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针的     常为人体穴位。根据最新针灸学教材统计,人体共有361个正经穴位。因为以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所以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是灸法。

针灸是通过经络、穴位的   __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操作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在临床上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找出关键,明确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____它是属于表里、寒热、虚实中那一类型,做出诊断。然后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进行治疗。针灸可使淤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        ),可以扶助机体正气及驱除病邪。针灸术具有疏通经络调和阴阳、__      等作用,是继中餐后又一传遍西方的中国文化精粹。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落脚点    传承    辩明     扶危定乱

B.落脚点    传导    辨明     扶正祛邪

C.支撑点    传导    辩明     扶正祛邪

D.支撑点    传承    辨明     扶危定乱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从阴阳失衡的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的机体

B.机体从阴阳失衡的状态转化,可使状态平衡

C.使机体由平衡状态转化为阴阳失衡的状态

D.使机体从阴阳失衡的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灸法是以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

B.灸法是以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预防和治疗疾病,利用热的刺激来烧灼、熏熨。

C.灸法是以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D.将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故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就是灸法。

 

1.B 2.D 3.C 【解析】 1.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语的能力。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段,把握语境含意,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第一处,“落脚点”,指的是落脚之处,也指目的、目的地;“支撑点”,军事上指对巩固防御阵地起支撑作用的扼守要点,引申指事物的关键所在;语境是针刺入人体穴位的地方,故选择“落脚点”。 第二处,“传承”,泛指对某某学问、技艺、教义等传授和继承的过程;“传导”,传输(光、热、声音或电流等);语境是针灸是通过经络、穴位的传输作用来治疗全身疾病的,应该用“传导”。 第三处,“辩明”,辩论明白,用语言来阐述;“辨明”,辨别清楚,重在心里清楚,能分清楚是非;后文是“属于表里、寒热、虚实中那一类型,做出诊断”,重点是辨别清楚,应该用“辨明”。 第四处,“扶危定乱”,扶助危难,平定祸乱;“扶正祛邪”,扶持正气,去除邪气,现用来指扶持好的事物,纠正错误倾向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前文强调的是针灸术具有疏通经络调和阴阳的作用,应该用“扶正祛邪”。 故选B。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根据下文可知,这几句话是强调针灸的作用,前文“针灸可使淤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主语是“针灸”,在加上句式是“针灸可使”,排除A项和B项;“阴阳失衡的状态”和“向平衡状态”有逻辑的顺序,针灸的作用肯定是把失衡的状态变成平衡的状态,排除C项。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画横线的句子主要是在解释“灸法”,按照逻辑的顺序,先应该是针灸的方法,即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再是解释这是什么原理,即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在加上A项搭配不当,“灸法”后缺宾语,故排除A项和B项;方法和原理在前后构不成因果关系的,不符合逻辑,排除D项。 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石潭记》中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再别康桥》中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出油油的水草多情可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鸿门宴上“项庄拔剑起舞”有关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小题。

度荆门望楚

陈子昂

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

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

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

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注]①本诗为陈子昂年轻时初次出川应试途中入楚时所作。②城分:城郭分开畛域(界限)。③狂歌客:春秋时期楚国人陆通,字接舆,是位隐士,平时“躬耕以食”,佯狂避世不仕。孔子来到楚国,他唱着“凤兮”之歌讥讽孔子。后常用为典,亦用为狂士的通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使用了四个地名,有远有近,却无堆垛之嫌,皆因标题“度”“望”分出了次第。

