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春心态:“五四”文学审美心理素描 这个概括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春心态:“五四”文学审美心理素描

这个概括来源于徐志摩,《默境》中他写道:但见玫瑰丛中,青春的舞蹈与欢容,只闻歌颂青春的谐乐与欢踪。轻捷的步履,你永向前领;欢乐的光明,你永向前引,我是个崇拜青春、欢乐与光明的灵魂。

这里青春、欢乐、光明是三位一体的,“五四”作家的宗教就是青春与欢乐、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五四”作家不是将欢乐当成是一种消费和闲暇来对待的,“五四”作家不是简单地将光明当作外在于个人的目标来认识的,他们是将欢乐、光明融合在个体的人的生命形态——“青春”之中,“五四”作家的青春教又是光明教和欢乐教。正因如此,“五四”文学开辟出一条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审美战线以反对封建文学的自虐、黑暗、老年心态。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文化的。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在其发刊词《敬告青年》中竭力赞美青年。《新青年》杂志将“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作为自己的天职;1916年李大钊在《新青年》2卷1号上发表《青春》一文,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而中国以后之历史应成为“青春之历史,活青年之历史”。“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的长老型文化的终结和中国现代青春型文化的诞生。由此“五四”文学运动在这一背景中是与整个“五四”文化运动的青春型转向相应和的。

“五四”新文学作家主体是青年,从新文学的创作主体这一角度来说,将“五四”文学说成是青年的文学是完全不过分的。以1918年时“五四”作家的年龄为例,陈独秀、鲁迅两人算是比较大一些,其余李大钊29岁,周作人33岁,钱玄同31岁,刘半农28岁,沈伊默35岁,胡适27岁,都是很年轻的,至于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陶晶孙、冯沅君、庐隐、石评梅、冰心、丁玲等冲上“五四”文坛时许多人只20出头。他们的出现给现代文坛带来一股青春风,一扫中国文坛的暮年气。以哪些作家为主体往往会决定一种文学的性质,中国古代文学以士大夫为主体,他们写作常常是从载道或消闲的角度出发。“五四”文学则是情感的自燃,青春的激情和幻想,青春的骚动和焦虑,青春的忧郁和苦闷,青春的直露和率真……“五四”文学是青春性的文学,“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

“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不是空穴来风。梁启超的“新文体”可算是它的精神先兆,梁氏文章“雷鸣怒吼、恣肆淋漓、叱咤风云、震骇心魄”,一扫四平八稳,老态龙钟之气。1900年他的《少年中国说》表达了希望变老大中国为少年中国的憧憬,前文提到的李大钊《青春》一文与之有着气脉上的承续关系。郭沫若也说,“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像一位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是“年轻的祖国”,“五四”作家的青春气息是如此地富有感染力量,主体的气息投掷于对象的身上,使得对象也变成青春勃发的了。祖国在更生,是年轻的祖国;时代在变化,是年轻的时代。这种整体的青春气息在“五四”时代的文学杂志的名称上也可以明确地看出,《新青年》《新潮流》《少年中国》《猛进》《创造》《狂飙》等等都是一种青春风格的命名。“五四”文学审美心理上的青春气息几乎是不证自明的。

(摘编自葛红兵《正午的诗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将欢乐与光明融合在个体生命形态之中,这是“五四”文学作家“青春教”的宗教信仰。

B.“五四”文学运动实现了封建文学向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青春型文学的转向。

C.“五四”新文学作家除了陈独秀、鲁迅、梁启超年龄稍大,其余都是35岁以下的青年人。

D.“五四”文学的审美心理特征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浓重的时代气息,并不是凭空产生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创作宗旨、作家群体等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五四”文学的青春型特征。

B.文章开头引用徐志摩的诗句,开门见山,直接点明了文章要论述的中心论点。

C.文章举李大钊《青春》一文为例,证明了青年人是建设“五四”文化的关键。

D.文章主体段落内部的论证思路清晰严整,先提出论点,再列举事实加以佐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四”文学以“青春、欢乐、光明”的心态为宗旨,其本质就是在与“老年、自虐、黑暗”的封建落后文学做斗争。

B.中国封建时代的作家群以年长的士大夫为主体,体现出一种老年心态,因此李大钊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

C.《新青年》杂志赞美青年人,主张“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这体现了“五四”新文化是一种青春型文化。

