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郭 纶① 苏轼 河西猛士无人识,日暮津亭阅过船。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郭 纶①

苏轼

河西猛士无人识,日暮津亭阅过船。

路人但觉骢马瘦,不知铁槊大如椽。

因言西方久不战,截发愿作万骑先。

我当凭轼与寓目,看君飞矢集蛮毡

(注)①这是苏轼23岁时的作品。郭纶本为弓箭手,屡有战功。仁宗康定元年九月,西贼寇三川寨,三班借职(宋代武臣的最低职级)郭纶固守,定川堡得不陷。②寓目:过目,观看。③蛮毡:毡帐,借指来犯的贼寇。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郭纶本是河西勇士,如今人们却不认识他了,因为他每天只是在傍晚时分,坐在渡口闲看过往船只来打发时间。

B.颔联将郭纶今日所骑瘦马和他当年曾经使用过的长矛对比,今日之落魄与往日之英勇形成了鲜明对比,形象生动。

C.郭纶自称边疆久无战事才沦落如此,表现了他对国家的极度失望;但他同时说一旦有了战事,他仍愿冲锋陷阵。

D.这首诗借郭纶这一形象,表现了诗人对英雄的仰慕,对英雄失路的怜惜,对贼寇入侵的痛恨以及强烈的爱国热情。

E.这首诗语言通俗平易,在平实的叙述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诗歌尾联对战争场面的描写,表现出了诗人的英勇。

2.诗歌表达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1.BD 2.(1)对郭纶的钦佩赞叹;(2)对英雄的怜惜;(3)对英雄再次建功立业的期待;(4)对国家和路人不识人才的再次愤慨。(5)自己也想成为郭纶那样的英雄,哪怕经历坎坷,也照样勇往直前。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A项,“因为他每天只是在傍晚时分,坐在渡口闲看过往船只来打发时间”分析不当,前后并无因果关系。 C项,“表现了他对国家的极度失望”分析有误,无中生有。这里颈联“因言西方久不战,截发愿作万骑先”是说边疆久无战事才沦落如此,一旦有了战况,他誓言愿冲锋陷阵。他愿意为国家效力,说明其没有对国家表现出极度的失望之情。 E项,“表现出了诗人的英勇”分析不当,尾联中“看君飞矢集蛮毡”一句是虚写,其中的“蛮毡”,借指来犯的贼寇;作者期待看到这位勇士(郭纶)的飞箭射向敌人阵地,而非表现了诗人的英勇。 故选BD。 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主旨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联系题目、注释、背景等全面解读,要仔细寻找能表露作者情感的词语,或者分析诗歌中的形象等,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 尾联诗人说到“我当凭轼与寓目”,当他成了万骑先锋,冲锋陷阵时,我当拭目观看。表现了诗人对英雄的仰慕与期待。期待其能再为国家建功立业,驱除敌寇。另外郭纶多次立下战功,现在却英雄无用武之地,路人也“不知”,他只能在日暮之时坐在渡口,无聊地看过往船只来打发时间表现了英雄的落寞之感,对英雄不受重用的慨叹与怜惜。另外西贼寇三川寨,让百姓流离失所,国家陷入战争,这里也表现了诗人对入侵的敌寇的痛恨之情。他希望朝廷能够起用像郭纶一样优秀的人才,那样才能早日赶走贼寇,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心,展现了其强烈的爱国热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莫给。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昔晏平仲敝车羸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晏子曰:“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如此,而为隐君之赐乎? 彰君之赐乎?”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予尝爱晏子好仁,齐侯知贤,而桓子服义也;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第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晏子为近之。今观文正公之义田,贤于平仲。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

呜呼!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钟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而入者,岂少也哉?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世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独高其义,因以遗于世云。

(节选自《义田记》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

B.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

C.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

D.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义田是为赡养族人或贫困者而置的田产,“义田之给于士者曰学田。

