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如其人”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文章风格与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如其人”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文章风格与作者的道德品质相一致,风格是道德的外显;一是指文章风格与作者的性格、气质、才情、学识、情感等相联系。立身和为文不可分离;言为心声,风格也应是作者个性特征的自然流露。

单从个性上看,时间是性格定型的关键因素,这种通过时间积淀的性格特征产生的行为惯性,是短时间内无法完全改变的。再从主观上说,作品的风格就是作者在感受、体验、表现社会生活过程中显示出来的个人特征。文风与人的性格特征是一个人生活阅历、社会实践同一进程的产物,两者互相影响,具有相关性,自然可能导致文如其人的现象。尽管作者所言之物可以饰伪,但其言之格调则往往流露本性。狷急人之作风,不能尽变为澄澹;豪迈人之笔性,不能尽变为谨严。一个人既然要为文,甚至是有些难以使其文不如其人的。在这个意义上,“文如其人”的确是值得信任的批评戒条。

但是,“文如其人”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局限性。“文如其人”是一个宽泛的命题,既包含了知性、气性方面的问题,也包含了情性、德性方面的问题。知性、气性与情性、德性属于不同性质的问题。长期以来,在“文如其人”问题上的争论中,混淆了人的气性特征与德性特征这两个不同的层面。知性与文法的关系、气性与风格的关系,属于心理学范畴,是一种必然的对应,实然的存在。而情感表达真实与否问题,人品的好坏问题,属于伦理学范畴,其与文不是必然性相关,而是或然性相关。既是或然相关,就有“文如其人”的现象,也有文、人相悖的突出表现。

此外,文、人相悖还有文、人关系中的外力牵引因素。作品的形成大多出自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复杂关系,不能超绝于世外。由他人、社会所形成的外力一并涌入,往往对作者构成有形或无形的牵引。政治权力的影响在这种外力牵引场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任何时代的文章,总是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在政治开明时期,作者的自由度相对大,没有或者相对较少约束,这种自由自然可以反映在文章的风格上。在政治严酷时期,作者失去创作自由,有的作者也不得不俯仰从人、随俗为言,文章中就会出现言不由衷、口是心非的现象,导致言与志、文与人之间拉开距离,产生不同形式的文、人相悖的现象。一种表现是,作者屈就压力地歌功颂德,投其所好地鹦鹉学舌;另一种表现是,不愿与统治者合作的作者不敢铮铮有声,只好采取隐晦曲折的方式表达。隐晦方式尽管形式上与违心迎合不同,但在本质上同样或多或少隐蔽了真实的人性。

(摘编自张世明《文如其人乎:人格观念与中国考据学方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道德层面来看,“文如其人”是指立身和为文的统一,风格是作者个性的自然流露。

B.从文风与作家性格特征的必然性相关的角度看,“文如其人”这一说法具有其合理性。

C.由于文、人相悖,所以情感表达的真实与否、作者的人品好坏,与文章本身并不相关。

D.在政治严酷时期,失去创作自由的作者只能随俗为言,文章就会出现言不由衷的现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阐释了“文如其人”的两种不同内涵,并以此为立论前提展开论述。

B.文章分析了“文如其人”的合理性和局限性,论证过程中体现了辩证的思维。

C.文章对比了随俗为言与隐晦表达两种现象,论证严苛政治会遮蔽真实的人性。

D.文章主要从个人内在因素和社会外力因素两个层次来分析文、人相悖的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混淆了人的气性特征与德性特征这两个层面,“文如其人”的问题可能会无休止地争论下去。

B.在政治开明的时期,政治因素对创作的影响较少,作者的自由度相对大,更易做到“文如其人”。

C.读者在阅读文章时,不能简单地认定“文如其人”而依据文章去推断作者的道德或个性特征。

D.文学作品用隐晦方式表达主旨,或多或少隐蔽了真实的人性,更影响到文学作品的审美效果。

 

1.B 2.C 3.D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项,“从道德层面来看,风格是作者个性的自然流露”不正确,应是从气性方面来看; C项,“与文章本身并不相关”说法绝对,原文“而情感表达真实与否问题,人品的好坏问题,属于伦理学范畴,其与文不是必然性相关,而是或然性相关”; D项,“只能随俗为言”不正确,原文第四段说了两种现象,一种是随俗为言,一种是采取隐晦,曲折的方式表达。 故选B。 2.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论证严苛政治会遮蔽真实的人性”说法不当,以偏概全,原文是“但在本质上同样或多或少隐蔽了真实的人性”。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D项,“更影响到文学作品的审美效果”说法错误,无中生有,文中未提到审美效果。 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论语》中有很多启人心智、引人深思的经典名句,千百年来滋润着人们的心灵。这些闪耀着思想光芒的语句,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带给我们深深的心灵触动。请从《论语》中选取你感触最深的语句写一篇作文,写出它带给你的启示。

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目。

《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 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 ‘不。’问马。”

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

2.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

 

查看答案

请紧扣下面画线句的观点,结合《论语》或《三国演义》的有关内容,运用排比修辞手法,续写一段意思完整的话,不少于60字。

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不少名著都蕴含有尚和精神。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部分弟子的言行录。

B.子贡认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其中“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C.《论语》中“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孔子培养学生,就是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础,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D.楚狂接舆以凤鸟来比孔子。据说凤鸟有道则现,无道则隐。而孔子身处乱世却周游求仕,因此说“德衰”。李白诗句“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便是用到了这个典故。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见利思义 B.富而可求也

C.事父母,能竭其力 D.饭疏食饮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