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以“秋色”为描写对象,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 写作要求:(1)字数800字以上;...

以“秋色”为描写对象,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

写作要求:(1)字数800字以上;(2)有适当的与主题相关的景物描写;(3)要赋予景物个人的主观感。

 

例文: 醉人的秋色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就对秋天有着特殊的情怀。在我国文坛中,多名文学作家都曾写下文章表达对秋色的喜爱,正如林语堂先生《秋天的况味》中所叙,“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曾陷入凛冽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不错的,秋的一切都是那么令我着迷。 俗话说的好,一叶知秋。每逢秋天,窗前的梧桐树总会准确无误的告诉我:“秋来了。”原本油亮发绿的叶子开始逐渐泛黄,先是由各条叶脉开始,逐渐向外扩散,这些叶子挂在树上,显得有些无精打采。从远处看,好像是一块部分被水打湿的绿画布,深浅不一。我滑着轮滑穿梭于小区各条道路间,明显的发现人们的着装变了,健壮的青年青年都已经穿上了长衫,一些怕冷的老人则在长衫外又加了一层外套。 小区里小草相继由翠绿变为墨绿,在秋风中依然挺立。一些夏季盛开的鲜花,已经凋零,取而代之的是树上各样的果子——光秃秃的柿子树上高高的悬着几个橙黄的柿子,山楂树上的山楂一嘟噜一嘟噜的,像红水晶一般,海棠树也结满了果子。这一切都是大自然馈赠啊!“吧唧吧唧”我低头一看,原来是我家小狗在吃落到地上的海棠,他也在品尝着大自然的美食呢! 一到秋天,原本小区里经常出现的小刺猬消失不见了,也许他们正在为冬眠做准备。你们见过玉兰花的种子吗?玉兰花的种子在未成熟的时候是绿色的一串,就好似绿葡萄一般,成熟后是红红的一串,不断有种子从荚中爆出,这些掉出来的种子,好似红豆一般,但是不及红豆的硬度。我轻轻拾起一粒红豆,捧在手心,发现每一颗种子的头上都有一根绵软的线,我想它应该是用这条线给种子传输营养的吧。 秋天一到,各大景区也慢慢开始出现了变化,香山开始慢慢变装了,由最初那翠绿中的一抹红和金黄到漫山遍野的红色,让人不禁陶醉其中。秋天的北京植物园也颇有一番诗意,菊花纷纷开放,黄色的淡雅,白色的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在秋风中开得烂漫。 秋像一段优美的音乐,时而深沉时而低缓。它不如春那般慈爱,也不如夏那般野性,更没有冬那份残酷。它始终低调着,默默带来丰收,然后在秋风的指挥下,静静地结束,留给人们的,是一张又一张秋的剪影以及秋的韵律。 这便是秋了,我最爱的秋。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能力。具体考查写景散文的写作能力。解答此类问题,审题是关键。首先确定文章体裁,划定取材范围,掌握写作重点,考虑谋篇布局;此外还要精心锤炼词语,巧用修辞手法,力争使语言活起来。 审题:从题干来看,显然要写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描写对象是“秋色”,可以结合诗句写古典意味的“悲秋”之情,也可突破悲伤,仿照《沁园春•长沙》《秋词》等诗歌风格写灿烂蓬勃的秋色,赞美秋的成熟与果实,喜爱秋的清朗与高远。关键在于要确定自己抒发的情感,可在写作时引用诗句,运用修辞,营造出秋的意境,便于情感表达。同时选取秋季的典型景物,进行描绘。 参考立意: (1)绚丽的秋色。 (2)清朗的秋景。 (3)萧瑟凄凉的秋。 (4)秋的遐思。 参考素材: 1、秋日的冰冷并未让这“柳岸小桥绿水”改变它美丽的本质。“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物霜天竟自由。”秋风中,这一群红鲤鱼在水底“怡然不动,俶尔远视,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灵动的鱼儿,灵动的水。柔美的柳条,柔美的风……将生命的平凡与幸福诠释得淋漓尽致,将秋日的凄冷一扫而尽。 2、秋风把树叶染成了黄色,树叶又把大地染成了黄色,微风拂过,地上的黄叶像是一群受了惊的黄蝴蝶,打着旋儿。空中翩翩起舞的黄叶在朝阳中闪动着,仿佛一只只金色的纺织娘,在金色的阳光中沙沙地叫着,忽地离开了树枝,飞走了。我伫立在这漫天的黄叶中,脸上带着丰收的喜悦,感觉自己也溶入了漫天的黄叶中,成为校园秋色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3、校园的秋色也有她独特的味道。在校园一隅,有几棵高大挺拔的杨桃树,叶还很绿,果实已经熟透了,泛着金色的光芒。从下往上看,仿佛绿色的天幕上镶着无数金色的小星星。秋风吹过,星星便有节奏地眨着眼睛。难道是沙子把眼睛给迷了?果实成熟了,树枝留不住她,只得让她滚落到草丛中。她慢慢地发酵着,慢慢地发酵成一杯甘醇的美酒,到处弥散着浓浓的酒味。这是丰收的味道,这是校园秋色独特的味道。树下,那些未来的牛顿们,正专心致志地读着足有几寸厚的书。我真希望那些杨桃能给他们以灵感。不过可别太重了,免得把他们的灵感赶跑了。灵感,真的是稍纵即逝的。这些未来的牛顿们也是校园秋色中亮丽的一笔。 4、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可校园的秋色却让我明白在品尝香甜的果实的时候,不要忘记种子也在秋天里孕育。过去的荣耀都已经过去,新的希望正在荣耀中诞生。如果不趁着秋天为种子输送营养,种子就无法熬过漫长的冬天。在来年的秋天,你就只能得到失望。校园的秋色是一幅五彩油画,她的第一笔是在很久以前的一个秋天里画下的。而她的内容只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更加成熟,更加充实。我也将在秋天中孕育新的希望,让自己成为画中最亮丽的风景。 结构示例:《醉人的秋色》,写景抒情散文。开篇由林语堂先生《秋天的况味》对秋的描写, 引入描绘自己眼中的秋景,由秋叶的变化,写到秋果丰硕,重点描写玉兰花的种子,最后写到北京景区的秋景,文尾“这便是秋了,我最爱的秋”抒发对秋的爱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是丰子恺先生创作的漫画《跌一跤,且坐坐》,请按要求,表述画面内容并说明图画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

