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寻找民工老海 过了春节,何家庄的男人就踏上了淘金之路。...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寻找民工老海

过了春节,何家庄的男人就踏上了淘金之路。出了火车站,一帮人背着铺盖卷,浩浩荡荡走了两条街,忽然发现队里的老海不见了。一行人急忙掉转头往回找,可哪儿找得见老海的人影?

大伙都急了,这老海五十多岁的大老粗,大字不识一个,头一次出远门不说,身上也没带什么钱,如今让他一个人落了单,这还不要了他的老命哇!大伙儿回到火车站,以为老海会撞回到这里来的,谁知等了一天一夜,还是没见人。

第三天,来了一个招工的胖子,把他们带到了一个建筑工地。大伙儿惦记着老海,安顿好以后,就接着出去找老海。可要想在这几百万人口的大都市找一个人,况且这个人还是个文盲,这简直比海底捞针还要难。

人没找着,大伙心里不好受,老板一看不乐意了,说:“我叫你们来就是为了赶工程的,你们倒好,天天跑到外面玩,明天再不开工,我只好去叫别人了。”队中年纪最长的老山头急忙赔着笑解释:“老板,我们走丢了一个同伴,不找到他,心里不踏实呀!”老板一听笑了:“我还以为丢了个小姑娘呢,不就是个大男人吗?你们还怕他被骗去当小姐呀!要干就开工,不想干趁早走人……”大伙儿一听老板的话没有商量余地,就想,还是先保住这份活,再慢慢找吧。

于是,以后大伙就利用收工后的空闲时间出去找老海。他们一共七个人,就分成几组,往几个方向找去,像在家里围猎野猪一样,一定要把老海围出来。可这种方法一到大城市显然就行不通,一个月下来,他们的足迹几乎走遍了这个城市的大街小巷,根本不见老海的人影儿。大伙一商量,就想出了个新招:在走过的地方贴上他们的名字和地址,这样老海看到就知道他们在哪了。转念一想,这老海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认得,就算看到了,还不是睁着眼走过去?

时间一天天过去,仍然没有老海任何消息。大伙又着急又担心,老海身上那点钱肯定早用光了,他普通话不会说,字不会认,肯定也没法子找到活干。这样一来,老海不知道已经饿了多久肚子了,说不定就加入丐帮了呢!大伙难过得说不出话来。后来,大伙出去时,眼睛总是盯着街上那些乞丐,一看到跟老海身子有点像的,就走上去仔细认一认。一看不是,就比划着向他打听,然而,一切努力都是白费劲,老海好像已经在这座城市蒸发了。

一天,队里一个年轻后生忽然想出了个主意,兴奋地说:“老海虽然不认字,可他不是瞎子啊!我们只要在去过的地方留下一个他认得的东西,这样就容易多了!”大伙一听,觉得这主意不错。可有什么东西能让老海知道是他们留下的呢?想来想去,家里这时候不是家家都在搞编织吗?对,就留一个家里特有的那种小篾箪,老海看到了,再怎么笨的人也该知道是家里人留的吧,然后他就会在那地方等,这样,他们碰面的机会就大多了。

说干就干,第二天大伙收了工,就在工地上捡了一些不用的竹子,开成篾片,编成一个个小篾箪,街上的电线杆上、路边的大树上、公园大门口,都挂了一些上去。在一些小篾箪里,他们还放进了水和一块大面包,这样老海看到的时候,马上可以拿来充饥。他们又考虑到,如果老海发现了小篾箪,跟着来找他们怎么办?于是,他们在通往工地的小路口挂了十多个小篾箪,用油漆涂成红色,显得十分醒目。

这样一来,他们找人的方法从游击战变成了“守箪待人”。每过两天,他们就像在家里查野猪夹一样,到挂有小篾箪的地点去巡查一遍,看看里面装的东西还在不在。如果东西没动,担心变质,就拿回去大家吃,再换上新鲜的水和面包。