B.颈联虚实相衬,以旷野之外城郭分开畛域、白云边树木遮断视线来反衬四围一片开阔。

C.尾联用典,诗人以“狂歌客”自况,借以表现自己虽胸怀大志但怀才不遇的苦闷与无奈。

D.这首行旅诗以淡索的笔墨,融纪行、写景、抒情为一体,生动描绘了乘舟度越荆门山的情景。

2.运用“遥遥”“望望”叠词有何妙处?请结合诗歌加以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范雎者,魏人也,叔。游说诸侯未果,欲事魏王。然家贫无以自资,乃先事魏中大夫须贾。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留数月,未得报。齐襄王闻睢辩口,乃使人赐睢全十斤及牛酒,雎辞谢不敢受。须贾知之大怒以为睢持魏国阴事告齐故得此馈令睢受其牛酒还其金既归心怒睢以告魏相。魏相,魏之诸公子,曰魏齐。魏齐大怒,使舍人笞击睢,折胁摺齿。睢佯死,即卷以箦,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睢,故僇辱以惩后。睢从箦中谓守者曰:“公能出我,我必厚谢公。”守者乃请出弃箦中死人。魏齐醉,曰:“可矣。”范雎得出。后魏齐悔,复召求之。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范睢亡,伏匿,更名姓曰张禄。当此时,秦昭王使谒者王稽于魏。郑安平诈为卒,侍王稽。王稽问:“魏有贤人可与俱西游者乎?”郑安平曰:“臣里中有张禄先生,欲见君,言天下事。其人有仇,不敢昼见。”王稽曰:“夜与俱来。”郑安平夜与张禄见王稽。语未究,王稽知范雎贤,谓曰:“先生待我于三亭之南。” 与私约而去。王稽辞魏去,过载范雎入秦。至湖,望见车骑从西来。范睢曰:“彼来者为谁?”王稽曰:“秦相穣侯东行县邑。”范睢曰:“吾闻穣侯专秦权,恶内诸侯客,恐辱我,我宁且匿车中。”有顷,穣侯果至,劳王稽,因立车而语曰:“关东有何变?”曰:“无有。”又谓王稽曰:“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无益,徒乱人国耳。”王稽曰:“不敢。”即别去。范雎曰:“吾闻穣侯智士也,其见事迟,乡者疑车中有人,忘索之。”于是范雎下车走,曰:“此必悔之。”行十馀里。果使骑还索车中,无客,乃已。王稽遂与范睢入咸阳。

(节选自《史记·范睢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所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须贾知之/大怒以为睢/持魏国阴事/告齐故得此/馈令睢受其牛酒/还其金/既归心怒/睢以告魏相/

B.须贾知之大怒/以为睢持魏国阴事/告齐/故得此馈/令睢受其牛酒/还其金/既归心/怒睢以告魏相/

C.须贾知之/大怒/以为睢持魏国阴事告齐/故得此馈/令睢受其牛酒/还其金/既归/心怒睢/以告魏相/

D.须贾知之/大怒/以为睢持魏国/阴事告齐故得/此馈令睢受其牛酒/还其金既归心/怒睢/以告魏相/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又称表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一般是“名”的解释和补充。

B.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诸侯源自分封制,汉代时废除诸侯分封制度。

C.中大夫,官名,战国诸侯国中的爵位分为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为上、中、下三等。

D.关东,秦汉时期,古人习惯称函谷关以东的地区称为关东,与明朝时期所称的关东意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雎仕途不畅。他曾经周游诸侯列国企图有所作为但未成功,想为魏王做事建功立业却因家贫不能如愿。

B.范雎刚强坚韧。魏齐命令左右近臣用板子、荆条抽打范雎,范雎却装死不反抗,后来得到郑安平、王稽的帮助,得以报仇雪恨。

C.范雎口才远闻。齐襄王得知范雎很有口才,便派专人送给范睢十斤黄金以及牛肉美酒之类的礼物,但由此引来须贾的猜忌。

D.范雎做事机警。王稽和范雎进入秦国国境时,遇穰侯巡察县邑,范雎机智地躲在车里,等穰侯走后便下车逃跑。

4.把文中划线及《鸿门宴》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语未究,王稽知范雎贤,谓曰:“先生待我于三亭之南。”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牧羊歌手

郭震海

清晨,苍茫的群山被鸟儿的翅膀一点一点擦亮。

厚重的木制门,“吱扭,吱扭”地,一扇扇开启小镇新的一天。晨雾中小镇四周的群山若隐若现。三三两两的农人走出家门,走向晨雾,走向原野。

这是一个难得清闲的周末,我和老三相约到太行山深处这个宁静的小镇,参加一位朋友的婚礼。婚礼开始前,我和老三信步走进小镇后而一个空旷的山谷。

只见一位牧羊老汉手举鞭子,在空中划出一道道弧线。“啪啪啪”脆生生的鞭响,惊起一只正在觅食的山鸡,山鸡欢叫着振翅飞起又迅速落下。

“庆生叔,这样好的天气,你咋不亮开嗓子唱一个呢?”老三远远向那牧羊老汉打招呼。

“哈哈,唱一个!”牧羊老汉乐呵呵地回道。

老汉说着,大声咳嗽了几声后,便开了腔:

