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地震预警系统是利用具有更快传播速度的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地震预警系统是利用具有更快传播速度的电磁波在地震波到达前进行预警的。地震预警不是地震预测或预报,而是指在地震发生以后,根据纵波和横波之间的时间差,和地震波“赛跑”,来赢取捉前预警的时间。地震发生最初时,跑得快的是强度较小的纵波,速度约每秒5~7公里,而破坏性更大的横波由于传播速度相对较慢(约每秒3~5公里)则会延后到达。地震监测仪器检测到纵波后传给计算机,即刻计算出发震时间、震中、震级等大致信息,有关部门可以抢在横波到达前通过电视和广播发出警报。电视广播依靠的是电磁波,它的達度比横波速度要快得多。另外,地震预警系统是一个全自动的物联网,在主要地震区布设密集的地震预警监测仪,可实现发出全自动秒级响应的地震预警警报,民众据此及时避险以减少伤亡,重要工程紧急处置以减少经济损失和次生灾害。

——摘编自董威《地震倒计时来了,预警是这样实现的》,人民网,2019年6月21日

材料二

地震这一典型的突发性自然灾害近年来因其爆发的频繁性和所造成后果的严重性日益受到关注。地震预警系统的研发,为减少人员伤亡和次生灾害的发生提供了可能。但现实中阻碍这一可能性提升的一大因素即是公众的预警应对。尽管目前政府、学界等对预警应对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和重视,但公众个体却鲜被关注,而这一包含了有意识和无意识行为的应对过程将最终决定个体紧急避险的效果。

学者 Michael K..Perry和 Ronald W.Perry提出的防范行为决策模型( Protective Action Decision Model,简称PADM)提出了关于公众在面对灾害预警时一般表现出来的序列式反应。当灾害预警经由环境或社会通过某种渠道传递出来之后,实际上个人的前决策过程即已开始。预警信息本身不会自发地启动适当的防护型行动,只有当公众接收、关注并且准确理解了预警信息,防范行为才可能会发生。在这一前提下,个体开始进入感知阶段,分别是危险感知(发生概率和结果的感知)、危险应对感知(可选用的防范行为感知)和社会利益相关者感知(影响其行动选择的利益相关者感知)。这些感知为防范行为决策奠定了基础,其结果是与环境因素一道促成了最终的应对行为的形成。其中环境因素或推动公众采取其本不欲施行的应对行为,或阻碍公众采取其欲进行的应对策略。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个体可能会越过某些阶段直接进入下一阶段。比如,当预警信息极为可信或预警方极为强势时,即使对于为何采取这种防范方式或哪种防范方式更为合理没有任何解释,也可能会得到即刻和绝对的服从。

(摘编自陈琳等《公众应对地震预警的行为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材料三:

近年来,中国有关方面着力打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地震预警系统。过去10多年间,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与相关部门联合打造地震预警网。目前,该网已延伸至全国,覆盖220万平方公里和90%的震区人口,成为全球面积最大的地震预警网络,并已成功预警四川雅安芦山7级地震、四川九寨沟7级地震、云南鲁甸6.5级地震等50多次破坏性地震。

但做好抗震减灾工作依然任重道远。由于平时宣传不到位等因素,面对各类媒体突然播报的地震预警信息,一些民众对其识别度不高,在忧惚间错失防灾减灾良机。有的民众虽然能第一时间识别预警信息,但由于平时缺乏相关应急演练经验而不能及时做出科学应对。因此,要大力加强对地震预警相关知识和信息的普及工作,组织开展基于预警信息的抗震减灾演练。

畅通预警信息渠道是提高预警效果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地震预警信息具有极其敏感性和复杂性,其发布要严格遵守法律,获得授权。目前,经过前期的努力,在一些地震多发区,地震预警信息已经获得了在当地电视、广播等媒体发布的授权许可。

做好抗震减灾工作还必须切实提高工程质量,严格落实建筑抗震等级要求。地震预警原理决定了震中也就是破坏力最大的区城是预警官区,其抗震减灾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依靠建筑本身的质量。在能够获得地震预警信息的受灾区城,民众采取的各种避险抗震减灾措施,其效果也在很大程度上以建筑质量等为依托。因此,落实建筑抗震等级,确保建筑质量是抗震减灾的根本之道。

(摘编自张保淑《地震预警为中国减灾争分夺秒》,《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6月22日)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 B. B C. C D.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地震预警是地震发生后利用纵波和横波之间的时间差来赢取提前预警的时间的技术手段,它不能预测地震发生,只能争取抗灾时间。

B. 在地震监测仪器检测出纵波并计算出地震信息后,有关部门通过比横波速度快的电磁波发出电视广播警报,抢在横波到达前通知民众防灾减灾。

C. PADM模型提出的序列式反应只是公众面对灾害时的一般表现,公众在特殊情况下不一定会绝对遵从该模型中的阶段过程来应对预警。

D. 经过前期的努力,地震预警信息已经在一些地震多发区获得了在当地电视、广播等媒体发布的授权许可,能够保持预警信息渠道畅通,提高预警效果。

3.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我国政府对于地震灾害可以采取哪些防灾减灾的措施?

