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效40周年,有网友梳理了40...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效40周年,有网友梳理了40年中值得深思的六个关键词:开放、规则、自由、理性、自信、机遇。

作为成长在改革开放年代的年轻人,你对改革开放有什么样的体验和认识?从六个关键词中选择两个,使之形成有机关联,结合身边的故事或者自身经历,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选好角度,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字。④不得套作、抄袭。

 

【例文】 泛彼柏舟  倏忽四十载,物换星移,钱江潮涌,值此升平世。  旧时代的枷锁崩塌仿佛一夕之间,新时代的轮廓的描摹却耗费无数心力。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生值盛世,我们的生活似乎远比先辈惬意自在。  不必高呼“母也天只,不谅人只”,可以坦荡的感慨“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不必有见字如面,斗转二十秋的物是人非,可以一“屏”阻隔,两心相依;不必誓死捍卫说话的权利,可以畅所欲言,无所不包。  是思想、是科技的发展,无限地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天南海北,陌生相识,都可以在同一话题下沿我所想,争我所信。  自由,从未如此真切地出现在从前的任何一个时刻。  距离被便捷消弭,卷数为数据取代,从前束缚脚步,束缚心灵的外物,正在逐一消逝。 可这样的自由,真的是如你所愿吗?  人心反复,世路崎岖,记得有人曾这样慨叹:“自由啊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诚哉斯言,譬如邻里间,自顾自狂欢扰人,尤以自由辩解;譬如网络上,凭意气诬蔑,尤以自自由辩解,譬如媒体中,搏眼球造谣,犹以自由辩解。  是啊,先辈为自由抛头颅洒热血的身影,只是满纸荒唐言?才让得之不易的自由,被这样糟践。  卢梭有言:“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外物加诸我的枷锁已然不复,而内心之中的约束绝不能荡然无存。  源自内心的约束,便是理性。  在理性的约束之下,才能使言语成为字字珠玑,而非伤人利器;才能使权利在使用时,不致侵犯他人权利,才能使拥抱的刺猬互相取暖,而不致刺伤对方。  《菜根谭》中写道:“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这样的“恰好”与“本然”便是出于理性约束下的自由。  自由就像野马,桀骜不驯,贸然骑行只会伤人伤己。唯有用理性的缰绳将之驯服后,才是千里马。 愿我今世之少年时时警醒,以理性约束自由,方不负先人热血。何其幸运,不必再低吟“泛彼柏舟”;何其幸运,天涯本就比邻。 【解析】 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审题】 材料关切时代,也关怀个体。很能考查出学生对时代的体认度,也可照见学生是否具有家国情怀。审题时必须针对“改革开放”,不得将改革开放随意置换成其他词,从“开放、规则、自由、理性、自信、机遇”这六个关键词中选择两个作为体验和认识改革开放的主要角度。两个关键词需形成“有机关联”,写出自己对改革开放的“体验与认识”。所谓有机关联,即要让两个关键词按一定关系或秩序结合在一起,且两个关键词之间有着互相的影响作用。需“结合身边的故事或者自身经历”来写”“身边的故事”包括社会上、改革历程中的事。结合的多少及如何结合因文体以及作文立意不同自然可以有所不同。 【立意】 乘理性之舟,赴自由之航;开放与理性并行;泛彼柏舟;开放与自信;开放为剑,规则为盾;规则下,竟自由;规则之下,竟有自由;有开放,也有自信。 【结构】 理性+自由=《泛彼柏舟》。先阐述自由,“自由,从未如此真切地出现在从前的任何一个时刻”,自由来之不易,需要珍惜,“是啊,先辈为自由抛头颅洒热血的身影,只是满纸荒唐言?才让得之不易的自由,被这样糟践”;怎么珍惜,用理性,“源自内心的约束,便是理性”。两者之间“自由就像野马,桀骜不驯,贸然骑行只会伤人伤己。唯有用理性的缰绳将之驯服后,才是千里马”。语言跳跃,思维清晰,佳作一篇。 【素材】 1. 40年的风雨兼程,40年的艰苦奋斗,终于造就了如今的中国——一个国际舞台上的庞然大物。而这一切,离不开开放,也离不开与其如影随形的规则。 回想多年,没有开放的我们饱受欺凌,所谓的天朝上国虽然物阜民丰,但闭关锁国带来的弊端也显而易见:思想迂腐,官员愚昧,科技落后。拒绝开放意味着拒绝信息,拒绝信息直接导致了国力衰弱。列强用炮火轰开中国的大门,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一只老虎为何要与黔驴和睦相处?反观现在,改革开放带来了科学技术,带来了经济腾飞,带来了国人的自尊自信。君不见,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项项成就前赴后继,中国的历史掀开崭新的一页,这一切都是改革开放带来的福音。  2.有的开放为剑还不够,我们要以规则为盾,坚决捍卫自己的权益。《辛丑条约》《马关条约》的前车之鉴,我们更应该把握好规则,不让规则,成为图谋不轨者掠夺的帮凶。于是,从APEC到WTO,从上海和合作组织到《经济特区适用条例》,都是中国在合理利用规则道路上的摸索与实践,也确实成果斐然。前不久与美国的贸易战更说明了合理利用规则捍卫自身权益的方法是正确的。  3.开放为剑,规则为盾,能使我们在发展的道路上无往不利、所向披靡。有剑无盾,空有一身武力,却无法破解他的进攻与阴谋轨迹;有盾无剑,即使不受他人的干扰,也没有前进的资本,只有两者统筹合一,相辅相成,才能真正帮助中国成为新时代强有力的竞争者,吹响时代新的号角。历史告诉我们,改革开放的路是正确的,掌握规则的路是正确的。此时此刻,中国正向着第一个100年的目标雄赳赳气昂地前进着。坚持改革开放的信念不能动摇,因为它不仅为我们带来信息,更带来机遇。用规则捍卫利益绝不能动摇,因为这是我们防止重蹈民族悲剧的最好方法。改革呼唤开放,开放需要规则两者。两者看似分离,实则统一。  没有开放,无所谓进步;缺少规则,世界将成为独裁者的后花园。开放为剑,规则为顿,让我们走出中华民族的改革开放之路,复兴之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子日:“___________,饮水,_________________,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