B.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一般指司马、司徒、司空。

C.文正是谥号,即官员死后依其生前行迹确立的称号,通常由其亲友、门生所加。

D.史官是指古代朝廷中负责整理、编纂前朝史料史书和搜集记录本朝史实的官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仲淹是苏州人,他平时乐于用钱财帮助别人,选择那些关系亲近而贫穷、关系疏远而贤能的人予以帮助。

B.范仲淹虽然身居高位,却终生过着清贫的生活,更难得的是,他去世后,后代子孙修明他的事业,继承他的志向,和他在世的时候一样。

C.范仲淹的忠义誉满朝廷,业绩流布边境,功名传遍天下,并通过义田实践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主张。

D.从范仲淹购置义田这件事来看,他比晏平仲还要贤明,因为其施行时间和规模是大大超过晏子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

(2) 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晏子为近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3D打印技术让生产从传统走向智能

访谈时间:2017年9月26日

访谈嘉宾:三迪时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培学   

中国网:在您看来,3D打印技术的核心价值在哪里?

李培学:3D打印作为智能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个性化定制、复杂的生产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极大地提高了整个产品的生产速度,降低了产品生产的成本。举个例子说,你像我们整个的航空航天军工的零部件,如果按传统的做法需要去开模做,但如果是用3D打印来做,就可以设计好了,直接上机,直接生产出需要的零部件出来。这个周期是非常短的,而且成本是非常低的,它还实现了可以说是互联网、物联网全球生产的功能。假如说我们在北京设计,我们可以在湖南生产;我们在上海设计,我们可以在南京生产,这样实现一个全网的线上设计,线下生产,即时设计,即时生产的功能。

中国网:3D打印的产品什么时候能够像手机、电脑一样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李培学:了解过计算机发展史的都知道,当时计算机在刚出现的时候体积非常庞大,很难普及,我们上大学时的电脑,包括苹果机都是非常大的,但随着office、CAD这样的软件的出现,电脑是越来越小,它的普及率也越来越高。现在不光是电脑,像智能手机已经普及到千家万户了。其实3D打印也是处在这样一个阶段,3D打印发展有30年了,到最近这四、五年才快速发展。其实大众不是特别清楚,在航空航天、军工方面我们早已广泛地运用3D打印技术,而这几年又迅速渗透到了医疗和传统的制造业,像汽车制造、模具制造、饰品制造,其中珠宝、饰品制造方面现在已经渗透的非常广了。政府的重视,新的软件系统不断的推出,甚至包括3D打印的一个重要的元素——新材料的不断研发出来,这都会大大加快3D打印进入千家万户的进程。

中国网:中国的3D打印从2017年开始进行了国际化的战略布局,这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李培学:中国3D打印的发展在这几年可以说是突飞猛进。目前中国3D打印发展的趋势,跟国际是基本接轨的。但作为我们来讲,在某些高端的技术方面,像金属机的高端设计和金属机的原材料方面,我们还是需要向世界上的德国、以色列、美国这样的国家学习。但是我们自己的生产也有它的优势,像我们的高分子材料,尼龙、光敏树脂机的生产设备和产品在国际上是领先的。所以我们既要“走出去”,也要“引进来”,为了“走出去”和“引进来”,我们就开始全球布局。去年我们在德国法兰克福和柏林设了办事处,今年六月份我们在德国的汉堡正式成立了公司,这是我们国内企业在德国成立的第一家平台公司。作为一项全球的新兴技术,必须要全球化,必须要有全球的互联互通,我们走出国门也是顺应“一带一路”发展。

中国网:我国政府正在推进“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你们将如何在“一带一路”建设上发挥作用?

