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今天,由商务印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商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今天,由商务印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商汤科技、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慕课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人工智能教育研讨会暨《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教材发布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院士等出席发布会,共同见证了这一中国AI教育领域的里程碑事件。

现场,由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商汤科技、上海知名高中优秀教师共同编著的全球第一本人工智能教材“《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正式发布,华东师大二附中、上海交通大学附中、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上海市市西中学等全国40所学校成为首批“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基地校”。

国内中等教育体系首次引入AI教材,人工智能教育在中国正式迈入基础教育阶段。由此人工智能这一当今最前沿的高新技术将走出“象牙塔”,成为每一个在校高中生都可以掌握的基本技能。

(摘编自唐小丽《普及AI教育首部〈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教材发布》,2018年4月28日人民网)

材料二:5月16日在天津举行的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上,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就人工智能人才短缺问题发表了看法。他说道:“先说一个坏消息,中国在人工智能人才上极度缺乏,几乎没有人才。再说一个好消息是,全世界都缺乏。”

马云进一步说道,就人工智能而言,我们没有未来的专家,所有的专家都是昨天的专家。他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必须要改革。不能让孩子和机器比谁背书背得快,记得快。教育必须要让孩子有创造力,有担当,这是机器做不到的事。“我们国家从教育入手,才有可能赢得未来。”

(摘编自《马云:中国没有人工智能人才,所有的专家都是昨天的专家》,2018年5月16日澎湃新闻)

材料三:现在所有人工智能仍属于在“图灵测试”概念下界定的“智能”,无论是将要盛行的根据神经网络算法的翻译程序,抑或是基于量子计算理论的各种模型,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将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作家韩少功提出了“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的有趣假设,从文学的角度解释了自己对于人机对立关系的看法。他认为价值观才是人类最终的特点和优势,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促使人们对自身存在的本质进行更加深刻的探索,并坚定人类本身的存在价值。

尽管如此,行将迈入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仍需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国务院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出,“建立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形成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和管控能力”。未来,应通过对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人类社会。这也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共识。今年初,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和哈佛大学伯克曼克莱因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合作推出了AI伦理研究计划,微软、谷歌等巨头也因人工智能的发展风险而成立了AI伦理委员会。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专家呼吁,在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上安装“道德黑匣子”以记录机器的决定与行为。人们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以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为前提。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迅猛,在未来构建人机关系格局上,也应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面对高阶人工智能,既要通过法律和政策予以规范,也要用文明和伦理赋予其更多开放的弹性。在这方面,中国文明传统会比偏重逻辑与实证的西方文明传统更有用武之地,更有助于开拓兼顾科技与人文的“中国智造”。

(摘编自人民时评《人工智能,以法律和伦理为界》,2017年8月23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中马云说人“有担当”,与韩少功认为人机关系中人对人工智能的优势在于人类有价值观的观点有相似性。

B.所有人工智能目前仍没有超出人类已界定的“智能”概念的水平,它们在现在甚至将来一段时间都属于人类工具。

C.智能社会将面临诸多的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为了让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人类社会,需要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

D.专家建议人工智能安装记录机器决定与行为的“道德黑匣子”,表明人类已经意识到人工智  能必将有如人一样的道德意识和行为。

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首部《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教材发布,是我国AI教育领域的里程碑事件,预示着人工智能这一前沿技术将走出“象牙塔”。

B.作家韩少功认为人类不能因人工智能的发展而怀疑自身,应深刻地探索人类自身存在的本质,坚信只有人类的存在才有意义和价值。

C.我国对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和管控的规划,美国大学的AI伦理研究计划,微软等巨头AI伦理委员会的设立,都表明人工智能风险完全可控。

D.在未来构建人机关系格局上,相比于偏重逻辑与实证的西方文明传统,中国文明传统更有用武之地。

3.根据上述材料,请概括目前发展AI智能遇到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

 