一晃又是一个月过去了,老海既没找到工地来,大伙儿也没在挂小篾箪的地方守到他。大伙都挺失望:这老海,咋就不能多走动走动,多抬头瞧瞧呢!可是,这办法还得坚持下去,他们轮流着隔两天三天就去查看,更换水和面包。

不知不觉,一年就要过去了,工地在春节前半个多月就停工放假。一天,老板回到工地查看,发现工棚里还住着人,进去一瞧,原来是他们这一伙,老板奇怪了,别人巴不得赶早回去,这伙人看样子还没有走的打算,就问:“咋的?我又没少你们一分工钱,不想回家过年啊?”老山头忙说:“哪能不想回家啊,一年没见着家里人,心早回去了。可我们还少一个人。”

老板这才想起他们说过走丢了一个同伴这回事:“哦,还没找到呀!我看,你们别等了,这年头无名死者多了,没人认领,往火化炉一扔完事!”大伙一听,脸顿时变了色,面面相觑。这个他们倒从没想过,难道老海真的……老山头紧紧闭着嘴唇,脸上的肌肉颤抖了几下,缓缓开了口:“我们乡下人,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十个人进山,决不能九个人回来,不管是人还是尸。我们八个人来,不能七个人回去。”

老板想了想,说:“我给你们出个主意吧,不过得花钱。在报上登个寻人启事,说明有报酬,就是一只蚂蚁也能给你找出来。”大伙忙问要多少钱,老板笑了:“这就说不准了,有钱人找条狗找只猫出个三万五万不算多,没钱的找儿找女三百五百不算少,这要看他在你们心中是什么分量!”大伙儿转头看着老山头,等着他发话。老山头叭叭地抽了一回烟,说:“这样吧,我们七个人,一人凑五百出来。”说着,率先掏了五百元。大伙纷纷拿出钱,很快凑了三千五百块。老板有点惊讶地打量着他们,他知道他们这一年到头也就挣了四五千块而已,这五百块可就是他们一个月的血汗钱呢!老板二话没说,就带着他们找到报社,第二天,寻找老海的启事就登出来了。报社还根据他们的描绘,用电脑拼了一张老海的图。见报后,他们满怀希望地在工地等候着。

时间过去了好几天,他们还是没有等来好消息。眼看离春节只有几天了,老山头心情沉重地对大伙说:“这个年,大家都别回去了,在这过吧!”大伙儿默默地点头,决定留下来后,他们就一起到挂小篾箪的地点去查一遍。走了几个地方,没发现什么异样,大伙累了,蹲在一棵树下歇脚。忽然,一个后生指着树干喊了起来:“你们看,这儿写着老海!”大伙凑近一瞧,果然没错,树根上被人用刀歪歪斜斜地刻着两个字:老海。大伙顿时兴奋起来,这么说,一定是老海曾来过这儿,还在这儿给他们留下了记号。他们来了劲,继续往前搜寻,走了两条街,又发现了一棵留有老海名字的树。看来,老海一定在这一带出现过。

可是,老海根本就不认识字啊!大伙想来想去,觉得还是不放过这一线希望,就坐在树下等,一直坐到天黑,也没见到老海的影子,他们决定明天再来。回到工地,他们发现工棚里亮起了灯光,疑惑地走进去一看,乐了,屋里坐着两个人,一个是老板,另一个不是老海是谁?

