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华夏文明第一次系统、深刻的进行自我批评、从而展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华夏文明第一次系统、深刻的进行自我批评、从而展开一场文明自我更新的思想大解放运动,这主要就体现在战国时代墨家和法家的思想中。墨法学说,可谓此后一切中国改革、变法思想的源泉。

墨法两家,成于魏,归于秦。墨翟、孟胜、吴起、商鞅这些人之所以艰辛辗转,四处碰避,这主要就是由于当时“魏康楚富,齐淫吴巧”,即发达地区民风奢华,文明积习太深,听不进批评意见,更不愿展开自我批评,特别是墨子所倡导的“艰苦奋斗”这一条,在文明发达的地区,非但难行,而且难听。能够接受墨法思想的,最终证明是被文明核心区视为“戎狄”的秦。正因为秦在七国之中开化最迟,尚不存在六国那样庞大的既得利益阶层、贵族世家集团,因此,墨法“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为则上,无能则下”的平等政治主张,方才能够在秦地得以实行。正因为贵族、世家的力量还没有形成,正因为“不党(党:偏私)父兄,不偏富贵,不嬖(嬖:宠幸)颜色”乃是秦的民风,以至“王亦不爱其家”,故“上同而下不周比(周比:结党营私)”“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户籍连坐”制度,亦方才能够在秦地顺利推进。而更为重要的是,正因为秦开化最迟,百姓极不善言辞文饰,不存在一个靠巧言令色、舞文弄墨发达起来的智识阶级,故商鞅那一套以“农战”立国的思想,方能在秦地大受欢迎,吴起自鲁赴魏,又去魏适楚,而商鞅亦自中原最发达的魏亡命入秦,他们所献出的强国之策,首先就是对华而不实、只说不练的中原文明弊端的诊断和分析,在文明反思的基础上,他们方才转而倡导一种埋头苦干、只练不说的新文化品质。于是,开化最迟、民风淳朴的戎秋秦地,便这样成为他们培植新文明的试验田。这是秦人艰苦奋斗精神的起源,这更是秦走向富强的动力。

商鞅在《商君书·农战》中,曾比较“境外”的秦地与“境内”的中原文明。他认为由于中原地区文明发达,方才养成了盘根错节的贵族世家势力,方才铸成了导致阶级分化的富豪大贾集团,方才重用巧言令色、只说不练的智识阶层。而此三者具备,固可谓文明之成就,但也却正是“求蒙取辱”“政怠宦成”的开端,是“人亡政息”——即国家危亡的征兆,是文明走向异化的开始。作为“戎狄”的秦,之所以能据天下之雄图,最终统摄四海,扫荡群雄,这就是秦人的生活朴素、务实使然,秦人正是以朴素的“又战斗来又生产”、以南泥湾开荒般的“农战”精神,最终战胜了中原文明之骄奢淫逸。秦的改革蓝图,其实来自中原精英对于自身文明弊端的自我抛评,这种自我抗评,最终演化成“西戎”之秦对于中原文明所进行的“武器的批判”,秦王扫六合,乃是中国文明艰苦奋斗精神的第一次胜利、中华民族第一次自我更新。

《荀子·疆国》亦曾赞美秦的朴素民风说:“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又说“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荀子观察到的,恰是百年之后,中华文明在秦苏生的基础。这个主张艰苦奋斗的新文明,就是墨法政治理想的高度实现。

(节选自《中原与夷狄:两种文明的砥砺》)

1.下列对墨法思想的有关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墨法思想是建立在中原文化精英对中原文明弊端进行诊断和分析的基础上的,它为秦国提供了改革蓝图。

B.墨法思想对中华文明影响巨大,中华文明的首次系统而深刻的自我批评和自我更新主要体现在其中。

C.墨法思想强调选贤任能应不问贵贱,反对结党营私,主张贵族与平民在法律面前平等的思想在发达地区不能实行。

D.墨法思想难以被中原地区各诸侯国接受,最后反而在开化最迟的秦国落地生根,这是因为他们开化最迟、民风淳朴,越是落后的地方越能强盛起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总起,高度评价墨法思想,对中华文明的重要贡献阐明观点,统领全文。

B.文章采用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分析中原文化的弊端,意在和秦地文化形成对比。

