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有效解决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有效解决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中国方案。面对世界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起了世界各国日益广泛的关注和日趋深入的讨论。

杜维明从儒家道德与“文明对话”的角度讨论了建立共同体的可能性。在他看来, 共同体”这个词的理想含义在于,“人们在一起共同生活、分享一种共同价值和实实在在的公民道德,并通过致力于实现公善而联合为一体。然而,这样一种统一体允许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和信仰差异,只要这种多样性和差异不致侵害他者的基本自由和权利”。对于儒家而言,道徳是形成一个良好社会的必要前提。因此,在儒家“修齐治平”的语境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首先展现为一个道德共同体,杜维明称其为“信赖社群”。对于一个“信赖社群”而言,人与人的交往不仅基于秩序的建构,更在于内心的彼此信赖与道德的影响。

对于儒家生态哲学而言,讨论的范围仅限于人与人的关系显然是不够的,必须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道德共同体中。儒家生态哲学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表现为一种扩大化的“信赖社群”,在此关系内人与其他生物都是平等、自由的。早期人类文明普遍有着对人的道德关怀大于动植物的特征。例如,亚里士多德就认为,自然界中的动植物皆是人用以维持生计的生产材料。在中国,商周时期的宫廷亦曾以大量牺牲献祭。《论语》也记载,孔子退朝后听说马厩着火,问人的伤亡情况而不问马。但是,儒家文化与传统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于,它不是将动物作为没有自我意识、服务于人类的纯粹工具,而是承认自然界的内在价值。儒家虽然承认人在思想与行动上的优先性,但同时能够以更加包容的心态去对待生活在同一场域中的存在物,将自身的权力欲望转化为一种平等和友爱的精神。在儒家看来,人类与自然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一方面,人能够通过道德实践参与到天地的运作之中,影响自然万物的生长;另一方面,自然也影响、转化着人的生活,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对“天道”的尊重和遵循。可见,人类与自然万物之间也是彼此“信赖”、观照的,我们将这样一种共同体结构视为“信赖社群”的扩大化。

这样一种道德共同体有着显著的现实效应,可以为21世纪人类发展提供生存论层面上的启发。尽管全球生态伦理的确立还只是一种构想,但是从人类未来的发展上看,这构想是适合于当前需要的。

(摘编自单虹泽《儒家生态哲学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依据儒家文化提出的以解决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中国方案。

B.杜维明对共同体含义的认识是建立在儒家道德与“文明对话”基础之上的,具有当代意义和现实价值。

C.儒家生态哲学不仅关注了人与人的关系,也关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扩大化的“信赖社群”。

D.传统西方文化将自然作为纯粹的工具,不承认自然界的内在价值,这一点与儒家文化一致。

2.下列对文章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结构展开论述突出了儒家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

B.文章从儒家道德共同体与儒家生态哲学人手,分析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内在关系。

C.文章将儒家文化与传统西方文化作对比,强调儒家文化对人的道德关怀的内在价值。

D.文章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讨论,是按从现实到历史再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应对世界前所末有之大变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B.儒家有关人类要对自然平等友爱的观点为全球生态伦理的确立提供启示和支持。

C.对于儒家道德共同体的认识较之于儒家生态哲学的认识前者更为深入和完善。

D.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要成为人类发展的共同理念,还需作出长久的努力。

 