“老海!”大伙冲上去和老海抱在一块,又跳又喊。好半天,大伙才问老海到底躲在什么地方,害他们找了一年。老海嘿嘿地笑了:“我命好,被一个煤气店老板看中,叫我去拉煤气,一天给十五块钱。我一想,这活也挺好,可以天天在街上,说不定就能碰见你们呢!后来我又想,你们不是都认得字吗?我求人教会了自己的名字,把它刻在树上,这样你们一看到我老海的名字,就知道我在这里出现了。”大伙一听,原来是这么回事,都怪自己光注意高处的小篾箪,哪里想到老海会有这一手哟!大伙又问老海是怎么找到这里来的,老板拿出一张报纸笑了:“你们看看吧!”大伙接过一瞧,原来是老海登的一个寻人启事:寻找七个民工……老海挠着脑袋说:“快过年了,老板问我为啥还不回家,我说不行啊,我们八个人来的,找不到那七个,我不能回去呀。他就给我出了个主意,在报上登这个东西,谁给我找着你们,给他一千块!”说着,老海就从身上掏钱,大伙一看明白了,是老板看了报纸带老海来工地的。可老板却把老海的钱推了回去,并且从包里拿出几张车票来,一边塞到老山头手里,一边说:“这是我托人买到的车票,过完节,我在工地等你们来。记住,是八个人,一个都不能少!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围绕着“寻找”展开,在老山头他们寻找老海的同时,老海也在找他们,两条线最后因找到人汇在了一起。

B.故事发生的典型环境是在人与人之间关系日益冷漠的大都市,这更能丰富小说的人物形象、凸显小说的主题。

C.老山头是小说中民工群像中的一员,从文中他的几次语言描写可以看出他有情有义、值得信赖,却也有些独断。

D.整篇小说按时间顺序进行,语言朴实无华,不事雕琢,符合所塑造的人物身份特点,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2.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3.有人说工地老板最后送票的行为太突然,与前面反差太大,不合情理,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C 2.①工地老板希望来年雇佣老山头他们,表明了他对老山头等人人品的信任和欣赏;②这句话照应了前文老山头和老海说的“八个人来,不能七个人回去”等话;③突出了人与人之间最质朴的友爱与信义。 3.示例一:认为合理。①作为老板,他对自己的工程负责、对拖欠工资问题敏感,加之先前对老山头他们不了解,所以言语严厉可以理解; ②老山头他们毫不犹豫拿钱找人是老板转变的契机,老山头他们的执着和淳朴使他内心有所触动,言行发生了改变;③从他帮助找人并拒绝报酬可以看出他人性善良,所以最后送车票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示例二:认为不合理。①走丢了人,别人着急的时候他还能开玩笑,并说出“这年头无名死者多了”这样的话,说明他是一个不顾别人感受的人:②面对老山头他们不回家过年及登寻人启事时,老板第一时间想到谈到的都是钱,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他把金钱看得很重;③这样一个自私、看重钱财的人,是不会突然一下子拿出那么多钱买票送给别人的。 【解析】 1.试题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旨,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C项,“有些独断”曲解文意,错误。老山头说的几次话除了表明他有情有义,还能看出他有主见,立场坚定,是大家的主心骨,一定要找到老海。 2.试题本题要求学生分析文中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考查学生分析句子作用的能力。做该种题型,通常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答。内容方面要先概括句子的内容,然后分析这个内容能表现所阐述对象的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如是人,则分析表现人什么形象特点,表现作者对他什么情感态度。如是景物,则分析表现景物什么特点,渲染什么气氛,能烘托人物什么心情或形象。分析结构,则考虑其和上下文这间的关系,是否照应前文,是否为下文某内容做铺垫,是否与什么内容形成对比等。本题要求理解的是小说结尾老板找到老海后说的一句话“一个都不能少”。表面上,能表现老板希望来年雇佣老山头他们,这说明了他对老山头等人人品的信任和欣赏。老板对他们的态度由一开始的冷漠到后来的主动帮助,表明老板已被这几个农民工感动,他说的这句话能表现人与人之间最质朴的承诺与信义。 3.试题本题要求探究工地老板送票行为是否突然,不合情理。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情节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和情节,理解小说的主旨。该题是开放性题型,考生可以答不合情理,也可以答合情理,关键要能结合文章进行分析,能自圆其说。分析时,可以该从情节与前后情节之间的关系,该情节对于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该情节对于表现小说主旨的作用等角度分析。 有人说工地老板最后送票的行为太突然,与前面反差太大,不合情理,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比如认为合理,首先老板要对自己的工程负责,买了票让他们回去过年,来年能安心忠实继续工作。再者老山头他们的话语和行动也使他内心有所触动。他本善良,从他帮助找人并拒绝报可以看出,因此最后送车票也就就合情合理了。当然也可以认为不合理。这可以从他之前的说话态度上可以看出来,别人为丢失同位伴而着急,他却淡淡地说“这年头无名死者多了”,可看出此人缺少同情心。就是后来帮他们上报找人时,也先说钱的问题。这样的人不大可能先拿出钱来送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读多少本“及格”?