李培学:七月份G20峰会在德国汉堡刚刚落幕,其中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中谈论的最多的话题就是全球的互联互通,尤其是制造业的互联互通。这与3D打印的终极梦想是高度契合的,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3D打印公共服务平台,也是刚刚被公信部认定的国家级的服务型制造业示范平台。我们一直致力于打造基于整个3D打印生态圈的互联互通的智能制造平台,为国内甚至全球的3D打印企业与传统产业的上下游企业做一个整合,提供从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服务。随着“一带一路”范围的不断扩大,会给我们这样的3D打印企业走向全球,甚至说全球化的合作提供更好的契机。

(摘自中国网,有删改)

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3D打印在产品制造过程中能实现个性化定制,完成复杂的生产,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 “智能”的特征。

B.3D打印最近四、五年发展迅速,主要表现在3D打印已运用到了航空航天、军工制造、医疗和传统制造业等领域。

C.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3D打印各有优势,因此我国3D打印公司开始全球布局,与其他国家互联互通。

D.基于整个3D打印生态圈的互联互通的智能制造平台,能帮助传统产业企业完成从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2.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合理的两项是

A.全网线上设计,线下生产,即时设计,即时生产功能的实现,能让3D打印实现全球合作生产,提高了产品的生产速度,降低了生产成本。

B.计算机并非一诞生就普及,与计算机的普及过程相同,3D打印的普及也需要依靠政府的重视,新软件的开发,新材料的研发才能实现。

C.为了响应“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号召,我国的3D打印企业走向全球,这促进了3D打印行业的技术交流,加速了3D打印行业的发展。

D.该访谈从3D打印技术的核心价值,3D打印技术与生活的关联,以及3D打印行业国际交流合作前景等三个方面入手,对3D打印进行了多方位的介绍。

E.该访谈采访者的提问言简意赅,能让受访者迅速抓住问题的核心,受访者的回答浅显易懂,这让普通大众也能对3D打印这项复杂的技术有一定的认知。

3.3D打印技术前景广阔,请根据材料揭示其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风袅袅秋虫鸣

张强

秋天是虫的季节。蝉在林中“知了,知了”不停地叫着,仿佛已感到时光将尽,要抓住这最后的时刻释放出生命中最后的热情;田野未收割的豆地里,蝈蝈也伏在豆棵下“吱吱,吱吱”聒噪着,和树上的蝉声相应和。夜晚月朗星稀,凉风习习,蛐蛐、油蛉、纺织娘躲在一个角落里忘我地弹唱,时而独奏,时而合唱,直到月已西斜,夜色阑珊,仍迟迟不肯睡去,它们怕辜负大好的时光。

蝉从五月末由黑暗的地下爬出,开始羽化为成虫,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六月三日夜闻蝉》中写道:“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可见六月就已经可以听到蝉声了。“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阴。”整个夏季都是蝉的,它们不知疲倦,伴随着一路攀升的气温,把一个夏天吵得沸沸扬扬,这盛大的阵势一直要持续到秋初。

古时有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立秋的三候为“寒蝉鸣”,这时的蝉已禁不住越吹越凉的秋风和越来越浓重的夜露,开始发出凄苦的哀号。宋代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一层秋雨一层凉,蝉弱小的身躯的确难以抵挡秋雨的侵袭,这凄凄切切的悲鸣或许就是它们无奈的抗争吧? “薄暮寒蝉三两声,回头故乡千万里。”(郎士元《送别》)一声凄切的蝉鸣曾触发了多少人的千古愁思,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代名词,这悲凉,有的是身世之痛,有的是家国之思,有的则是离别之苦。蝉本无知,然许多诗人却闻蝉而愁,只因为诗人自己心中有愁。

秋夜中叫得最欢快最忘我的莫过于蟋蟀,月华如水,洒在庭院中、窗台下,洒在枕边,洒在滴露的梦里。“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这些从《诗经》中走来,唧唧吟唱的秋虫,此时就蹲在檐下的月影里,或者躲在墙缝里,趴在草丛中,它们歌唱凉如水的夜色,歌唱大地的丰收,歌唱村庄的温暖。“空庭疏雨后,四壁乱蛩鸣。”“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看,秋夜漫漫,陪伴人打发这寂寥时光的不只是一盏昏黄的灯,还有蛐蛐缠缠绵绵的歌吟。