嗨——/送郎送到大门口/扑上来看家的大黄狗/认了认是郎哥/摇了摇尾巴住了口口……

“好!好——”老三高声叫好,同时双手举过头顶鼓掌。

老三告诉我,这位北羊老汉名叫侯庆生,他爹在世时,就是出了名的“喊号子”的人。他爹的“号子”喊得响亮,大家干起活很起劲儿。

“你知道啥叫‘喊号子’吗?”老三问我。

“就是劳动号子吧。”我说。

“小的时候,我爷爷和镇子里的人从山下往山上运石头的时候,七八个人用绳索用力拉着,一点一点上移,那时候庆生他爹就负责喊号子。喊的啥倒是不记得了。”老三的家就住在小镇上,在小镇上出生长大。

“没准,我还能喊上几句哩。”我说。

“你?”老三停下脚步,回头一脸惊奇地望着我,眼里流露出怀疑。

我确实没有骗他。我曾经对劳动号子进行乡村调查北访,听过多位至今依然健在的喊号子者喊过,也知道一些内容,只是从未亲口喊过。

“要不要现在就吸一回?不过,我需要你的配合。”我对老三说。

“好!喊一回!你说需要我咋配合?”老三的眼里疑惑瞬间变成了兴奋,仿佛射出两道光。

我说:“很简单,比如,我喊‘劳动号子嘛吼嘿’,你就跟着喊‘嘛吼嘿’,我就是喊号子的人,你就当正在劳作的人。”

那天,我和老三竟然忘情地在山谷中喊起了劳动号子:

劳动号子嘛吼嘿—— 嘛吼嘿/震天动地嘛吼嘿——嘛吼嘿/ 不怕风儿嘛吼嘿——嘛吼嘿/不怕雨儿嘛吼嘿——嘛吼嘿/愚公移山嘛吼嘿——嘛吼嘿/传遍四方嘛吼嘿——嘛吼嘿//团结紧呀嘛吼嘿——嘛吼嘿/ 齐努力呀嘛叽嘿——嘛吼嘿……

我们由最开始的小声喊,到彻底亮开嗓门,越喊声音越大、越高亢。老三平时是很稳重的人,此时仿佛整个人都被点燃,两个胳膊在空中挥动着,仿佛再次回到童年。

我越喊越投入。眼前仿佛山坡上真的出现了一群弓着身,光着背,负重前行的人,汗水在他们古铜色的脸上。随着号子声声,他们一步步向上,向着挂着太阳的地方走去……

“三娃子,三娃子,是谁教你们喊号子的,三娃子……”

我们太陶醉、太投入了,完全不知庆生何时停的歌声。更没有听到他急切的呼喊,直到他从山坡上连滚带爬,挂着一脸泥土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才停止喊声。

“谁教你们喊号子的?”他问我。

我被他的问话喊醒,忙说自己之前曾经对劳动号子进行过乡村调查。

“调查?”他问道。

“是的,我曾在报社当记者,专门调查过劳动号子,这算是我们古老的艺术品种之一,我调查就是想记录下来,记录这份宝贵的民间艺术。”我说。

庆生听了,几步走近我,一双粗糙的手不容分说就紧紧抓住我的手,眼里闪动着晶莹的泪花。后来我才知道,老人一辈子太爱民间艺术了,老人说他的父亲就爱唱民歌,爱喊号子,他继承父亲之所爱,比他的父亲还要痴狂。从小只要听他的父亲唱过一遍的民歌,他就能记在心里。

老三告诉我,庆生老汉的儿子大学毕业,在一个煤矿当技术工,家里小日子过得很不赖。庆生只要跟儿子提到民歌,儿子也总能张嘴便来,不同内容,不同形式。我问庆生肚子里到底装了多少首民歌,他笑笑说:“多得很,一箩筐肯定装不完。”

庆生告诉我,其实他啥也不图,更没有想过当歌唱家,只是觉得这些山歌经过数代人的口口相传,不能丢,丢了怪可惜。可我分明觉得这位牧羊歌者就是一位真正的歌唱家,是我在这山野中遇见的“歌王”。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牧羊歌手”是指以庆生老汉为代表的热爱劳动、热爱艺术、不忘传统的劳动人民,也包括作者和老三在内,而不是具体指哪一个人。

B.本文语言形象生动,极具表现力,如“苍茫的群山被鸟儿的翅膀一点一点擦亮”“多得很,一箩筐肯定装不完”等。

C.文章插入庆生老汉的儿子的相关内容,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使文章情节跌宕起伏、生动曲折。

D.文章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方法刻画了庆生老汉热爱劳动、钟爱民歌的形象特征。

2.为什么说这位牧羊歌者是一位真正的歌唱家,是“我”在这山野中遇见的“歌王”?