1.C 2.A 3.(1)问题一:人工智能人才短缺。建议:改革教育。从基础教育开始进行人工智能教育的普及,加快人才培养与储备的步伐。(2)问题二:人工智能中人机关系未理清。建议:建立人工智能相关的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加强对人工智能的安全评估和风险防控。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C项,“表明人类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必将有如人一样的道德意识和行为”错误,这一结论,原文无据,材料二相关信息“无论是将要盛行的根据神经网络算法的翻译程序,抑或是基于量子计算理论的各种模型,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将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 故选C。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B项,“坚信只有人类的存在才有意义和价值”错误,文章材料三“他认为价值观才是人类最终的特点和优势,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促使人们对自身存在的本质进行更加深刻的探索,并坚定人类本身的存在价值”,是“坚定人类本身的存在价值”,并未否定其他物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C项,“都表明人工智能风险完全可控”错误,材料三“尽管如此,行将迈入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仍需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所举事例意在表明人类因意识到人工智能发展的风险而做防范准备,不能得出“风险完全可控”的结论。 D项,“在未来构建人机关系格局上,相比于……”错误,原文是“面对高阶人工智能,既要通过法律和政策予以规范,也要用文明和伦理赋予其更多开放的弹性。在这方面,中国文明传统会比偏重逻辑与实证的西方文明传统更有用武之地”,即“面对高阶人工智能”。 故选A。 3.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分析提炼能力。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几则材料内容都认真研读,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根据题目的要求,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出最主要的信息。问题,材料二“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就人工智能人才短缺问题发表了看法” “先说一个坏消息,中国在人工智能人才上极度缺乏,几乎没有人才。再说一个好消息是,全世界都缺乏”,即人工智能人才短缺;“尽管如此,行将迈入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仍需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即人工智能中人机关系未理清。建议,材料二,“马云进一步说道,就人工智能而言,我们没有未来的专家,所有的专家都是昨天的专家。他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必须要改革。不能让孩子和机器比谁背书背得快,记得快。教育必须要让孩子有创造力,有担当,这是机器做不到的事” “我们国家从教育入手,才有可能赢得未来”,即改革教育;“未来,应通过对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人类社会。这也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共识”,即建立人工智能相关的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加强对人工智能的安全评估和风险防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个多雨的夏天

郭震海

这似乎是一个多雨的夏天。

不紧不慢的小雨就像生了根,断断续续下了三天,没有停的迹象。侯东升醒来后,听着外面滴滴答答的雨声,有些烦闷。

他裹着一条毛巾被,眼睛迷茫地瞪着屋顶。简易的屋顶用横七竖八的施工模型板撑着,上面覆盖着几层黑糊糊的油毡。简易的大宿舍内散发着一股刺鼻的霉味,半碗隔了夜的剩饭放在墙角,已经变质。裸露的砖墙,湿漉漉的,似乎能挤出大把的水来。地上铺着红砖,红砖上撒了薄薄的一层白石灰。十几双黄胶鞋,没有规则地摆放在床铺下。

“天塌了吧!”一名工友坐起来嘟哝了一句,扑腾一声又躺下了,几根木棍支撑的大床铺发出吱吱呀呀的怪叫。

“你找死啊!”工友躺下的动作用力过猛,压住了另一位工友的胳膊,后者向他提出强烈的抗议,骂骂咧咧地抽回了胳膊。

侯东升起身,去床铺头找自己的衣服,想出去走走。他从墙角找出一把破旧的雨伞,走出了工棚。

外面的雨下大了,一栋高楼起了半截,无数的、长长短短的钢筋头直冲云霄,在雨中显得亮晶晶的,有点刺眼。如果不下雨,这栋起了半截的楼上肯定站满了人。无数顶安全帽,无数双劳作的手。在轰轰隆隆的机械声中,他们完全可以站在高墙上,边劳作边唱信天游。有的工友已经在城里待了十多年,甚至更长时间。他们就像一群特殊的候鸟,每年开春告别妻儿老小,来到城里,冬天又会回到乡村。他们没有走进过KTV,但一步步升高的楼顶上,就是他们的乐场,他们可以怒吼,可以咆哮,可以唱着哭,也可以唱着笑。只要手不闲着,至于嘴,爱干吗就干吗,就是站在墙头上像一个英雄般的去演说,也没有人注意,更没有人管。他们的声音在车水马龙的城市里显得异常微弱,微弱得站在楼下就完全听不到了。