1.B 2.C 3.C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本题 A项,“依据儒家文化”于文无据。原文说“在儒家‘修齐治平’的语境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儒家生态哲学视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表现为……”可见“儒家”是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 C项,“儒家生态哲学”“是一种扩大化的‘信赖社群’”错误,原文为“儒家生态哲学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表现为一种扩大化的‘信赖社群’”,选项张冠李戴。 D项,“这一点与儒家文化一致”错误,从原文第三段“儒家文化与传统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于,它不是将动物作为没有自我意识、服务于人类的纯粹工具,而是承认自然界的内在价值”看,西方文化这一点与儒家文化不一致。 故选B。 2.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C项,“强调儒家文化对人的道德关怀的内在价值”有误,此处原文不是谈对人的道德关怀,而是对自然的关怀,见原文第三段“儒家文化与传统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于,它不是将动物作为没有自我意识、服务于人类的纯粹工具,而是承认自然界的内在价值。 故选C。 3.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考生应先看清题目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对应原文逐项分析。本题C项,“前者更为深入和完善”错误,文中并未比较对两者的认识程度,选项无中生有。 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以下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有言:“知人者智,知己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老子在这一章中,罗列、评价了六种类型的人,即所谓:智者、明者、力者、强者、富者、志者。你对这六种人的行为或状态有怎样的思考与认识,请选取其中一两个对象,作出分析,也可以从总体上阐述老子在本段文字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

要求:选好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地厨余垃圾处理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查看答案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2019年的永定河补水工程于3月13日启动。本次补水工程加大了补水力度,到4月2日,已累计输水3 100万立方米。另外,拦截在河道上的官厅水库发电站、珠窝水库下马岭发电站、落坡岭水库的下苇甸发电站全都停用,以保证补水全部灌入河道。目前,门头沟区城内102公里的永定河山峡段,近40年来首次实现全级通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2019年1月3日,        的嫦娥四号成功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开启了月球探测的新篇章。

月球背面迎接嫦娥四号的是怎样的环境?专家介绍,月球背面是一张“麻子脸”,陨石坑数量比月球正面多得多,放眼望去,        。月背的“皱纹”也多,布满沟壑、峡谷和悬崖,而月球正面相对平坦的地方较多。月背还有几处巨大的“痤疮”,暗斑中的物质与月面的普通物质相比有很大的不同,这种现象似乎能够说明由于月球背面毫无遮拦地暴露在太空里,蒙受了大量天体的直接撞击

月球背面还是个“厚脸皮”,它的月壳从整体来讲比正面要厚。(        )照片显示,月球背面巨大的陨石坑都呈现出白色,好像从来没有暗色的熔岩从上面流过。科学家研究认为,由于月球背面的月亮很厚,熔岩无法溢出,而正面月壳很薄,熔岩很容易破缝流淌在表面,所以背面颜色比正面要“白皙”得多。

在月球背面实现着陆和巡视探测,是人类        的事。嫦娥四号探测器将为人类逐步揭开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纱迈出关键一步,让我们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举世瞩目        比比皆是        梦寐以求        拭目以待

B.举世闻名        不计其数        梦寐以求        翘首以待

C.举世瞩目        不计其数        魂牵梦萦        拭目以待

D.举世闻名        比比皆是        魂牵梦萦        翘首以待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种现象似乎能够说明月球由于背面毫无遮拦地暴露在太空里,遭遇了大量天体的直接撞击。

B.这种现象似乎能够说明月球背面由于毫无遮拦地暴露在太空里,遭遇了大量天体的直接撞击。

C.这种现象似乎能够说明月球由于背面毫无遮拦地暴露在太空里,蒙受了大量天体的直接撞击。

D.这种现象似乎能够说明月球背面由于毫无遮拦地暴露在太空里,蒙受了大量天体的直接撞击。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月球背面“亮肤色”的佐证正是由“厚脸皮”提供的。

B.月球背面“亮肤色”又为“厚脸皮”提供了佐证。

C.不过,“厚脸皮”为月球背面的“亮肤色”提供了佐证。

D.并且,月球背面“厚脸皮”的佐证还是由“亮肤色”提供的。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中说“上善若水”,用水比喻上德者的人格,因为“__________。”

(2)老子认为圣人从“曲则全”、“枉则直”等六个客观法则中获得启示的结果是“_____。”

(3)《大学》中认为获得知识的途径是“_____。”

(4)《中庸》论述了“中和”的功用,即“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