——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分析

2018年4月19日讯  过去的一年,你看了多少书?昨日,2017年度“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发布。报告结果显示,我国成年国民中,全年阅读10本及以上纸质图书的占10.2%,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6本。

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6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12本,与2016年度差别不大。未成年人在这方面则有更好表现:0—17周岁未成年人的人均图书阅读量为8.81本。

若是每年阅读10本及以上纸质图书,便能够跻身成年国民排名的前10.2%了。其中阅读超过20本的占4.1%,超过50本的更是仅有0.9%,可以说是真真正正的万里挑一。

“日本是人均11本左右,韩国人均9本,美国人均7本,法国在8本左右。”具体负责调查工作的徐升国,援引国外阅读调查的官方数据说。

在成年国民对阅读数量的评价中,只有一成左右的国民认为自己阅读数量很多或者比较多,有37.7%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一般,39.5%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由此,民众对举办全民阅读活动颇为期待。有超过六成的成年国民认为,有关部门应当举办读书活动或读书节。

调查报告显示,从人们对不同媒介接触时长来看,2017年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间最长,为80.43分钟,比2016年增加了6.03分钟。排在第二位的是互联网,人均

当然,数字化阅读也是人们使用手机、互联网等媒介的重要目的。但在成年网民从事的网上活动中,仍以阅读新闻、查询各类信息,以及娱乐为主流,深度图书阅读行为的占比偏低。

徐升国回忆,1999年调查报告第一次发布时,国民上网的还很少,“只占3.7%,真正的网络阅读可以说还没有产生。”而电子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等等陆续出现,使得国民的网络行为愈发多样化。“2007年以后,逐渐进入智能手机时代,带来的变化更为剧烈。微信上线后,出现了微信阅读,近几年又出现了听书这样一种阅读形式,以及社交式的阅读,例如线上读书会、分享等等。”

此外报告发现,2017年,我国有两成以上国民有听书习惯。成年国民的听书率为22.8%,较2016年提高了5.8个百分点。未成年人的听书率基本与成年人持平,其中14~17周岁青少年的听书率最高,达28.4%。

听书具体听什么?“故事”与“评书联播”排在成年国民选择的前列。而在未成年人中,“听英语或进行其他语言学习”与“听诗歌朗诵”的比例相对较高。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调查特别增加了对亲子早期阅读行为的分析。报告显示,在0~8周岁儿童家庭中,超过七成家庭有陪孩子读书的习惯,家长平均每年带孩子逛书店3.07次。

关于未成年人中0~3岁幼儿的阅读启蒙,徐升国发现其中有非常大的差异,“一种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和习惯,比如阅读‘三只小猪’‘狼外婆’‘猜猜我有多爱你’等经典故事。从中获得亲情的交互,感受到阅读的快乐生命的快乐。还有一种是从小培养孩子背唐诗,认字,亲戚来了可以表演,不能输在起跑线……我们称为功利式的阅读启蒙。后者容易让幼儿觉得阅读很枯燥很难受,不好玩,天然就会去排斥。”

(选自《北京晚报》),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成年国民中,有超过一成的人一年中能够阅读10本及以上的纸质图书。

B.我国未成年人的人均图书阅读量在8本以上,超过美国和法国,前景可喜。

C.我国成年国民的人均图书阅读量不高,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D.大多数0~8周岁儿童家庭重视亲子阅读,通过不同方式培养儿童读书习惯。

