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位物理学家曾致力于研究某课题,因成绩不佳便转换了领域,结果意外获得了许多新发现。不少同行称赞他“审时度势”,“跨界”思维让他打开一片新天地。但有位大科学家却不以为然。他表示尊敬这位物理学家,但却不能容忍这样的做法,这就好比寻找一块木板最薄的地方,在容易钻透的地方拼命钻了许多孔。只有持之以恒地“朝最厚的地方钻孔”,在最吃劲的地方磨砺,才能取到火种。但是也有人说,一辈子钻“最厚的地方”,不如多钻几处“最薄的地方”,那样更有成就感。
钻“最厚的地方”还是“最薄的地方”?对个体来说,这是一道事关自我发展的选择题;对国家民族而言,则是事关前途命运的必答题。
处于大发展时代的你,对此有何感触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下面是某单位报销业务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撰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5个字。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青蒿素是继乙氨嚓咤、氯喳、伯喳之后最有效的抗疟特效药,①___________疟原虫发育的早期(滋养体期),对青蒿素并不敏感所以不管采用多高的剂量,青蒿素对早期的疟原虫也无能为力。②___________,青蒿素才能发挥作用。但是青蒿素的半衰期又非常短,在体内只有两个小时左右只有在对的“时间”(青蒿素还在半衰期内),遇上对的“人”(处于中晚期的疟原虫),青蒿素才能对疟原虫起效用。对于早期疟原虫,需要在下一个生长循环周期碰到给药才能被杀死,在这样的情况下,③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岁月不饶人,母亲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精精神神地来往了,固然她还是那样一副好强逞强的样子,但更多的时候,也只是精神上的一种象征,气息上的一种贯通。
想到这些,她能够来这个城市的次数,怕__________了。母亲离不开她习惯了的生活世界。到了城市,她__________是诸多的不自在,精神的元气上,像是漂行的浮萍,无根在水泥路上的生硬,茫然在霓虹灯下的暧昧,听不到了鸡鸣狗吠,让她感觉有些落寞。看到的那些娇惯的宠物,没有家乡的土鸡土狗让她感到亲切,她甚至还看不惯那样的一种矫揉造作,( )。她也像是看稀奇一样地看着这城市的__________,像是看着一个她永远也走不进的世界。
到了城里,她总是会__________地看着我们,她总是说:这样看着你们,心里暖和。有一年春节,我们醒来,发现母亲竟然在我们的床边守着看我们,一副看不饱看不够看不厌的眼神,在夜光里闪烁。
渐渐的,我发现了母亲内心的孤独,同时也习惯了她的孤独,隐忍了她的孤独,享受了她的孤独。母亲在她的孤独里,孑然了她的生命存在,孑然了她的生命蕴藉,走直了她脚下的弯路,佝偻了她脊背的凸显,昂扬了她精神的矍铄。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屈指可数 竟然 斑驳陆离 聚精会神
B.历历可数 反而 斑驳陆离 目不斜视
C.屈指可数 反而 光怪陆离 聚精会神
D.历历可数 竟然 光怪陆离 目不斜视
2.下列在中文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她感到这城市的人没有乡下人的质朴与醇厚,像这城市的宠物一样,但是她并不就此厌倦了城市人的洋派和洋气
B.她感到这城市的人没有乡下人的质朴与醇厚,像这城市的宠物一样,她也因此厌倦城市人的洋派和洋气
C.她感到这城市的人也像这城市的宠物一样,没有乡下人的质朴与醇厚;但是她并不就此厌倦了城市人的洋派和洋气
D.她感到这城市的人也像这城市的宠物一样,没有乡下人的质朴与醇厚,她也因此厌倦城市人的洋派和洋气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发现了母亲内心的孤独,同时也发现,母亲隐忍了她的孤独,习惯了她的孤独,享受了她的孤独。
B.我发现了母亲内心的孤独,但是母亲隐忍了她的孤独,习惯了她的孤独,享受了她的孤独。
C.我发现了母亲内心的孤独,同时也发现,母亲享受了她的孤独,隐忍了她的孤独,习惯了她的孤独。
D.我发现了母亲内心的孤独,但是母亲享受了她的孤独,隐忍了她的孤独,习惯了她的孤独。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明月”与“东风”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李煜的《虞美人》中也用了这两个意象,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追忆往事,是陆游诗歌中常有的内容,如《书愤》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就是对抗金历史的回忆。
(3)《春江花月夜》中勾勒出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跋①子瞻和陶诗
黄庭坚
子瞻谪岭南,时宰②欲杀之。
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
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
出处③虽不同,风味乃相似。
(注)①跋(bá):文体的一种,多写在书籍和文章的后面。②时宰:当时的执政者,指章悖。③出处:指出仕和退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不用“章悖”之名而用“时宰”二字,含有宰相弄权、排斥同僚指深意。
B.颔联用寻常的动作“吃”与“和”,褒赞子瞻不以迁谪为意而泰然处之的品格。
C.颈联高度评价渊明、东坡的人品,借东坡“百世士”衬托渊明的千载遗风。
D.尾联以“虽”与“乃”二字呼应转折,着“风味”二字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2.颔联中的“细”字耐人寻味?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