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木工刘建华 王安忆 第一次看见刘建华,我就注意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木工刘建华

王安忆

第一次看见刘建华,我就注意到他那双眼睛,特别地亮,烁烁地看着你,看到你先转开眼睛,他才转开。这样的眼神,使得他原本清秀的长相,变得尖刻起来。

刘建华是我们的第二个木工。我们将刘建华带到老黄跟前,告诉他这是我们的监工,老黄将要做的木工活一一报给他,然后让他报价。刘建华一开口报出个天价,老黄一挥手:不可能!杀下去一半。照规矩,刘建华再报一个居中的价位,这就叫讨价还价嘛。可小刘不,他依然是报原价,老黄也跟着坚持半价。我们只得出面调停,居中。刘建华一挥手,少一分不行!最后,还是依了刘建华。这样一来,等于是老黄向他让了一步。可刘建华并没有因此满足。接下来,老黄向他交代如何如何做时,每一项,他都要反着来。我们的装修工程就在这样敌对的气氛底下拉开了帷幕。

后来,我们才明白,刘建华和老黄没有仇,刘建华和我们也没有仇,只是一上来这关系就错了——我们将刘建华置于老黄的领导之下。这使他一直愤愤然,好像不是来做工,而是来报仇。每一样材料,他都要求最好的,倘若说“我们不讲究”,他便说“要有问题我不负责”。这样受刘建华折磨,真的不想再继续了。老黄也三天两头在我们面前撺掇,还暗示刘建华要不走,他走。可是,刘建华一直作出这样的姿态:谈得拢谈,谈不拢不谈。再有,看见刘建华干活的样子,不由得,你又被他感染了。

首先,他们的工具特别齐整。电锯,擦拭得锃亮,锤、刨、锉、凿,均是称手牢实,干起活来当当地响。其次,是刘建华的技术。连成见极深的老黄,都不得不承认:小赤佬基本功是好的,料忒坏!“料”是指人的品质。第三,也是最打动我们的一点,他们干活的气氛,称得上热火朝天。在一片锯刨声中,还响着乐声。那是一架小小的单放机,立在木屑堆里,放着憨直又带些委婉的淮剧唱腔。逢到副歌式的段落,刘建华和他的兄弟们便大声应和:哦唷喂,嗬嚯哉,咿兹唷嚯哉!他们穿着旧衣服,额头上冒着汗气,眼睛里放光,使你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和骄傲。

他们能做也能吃。中午一顿,比较马虎,有时就吃菜泡饭。晚上一顿就要认真对待了。有一日,我们晚上过去,看见刘建华正在电炒锅里煎一条一尺长的花鲢。锅比鱼小,可他周转腾挪十分灵活,一条鱼煎得面面俱到,黄灿灿的,然后放进一把葱姜蒜,喷香扑鼻。

活做到一半的时分,旧历年也到了。起初,刘建华是说旧历年不回家的。临到小年夜,他才通告我们他要回家。我们说,当初不是说好的,不回家过年吗?他便微笑着反诘:过年能不回家吗?这是他第一次对我们笑,虽然是带着狡黠,可我们心里还是软了。一年里不就这么一个团圆日吗?再想,不让他回,他就不回了吗?车票早二十天就订好了,倘是别人大约还可以试试,可这是谁?没有一件事,我们是较得过他的。不过,他说他过了初十,立马回来。我们自然也不敢全信了。

他是小年夜晚上走的。人去楼空的房间里,木屑都扫净了,机器擦得锃亮,锅碗瓢勺也归置整齐。壁上的架子都打齐了,散发着松木的清香。长条地板解开包装,摊开放着收干,上面撂了几件他们干活穿的旧衣服。一切有条不紊,没有一点邋遢相。心里不由感慨:倘若不是与刘建华这样的雇主关系,又弄得有些僵,那么,刘建华这样的劳动者,其实正是我们喜欢和欣赏的。可是,现在,我们不可能客观地看问题了。

元月初十这天,我们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去了新房子。打开门,看见摊开着的白木长条地板上,搁着刘建华的大红旅行包,人不在,想必是去泡澡了。以后的几天里,人陆续回来,新房子里又响起锯刨声,还有放音机里淮剧唱腔,以及他们兴高采烈的应和:哦唷喂,嗬嚯哉,咿兹唷嚯哉!

