘴闭嘴就是钱,村里的年轻人进城抓钱抓红了眼,家门一关,蜘蛛网锁门,农民要都不种地,吃啥?

手扶拖拉机真不含糊,不一会就把跟在后面施肥的老伴甩在了后面。犁出来的黑土湿湿的,泛着清新的泥土香味。老李头犁过-趟,又到对面地头再犁一趟,才歇了手。老伴正弓着身子往犁沟里撒化肥,他回头瞅了一眼犁沟,化肥撒得均匀适度,白色的颗粒衬在黑土里,很是养眼,不禁向老伴投去暖暖的一瞥。肥料使足了,花生才能长呀!人不亏地,地就不亏花生,秋天拔出花生蔓,白花花的花生个个实成,那才叫一个舒心呢!

老李头从老伴手里接过竹篮子,脚下生风,五个手指头不断地活动着,化肥就从指缝间源源不断地流入土地。

日上三竿,地已犁了一半,老李头招呼老伴歇息。自己点了烟,歪在手扶拖拉机上。

很多年前,在这块地里,老伴在前面扛着木犁,他在后面按着犁把,哼哧哼哧地犁地,那时候,地里的庄稼是全家的指望,一家人的吃喝指望它,孩子念书指望……

指望它的地方多了去了,在地里创食,再苦再累心里也是甜的。后来,花了1800块买了手扶拖拉机,干活轻便多了...他摸索着手扶拖拉机叹了口气。

你真是个老倔头!老伴数落道,邻居们都搬迁走了,你非得种上最后一茬花生,才肯拿补偿款,真是受累的命呀!

以后想受累也受不着喽!我问了,这手扶拖拉机才卖500块钱,哪都没坏,要不是拆迁,给多少钱也不卖呀!

可你不卖,总不能把这铁家伙开进楼房里吧?

种地是庄稼人的本分,不种地,还能干啥?这手扶拖拉机离了土地,就是废铁喽!

你就是老古董!城里多好呀?

有家家悦超市,要啥有啥,就是不买,看看逛逛也舒心。听说,我这么大岁数的老太太傍晚都在跳广场舞,热闹呢!

老李头吧嗒吧嗒抽着早烟,我就怕你是几天的新鲜劲过,还是想这黑土地,到时,想回也回不来喽!

老伴抬头瞅着修好的柏油马路,这边已起了高楼,已有了城里的新气象,那边还是一排排平房,他们的房子就在这些平房之中,过了今年,这些平房都会推倒了.....

老李头把烟袋锅子朝鞋底磕了磕,走喽!他拍拍手扶拖拉机,老铁伙计,接着干!

老李头把地犁了一遍,就开始用镢头捣坑,老伴在后面一个坑一个坑地种花生,一个坑里种三四个花生种。

老两口正干着,老李头,我们正找你呢,就猜到你在这块地里。

老李头眯了眼,怎么啦?住楼房住腻啦?想到地头抻抻老骨头啦?

嘿嘿!你还别说,种惯了庄稼,-到了节气,浑身不得劲,就回老房子看看。几个老人手里拿着镢头,加入了种花生的行列。老李头回头看这几个人,恍惚回到了生产队的光景——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我们几个在楼房里呆不住,在城里找了一份保安的活,后天就上岗了,哈哈。

好呀!赶明年,我也找这样的工作,不当社会的累赘!大家加把动干,干完这块地,把下面的荒地也种了,秋收打花生油,人人有份!

自家打的花生油就是比超市买的香!哈哈!

最后一茬花生地载满了欢笑声……

(节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8年3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环境描写要言不烦,恰到好处,如“青草还项着露珠”只几个字,不仅点明了时间,突出了老李头的勤劳,也烘托了人物美好的心境。

B.作者熟悉农村生活,观察细致,无论是人物语言还是人物形象,都呈现出浓浓的乡村气息。

C.小说运用插叙手法,设置“很多年前”这一段内容,写出了土地对人们生存和生活的巨大作用,突出了土地在老李头等老人心目中的地位。

D.小说中画横线的细节描写表现了“老伴”复杂的心情:既有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又有一丝留恋和不舍,还有对老李头所说情形的忧虑。

2.老李头这个农民形象生动丰满,请分析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刻画这一形象的?