半夜里,无数盏大灯会将整个工地照亮,高楼一天不封顶,热闹的景象就一天不减,唯有雨能阻断这喧闹的一切。侯东升和大多工友一样,既盼雨,又恨雨。为什么呢?盼雨,是因为下雨了他们可以美美地睡个懒觉,无休止的劳作可以得到短暂休息;恨雨,是因为下雨就意味着他们会没有工,工是什么,就是钱。他们从四面八方拥进这座陌生的城市,就是想多挣点工,年底多拿点钱。

侯东升撑着伞,不知道该去哪里,更不知道该干什么。路过一座天桥,桥下积满了水,飞驰而来的车辆迅速通过天桥,激起很高的水花。

“你找死啊!”一个撑着小花伞的女人,被车辆激起的泥水溅了一身,她怒气冲冲地骂道。侯东升突然觉得,城里人说话和他们其实没有区别,就比如这句“找死啊!”他这样说,工友们这样说,城里人也这样说。

在一个玻璃橱窗前他看到一则大大的广告:“家,温馨的港湾。”城市里到处都是这样的广告。侯东升觉得每一则广告都与他们有关又无关。他们一年四季就像蚂蚁一样在钢筋与水泥的森林中不停地修筑城市里的家,城市在一天天长高变大,而他们没有家,他们的家在乡下。

侯东升给乡下的妻子打了一个电话,妻子开心地说,真好,庄稼灌浆了,下了一场难得的透雨。侯东升在电话里骂,好个屁。妻子说,你个鞭打的侯东升,你个不要脸的侯东升,你变了,变得不再爱惜庄稼,变得像城里人了,变得……

我真的变了吗?放下电话,侯东升想,我到底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他抬头望着灰蒙蒙的天……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三自然段的描写简省地勾勒出侯东升及其工友的居住环境,突出其居住环境的简陋、拥挤以及室内东西又脏又乱。

B.文中的工友嘟哝一句,另一个就“强烈抗议”“骂骂咧咧”,这段对话描写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工友之间的关系极其恶劣。

C.文章描写在那一步步升高的楼顶上,侯东升和工友们爱干吗就干吗,没人注意没人管,是为了表现农民工平时的生存状态。

D.农民工们恨雨,下雨就意味着他们会没有工,也没有钱,表现出这些农民工一心向钱看的心理,可以看出这些农民工自身素质相对较低。

2.文章中多次写到“雨”,请谈谈“雨”在全文中的作用。

3.作品以侯东升的困惑“我到底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结尾,有什么作用,请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德尔斐神庙铭刻着古希腊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警语。正是因为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现代人或蹈入盲区,或导致与外部世界的种种冲突,造成一个又一个悲剧。克服人类各种危机,需从这个根源入手。这方面文学大有可为,因其追问和塑造的恰恰是人的灵魂。