基本上在约定的期限内完了工,结清工钱。大约是一年以后,我们才发现刘建华给我们留下的一个纪念。他将热水器百叶箱的门框打小了一圈,使得我们无法将热水器的铁罩拆下来,清除里边的煤烟,以示对我们的教训。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建华在与老黄讨价还价的过程中,不按常规出牌;老黄作交代,他也要反着来。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刘建华不满我们将其置于老黄的领导之下。

B.“我”没有受老黄关于刘建华品质不好的蛊惑,相反,在他俩之间“我”选择留下刘建华,因为刘建华他们劳动的快乐和骄傲感染了“我”。

C.刘建华回家过年,说初十回来,初十那天果然回来了;最后也基本上在约定的期限内完了工。这些优秀品质是作者予以充分肯定的。

D.小说赞美了刘建华这一类进城务工农民工的优秀品质,也展示了他们的缺点,表达了作者对这一群体的复杂情感。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木工刘建华”为题,带有为人物立传的色彩,既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和姓名,又突出了人物形象,使小说具有一种真实感。

B.小说开篇对主角刘建华眼睛的描写,着力突出了其“亮”和“尖刻”,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也为写下文他与我们发生冲突做了铺垫。

C.本文善于运用优美的字词、简洁短促的语句,精准地表达出难以描摹的情境,这种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体现了作家的写作能力。

D.文章以敏感、细致的笔触叙述了都市平民琐碎而真实的日常生活,表现了木工刘建华给“我”带来的厌倦、欣赏、疑虑等复杂的心理。

3.刘建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作品是怎样叙述刘建华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1.B 2.C 3.①技术精湛,认真敬业。②热爱生活,讲求条理。③执拗狭隘,狡黠尖刻。 4.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②在叙事中夹杂着“我”的心理活动,有利于在塑造人物的同时表达“我”的看法。③结尾的“纪念”印证了开头他给“我”的“尖刻”的感觉,使人物隐伏的性格变得清晰具体。 【解析】 1.本题考查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浏览选项逐一分析。题中B项,“在他俩之间‘我’选择留下刘建华”错误,原文只说“老黄也三天两头在我们面前撺掇,还暗示刘建华要不走,他走”,并没有交代老黄真的走了。 故选B。 2.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语言特色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题中C项,“本文善于运用优美的字词”错,根据文本“他们的工具特别齐整。电锯,擦拭得锃亮,锤、刨、锉、凿,均是称手牢实,干起活来当当地响”“老黄也三天两头在我们面前撺掇,还暗示刘建华要不走,他走。可是,刘建华一直作出这样的姿态:谈得拢谈,谈不拢不谈”“有一日,我们晚上过去,看见刘建华正在电炒锅里煎一条一尺长的花鲢。锅比鱼小,可他周转腾挪十分灵活,一条鱼煎得面面俱到,黄灿灿的,然后放进一把葱姜蒜,喷香扑鼻”等可知,本文字词平白如话,语言平白素淡,纯朴自然,并非选用优美的字词。 故选C。 3.本题考查对小说人物形象的鉴赏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与其的关系来分析。根据文中的“刘建华的技术。连成见极深的老黄,都不得不承认:小赤佬基本功是好的,料忒坏!‘料’是指人的品质”“他们干活的气氛,称得上热火朝天”可见其技术精湛、认真敬业;根据文中的“人去楼空的房间里,木屑都扫净了,机器擦得锃亮,锅碗瓢勺也归置整齐。壁上的架子都打齐了,散发着松木的清香”“在一片锯刨声中,还响着乐声”“中午一顿,比较马虎,有时就吃菜泡饭。晚上一顿就要认真对待了”可见其热爱生活、讲求条理;根据文中的“过年能不回家吗?这是他第一次对我们笑,虽然是带着狡黠,可我们心里还是软了”“他将热水器百叶箱的门框打小了一圈,使得我们无法将热水器的铁罩拆下来,清除里边的煤烟,以示对我们的教训”可见其执拗狭隘,狡黠尖刻。 4.本题考查鉴赏小说叙事技巧及其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可以从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叙述人称及视角(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情节安排(构思)技巧(线索、悬念、伏笔、照应、铺垫、抑扬、对比、衬托、突转、以……话题引入)、塑造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分析。 从叙述人称及视角看,文本通篇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叙述刘建华的故事,第一人称的作用就是给人真实感,令人信服,便于直抒胸臆; 从塑造人物形象看,文本中“一年里不就这么一个团圆日吗?再想,不让他回,他就不回了吗?车票早二十天就订好了,倘是别人大约还可以试试,可这是谁?没有一件事,我们是较得过他的”“心里不由感慨:倘若不是与刘建华这样的雇主关系,又弄得有些僵,那么,刘建华这样的劳动者,其实正是我们喜欢和欣赏的”,通过“我”的心理活动直接表达出“我”的想法,同时塑造刘建华这一人物形象; 从情节安排看,结尾处“大约是一年以后,我们才发现刘建华给我们留下的一个纪念。他将热水器百叶箱的门框打小了一圈,使得我们无法将热水器的铁罩拆下来,清除里边的煤烟,以示对我们的教训”与开头“这样的眼神,使得他原本清秀的长相,变得尖刻起来”形成照应,表现人物的狭隘尖刻的性格特点,由隐伏变得清晰具体。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城市生活垃圾是城市化的产物,它既是一种“社会公害”,同时作为丰富的再生资源,又可谓“摆错位置的财富”。为了使城市垃圾资源化,在处理前首先需要实施分类收集。垃圾分类收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合力才能完成。