(2)悲夫!有如此之势,_______________,日削月割,____________。(苏洵《六国论》)

(3)青泥何盘盘,________________,扪参历井仰胁息,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4)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___________,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5)矮纸斜行闲作草,_____________________,犹及清明可到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论语·述而》)

(2)“故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明圣者,述作之谓也。”

(《礼记·乐记》)

1.第一则材料中“信而好古”的含义是什么?

2.自言“述而不作”的孔子是否只能称为“明者”?结合第二则材料进行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雪后黄楼寄负山居士

(宋)陈师道

林庐烟不起,城郭岁将穷。

云日明松雪,溪山进晚风。

人行图画里,鸟度醉吟中。

不尽山阴兴,天留忆戴公

注:①负山居士:陈师道的友人张仲连的号。②戴公:本指戴逵,《晋书》中王徽之雪夜访戴逵事。

1.此诗前六句绘写雪后黄楼之景,后两句抒发________之情,写景精微细腻,写情深远绵邈。

2.诗林广记评曰:“云日明松雪,溪山进晚风二句尤妙”。这两句妙在何处?试作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蝗虫辞

(宋)孙因

开禧三年孟冬,孙子行野中,见有伐鼓举烽者,意其捕寇而即戎,就而问焉,则尽田间之老农也。得物,状甚怪:喙刚而铦,目怒而黔;或振其股,或揪其髯;羽翼未成,已学飞舞。余异其状,问于田父。田父愀然曰:“子识今秋飞蝗之状乎?此其子孙,而彼其祖父也,官命我辈捕之。”余曰:“蝗何负于官见捕乎?”田父仰天涕泣曰:“是害我稻黍者也,王法之所不恕。既来矣,则田之毛发,化而为黄埃,然后知其为灾。”余曰:“吾为若谕之使去,可乎?”曰:“幸甚!恐不可谕耳。”

试掇魁杰者数辈置于前诘之曰使汝害稼天欤人欤惟天惠民必不使尔为吾民病也。苟官吏召汝,则民何辜?且食,民天也。汝啖民之天,以充其体肤,天将汝诛矣!速去,无久居!”

顷之,若有昂首扬目趯趯①而股鸣者。听之,则曰:“今为害者岂我乎?牟人之利以厌己之欲者,非蝗乎?食人之食而误国者,非蝗乎?利口而邦之覆,磨牙而民之毒者,非蝗乎?自汉以下,蝗日益盛,民日益病;蝗日益硕,民日益瘠。虽唐之贞观、开元间号多乐岁,蝗未息也。鸣呼!其为害三千余年矣!跔跔跃跃,实繁有徒。去之复生,芟之愈芜,其庸有既?必有良史,特书屡书,而胡独罪余?”