秋夜,纺织娘“轧织,轧织”“织、织、织啊,织、织、织啊”的叫声一点儿也不比蟋蟀逊色。和蟋蟀不同的是,纺织娘似乎很少躲到村庄的屋檐下,野外的草丛才是它们最宽广最自由的舞台。纺织娘古称“络纬”,《诗正义》中“络纬鸣,懒妇惊”是说纺织娘叫起来的时候,懒惰的妇人突然开始吃惊,原来她意识到秋天到了,冬天也就不远了,还没准备好过冬的棉衣,她怎能不惊呢?其实猛然吃惊的何止懒妇,李白《长相思》中写道:“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霜降三候为“蛰虫咸俯”,俯,蛰伏也。过了霜降,秋虫的吟唱渐渐稀疏,这时古人认为秋虫都蛰伏了,实则不然,即使养在笼中,置于炉旁,蟋蟀、蝈蝈、纺织娘也只能勉强活过春节。虫的寿命使然,非人力所能逮也。但秋虫的一生是响亮的一生,它们认认真真活过,这是它们对生命的尊重。

我庆幸和小虫共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夜深人静的时候,听吧,它们还醒着,还用村庄朴实的方言唱着大地的歌,生命不息,大地的歌唱也永不会停止!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描写秋虫在月夜忘我地歌唱,主要表现出秋虫对时间、对生命的珍视,展示了它们对生命的热爱。

B.人们常以寒蝉来表现身世之痛、家国之思或离别之苦,这体现了王国维所说的“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C.古人认为蟋蟀、蝈蝈、纺织娘到霜降后都蛰伏了,作者不认同这种说法,作者认为这时的秋虫大部分因为寒冷而冻死了。

D.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层次条理清楚,行文自然流畅,极富文化意蕴,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表现出作者对秋虫的赞美。

2.文章多处引用古诗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3.在作者看来,“秋虫鸣”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态度?请结合全文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留住正在消失的乡音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方言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

②近年来,留住乡音的呼声之所以越来越高,正是因为许多方言正在萎缩,山歌、童谣、谚语在青少年中逐渐失传,戏曲和曲艺抵挡不住流行音乐的冲击。现代化越来越快,方言的萎缩如暮春时节万花纷谢,难以抗拒。一旦乡音荡然无存,模糊的乡愁便会淡出人们的记忆。

③心理语言学研究发现,十来岁少年学得母语,就具备了终生语言能力的70%;同时学会几种语言,不但不是负担,还有助于提高智商。大批老科学家小时候学方言和国语,长大又学文言和外语,比谁都聪明,就是好例子。如今的孩子却学了普通话、丢了方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学校以普通话为基本教学用语是正确的,但在教好普通话的同时,周末组织些唱山歌、讲故事的方言文艺活动,不也很好吗?

④只看到方言妨碍普通话规范是片面的。方言是通语分化出来的,也曾向通语输送有益成分;方言和普通话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利用对应还可帮助方言区的孩子学好普通话。例如,可告诉没有翘舌音的人,凡是方言或同声旁的字读“d”“t”的,就是翘舌音:都屠—者猪储署,迢貂—招召超绍。有的分不清“f”“h”,可指出,凡是方言或同声旁的字读“b”“p”的,只能是“f”;反饭贩—板扳,非匪痱—排悲;凡是同声旁的字读“g”“k”的只能读“h”;胡湖—古苦,混馄—昆棍。50年代方言普查后,各地都编过这类对应字表,可惜后来没用于教学。

⑤除了语音对应,方言词汇、句型和普通话不同的,也可以列表对照。例如:赶趟/来得及,长脚/高个儿,拐脚/瘸腿;斤半/一斤半,卖没了/卖光了,找不他到/找不到他。方言调查已近百年,材料积累不少,应经挑选后,把本地常见误读音、误用的方言词和方言句式,编成语文补充教材。此外,各方言的儿歌、童谣、谚语、故事、传说中,不乏语言精炼、意义深刻的精品,比如“不怕慢,只怕站”“日日守,年年有”“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敢拼才会赢”“兄弟同心,田土成金”“好天得存雨来粮”,把这些分类编注成册,让学生自学,既能学到方言,也能获得文化的教益。