公众既是垃圾的制造者,也是垃圾污染的受害者,公众参与对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有重要意义。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理解、支持和自觉参与,是垃圾分类回收的基础和关键性因素。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主导型”环保工作模式使居民认为保护环境的主要责任在政府。科学工作者和政府官员对环境问题关注较多,一般居民环境意识普遍欠缺;城镇居民的环境意识相对较强,广大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普遍较淡漠。

长期以来,公众养成了“简单方便”的垃圾混装习惯,虽然不乏一些对环保抱有热情的人,但也往往因在进行垃圾分类投放时要付出较高的经济成本和劳动力成本,而不愿执行。随着宣传教育的深入,很多市民逐渐对垃圾分类投放有了较高的积极性,但对分类的标准和方法不清楚或掌握不够准确,从而影响了垃圾分类收集的效果,久而久之,参与的热情也会逐渐削弱。

民间环保组织有责任、有义务协助政府推动实施垃圾分类的政策和法规,但是大部分公益性环保组织仅限于做一些宣传教育的工作,缺乏参与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及管理的途径,环境保护志愿者发挥作用的渠道也不畅通。

垃圾分类收集需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当公众对环境政策由消极观望转为积极配合时,政府和企业也会积极响应,尽快创造更好的条件,形成覆盖广泛的绿色环保网络。

(取材于姜朝阳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在废弃物处理领域深入引进循环经济管理理念,可以更广泛地将废弃物转化为再利用资源,从而降低废弃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减少污染治理投入和环境监管成本,更好地保护环境,造福人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城市垃圾量正在以每年5%—10%的速度递增。采用科学的手段消纳这个极大的污染源已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环境保护课题和社会经济课题。

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和处理,是实现垃圾处理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前提。在我国城市垃圾产量迅速增加的同时,垃圾构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含有许多可再利用的物质,如塑料、纸张、金属、玻璃等。通过对这些垃圾进行分类管理,可将之再利用,转化为商品,变废为宝,创造出新的价值,成为环境产业的新经济增长点;同时还可促进加工处理废弃物的新技术、新工艺及新设备的发展,推进垃圾处理产业化的进程,有力地促进废弃物领域循环经济的发展。

垃圾处理要走产业化的道路,必须在相关产业政策指导下发展,也要靠政府的投资及财税政策扶持。生产单位是实现垃圾减量化的主力军,也是垃圾分类管理的实施者和受益者。例如在产品包装上,生产单位应尽可能使用可回收利用的材料,并标注宣传环保理念及分类回收方式的字样,加强对消费者的环保教育,使企业全面获得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政府可以向企业征收产品包装税,通过经济手段促进企业重视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及再利用效率。

(取材于赵雪梅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旧金山是美国第一个通过垃圾分类回收相关法律的城市,强制性要求企业和居民对垃圾进行分类,并通过调控垃圾清运费来鼓励和督促居民减少生活垃圾。日本制定了《废弃物处理法》,市民如违反分类规定乱扔垃圾,就会被拘捕并处以巨额罚款。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通过立法对投放垃圾行为进行强制性规范和约束,是推进垃圾分类处理的必由之路。