“且夫节按常程,无非急征;鬻狱卖判,价随重轻;外托公计,内为己赢。若是者,不谓之蝗,可乎?匮金囊帛,峙如山岳;一筵之费,或至千索;咀嚼已竭,未厌溪壑。若是者,不谓之蝗,可乎?乘马从徒,呵哄塞衢;鸣玉曳履,铿锵步趋。月糜都内钱,日廪太仓粟。若是者,不谓之蝗,可乎?节、察、访、团等官,本待有功,岂为养安?养实以逸,坐厚秩;率民户百,不能供一。推此以往,其他可知。贵介姻族,及傔仆,倚势豪夺,飞食人内,鼓吻弄翼,道路以目。凡此皆人其形而蝗其腹者也,其为民害,章章如是。若夫惰田之农,淫浮之技,曳缟之商,纂组②之女,依倚市门之子,假饰衣冠之士,琐琐碌碌者,尚不与此。”

“然则丰年富岁,常有数十百万飞蝗在天下,咋人骨髓,岂特食稻黍而已!况害稼者有时,害民者无期。今圣天子齐明洁蠲③,至诚动物。我虽无知,将率我族类而远迁矣。然我辈虽去,民终未得晏然也,使若属未殄,天下宁有丰年乎?”

因述其语,书以自省,俾观风者得之,以为有位警焉。

(选自《宋金元文观止》有删改)

(注)①趯趯():跳跃。②纂组:编织。③齐(zhāi)明洁蠲(juān):光明清洁。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有鼓举烽者                   伐:敲击

B.虽唐之贞观、开元间号多乐岁       乐岁:丰年

C.縻厚秩                         坐:因为

D.至诚动物                         动物:使万物感动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蝗何负于官见捕乎              ②至无所见犹不欲归

B.①其庸有既                      ②其皆出于此

C.及傔仆                        ②令张良留谢

D.俾观风者得之                  ②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运用了传统赋体的问答形式,通过“我”与老农的一番对话,既叙写了田间之蝗的为害之深,又描述了人间之“蝗”横行肆虐的社会现实。

B.作者于开禧三年孟冬行走于田野中,见农人灭“蝗”,感而赋此文。“开禧”是年号,“孟冬”指冬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十月,也称“初冬”。

C.作者借“蝗”喻人,用“琐琐碌碌者”对比贪官污吏,揭露封建社会贪官污吏为数之多、为害之烈,给了当政者“贪官不除,国无长治久安”的警示。

D.文章语言生动活泼、辛辣犀利又富有生趣,极富感染力。对当时恶劣世风的指斥大胆直接,具有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体现了鲜明的民本思想。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试掇魁杰者数辈置于前诘之曰使汝害稼天欤人欤惟天惠民必不使尔为吾民病也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利口而邦之覆,磨牙而民之毒者,非蝗乎?

(2)然我辈虽去,民终未得晏然也,使若属未殄,天下宁有丰年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吃饺子

赵新

那时候就是那时候。

那时候不是这时候。

那时候吃的是高粱面、山药面、瓜菜代,还吃不饱,要想吃顿白面饺子非常难非常难。

那时候我在一所中学教书。学校在乡下,门前是一条缓缓流淌的清水河,四周是茫茫苍苍的太行山。那年我才25岁。我教的是毕业班的语文课,还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从上课到下课,从起床到睡觉,从放学到回家,学生们的方方面面都归我管。

那一天是星期六。那时候星期六照样上课,每个星期只休息星期天。校长从县城开会回来喜气洋洋地说,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学校被县政府评为教学模范单位,大家都有功劳,大家都辛苦啦。校长说,为了庆贺这一至高无上的荣誉,他特地想办法讨来了几斤白面,今天晚上请各位老师吃顿素馅饺子,让大家实实在在地高兴高兴!

