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中有很多发人深省的句子,对下列句子出处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这是《狂人日记》中狂人的呐喊。
B. “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藏着的‘小’来。”这是《一件小事》中“我”的反省。
C.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是《社戏》中“我”的思考。
D. “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这是《阿Q正传》中阿Q的口头禅。
下列对《边城》中有关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边城茶峒有在端午节捉鸭子、赛船的习俗,翠翠的爱情故事与此有关。
B. 老船夫与孙女儿翠翠相依为命,生活很拮据,但依然很受人们的尊重。
C. 天保和傩送每夜轮流唱歌以表达对翠翠的爱慕之情,这让翠翠很反感。
D. 老船夫在雷雨之夜去世,乐善好施的船总顺顺帮着料理了老人的后事。
《边城》的结尾写道:“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句话充满了凄凉、哀愁,还饱含着牵挂与期盼,意味深长。句中的“这个人”指的是_______。
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选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 军:军队 B.又欲肆其西封 封:疆界
C.唯君图之 图:考虑 D.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高兴
2.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 以:因为
B.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这样
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焉:哪里
D.吾其还也 其:还是
3.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下臣虽强壮,但是不如别人。
B.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用灭掉郑国的办法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况且您曾经得到过晋君的赏赐啊!
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别人的力量而保护自己,不仁义。
4.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选文中的“东道主”是指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现代生活中,“东道主”的意思是__。选文中的“行李”是指__,现在“行李”的意思是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5.请结合选文内容和下面的“课文背景形势图”,用选文原句填空。
从形势图看,晋国处在秦、郑之间,攻打郑国对晋国最有利,而对秦国利益不大。因此,烛之武在与秦伯的谈话中,首先以“__”,说明即使消灭郑国,秦国也无法越过别国统治郑国,又以“__”说明晋国的扩张意味着秦国势力的削弱;最后得出亡郑是“阙秦以利晋”的结论,成功说服了秦伯。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②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桓宽)
③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
④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
⑤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⑥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毛泽东)
上面六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报告中引用过,你对这六句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高中阶段阅读文学名著是语文学习的有益补充,如果条件允许,每个学生都应该大量阅读世界文学名著,因为只有大量阅读名著,自己的思想境界才能得到提升,思想境界提升之后,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成绩自然会相应提高,高考时也就一定能考取理想的大学。
①不是只有大量阅读名著思想境界才能得到提升。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