当前,“垃圾围城”已成为困扰和制约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虽然多数居民对垃圾分类投放表示理解和支持,但还没有养成习惯,实际践行度普遍较低,立法强制施行垃圾分类迫在眉睫。

2019年7月1日起,上海开始施行《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这是全国第一部经地方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的垃圾管理地方性法规。该《条例》明确了产生生活垃圾的单位和个人是分类投放的责任主体,规定对未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单位和个人可处以罚款。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说:“处罚不是目的,我们希望大家能够明确垃圾分类是法定的职责,每个单位、每个人都应该依法履行好自己的义务。”从该《条例》施行三个多月的实践来看,垃圾分类对市民生活习惯形成了巨大冲击。为达到更好的效果,上海市通过党员示范引领、多渠道全覆盖宣传等方式鼓励居民积极准确地参与垃圾分类。同时,社区建立了居民垃圾分类档案,以实现生活垃圾投放可追踪溯源,责任落实到一户一家。

垃圾分类正在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选择题”变为“必答题”,未来将有更多的城市步入对垃圾强制分类立法的行列中来。

(取材于王薇等的相关文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活垃圾是城市公害,但只要投放到了正确的位置就会成为一笔可观的财富。

B.公众普遍欠缺环境意识,证明了过去我国采取政府主导的工作模式是错误的。

C.推进垃圾分类,必须通过立法手段迫使居民改变原有的习惯。

D.材料三最后一段用“必答题”为喻,凸显垃圾强制分类立法的范围更大。

2.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在垃圾分类问题上城镇居民的责任大于农村居民。

B.材料二用数据表明,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人的环境意识减弱了。

C.两则材料中关于“城市生活垃圾是有再生经济价值”的看法一致。

D.两则材料都认为垃圾分类工作要依赖民间力量,减少行政干预。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在废弃物处理领域深入引进循环经济管理理念”的好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以更高效地处理废弃物 B.可以杜绝城市污染

C.可以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D.可以促进技术发展

4.根据三则材料,概括推进垃圾分类的意义。

5.当前我国要做好垃圾分类工作,需要公众、企业和政府分别做出哪些努力?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每到放学,某校门口随意停放着很多辆“代步车”。这些多是学生的爷爷奶奶开着,来接孩子放学的。一位老者说,这种车价格便宜,满足了我的出行需要。放学后,孩子们上了车,一些车直接原地掉头,在辅路上逆行着回家了。行人指着远去的车影,无奈地摇着头,“真危险。”

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称,真正的老年代步车是一种医疗器械,速度基本控制在每小时5-10公里。而街头出现的代步车,是为满足老年消费者需要而自行延伸出来的产品。这种车比轿车小,驾驶简便;时速一般在30-40公里,最高时速可达60公里。

这种“代步车”的大量使用,引发了人们对交通现状、安全意识等问题的讨论。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小说《阿Q正传》中,阿Q后来因“恋爱问题”被赵秀才打出门外。为讨生计,被迫进城入伙偷盗。辛亥革命波及未庄时,他从县城返回,虽一向反对“造反”,但见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对此惊恐万状,于是也不免对革命“神往”起来,正当声称“造反”,并沉浸于幻想之中时,摇身一变为“革命党”的假洋鬼子扬起“哭丧棒”,不许他革命。赵家遭抢后,无辜的阿Q又突然被“革命党”抓进县大牢……

鲁迅为阿Q设计的结局是被处决。请你发挥联想和想象,以《假如阿Q走出大牢》为题,续写后面发生的故事。要求:联想与想象要符合原著社会环境及人物的基本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阅读从来没有像时下这样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阅读是通过文字与宇宙万物进行对话,认识、了解万物,甚至与万物结下友谊。阅读就是在熟知万物,领略宇宙万物之妙之美。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在书中与宇宙万物结识,通过文字与古今中外的作者进行思想交流,这就是阅读的妙处。