校长讲完以后老师们热烈鼓掌,欢呼雀跃。

那是春未夏初,夜里短了,白天长了。好不容易等到傍晚开饭的时间,我正拿着碗筷兴冲冲地向厨房大踏步地前进时,一个在校住宿的学生急急忙忙跑过来,抢在我的面前,向我请假回家。

他叫梁亮,16岁,个头虽然瘦小,却很机灵很精神。

他是我们班里的高才生,成绩相当不错。

他恭恭敬敬地说:“老师,我请假,我要回家看看,我想家。”

我说:“梁亮,再有两个月你就该考高中了,怎么还想家呀?你应该发愤图强以校为家,忘掉山沟里的那个小家。”

他说……

他说的是什么,我确实没有用心去听,我光想着到厨房去吃素的饺子。校长说了,今天晚上的饭不给分成一份又一份的,不往每个老师的碗里盛,而是把煮熟的饺子捞在一个大笼屉上,大家蹲下来,围成一个圆圈,热热乎乎一起吃。校长郑重其事地说,这种吃法好,它象征着兴旺,象征着团结,象征着齐心协力同心同德。

我想我要是去晚了,还有我的饺子吗?所以我丢下梁亮,径直到了厨房。

我蹲下身子,挤进那个热腾腾的“圆圈”,①刚刚夹起一个饺子,看了看,梁亮又立在厨房门口喊我:“老师,对不起,请您出来一下。”

想了想,我还是放下那个饺子出去了。我索性把梁亮叫到了我的办公室。

我说:“梁亮,你说吧,把你想说的都给说出来,别再憋在肚里啦。”

梁亮的眼里扑簌簌地掉下两串泪水。他说他爹给他捎过信儿来了,说想他,让他这个星期天一定回去;他说他已经有一个月没回去了,他也想回去看看爹。梁亮擦了擦脸上的泪水说:“老师,我们家的情况您知道,您说我回去不回去?”

搞家庭调查的时候我曾经去过梁亮的家,并且在他家的热坑头上住过一夜。我知道梁亮的母亲已经去世了,梁亮的爹是个放羊的。梁老汉已经50多岁,全家只有他和梁亮两口人。老汉实实在在地告诉我,他赶着生产队的羊群漫山遍野地跑,不怕风,不怕雨,不怕雷,不怕饿,不怕苦,不怕累,什么也不怕,因为心里总有一盏灯照着,眼前总是亮堂堂的。老汉说:“老师,我哪里来的这盏灯啊?他就是梁亮,他就是我的儿子!”

老汉说,儿子原来叫梁成,后来才改成梁亮的。

话说到这里,老汉眼里有泪了。油灯闪闪,泪花闪闪,望着他满脸的希望和坚毅,我彻底了解了这个家庭,了解了这个头不高、黑黑瘦瘦的放羊汉子!

想到这些事情,我的心里仍然很激动很兴奋。

我准了梁亮的假。我请他代我向他爹问好,我还真有些想念他。

我看了看表说:“现在已经是下午6点,你还要走20多里山路,路上不害怕吗?”

梁亮说:“不害怕不害怕,我爹说在半路上接我呢。我每次回家我爹都接我,他是放羊的,不用和生产队请假。”

梁亮深深地给我鞠了一躬说:“老师,我耽误您吃饭啦,你们吃的是饺子呀!”

我再次来到厨房时,那个“圆圈”已经散了,只剩下那个偌大的笼屉。

第二天太阳落山的时然,梁亮回到了学校。梁亮把一只饭盒悄悄地捧给我,我忽然闻到了一股浓郁的香气。

我问:“这是什么?”

梁亮悄悄地回答:“饺子。”

我问:“哪来的饺子?”

梁亮回答:“我爹包的。不对,我爹不会包饺子,是我爹请人包的。”

我吃惊地问:“你们家里还有白面?”

梁亮回答:“白面是我爹借的,做馅儿的腊肉也是我爹借的。我爹乐意帮助别人,别人也都乐意帮助他。可惜借遍了全村子,也只借了半斤白面……老师,因为我请假,您昨天晚上没有吃上饺子吧?”

梁亮又说:“老师,你们难得吃一回饺子!”

我轻轻地打开了那只饭盒。②那些饺子个头不大,却是精雕细刻,玲珑剔透,如工艺品一般可爱。我很认真地数了数,总共22个饺子

因为饭盒装在书包里,那饺子还热乎,还有一丝一缕的热气。

我让梁亮赶紧拿筷子,喊了几声没人答应,指起头来一看,房间里只剩下我自己,还有满屋子醉人的香气。

(选自2018年第一期《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小说开头两段表达独特,试从语言角度加以赏析。

2.以暗线出现的梁亮父亲,是小说的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试分析。

3.同样写饺子,为何画线①处一笔带过,②处却细致描绘?

4.小说题为“吃饺子”,但结尾并没有写“吃饺子”,只写了满屋子的饺子“香气”,试分析这样写的用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