3.“我”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调研显示,阅读使人远离喧嚣、放松身心,喜爱读书的人通常会比其他人更加快乐。全球近半数受访者将阅读更多好书视作个人年度成长目标。超过70%的受访者坦言自己曾为阅读而推迟或取消其他日程安排。一些人甚至把阅读的优先级排在瘦身和赖床之前。

许多读者利用书籍与他人建立深层次联系,同时激发更具有意义的对话。逾八成受访者将自己的良好人际关系归功于阅读。81%的人希望能在与他人对话讨论时加入有关读书的内容。95%的受访中国读者期待与他人讨论有关书的话题,故事情节、喜爱的角色、具有争议性的主题等都会成为乐此不疲的讨论内容。

阅读还是感情生活的浪漫调味品。全球41%的受访情侣表示,讨论与读书相关的话题是最初让他们爱上对方的原因之一。在中国受访者中,这一比倒达到72%。超过65%受访者认同阅读是他们选择另一半的重要因素。

(摘编自玛雅《阅读让人更快乐》

材料二:

在中国古代文人的著作之中,关于阅读方法的讨论由来已久。“好读书,不求甚解,”语出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后人均视此句为陶渊明关于读书方法的主张,也多引用此句来解释泛读。“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与《汉书》称扬雄读书“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魏略》称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一脉相承,宋人陆九渊也有类似观点。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的“泛读”方法,已成为我国传统的文学阅读方法之一。

与陆九渊同时代的朱熹对此却多有质疑,他认为“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熟读”要能做到“熟读成诵”。这是“精思”的前提;“精思”应到“文字里面猛滚一番”,在文字不通的地方下死功夫,做到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直至融会贯通。

宋以后有关读书法的著作提到的具体阅读方法,大多是对宋代已经成型的“精读”与“泛读”方法的传承。

中国古代文人的阅读范围,重心在读《诗》《书》等经典、诸子及史籍,由于其内容深湛,当然需要仔细揣摩。近代以来,随着纸质媒介的普及,阅读的内容大大扩展了,对于浩如烟海的集部著作,泛观才能博取,也是应有之义。

今天,除了传统的纸质媒介外,各种电子阅读媒介花样迭出,且不断更新,阅读媒介的变革前所未有。阅读方法也需跟进。比如,可采用过读、跳读、写读等阅读方法。

(摘编自靳彤《中国文人阅读方法的演进》)

材料三:

“网红”频出书,究竟是流量变现,还是文学情怀?不好一概而论。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些书质量参差不齐,整体而言,“精品”不多。

人们常讲“开卷有益”。据我看来,其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为“无用”的情趣之乐,另一为“有用”的知识技能。就时下众多“网红”图书而言,最多能提供一些令人亢奋的热情,至于知识、技能上的获益恐怕不多,可以说,“无用”多于“有用”。而其情趣,高雅的恐怕不多。

朱伟说:“我不倡导年轻人消遣阅读,而提倡坚硬阅读,这往往需要集中注意力,把心带到书里去。”与“坚硬阅读”所对应的,往往是那种“真”文章,是一些知识技能方面“有用”的内容。惟其如此,方能借读书营养自我,长心智、增才干,而不至于在浅阅读中徒然沉醉于表面的慰藉,实则所获不多,甚至始终原地踏步。

(摘编自周慧虹《“网红”图书,无用多于有用》)

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一项是

A.阅读有使人远离喧嚣、放松身心等作用,有些人为了阅读会推迟或取消其他日程安排。

B.朱伟认为,开卷有益之“益”主要体现在获取“无用”的情趣之乐与“有用”的知识技能两方面。

C.坚硬阅读能让读者集中注意力,倡导坚硬阅读需要读者读充满有用内容的“真文章”。

D.有人认为,利用书籍可与他人建立深层次联系,激发更具意义的对话;通过阅读就能找到另一半。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红”图书“精品”不多,只能提供一些令人亢奋的热情,不能提供情趣高雅的东西。

B.阅读能使人获得快乐、知识技能,营养自我,长心智、增才干,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C.陶渊明“不求其解”的读书方法与“咬文嚼字”法不同,他这种读书方法其实就是“泛读”法。

D.时代发展,科技进步,阅读媒介的变革前所未有,因此阅读方法也需要跟进,不能一成不变。

3.古今阅读方法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分条概括。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