3.小说以乡村城镇化改革为背景,表现了人们复杂的思想,请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1.A 2.直接描写(正面描写):①心理描写,如“看着人家地里长了蒿草,他的心就生生地疼”“不长庄稼,长草,这不是羞煞先人吗”表现了老李头看到土地撂荒后的痛惜之情。②语言描写,如“种地是庄稼人的本分,不种地,还能干啥”表现了老李头对土地深深地依恋。③动作描写,如老李头撒化肥的动作的描写,就突出了他对农活的娴熟。 间接描写(侧面描写/衬托):儿子劝老李头放弃农活和老伴的数落等,衬托了老李头对农事、农村的深深依恋。 3.①通过老李头这一形象的刻画,揭示了城镇化到来之际,传统农民对土地、对农业的深厚感情和深深的依恋,也表达了对城镇化导致农民失去土地的惋惜。②通过老伴和群体农民形象的刻画,表现了城镇化到来之际,农民对新生活的向往。③农民一起种花生情节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互帮互助、团结协作传统美德的肯定。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A项,“也烘托了人物美好的心境”说法错误。此处只是点明了时间,突出了老李头的勤劳。 故选A。 2.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能力,概括和分析人物形象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从人物描写方法,如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入手。二是从侧面描写入手。侧面描写简要的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表现主人公的形象特点。三是从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入手,有些作品除了中心人物外,还有其他人物,分析时我们既要抓住中心人物,又要分析与其它相关的其他人物。四是从典型事例入手,典型事例往往能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本题,由“看着人家地里长了蒿草,他的心就生生地疼”“不长庄稼,长草,这不是羞煞先人吗”可以看出,此处是心理描写,能够表现出老李头的痛惜之情;由“种地是庄稼人的本分,不种地,还能干啥”是语言描写,表现出老李头依恋土地;老李头撒化肥属于动作描写,说明老李头熟练农活。老李头和儿子、老伴儿的对话属于侧面描写,也表现出老李头舍不得土地。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最后从不同的角度整理归纳这些内容。 本题要求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首先从小说中的人物角度通过塑造老李头这一形象,揭示农民对土地的感情深厚以及失去土地后的痛心;通过塑造其他农民的形象,体现出部分农民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其次,可以从情节的角度文中描写农民种花生的画面,体现出农民的团结互助的精神,也从其他角度分析,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总是能改变特定人群想要的东西,并且会让某一事物在不同地方的价值千差万别。这种差别会让那些能够跨越文化差异的商人获利不菲,也会让人们常常困惑不已:为什么自己钟爱的事物在别人那里却不被赏识。

在有些致命的误解中,感到困惑的人会诉诸武力。英国商人以为,如果中国能够“开放”,就肯定会从他们那里购买大量的制造品,他们因此想借助武力迫使中国开放。

另外,文化也是能够被改变的,比如通过移民、法律改革和厂”告等。有时候,这种机制也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生作用,比如统治者常常发现,他们最终不得不接受被统治的人们的习俗,他们想彻底摧毁的本地习俗是如此强大,是社会运转顺利的保证。

(摘编自彭慕兰《贸易打造的世界》)

材料二:

在那个霸权主义、丛林法则主宰国际关系的年代,非洲在西方列强眼中变成了资源掠夺的竞技场。500多年血泪殖民史给非洲留下的伤口至今尚未愈合。在西方国家大力发展工业文明的同时,非洲文明被冲击得支离破碎,非洲发展被戴上了脚镣手铐,非洲只是西方工业化大机器上的一个齿轮,它的存在仿佛只是为了西方国家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洲国家纷纷迎来民族独立。然而,来自西方的干预仍然存在。莫桑比克前总统谈及西方援助时曾表示:没完没了的研讨会、工作组,最终效果却十分成疑;要求政治改革的压力时时出现,带来的却是不稳定因素。