首先,文学要有自审意识。真正伟大的作家本质上都是思想家。卡夫卡在文学上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用荒诞、悖谬等非同寻常的手法,有效地揭去长期掩饰在人们身上的那层“温情脉脉的面纱”,让人们进一步认清自己生存的真实境况。难怪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卢卡契承认卡夫卡“属于更高层次的现实主义家族”。建立自审意识要以对人性的认识为基础。现代社会一方面脱离了基本的食物链式生存方式:一方面仍然带有食物链的标记,随时准备弱肉强食。伟大诗人歌德的《浮士德>,在主人公开拓进取的道路上始终有一个名叫梅菲斯特费勒斯的魔鬼伴随,诱使浮士德犯错甚至犯罪。这个故事既是人类进步历史的隐喻,也是个人成长的隐喻,一个人的成长总是进取精神与消极精神相伴而行。如何让“人”对自己的内心有所审视?剧作家迪伦马特在<老妇还乡》中采用了“精神围攻法”:他让年轻时犯有过失的主人公陷入猝不及防的精神围攻之中。绝望中他开始反省自己,决心用生命赎罪。于是这个人物形象不再猥琐,甚至涅槃出一种“庄严的气派”。

其次,文学要有危机意识和大生态意识,要以地球为背景建立一种大生命系统,关爱任何一种生命的现状与未来。优秀的作家不仅是思想家,还是预言家。早在20世纪20年代,德国表现主义作家德柏林就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山岳、海洋与巨人》,预言人类对大自然无节制掠夺带来的后果,这种思考极为深远。与此同时,文学需有大爱意识,应该具有人类良知。原子弹问世后,迪伦马特写出了《物理学家》一剧,追问科学家:你是不顾一切地发明呢,还是以维护人类命运为前提呢?此剧让人不得不深刻反思。还有一种大爱体现于别样的人性关怀:一个在历史学家或法学家笔下的罪人,在文学家笔下,却很可能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文学家有义务写出人的思想情感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可以说,人类认识宇宙真理的路有多长,人类认识自我的路就有多长。这一论断的确立当使经常鼓噪或担心“文学死了”的人们安稳入睡了。

(摘编自叶延芳《文学当助人识己》)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要从认识人本身入手克服各种危机,而追问塑造人灵魂的文学大有可为。

B.真正伟大的作家思想深远,能用各种非同寻常的手段让人们认清生存的真实境况。

C.《老妇还乡》中采用“精神围攻法”是让“人”对自己的内心有所审视的一种手段。

D.人的思想情感矛盾又复杂,文学家对罪人的看法与历史学家或法学家或许不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以例证和引证,阐述文学要以认识人性为基础,培养自审意识。

B.文章第三段面向未来,从深、广两个维度,阐述文学应关爱生命,关怀深层人性。

C.文章结尾用隽永的语言指出:人类永远在认识自我,而文学永远不会消亡。

D.文章采用并列式结构,从助人和识己两方面,阐述了文学应承担的责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真正追问和塑造人的灵魂,人类就能避免蹈入盲区或导致与外部世界的冲突。

B.魔鬼始终伴随《浮士德》主人公,隐喻消极的一面总是伴随着个人的成长。

C.迪伦马特《物理学家》中的追问,启发读者反思人类发展与人性关怀的关系。

D.卡夫卡能揭开表象让人看清生存境况的真实,是因其现实主义属于更高层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有一句经典台词:“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也无法搬动”。“成见”一词,多指对人或事物所抱的固执不变的看法。

对于“成见”,你有什么样的思考、见解或者主张?请根据材料内容,结合你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题目自拟。②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考生真实姓名、校名、地名等信息。

 

查看答案

用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有关春节和端午节的对联。要求:上下联各为七个字,语意连贯,符合节日和对联的特点,不得重复使用短语。

门上桃符   碧波竞舟   江边柳线   青艾驱瘴   迎春绿   十里欢   耀眼红   千家乐

春节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

端午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个字)

为了解00后儿童新媒介使用情况,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历时一年,对18个中心城市的3万多名儿童(3岁至14岁)及其家长进行了调研。调研显示:幼儿园时期(3岁至6岁), 44.1%的孩子开始玩网游;小学中年级(9岁至10岁)时,儿童周末玩电子媒介的平均时长达63.57分钟;初中(13 岁至14岁)时,91.8%的儿童使用QQ,其中33. 7%的孩子有陌生网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