2.下列对当下未成年人阅读现状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成年人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情况良好,14~17周岁的青少年的听书率相对较高。

B.未成年人的早期阅读得到大部分家长的重视,其阅读内容常与家长培养方向相关。

C.当下未成年人的阅读有功利化倾向:青少年听书内容功利化,幼儿阅读启蒙功利化。

D.随着时代发展,使用手机、互联网进行数字化阅读,成为未成年人阅读的主要方式。

3.请结合文本材料思考,我们应该如何提高国民的阅读水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白的政治悲剧与文学成就

李白思想以儒家学术为体,道家、纵横家学术为用,杂糅名、墨、法、兵诸家思想,其思想体系之博杂,实属少见。然浸透其骨髓,主宰其一生的,无疑是儒家“亚圣”——孟子的修、齐、治、平思想及其调和儒道两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学说。故与先秦至盛唐众多知识分子先入世、后出世的人生选择如出一辙,李白终其一生,均对博取高官、建功立业表现出极大的政治热情。

李白一生都在为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美好愿望而奋斗,但结果既未能自布衣直取卿相、兼济天下,也未能从宦途从容隐退、独善其身,而是栖栖惶惶,终生与失意和挫折为伍。冷静地审视历史事实,李白之所以“怀才不遭”,成为政治上的悲剧人物,除了政治黑暗和各种不利的客观因素的制约外,更为重要的恐怕还在于李白本人政治才能和政治素质的匮乏。首先李白对政治幼稚无知,其大言不切于实际和虚名不适于用。因此,在人生的几次大好机遇中,他均未能把握住,以致坐失良机,徒成悔恨。其次李白志行的游移不定与情绪的瞬息多变,显然有悖于政治家所应具备的精神素质。在他短暂的一生中,既有雄心壮志,也有颓唐潦倒;既有进取精神,也有消沉意态;既有张扬自我、不卑不亢。也有曲意逢迎、自责自怜;既有爱国赤诚、民本良愿,也有狎妓解闷、泄愤恶念。总之,李白的情绪多变与放浪形骸,早已注定了他在政治上碌碌无为、含恨而终的必然命运。

可见,诗仙李白一生的主要兴趣其实并不是写诗,而是在于从政。但是作为诗人,他是“谪仙人”。作为政治人物,他却只是个“凡人”,甚至沦落到“世人皆欲杀”的地步,是彻底的失败者。李白的悲剧就在于他没有政治才能却总是希望在政治上大干一番,而且是至死不悟,这就必然要导致他四处碰壁,一败再败的悲剧结局。

也许正是因为政治上惨遭失败,反过来又促使诗人“不平则鸣”,在文学领域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当李白从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转移到他所热爱的诗歌创作时,诗人的爱国赤诚、善良人性、潇洒风神、天赋才情和主体精神则如大江奔海、熔岩乍喷般挥洒自如,并幻化成无数扣人心弦的千古绝唱。

与李白同时代的大诗人杜甫相比,在专著的数量和质量上,可谓“扬杜而抑李”了,其实,更多的研究者离李白诗歌背后的人性挖掘很远,离浪漫主义精神的根源与神韵更远。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以儒家学术为体,道家、纵横家学术为用,名、墨、法、兵思想因此糅合。

B.李白思想体系博杂,实属少见,然浸透其骨髓,主宰其一生的是儒家思想及学说。

C.李白在文学领域获得的巨大成功,导致其政治上惨遭失败,这又使其不平则鸣。

D.研究李白应重视其诗歌背后的人性挖掘,不能远离其浪漫主义精神的根源与神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李白的政治悲剧与文学成就进行了论证分析,指出了其政治悲剧产生的原因。