初步统计,中非“十大合作计划”实施以来,中国企业在非洲已建成和在建的项目,将帮助非洲新增约3万公里的公路里程、每年8500万吨的港口吞吐能力等,为非洲国家创造近90万个就业岗位。中国为非洲国家提供2万多个政府奖学金名额和1700多个学历学位教育名额。

(摘编自国纪平(唱响中非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主旋律)

材料三:

中非关系历经时间洗礼和国际风云变幻考验,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合作共赢之路。中非双方愿加强战略对接和政策协调,推进中非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并将“一带一路”建设同非洲联盟(2063年议程》、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非洲各国发展战略紧密对接,重点实施好产业促进、设施联通、贸易便利、绿色发展、能力建设、健康卫生、人文交流、和平安全“八大行动”,为中非合作提供更多机遇、增添更强动力。

我们一致认为,实现发展振兴是非洲的应有权利,需要非洲国家和人民努力,也离不开国际社会支持。中非合作是国际对非合作的一部分,中非合作一贯坚持互利共赢、开放包容。我们希望在对非合作中,国际社会各方都要尊重非洲主权,倾听非洲意见,重视非洲主张,兑现对非洲的承诺。

(摘编自习近平讲话,2018年9月4日,北京)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能让同一事物在不同地方的价值千差万别,文化的这种差别既可以让一些跨越文化差异的商人获利很多,也可以让人们经常困惑不已。

B.上世纪的英国商人想借助武力迫使中国开放并奢望从己方那里购买大量的制造品,这是对文化总是能改变特定人群想要的东西的一种误解。

C.西方国家大力发展工业文明的时代,霸权主义、丛林法则在非洲实现了改变特定人群想要的东西的愿望,非洲文明被冲击得支离破碎。

D.中非“十大合作计划”实施以来,中国企业在非洲项目将新增约3万公里的公路以及每年8500万吨的港口吞吐能力都属于基础设施联通。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虽然能够改变特定人群想要的东西,但也会被改变的,甚至出现统治者接受被统治的人们的习俗而朝着相反的方向发生作用。

B.中国为非洲国家提供的众多奖学金名额和学历学位教育名额,都是着眼于青年、培养青年的举措,从而促进非洲自主发展创新的能力。

C.为给中非合作提供更多机遇、增添更强动力,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推进了中非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加强了战略对接和政策协调。

D.非洲的发展振兴需要非洲的努力,也需要国际社会支持。作为国际对非合作的中非合作应该助力非洲更快更好地发展。

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中西方对待非洲的不同之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印度诗哲泰戈尔曾说过:“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情,比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更值得宝贵的?中国文化使人民喜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却又不致现实得不近情理!他们已本能的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秘密。不是科学权力的秘密,而是表现方法的秘密。”这几句话包含着极精深的观察与意见,值得我们细加考察。

先谈“中国人本能的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秘密”。东西古代哲人,都曾仰俯察探求宇宙的秘密。希腊及西洋近代哲人倾向于拿逻辑的推理、数学的演绎、物理学的考察去把握宇宙间质力推移的规律,最后所获的是科学权力的秘密。中国古代哲人却是拿着“默而识之”的观照态度,去体验宇宙间生生不已的节奏,泰戈尔所谓旋律的秘密。子日:“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四时的运行,生育万物,对我们展示着天地创造性的旋律的秘密。一切在此中生长流动,具有节奏与和谐。古人拿音乐里的五声配合四时五行,拿十二律分配于十二月,使我们一岁中的生活融化在音乐的节奏中,从容不迫而感到内部有意义有价值,充实而美。老子也从他高超严冷的眼里观照着世界的旋律。他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活泼的庄子也说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他把他的精神生命体合于自然的旋律。荀子歌颂着天地的节奏: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而生,各得其养而成。

中国古代哲人是“本能的找到了宇宙旋律的秘密”。我们又把这旋律装饰到我们日用器皿上,使形下之器启示着形上之道(即生命的旋律)。中国古代艺术特色表现在它所创造的各种图案花纹里,而中国最光荣的绘画艺术,也还是从商周铜器图案、汉代砖瓦花纹里脱胎出来的呢!