 

1.C 2.B 3.①普及地震预警相关知识和信息,组织开展基于预警信息的抗震减灾演练。②畅通预警信息渠道,提高地震预警效果。③监督建筑行业提高工程质量,严格落实建筑抗震等级要求。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材料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结合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认真理解文本内容。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C项,题中“决定”推导错误。由材料二“这些感知为防范行为决策奠定了基础,其结果是与环境因素一道促成了最终的应对行为的形成”可知,感知阶段并未“决定”防范行为决策,且最终决策还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故选C。 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结合对材料内容的理解,注意认真理解材料内容和选项内容的比对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B项,“地震监测仪器检测出纵波并计算出地震信息”分析错误。由材料一“地震监测仪器检测到纵波后传给计算机,即刻计算出发震时间、震中、震级等大致信息”可知地震监测仪器只负责检测,计算机负责计算。 故选B。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信息的筛选、概括、归纳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考向的要求,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回答: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我国政府对于地震灾害可以采取哪些防灾减灾的措施?根据对原文材料的理解,考生可以从以下原文内容中进行概括:地震预警系统的研发,为减少人员伤亡和次生灾害的发生提供了可能。但现实中阻碍这一可能性提升的一大因素即是公众的预警应对。尽管目前政府、学界等对预警应对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和重视,但公众个体却鲜被关注,而这一包含了有意识和无意识行为的应对过程将最终决定个体紧急避险的效果;当灾害预警经由环境或社会通过某种渠道传递出来之后,实际上个人的前决策过程即已开始。预警信息本身不会自发地启动适当的防护型行动,只有当公众接收、关注并且准确理解了预警信息,防范行为才可能会发生;畅通预警信息渠道是提高预警效果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地震预警信息具有极其敏感性和复杂性,其发布要严格遵守法律,获得授权。目前,经过前期的努力,在一些地震多发区,地震预警信息已经获得了在当地电视、广播等媒体发布的授权许可;做好抗震减灾工作还必须切实提高工程质量,严格落实建筑抗震等级要求。地震预警原理决定了震中也就是破坏力最大的区城是预警官区,其抗震减灾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依靠建筑本身的质量。在能够获得地震预警信息的受灾区城,民众采取的各种避险抗震减灾措施,其效果也在很大程度上以建筑质量等为依托。因此,落实建筑抗震等级,确保建筑质量是抗震减灾的根本之道。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华夏文明第一次系统、深刻的进行自我批评、从而展开一场文明自我更新的思想大解放运动,这主要就体现在战国时代墨家和法家的思想中。墨法学说,可谓此后一切中国改革、变法思想的源泉。

墨法两家,成于魏,归于秦。墨翟、孟胜、吴起、商鞅这些人之所以艰辛辗转,四处碰避,这主要就是由于当时“魏康楚富,齐淫吴巧”,即发达地区民风奢华,文明积习太深,听不进批评意见,更不愿展开自我批评,特别是墨子所倡导的“艰苦奋斗”这一条,在文明发达的地区,非但难行,而且难听。能够接受墨法思想的,最终证明是被文明核心区视为“戎狄”的秦。正因为秦在七国之中开化最迟,尚不存在六国那样庞大的既得利益阶层、贵族世家集团,因此,墨法“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为则上,无能则下”的平等政治主张,方才能够在秦地得以实行。正因为贵族、世家的力量还没有形成,正因为“不党(党:偏私)父兄,不偏富贵,不嬖(嬖:宠幸)颜色”乃是秦的民风,以至“王亦不爱其家”,故“上同而下不周比(周比:结党营私)”“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户籍连坐”制度,亦方才能够在秦地顺利推进。而更为重要的是,正因为秦开化最迟,百姓极不善言辞文饰,不存在一个靠巧言令色、舞文弄墨发达起来的智识阶级,故商鞅那一套以“农战”立国的思想,方能在秦地大受欢迎,吴起自鲁赴魏,又去魏适楚,而商鞅亦自中原最发达的魏亡命入秦,他们所献出的强国之策,首先就是对华而不实、只说不练的中原文明弊端的诊断和分析,在文明反思的基础上,他们方才转而倡导一种埋头苦干、只练不说的新文化品质。于是,开化最迟、民风淳朴的戎秋秦地,便这样成为他们培植新文明的试验田。这是秦人艰苦奋斗精神的起源,这更是秦走向富强的动力。