内容:(不超过50字)

寓意:(不超过30字)

 

查看答案

下面的“通知”在格式、内容、表达得体等方面有五处错误,请指出并改正。

通知

高一全体师生:

为了更好地迎接本月底的期中考试,经学校党组织研究决定,于11月25日在学校操场举行期中考试动员大会,希望全校师生准时参加,无故不参加者,后果自负。

2018年11月22日

高一年级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国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绝非_______,而是有着翔实的数据支撑。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6亿多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中国学生近视高发亟待干预》提到的一组数据也令人_______:从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一年级,中国学生的近视比例上升了50%。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有诸多原因:电子产品的伤害,学习负担过重,缺少户外运动……防控孩子近视,已_______,不容丝毫延宕。其中,家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据调查,孩子近视,一些家长_______,认为只要成绩好即可,显然,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

当然,不独防治近视,让孩子身心健康,茁壮成长,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不同以往的是,相关制度已提出将儿童青少年近视率纳入政府考核指标。只要这一制度发力发成,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一定能够得到遏制。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骇人听闻    触目惊心    刻不容缓    不以为然

B.耸人听闻    触目惊心    刻不容缓    不以为意

C.耸人听闻    惊心动魄    间不容发    不以为然

D.骇人听闻    惊心动魄    间不容发    不以为意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A.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6亿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B.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至少6亿多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C.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6亿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D.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至少6亿多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或者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也看不清美丽未来

B.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甚至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也看不清美丽未来

C.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甚至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看不清美丽未来,也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

D.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或者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看不清美丽未来,也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离骚》中,诗人不只是为自己鸣不平,而且以博大的胸怀,对人民寄予了深厚的同情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经·氓》中写女子婚后日夜辛苦劳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短歌行》中,曹操比喻自己广纳天下贤才的壮志和胸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

无名氏

平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

孤山几处看烽火,壮士连营候鼓鼙①。

[](pí):古代军中的一种小鼓。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沙落日大荒西”一句,写出地面的辽阔荒远,描绘出落日在遥远的地平线上缓缓西沉的景象。

B.“陇上明星高复低”一句承上写夜景。日落而星出,一切景物都销声匿迹,只见陇山之上明星闪烁,则夜静可知。

C.“孤山几处看烽火”,是说原野上连营驻守的军士,突然看到几处孤山上燃起的报警的烽火。

D.“壮士连营候鼓鼙”写敌情传来后军营的反应。警报传来,连营军士都消极应战,只是等待命令而不主动出击。

2.诗歌第一、二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有何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