D.“五四”新文学运动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相应和,给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带来了青春的气息,影响是深远的。

 

1.B 2.B 3.B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项,“这是‘五四’文学作家‘青春教’的宗教信仰”错误,由原文“‘五四’作家不是简单地将光明当作外在于个人的目标来认识的,他们是将欢乐、光明融合在个体的人的生命形态——‘青春’之中,‘五四’作家的青春教又是光明教和欢乐教”可知,“青春教”只是表达一种文学创作上追求,而不是“宗教信仰”。A错误。 C项,“‘五四’新文学作家除了陈独秀、鲁迅、梁启超年龄稍大”错误,其中梁启超不属于“五四”新文学作家。C错误。 D项,“‘五四’文学的审美心理特征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错误,由原文“‘五四’作家的青春气息是如此地富有感染力量,主体的气息投掷于对象的身上,使得对象也变成青春勃发的了。祖国在更生,是年轻的祖国;时代在变化,是年轻的时代”可知,“五四”文学的审美心理特征具有浓重的时代气息,而不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D错误。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B项,“直接点明了文章要论述的中心论点”错误,引用徐志摩的诗句并没有点明本文的中心论点,由诗句“欢乐的光明,你永向前引,我是个崇拜青春、欢乐与光明的灵魂”可知,只是引出了一个话题。B错误。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 B项,“中国封建时代的作家群以年长的士大夫为主体”无从推断,同时这也不是“李大钊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的原因,强加因果。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2018年1月,云南昭通三年级学生王福满跋涉9里多山路,来到学校参加期末考试。因为天气寒冷,到学校时已满头霜花,被称为“冰花男孩”。“冰花男孩”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②一位卖油条的青年多年坚持不用有害的“复炸油”炸油条,给顾客提供新鲜健康的油条,被网友称赞为最帅的良心“油条哥”。

③近日,某市民警脱下警服棉袄盖在事故车主身上保持体温,避免过低的温度加重伤情,为伤者赢得更多的救援时间。后来伤者离了生命危险。

④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袁枚《苔》)

⑤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

读了上面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则材料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高校为方便新生报到而提供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市文明办发出的倡议书,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指出并修改。

尊敬的市民:

大家好!

广大学子备战已久的高考快要来了。在此向大家发出倡议:6月7日和8日高考期间,奉献爱心,让路高考。请您务必选择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公交车等绿色方式出门,让出一条高考绿色通道,为学子们的高考尽绵薄之力。

十二年寒窗,一朝金榜,在他们放飞梦想的关键时刻,我们应当鼎力相助,以行动助力高考!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网络节目已经成为青少年获取信息、娱乐消费        的平台。有数据显示,2017年12月底,29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已经达到52.9%。网络视听节目作为在互联网上的流量端,对青少年的行为方式有着        的影响,(        )。

中国传统文化能更好传扬下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现在的青年人是否喜爱中华文化。因为他们代表着未来。如何通过网络视听节目引导青少年的价值观?又如何引导、实现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在“青少年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论坛上,相关专家学者        ,共同探讨关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现状和未来。

传统的东西不一定        。现在很多网络平台上关于国风的视频和产品很有趣味,因此颇受青年人青睐。这些内容从传统中来,通过创新和艺术加工以非常现代的方式呈现,变成现在年轻人愿意接受的内容。让年轻人真正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喜欢它、自发传播它、甚至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创作和改进中来,这样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被继承和传承下去。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举足轻重        耳濡目染        济济一堂        兴味索然

B.不可或缺        潜移默化        济济一堂        索然寡味

C.不可或缺        耳濡目染        群英荟萃        索然寡味

D.举足轻重        潜移默化        群英荟萃        兴味索然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文化是否能更好传播下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现在的青年人是否喜爱中华文化。

B.中国传统文化是否能更好传承下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现在的青年人喜爱中华文化。

C.中国传统文化是否能更好传播下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现在的青年人喜爱中华文化。

D.中国传统文化是否能更好传承下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现在的青年人是否喜爱中华文化。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同时也承担着传承与创新中国文化的使命

B.不仅如此,也有利于创新与传承中国文化的使命

C.同时中国文化的使命也得到传承与创新

D.不仅如此,中国文化的使命也得到创新与传承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六国破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地事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盛衰之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