商鞅在《商君书·农战》中,曾比较“境外”的秦地与“境内”的中原文明。他认为由于中原地区文明发达,方才养成了盘根错节的贵族世家势力,方才铸成了导致阶级分化的富豪大贾集团,方才重用巧言令色、只说不练的智识阶层。而此三者具备,固可谓文明之成就,但也却正是“求蒙取辱”“政怠宦成”的开端,是“人亡政息”——即国家危亡的征兆,是文明走向异化的开始。作为“戎狄”的秦,之所以能据天下之雄图,最终统摄四海,扫荡群雄,这就是秦人的生活朴素、务实使然,秦人正是以朴素的“又战斗来又生产”、以南泥湾开荒般的“农战”精神,最终战胜了中原文明之骄奢淫逸。秦的改革蓝图,其实来自中原精英对于自身文明弊端的自我抛评,这种自我抗评,最终演化成“西戎”之秦对于中原文明所进行的“武器的批判”,秦王扫六合,乃是中国文明艰苦奋斗精神的第一次胜利、中华民族第一次自我更新。

《荀子·疆国》亦曾赞美秦的朴素民风说:“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又说“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荀子观察到的,恰是百年之后,中华文明在秦苏生的基础。这个主张艰苦奋斗的新文明,就是墨法政治理想的高度实现。

(节选自《中原与夷狄:两种文明的砥砺》)

1.下列对墨法思想的有关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墨法思想是建立在中原文化精英对中原文明弊端进行诊断和分析的基础上的,它为秦国提供了改革蓝图。

B.墨法思想对中华文明影响巨大,中华文明的首次系统而深刻的自我批评和自我更新主要体现在其中。

C.墨法思想强调选贤任能应不问贵贱,反对结党营私,主张贵族与平民在法律面前平等的思想在发达地区不能实行。

D.墨法思想难以被中原地区各诸侯国接受,最后反而在开化最迟的秦国落地生根,这是因为他们开化最迟、民风淳朴,越是落后的地方越能强盛起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总起,高度评价墨法思想,对中华文明的重要贡献阐明观点,统领全文。

B.文章采用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分析中原文化的弊端,意在和秦地文化形成对比。

C.文章多处引用了古代典籍作为论据,都是为了论证墨家和法家思想的先进性论点。

D.文章论证中原文明的衰落和秦国的崛起,对当今我国具有非常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观察到并高度赞扬了体现在百姓与官吏身上的秦人的朴素风气,他还预见到了百年后中华文明在秦的兴盛辉煌。

B.中原地区各国贵族世家、富豪大贾、智识阶层的出现,是其文明发达的表现,但也是中原地区文明异化的开端。

C.秦国强势,是以朴素务实战胜了骄奢淫逸,可见艰苦奋斗精神在文明中的重要性,它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首次自我更新。

D.来自中原的精英对于自身文明弊端的自我批评并以之推行的秦国,推动新国走向富强、统一天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效40周年,有网友梳理了40年中值得深思的六个关键词:开放、规则、自由、理性、自信、机遇。

作为成长在改革开放年代的年轻人,你对改革开放有什么样的体验和认识?从六个关键词中选择两个,使之形成有机关联,结合身边的故事或者自身经历,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选好角度,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字。④不得套作、抄袭。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子日:“___________,饮水,_________________,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

(2)悲夫!有如此之势,_______________,日削月割,____________。(苏洵《六国论》)

(3)青泥何盘盘,________________,扪参历井仰胁息,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4)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___________,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5)矮纸斜行闲作草,_____________________,犹及清明可到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论语·述而》)

(2)“故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明圣者,述作之谓也。”

(《礼记·乐记》)

1.第一则材料中“信而好古”的含义是什么?

2.自言“述而不作”的孔子是否只能称为“明者”?结合第二则材料进行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雪后黄楼寄负山居士

(宋)陈师道

林庐烟不起,城郭岁将穷。

云日明松雪,溪山进晚风。

人行图画里,鸟度醉吟中。

不尽山阴兴,天留忆戴公

注:①负山居士:陈师道的友人张仲连的号。②戴公:本指戴逵,《晋书》中王徽之雪夜访戴逵事。

1.此诗前六句绘写雪后黄楼之景,后两句抒发________之情,写景精微细腻,写情深远绵邈。

2.诗林广记评曰:“云日明松雪,溪山进晚风二句尤妙”。这两句妙在何处?试作赏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