C.文章多处引用了古代典籍作为论据,都是为了论证墨家和法家思想的先进性论点。

D.文章论证中原文明的衰落和秦国的崛起,对当今我国具有非常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观察到并高度赞扬了体现在百姓与官吏身上的秦人的朴素风气,他还预见到了百年后中华文明在秦的兴盛辉煌。

B.中原地区各国贵族世家、富豪大贾、智识阶层的出现,是其文明发达的表现,但也是中原地区文明异化的开端。

C.秦国强势,是以朴素务实战胜了骄奢淫逸,可见艰苦奋斗精神在文明中的重要性,它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首次自我更新。

D.来自中原的精英对于自身文明弊端的自我批评并以之推行的秦国,推动新国走向富强、统一天下。

 

1.B 2.C 3.A 【解析】 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辨明检索区间,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联系上下文体会时,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 A项,“它为秦国提供了改革蓝图”有误,依据第五段“秦的改革蓝图,其实来自中原精英对于自身文明弊端的自我抛评,这种自我抗评,最终演化成‘西戎’之秦对于中原文明所进行的‘武器的批判’”,句意是说中原精英对自身文明弊端的自我批评“最终演化成”秦对中原文明进行的“武器的批判”; C项,“在发达地区不能实行”错,说法太绝对。第二段“特别是墨子所倡导的’艰苦奋斗’这一条,在文明发达的地区,非但难行,而且难听”可知,文意说的是难以实行。 D项,“是因为他们开化最迟、民风淳朴,越是落后的地方越能强盛起来”说法错误,依据二段“正因为秦在七国之中开化最迟,尚不存在六国那样庞大的既得利益阶层、贵族世家集团”可知,D项“民风淳朴”和“越是落后的地方越能强盛起来”错误。 故选B。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关系,论点和论据间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假设论证、因果论证、对比论证、事例论证等方法。选项提到的论点、手法等要仔细比对,选出最佳答案。 C项,“都是为了论证墨家和法家思想的先进性论点”错误,依据第二三四段可知,每条引用都有着具体的目的,但是并非全都是为了论证墨家和法家思想的先进性。例如“《荀子·疆国》亦曾赞美秦的朴素民风说:‘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引用的目的是赞美秦的朴素民风。故选C。 3.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比对选项和原文在观点态度上是否有细微差别,是否有强加因果、条件不充分、无中生有、时空错位等问题。 A项,“他还预见到了百年后中华文明在秦的兴盛辉煌”错误,最后一段说的是“荀子观察到的,恰是百年之后,中华文明在秦苏生的基础”,可见文本中是“苏生”,而非“兴盛辉煌”,故A项错误,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效40周年,有网友梳理了40年中值得深思的六个关键词:开放、规则、自由、理性、自信、机遇。

作为成长在改革开放年代的年轻人,你对改革开放有什么样的体验和认识?从六个关键词中选择两个,使之形成有机关联,结合身边的故事或者自身经历,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选好角度,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字。④不得套作、抄袭。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子日:“___________,饮水,_________________,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

(2)悲夫!有如此之势,_______________,日削月割,____________。(苏洵《六国论》)

(3)青泥何盘盘,________________,扪参历井仰胁息,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4)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___________,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5)矮纸斜行闲作草,_____________________,犹及清明可到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论语·述而》)

(2)“故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明圣者,述作之谓也。”

(《礼记·乐记》)

1.第一则材料中“信而好古”的含义是什么?

2.自言“述而不作”的孔子是否只能称为“明者”?结合第二则材料进行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雪后黄楼寄负山居士

(宋)陈师道

林庐烟不起,城郭岁将穷。

云日明松雪,溪山进晚风。

人行图画里,鸟度醉吟中。

不尽山阴兴,天留忆戴公

注:①负山居士:陈师道的友人张仲连的号。②戴公:本指戴逵,《晋书》中王徽之雪夜访戴逵事。

1.此诗前六句绘写雪后黄楼之景,后两句抒发________之情,写景精微细腻,写情深远绵邈。

2.诗林广记评曰:“云日明松雪,溪山进晚风二句尤妙”。这两句妙在何处?试作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蝗虫辞