“中国人喜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却又不致现实得不近情理”。我们在铜器时代也把我们的日用器皿,如烹饪的鼎、饮酒的爵等等,制造精美,竭尽当时的艺术技能,他们成了天地境界的象征,我们对最现实的器具,赋于崇高的意义,优美的形式,使它们可以同我们对语、同我们情思往还。

但我们也曾得到过科学权力的秘密。我们有两大发明:火药同指南针。这两项发明到了西洋人手里,成献了他们控制世界的权力,陆上霸权与海上新权,中国自己倒成了这霸权的牺性品。

中国民族很早发现了字宙旋律及生命节奏的秘密,以和平的音乐的心境爱护现实,美化现实,因而轻视了科学工艺征服自然的权力。使我们在生存竞争剧烈的时代,受人侵略,受人欺侮,文化的美丽精神也不能长保了,灵魂里粗野了,卑鄙了,怯懦了,我们也现实得不近情理了。我们丧尽了生活里旋律的美(盲动而无秩序)、音乐的境界(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猜忌、斗争)。一个最尊重乐教、最了解音乐价值的民族没有了音乐。这就是说没有了国魂,没有了构成生命意义、文化意义的高等价值。中国精神应该往哪里去是引起我们惆怅、深思的问题。

(节选自宗白华《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往哪里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以和平的音乐的心境爱护现实,美化现实,拿音乐里的五声配合四时五行,拿十二律分配于十二月,使我们一年中的生活充实而美。

B.希腊及西洋近代哲人倾向于拿逻辑的推理、数学的演绎、物理学的考察去把握宇宙间质力推移的规律,因而他们最后所获的是科学权力的秘密。

C.中国人喜爱现实世界,四时的运行,生育万物,一切都在天地创造性的旋律的秘密中生长流动,具有节奏与和谐。

D.从商周铜器图案、汉代砖瓦花纹里脱胎出来的中国绘画艺术最能说明中国古代艺术特色是表现在它所创造的各种图案花纹里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泰戈尔的话引出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而后重点论述了中国文化的美丽之所在。

B.文章将东西古代哲人探求宇宙秘密的方法进行对比,意在突出中国人已本能地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秘密。

C.文章采用引证法、例证法来等论证方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D.文章的结尾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让我们思考在生存竞争剧烈的时代该如何对待我们文化的美丽精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以孔子、老子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哲人们都很早就找到了宇宙旋律的秘密。

B.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发明了火药同指南针,如果我们的民族不轻视科学工艺征服自然的权力,我们就不会受人侵略,受人欺侮。

C.中国人喜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又不现实得不近人情,我们把日用器皿制造得精美,它们成了天地境界的象征,并同我们对语、同我们情思往还。

D.我们丧尽了生活里旋律的美、音乐的境界,因此也没有了国魂,没有了构成生命意义、文化意义的高等价值。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当下,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日趋多元,传统阅读、旅游社交、网络检索……面对巨大的知识的存量,我们该怎么办?有的人好比老农,守住一亩三分地,一辈子汗滴禾下土,通过深耕细作获得丰收;有的人就如牧民,哪里水草丰美就去哪里居家觅食。时间久了,有的人“深耕细作”变成了专家,有的人“左右逢源”成为了杂家。

正在知识大山上攀登的你,有着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瞻之在前,忽焉在后。_____________________,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

(2)_____________________;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寡人之于国也》)

(3)使天下之人,____________。独夫之心,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4)哀吾生之须臾,____________。挟飞仙以遨游,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5)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恨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论语·宪问》

1.两段材料都提到“君子”,第一个“君子”指_________ ,第二个“君子”指________

2.这两段材料体现了儒家“为政以德”的治国理念,结合材料对此作简要的分析和评价。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