人类自远古以来就是群居的动物,人们只有靠群居才能获得更多的食物和抵御其他掠食者的进攻,人只有组织在一起,众志成城,才能战胜各种威胁,才能生存下去。生存压力和竞争压力是人类永远面对的问题。         ,却没有赋予人得享高贵生活的自然本领,相反,与其他动物相比,人是最没有自然本领的动物。          ,甚至必须依靠群居的生活方式,才能为自己赢得生存的机会,才能在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在与动物对生存空间等的争夺中,在人类共同体内与其他民族的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人类经验和知识的获得光靠一个人、一群人、一代人远远不够,必须(甲)(xīn    火相传,不断积累,人类的生存能力才愈益强大。以语言记录为核心的图书和读书就是人类最重要的传播知识和传承技能的手段,因为所有的知识和技能只有通过语言文字才能得到可靠、持久的传播和传承。这就不难理解阿根廷裔加拿大作家阿尔维托·曼古埃尔在其代表作之一的《阅读史》中,用一整页的篇幅,以“最后一页”的名义,只抄录了福楼拜的一句话:阅读是为了活着。

健全的社会是人类的理想和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完善是最有可能实现社会平等的,但个人的完善不是目的,不是真正的完善,通过个人的完善而达到社会的完善,才是最终目的和真正的完善。

自我完善和促进他人与社会完善有大致的路径可循。自我完善包括知识、思想的完善和道德、人格的完善,亲身实践对此的贡献占极小的一部分,绝大部分的贡献来自于向他人学习,读书是向他人学习的最重要方式。读书是营养的源泉,而阅读世界这部大书的实践活动对于任何人来说终究是有限的,宇宙世界有如一部浩瀚无边的巨著,每个人倾其一生也只能阅读有限的篇章。阅读他人的著作是最重要的获取间接经验的手段,人通过读书从他人那里获得自己未曾经历的经验,通过著述向他人传递自己的经验和学习心得。

自我完善是从作为或成为一个人、一个真正的人开始的,读书或阅读就是人作为人而存在的证明。笛卡尔有句家(乙)(    户晓的名言,叫作“我思故我在”。我引申而说:我读故我在。因为有所读才能有所思,才能有所想,读书是思想之源。

自我完善是遵循双方向或沿着双轨道展开的,一是向别人学习,二是向别人传授,因为每个人所知道的都是有限的,又有“先知先觉”和“后知后觉”之别,每个“先知先觉”的人都有向未知者传输的责任。人类就是靠着互教互学,靠着共同创造的智慧,以及世世代代的积累才达到现在的文明高度的,读书和阅读就是这种努力的表现。

阅读是一种责任,是公民对自己的责任,更是对整个公民共同体的责任。责任是严肃的、庄重的,有时甚至是沉重的,但同时它也是轻松的、愉快的。阅读这种责任也同样具有两面性。让我们愉快地捧起书来,阅读吧。

(取材于于殿利《阅读是一种责任》)

⑴根据文段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

甲:           乙:   

⑵在第三段的两处横线上填写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上天虽然赋予人以“万物之灵”的高贵生活     人必须依靠后天的习得培养和练就本领

B.虽然上天把“万物之灵”的高贵生活赋予人     人必须依靠后天的习得培养和练就本领

C.上天虽然赋予人以“万物之灵”的高贵生活     人必须依靠后天的习得练就和培养本领

D.虽然上天把“万物之灵”的高贵生活赋予人     人必须依靠后天的习得练就和培养本领

⑶本文作者谈到阅读的目的包括  ①    ②    ③  三个方面。

⑷“阅读的责任”这个话题引发了同学们的讨论。

甲:我觉得,阅读是个人的事,是个人享受,是私密的事。我喜欢读什么就读什么。

乙:就是啊,英国小说家毛姆在《书与你》中说过,任何一本书,即使全世界的读者都说它好,你觉得读不下去,仍可放下。我觉得他说的有道理,我就是喜欢读我能够读得下去的、让人放松的书。

丙:我倒是觉得,读书不仅仅是自己的事,因为               

请你结合文章内容,把丙同学的意思补充完整,说服甲、乙同学。

⑸第二段中,作者认为阅读的妙处就是“通过文字与古今中外的作者进行思想交流”,你怎么理解这句话?请结合你阅读过的名著,谈谈自己的体会。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剪纸,又叫刻纸,是一种(甲)(lòu)    空艺术,是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在中国农村流传很广。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