⑥当然,留住乡音不光是学校的事。方言本是家传的母语,可许多家庭如今也不说了。有的家长怕影响孩子学普通话,家里不说“土话”。其实,为了学普通话而放弃方言,这是误解。不同语言有不同的认知方法,多语人必有多样的思维。另外,不同方言也有共同的规律。南方方言爱说“他有去,我有来”和英语中have的用法大体相当。古今汉语和南北方言,更是可以相互论证,比如闽语把“高、低”说成“悬、下”,普通话也有“悬崖”和“下策”的说法。

⑦除了学校和家庭,要留住乡音,社区也有事可做。这些年来,有些地方整治青山绿水,发掘旅游资源,修饰古树、草场、水磨、廊桥,唱山歌、吃农家菜,趣味盎然。城里人到“乡村一日游”听到难懂的方言还想探知奥妙呢。有些县政府为了传承本地文化,拨款请人编写方言志、俗语志,也能唤起乡思乡情。

⑧除了作为交际工具,方言还有艺术的形式——戏曲和曲艺。这些乡音饱含历史文化积淀,曾带给当地人精神的享受。现在,京戏、大鼓、快书、苏州评弹、泉州的梨园、穗港的粤剧等,虽不像过去那样流行,可一到国外,它们就绽放异彩。有的地方很珍视这份遗产,努力发掘加工,精心培养新手,让她继续焕发青春,值得钦佩和鼓励。

⑨现实告诉我们,要留住乡音,必须有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本文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11月05日 12版)

1.关于“留住乡音”的原因,下列选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言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

B.组织些唱山歌、讲故事的方言文艺活动,有利于孩子学习普通话。

C.许多方言正在萎缩,山歌、童谣、谚语在青少年中逐渐失传,戏曲和曲艺抵挡不住流行音乐的冲击.

D.一旦乡音荡然无存,模糊的乡愁便会淡出人们的记忆。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大批老科学家小时候学方言和国语,长大又学文言和外语,比谁都聪明,这可以证明,高智商和学好方言之间有着必然联系。

B.方言是通语分化出来的,也曾向通语输送营养,方言和普通话之间存在相似之处,还可帮助方言区的孩子学好普通话。

C.把各方言的儿歌、童谣、谚语、故事、传说中的精品分类编注成册,让学生自学,既能学到方言,也能获得文化的教益。

D.20世纪50年代方言普查后,各地编辑了方言和普通话的对应字表用于方言区的普通话教学.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曲和曲艺饱含历史文化积淀,虽不一定流行,但通过努力发掘加工,精心培养新手,它们就一定会绽放异彩。有的地方很珍视这份遗产,值得钦佩和鼓励。

B.城里人到“乡村一日游”,政府为了传承本地文化,拨款请人编写方言志、俗语志,都能唤起乡思乡情。

C.不同语言有不同的认知方法,多语人必有多样的思维,即使孩子在家说方言,也未必会影响孩子学习普通话。

D.要留住正在消失的乡音,学校应编订相关补充教材,家庭也不能为了学普通话让孩子放弃方言,社会也应该通过各种形式唤起乡情乡思,总之必须由三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查看答案

过完了初三那学习紧张的日子,中考以后我们终于松了一口气,那么,这个夏天你又是怎样过的呢?有什么值得回味的吗?请以《这个夏天有点           》为题,写一篇作文。

提示:(1)尽量写新颖的题材,避免与别人的作文类同。

(2)空格处可填“轻松”“忧伤”“忙碌”“冷”“放纵”等等词语。

要求: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审题正确,文章内容能突出题目的主要词语;字数:600以上。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