(宋)孙因

开禧三年孟冬,孙子行野中,见有伐鼓举烽者,意其捕寇而即戎,就而问焉,则尽田间之老农也。得物,状甚怪:喙刚而铦,目怒而黔;或振其股,或揪其髯;羽翼未成,已学飞舞。余异其状,问于田父。田父愀然曰:“子识今秋飞蝗之状乎?此其子孙,而彼其祖父也,官命我辈捕之。”余曰:“蝗何负于官见捕乎?”田父仰天涕泣曰:“是害我稻黍者也,王法之所不恕。既来矣,则田之毛发,化而为黄埃,然后知其为灾。”余曰:“吾为若谕之使去,可乎?”曰:“幸甚!恐不可谕耳。”

试掇魁杰者数辈置于前诘之曰使汝害稼天欤人欤惟天惠民必不使尔为吾民病也。苟官吏召汝,则民何辜?且食,民天也。汝啖民之天,以充其体肤,天将汝诛矣!速去,无久居!”

顷之,若有昂首扬目趯趯①而股鸣者。听之,则曰:“今为害者岂我乎?牟人之利以厌己之欲者,非蝗乎?食人之食而误国者,非蝗乎?利口而邦之覆,磨牙而民之毒者,非蝗乎?自汉以下,蝗日益盛,民日益病;蝗日益硕,民日益瘠。虽唐之贞观、开元间号多乐岁,蝗未息也。鸣呼!其为害三千余年矣!跔跔跃跃,实繁有徒。去之复生,芟之愈芜,其庸有既?必有良史,特书屡书,而胡独罪余?”

“且夫节按常程,无非急征;鬻狱卖判,价随重轻;外托公计,内为己赢。若是者,不谓之蝗,可乎?匮金囊帛,峙如山岳;一筵之费,或至千索;咀嚼已竭,未厌溪壑。若是者,不谓之蝗,可乎?乘马从徒,呵哄塞衢;鸣玉曳履,铿锵步趋。月糜都内钱,日廪太仓粟。若是者,不谓之蝗,可乎?节、察、访、团等官,本待有功,岂为养安?养实以逸,坐厚秩;率民户百,不能供一。推此以往,其他可知。贵介姻族,及傔仆,倚势豪夺,飞食人内,鼓吻弄翼,道路以目。凡此皆人其形而蝗其腹者也,其为民害,章章如是。若夫惰田之农,淫浮之技,曳缟之商,纂组②之女,依倚市门之子,假饰衣冠之士,琐琐碌碌者,尚不与此。”

“然则丰年富岁,常有数十百万飞蝗在天下,咋人骨髓,岂特食稻黍而已!况害稼者有时,害民者无期。今圣天子齐明洁蠲③,至诚动物。我虽无知,将率我族类而远迁矣。然我辈虽去,民终未得晏然也,使若属未殄,天下宁有丰年乎?”

因述其语,书以自省,俾观风者得之,以为有位警焉。

(选自《宋金元文观止》有删改)

(注)①趯趯():跳跃。②纂组:编织。③齐(zhāi)明洁蠲(juān):光明清洁。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有鼓举烽者                   伐:敲击

B.虽唐之贞观、开元间号多乐岁       乐岁:丰年

C.縻厚秩                         坐:因为

D.至诚动物                         动物:使万物感动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蝗何负于官见捕乎              ②至无所见犹不欲归

B.①其庸有既                      ②其皆出于此

C.及傔仆                        ②令张良留谢

D.俾观风者得之                  ②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运用了传统赋体的问答形式,通过“我”与老农的一番对话,既叙写了田间之蝗的为害之深,又描述了人间之“蝗”横行肆虐的社会现实。

B.作者于开禧三年孟冬行走于田野中,见农人灭“蝗”,感而赋此文。“开禧”是年号,“孟冬”指冬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十月,也称“初冬”。

C.作者借“蝗”喻人,用“琐琐碌碌者”对比贪官污吏,揭露封建社会贪官污吏为数之多、为害之烈,给了当政者“贪官不除,国无长治久安”的警示。

D.文章语言生动活泼、辛辣犀利又富有生趣,极富感染力。对当时恶劣世风的指斥大胆直接,具有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体现了鲜明的民本思想。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试掇魁杰者数辈置于前诘之曰使汝害稼天欤人欤惟天惠民必不使尔为吾民病也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利口而邦之覆,磨牙而民之毒者,非蝗乎?

(2)然我辈虽去,民终未得晏然也,使若属未殄,天下宁有丰年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