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秦王使...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日:“王行,度道里会遏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曰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秦王饮酒酣,日:“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日:“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后秦伐赵,石城    拔:攻下

B.道里会遇之礼毕      度:估计

C.相如召赵御史书日    顾:回头

D.赵亦盛设以待秦      兵:兵器

2.下列句中划横线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B.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C.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D.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3.对“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在文中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主要是为了呼应“渑池之会”的开头,使故事结构完整。

B.点出廉颇在“渑池之会”中所起的作用。

C.交待了秦从此不敢再出兵赵国的原因。

D.指出廉颇负荆请罪的主要原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2)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1.D 2.C 3.B 4.(1)大王不去,显得赵国既弱小又怯懦。 (2)在这时秦王不高兴,给赵王敲了一下瓦缶。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择“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 D项,“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的意思是“赵国也部署了大批军队来防备秦国”,所以“兵”的意思是“军队”。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中古今异义词理解判断能力。所谓古今异义词,指形式上与现代汉语一致,但意思不同。古今异义词往往是双音节词,所以看到这种词,就要仔细区分,一般可以用逐字组词的方式来区分,因为古汉语主要是单音节词。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这类词语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加以注意,平时注意多积累。本题, A项,“明年”古义指“第二年”。今义指“下一年”,是今年的下一年,是古今异义词; B项,“前进”古义指“上前进献”,为两个词。今义指“向前行进”,是古今异义词; C项,“娱乐”古今意思一致,都指欢娱快乐; D项,“左右”古义指左右侍从。今义是指方位,是古今异义词。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把握文章中重要句子作用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找到要理解把握作用的句子,理解其含义,结合句子所在的上文,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理解把握其在文章中的作用。本题要求选出“对‘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在文中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 此句只在说明蔺相如在外交上的活动胜利是在以廉颇正确的军事布置的基础上,暗示赵国的安全全在于廉颇蔺相如二人。 A项,“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与开头并没有呼应, C项,“交待了秦从此不敢再出兵赵国的原因”中“从此”说法错误,应该是“此时/这次”; D项,“指出廉颇负荆请罪的主要原因”分析错误,此句是说,赵国设置重兵在等待秦国,所以秦国不敢动。重兵的带领者是廉颇,在渑池会正面是蔺相如直接与秦王交锋。秦国没占到便宜。如果动兵,而廉颇带重兵以待,这样渑池会才取得全面的胜利。所以这句话是讲述渑池会全面胜利,廉颇的作用,并不是选项所说“指出廉颇负荆请罪的主要原因”。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不行”,不去,不前往;“示”,显示;“弱”,弱小,“怯”,怯懦。第二句中,“于是”,古今异义,在这时;“怿”,高兴,开心;“为一击缶”省略代词“之”,即“为(之)一击缶”,“击”,敲。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节日,又称“端阳节” “天中节” “龙舟节” “诗人节” “粽子节”等,从众多名称中就能感受到节日内涵的丰富与与节日勃发的活力。

具有千年历史的端午节,影响范围广范,虽然各地节日习俗各有侧重,但从总体上看,共性大于差异,并且在根本的季节感受、身体保健与伦理期待上基本一致。端午节是中国人共同的节日。

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过端午不应仅是享受传统节日的温情,更应是传承与创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应该从建构与创新民族文化的角度,来认识端午节俗文化。

从节俗起源看,消灾避疫是端午时节的原始主题,端午传统节俗中的门口挂艾、艾蒿煎水洗浴、佩戴装有药草的香包等,成为流传最广泛、最持久的节俗。这些避瘟保健的节俗有着实际的生活辅助意义,所以一度有人将端午节称为“卫生节”。当代社会,端午节俗的这一原始主题,依然具有现实意义。2003年“非典”肆虐的时候,端午节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当时那种情形下,这首民谣带给人们一种特别温馨的感觉。民谣之所以温情、动人,因为它巧妙地传承了端午古老的避瘟保健的节俗涵意,符合了当时广大民众寻求精神慰籍的民俗心理。

人是文化动物,有自己的族群与特定的国家意识,人们不仅需要基本的物质层面的生存,也需要文化的延续。屈原等爱国志士所代表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一直激荡在中华大地上。六朝时期,楚地民众将追悼屈原纳入端午节俗之中,对端午食粽与飞舟竞渡的节俗进行新的诠释。这种诠释并非空穴来风,它是民众历史情感的聚焦,是民众历史观念在节日习俗中的体现。人们已不满足于此前对生活习俗的一般性解释,将节日习俗与历史人物的纪念并联起来。端午节正是因为有追悼屈原的历史传说的加入,被赋予了历史和伦理的意义,这一平常的夏季节日在唐宋之后逐渐升华为一个全国性的民俗大节。而屈原的故事,也正因为有了端午节的周期性的讲述,才会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历久弥新。