B.文章分析指出,李白成为政治悲剧人物的重要原因是其政治才能和政治素质上的匮乏。

C.文章第二段采用总分逻辑关系,多角度分析论证了李白终生与失意和挫折为伍的原因。

D.文章指出李白一生的主要兴趣不是写诗,而是从政,这是受孟子思想学说影响的结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政治上碌碌无为并惨遭失败,这或许是他文学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直接原因。

B.本文阐述了李白的政治悲剧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末段委婉指出研究李白的方向。

C.作者认为李白与同时代的大诗人杜甫相比,其在诗歌的数量与质量上均不及杜甫。

D.如果李白具有很好的政治才能和政治素质,那么他有可能在政治上实现远大抱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跑步达到极限时,人很难受,若挺过这一刻,又正常了,运动成绩往往在此得以提升;不习惯于大场面讲话的人,当众发言,往往怯场,若鼓起勇气,锻炼锻炼,当众发言的能力就会渐渐提高;人满足于现状,就没有新的追求,若肯下决心,突破已有的限度,就能在更高层次上发展……这类超越自我的事儿,每个人都经历过,看见过,思考过。

请以“超越自我”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或叙写自己的经历、见闻(关于他人超越自我的故事),或发表自己的看法。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一封自主招生的自荐信,其中有五处语言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X X大学招生办:

我是X X学校高三(六)班学生王涛。鄙人学习成绩优秀,综合素质突出,喜好文学,八斗之才,曾在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并有多篇大作发表在省级文学刊物上。盼望能得到你校文学院的垂怜。

X X中学    王涛

                                                           2018年12月28日

 

查看答案

语言文字运用

使一种交往具有价值的不是交往本身,而是交往者各自的价值。高质量的友谊总是发生在两个优秀的独立人格之间,它的实质是双方互相由衷的欣赏和尊敬。因此,重要的是配得上做一个高质量的朋友,使自己真正有价值,这是一个人能够为友谊所做的首要贡献。

交往为人性所必需,它的分寸却不好掌握。帕斯卡尔说:“我们由于交往而形成了精神和感情,但我们也由于交往而败坏着精神和感情。”我相信,前一种交往是两个人之间的心灵沟通,相反,后一种交往则是________的利害交易,既亵渎了爱,又羞辱了孤独。对于人际关系,我认为,再好的朋友也应该有距离,太热闹的友谊往往是________的。从一个人如何与人交往,尤能见出他的做人。这倒不在于人缘好不好,朋友多不多,各种人际关系是否和睦。(    )。在与人交往上,孔子最强调一个“信”字,我认为是对的。待人是否诚实无欺,最能反映一个人的人品是否________。一个人哪怕朋友遍天下,只要他对其中一个朋友有_________的行径,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怀疑他是否真爱朋友,因为一旦他认为必要,他同样会背叛其他的朋友。“与朋友交而不信”,只能得逞一时之私欲,却是做人的大失败。

1.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个人能够为友谊所做的首要贡献是配得上做一个高质量的朋友,使自己真正有价值,这是很重要的。

B.重要的是配得上做一个高质量的朋友,使自己真正有价值,这是一个人能够为友谊所做的首要贡献。

C.一个人能够为友谊所做的首要贡献是使自己真正有价值,配得上做一个高质量的朋友,这是很重要的。

D.重要的是使自己真正有价值,配得上做一个高质量的朋友,这是一个人能够为友谊所做的首要贡献。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性格随和、做人圆滑,所以这个人人缘好,它本身就能说明一定的问题。

B.人缘好可能是因为性格随和,也可能是因为做人圆滑,本身不能说明问题

C.人缘好本身不就能说明问题,可能是做人不够圆滑,也可能是因为性格不合群。

D.因为做人圆滑、性格随和,就可能人缘好,它本身不能说明问题。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熙熙攘攘         空洞无物         光明磊落         背信弃义

B.不拘一格         有名无实         光明正大         恪守不渝

C.不拘一格         空洞无物         光明正大         背信弃义

D.熙熙攘攘         有名无实         光明磊落         恪守不渝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