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中国文学的历史来看,中国的文学也有审美追求,但不管是理论家还是中国文学的作者,从来不曾认为文学是为审美、为文学的,而是更多地将文学当作了一种生存的方式和手段,绝大多数具有明确的功利目的性。中国文学也因此形成了生活化的本质特征。这主要表现于下列几方面。
一、以文求官。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以文求官的传统。战国策士游说君主,阐述政治、外交主张,以谋取职位。这游说之辞整理成文,便是《战国策》中的文章。当时也有不少策士并没有向君主面陈己见,而是通过书信对君主进行游说。汉代自司马相如因《子虚赋》而见知于汉武帝,作赋以求仕进便屡见不鲜。六朝受士族情趣的影响,历代帝王都喜爱文学,故献诗以求住进亦不在少数。自隋朝开始,科举制度通过诗文选拔官员,由此产生了士人以诗文备考的行为。如白居易《策林序》说自己为应举,曾和元镇等在华阳观“闭门累月,揣摩当代之事,构成策目七十五门”。唐代之后,这种备考行为更为普遍。
二、以作诗文为官员职守。中国古代,士大失首先是以官员的身份活跃在社会之中,故向帝王陈言献策,以文学来歌功颂德,进行讽刺和教化,也是他们职责所在。中国古代的文体中,官员写作行政公文类文章是必不可少的,诸如奏、议、章、书、表,等等。《尚书》中的那些典、漠、诰、训、誓、命的写作,都出于史官之手。春秋时的百国《春秋及《左传》《国语》的写作也都是史官的职责。
三、以诗文交际。礼有“无辞不相接”和“礼尚往来”的规定,故诗在西周就开始用于人际交往。汉以来,诗文广泛用于人们的人际交往,这类诗词,不外乎对特定对象表示赞美、劝勉、怀念、祝贺、哀悼、要求、邀请,或诉说自己的思想情感,或说明某一问题。如宇文少府赠李白以桃竹书筒,李白作《酬宇文少府见赠桃竹书简》答谢。《全唐诗》收录将近五万首诗,而这类诗歌大概有三万首之多。
四、以诗文娱情遗兴。以诗文娱情遣兴在先秦早已有之。如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诸赋,都是娱楚襄王之作。汉代的诸多赋作,也具有娱乐的性质。此后的唐、宋、元、明、清各代,文人集会、宴会、结社等,都免不了以诗文相娱,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宴饮、奉和酬唱之作。中国古代不仅产生了大量的娱乐诗文,而且产生了一些旨在娱乐的诗歌形式,如唱和诗、赋得诗、联句诗等。
五、小说、戏剧作为一种生存、生活方式。宋元时伐的话本、戏曲作者多为民间艺人。而民间艺人创作、演出小说、戏剧,更多是为了生存。明代盛行宫廷庆赏剧,或为祝寿、或为节庆而创作和演出。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或为求任,或是所任官职的职责所在,或为交际以扩大生存空间,或为娱乐性情,或为生存方式,这些作品原本都是生活的一个部分,体现出生活化的特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学史上的文学作品多具有明确的功利目的性,其审美功能逐渐弱化以致消失。
B.司马相如《子虚赋》被汉武帝赏识后,作赋求仕屡见不鲜,也致使六朝士人献诗求仕。
C.礼规定人们交往中要有文章,要注意礼尚往来,诗歌在西周就已开始用于人际交往。
D.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除为了求仕外,其他目的的文学作品本质上是生活的一个部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是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开提出总论点,中间是五个分论点,最后总结论点。
B.文章列举白居易叙述自己和元稹等人精心备考之事,论述士人以诗文备考的行为。
C.文章以《尚书》《左传》出自史官为论据,论证古代官员以作诗文为职守的观点。
D.文章主体,按时间顺序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这五个方面是并列关系,有详有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战国策》中的文章是战国策士游说君主以谋取职位的文辞,这表明,中国以文求官的传统源远流长。
B.《全唐诗》收录的诗歌中六成左右是交际性质的诗歌,这说明我国古代,人们最主要的交际工具是诗歌。
C.历代产生了大量娱情诗文,如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这表明,诗文可以作为消遣之用。
D.宋元民间艺人创作、演出小说、戏剧主要是为了生存,这表明,艺人这个职业很早就在中国社会产生了。
“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
B.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C.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 以为得之矣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夜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而出 B. 越国以鄙(边邑)远
C. 行李(出使的人)之往来,共其乏困 D. 阙(使……缺,损害)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D.亦去之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与现代汉语基本一致的一项是(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选出对下列多义词释义有误的一项。
(1)若(_______)
A.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好像)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
C.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假如)
(2)说 (_______)
A.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
B.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说教)
C.秦伯说,与郑人盟(高兴)
(3)辞(________)
A.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告辞)
B.停数日,辞去(告别)
C.不辞劳苦(推托)
(4)鄙(________)
A.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边远的地方)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偏僻)
C.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5)微(________)
A.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
B.微闻鼠有作作索索(暗暗地)
C.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略微,稍微)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小)
(6)之 (________)
A.辍耕之垄上(到,往)
B.子犯请击之(他们,此指秦军)
C.是寡人之过也(的)
D.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