剪纸,就是用剪刀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这种民俗艺术的产生和流传与中国农村的节日风俗有着密切关系,逢年过节或新婚喜庆,常常会贴个“囍”字,人们把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雪白的墙上或明亮的玻璃窗上、门上、灯笼上等,节日的气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浓郁喜庆。剪纸艺术                   。那质朴、生动有趣的艺术造型,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刀味与纸感,线条与装饰,写意与寓意等许多方面。

剪纸的内容很多,寓意很广。祥和的图案代表着吉祥避邪:娃娃、葫芦、莲花等图案象征多子,中国农民认为多子便会多福;家禽家畜和瓜果鱼虫等因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剪纸表现的重要内容。作为民间艺术的剪纸,具有很强的地域特点:陕西剪纸风格粗朴豪放,河北和山西剪纸秀美艳丽,宜兴剪纸华丽工整,南通剪纸秀丽玲珑。剪纸虽然制作简便,造型单纯,由于其能够充分反映百姓的生活内涵,具有浓郁的民俗特色,是中国农村众多民间美术形式的浓缩与夸张。从剪纸中可以便捷地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特点。

(材料二)

剪纸艺术南北有别,分为不同流派。其中佛山剪纸以色彩强烈、金(乙)(    辉煌、技艺独特而闻名中外。半个多世纪以来,其生产组织方式、传承载体都发生了许多变化,剪纸大师陈永才就是一位见证者。

这位佛山剪纸国家级传承人,如今已年过七旬,讲起佛山剪纸,他总是如数家珍。“北方剪纸是剪花姑娘剪了贴在家里;佛山剪纸是批量生产,男女共同参与,设计多数由男工来完成。”据陈永才讲述,起源于宋代,鼎盛于明清的佛山剪纸不同于北方剪纸,各种节庆场合,如婚姻、祝寿等都惯用佛山剪纸来增添喜庆,形成了产业需求,因此佛山剪纸都成行成市。

目前佛山剪纸艺人的生产组织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佛山民间艺术社,是企业式运作,剪纸部门有10多个艺人。二是佛山剪纸艺术委员会成员开设的工作室,为个体经营模式。再有,一些家庭作坊和小企业,他们运用佛山剪纸的独门绝技“打金花”,生产了不少有特色的产品。

2012年开始,陈永才在禅城区开设了工作室,除了展销作品外,还为社区培养了许多剪纸学徒。每逢周五下午,他和女儿陈嘉彦还会去铁军小学教授剪纸。“我共收了两个正式徒弟,但经我指导的学生却有不少。”工艺革新方面,陈永才父女对剪纸材料、工具等进行了创新。陈嘉彦用新型彩纸取代传统宣纸,融入永生花,使作品呈现立体感,也迎合了年轻人的审美观。市场营销方面,则研发了“脚板剪纸”。时下市场上有不少以刚出生的婴儿脚印为设计灵感的纪念品,陈氏父女就用红色剪纸或者金箔将小脚印加上小朋友的姓名、出生年月日设计成类似的产品,满足了一些市民的需求,也别有新意。

“现在也有许多年轻艺人活跃在剪纸界,这一行可说是江山代有才人出。”陈永才表示。民间艺术研究社一直招收剪纸学徒,以及组织剪纸学习班,很多青少年都来学习剪纸,甚至吸引了一些港澳地区的学生。陈永才表示,年轻人就是要更有创新精神,要超过老一辈才行,一代代去提高这个技艺。

⑴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

甲:               乙:   

⑵在横线上填写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是传统的民间工艺,它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已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种珍藏

B.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种珍藏,是传统的民间工艺,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因此它源远流长,经久不衰

C.之所以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是因为它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是传统的民间工艺,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种珍藏

D.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种珍藏,是传统的民间工艺

⑶材料二中佛山剪纸国家级传承人陈永才用  ①    ②    ③  的实际行动来传承剪纸文化。

⑷暑期将至,针对即将放假的中学生,佛山民间艺术社计划开设“剪纸学习班”。工作人员拟写了一份招生启事,培训时间、内容、方式等均已写好,但是缺少对培训意义的说明。请你结合对两则材料的理解,把启事的这一部分补上。

⑸请你从下面三幅剪纸图片中任选一幅,结合文本具体说明该幅剪纸展现了怎样的艺术魅力。

    

图一                       图二                       图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