今天,在端午节开展多种传统节俗活动,将文化传承融入民俗节日之中,让人们在端午这个特定的节日回归传统。在与祖先的对话中,感受伟大爱国诗人人格的高尚,增强民族意识与文化的使命感,让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在现代生中延续更新。

端午节俗中对自然时气的避忌、历史先贤的崇敬,均体现出对于个体生命与群体精神的保护与养育,在端午这个盛大的夏季节日中,我们感受到了中国人特有的生命观念与家国情怀。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今天,对端午节俗文化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认识,对于我们建构与创新民族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B. 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过端午节更重要的是享受传统节日的温情,同时传承和创新民族传统文化。

C. 端午节被称为“卫生节”,因此有门口挂艾、艾水洗浴、佩戴药草香包等避瘟保健的节俗。

D. 屈原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一直激荡在中华大地上,这完全得益于端午节的周期性讲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总体呈“总一分一总”“的结构,结尾段强调了盛大的端午节日中蕴含着生命观念和家国情怀。

B. 文中列举端午的多个名称,证明了端午节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且具有丰富内涵和生命的活力。

C. 文中以“非典”时期一首民谣的流传为例,论述了以消灾避疫为主题的端午节俗的现实意义。

D. 第⑤段按时间顺序回顾了追悼屈原逐渐被纳入端午节俗的过程,突出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端午节开展多种传统节俗活动,并将文化传承融入其中,可使端午在现代生活中更好地延续更新。

B. 现在过端午节,我们在享受传统节日带来的温情的同时,也应该承担起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

C. 出于文化延续的需求,人们在食粽与飞舟竞渡等端午节俗之外,加入了追悼屈原的历史传说。

D. 从避忌自然时气、崇敬历史先贤的端午节俗中可以感受到对于个体生命和群体精神的保护养育。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期有一项对中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高中生活关键词”有:理解、敬畏、转变、平衡、独立、超越。

以上材料中哪两个关键词最能概括你的高中生活?请结合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某大学举行辩论赛,辩题为“网络匿名有助于/有害于公众议题讨论”,请你以反方队员的身份,针对正方发言拟写一段辩论词。要求:不得改换辩题,立场鲜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不超过85字。

正方发言:网络匿名的作用在于保护发言人的隐私,在触及敏感话题时,因为这种保护的存在,人们会敢于站出来说话,不再麻木、冷漠。可见,网络匿名是我们打开民主大门的一把金钥匙。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人为自己的母亲过80大寿,给亲戚朋友发的邀请短信。其中有5 处表达失误,请指出来,并加以修改。

各位亲朋: 

农历十月二十日,是令堂80寿辰。我特意邀请您在日理万机之中,来我府上一聚,共表恭贺之意。时间:当天上午10点。地点:向阳花园别墅12号楼。我们全家等着您到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澳门历史古城区由22座位于澳门半岛的建筑物和相邻的8块前地所组成,是中国第31处世界遗产。古城区迄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东西方不同国家的建筑风格、材料语言、装饰手段等美学观念在此        ,宛如一座        的东西方建筑艺术博物馆。徜徉其中,人们会惊异地发现,(      ),从巴洛克风格到新古典主义都有典型代表。而数量众多的优秀宗教建筑,也因教派的不同而        。同时,这些西式建筑在其原有风格中又揉进了南洋以及中国沿海一些地方的建筑特色,甚至连天主教堂的部分壁画也以中式手法表现。整个街区布局都体现了风水学的影响。与西方建筑近在咫尺的,则是中国岭南风格的庙宇、清末院落式大宅和广东“西关大屋”式民居。逐渐远去的历史,这些保存至今的建筑仍抄录着中西文化交融的记忆。澳门历史古城区见证了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碰撞与对话,证明了中国文化的        ,以及中西两种相异文化和平共存的可能性。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浑然天成   古色古香   各有千秋   经久不息

B.融为一体   古色古香   各有所长   经久不息

C.浑然天成   美轮美奂   各有所长   生生不息

D.融为一体   美轮美奂   各有千秋   生生不息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A.逐渐远去的历史,这些保存至今的建筑仍记录着中西文化交融的记忆。

B.历史逐渐远去,这些保存至今的建筑仍抄录着中西文化交融的记忆。

C.逐渐远去的历史,这些保存至今的建筑仍书写着中西文化交融的记忆。

D.历史逐渐远去,这些保存至今的建筑仍记录着中西文化交融的记忆。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最古老的西式建筑群在这里保存

B.这里保存着中国最古老的西式建筑群

C.中国最古老的西式建筑群被这里保存

D.这里把中国最古老的西式建筑群保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