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翻译下列句子。 (1)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2)故方其盛也,举天...

翻译下列句子。

(1)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2)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3)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4)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1)以至于割断头发,对天发誓,泪水流下沾湿衣襟,(那场面)是多么衰颓啊! (2)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同他抗争。 (3)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到祖庙去祭告,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4)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所有的天下豪杰,没有人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乐官围困他,结果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注重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积累,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技巧。(1)中,“至于”,以至于;“誓天断发”,对天发誓,割断头发;“泣”,眼泪;“何其”,多么。(2)中,“故”,因此;“方”,当;“举”,全;“争”,抗争。(3)中,“从事”,随从官员;“以”,用;“告”,祭告;“盛以锦囊”,状语后置,用锦囊盛着;“负”,背着;“凯旋”,胜利归来。(4)中,“及”,等到;“困”,围困;“为”,表被动,被。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说晋王李克用临终前交给庄宗三支箭,目的是希望庄宗牢记遗命,为父复仇。

B.作者认为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不在于天命,而在于人事。

C.庄宗把父亲的三支箭“藏之于庙”,作战用兵时又“以一少牢告庙”,表现出对父亲遗命的恭谨态度。

D.作者认为,祸患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智勇之人,会被自己耽溺的东西所害,这是一种普遍的历史经验。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对文章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呜呼”起笔,发出了对伶官误国的感慨。接着语用反问,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不在天命,而在人事。这一叹一问,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

B.第二段以“三矢”贯穿文意。先写庄宗受命,再写庄宗复命,着力描写了庄宗“请矢”的恭谨态度,从中看出他是矢志复仇的,这就突出了“人事”的作用。

C.第三段对比庄宗极盛、极衰的两种情形,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就通过对“盛衰之理”的议论,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基本内涵。

D.文末紧承上文进一步议论,得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讽谏北宋统治者,要借鉴历史,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因而意味深长。

 

查看答案

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举出后唐庄宗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事例作为全文立论的根据,也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B.第三段连用问句,并寓结论于疑问中,之后引《尚书》作答,引出古训,点明庄宗得失天下的原因,即本源在于“天命”。

C.篇末引出历史教训,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使文章阐述的事理更具有普遍性和现实意义。

D.文章既用平实的语言客观地叙述事例,又引《尚书》论证,深入浅出地说明道理,首尾采用反问句,感叹中包含着肯定。

 

查看答案

根据文意,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庄宗极盛之时“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的情景,与极衰之时“士卒离散”“泣下沾襟”的惨相进行对比,鲜明地推导出成败由人的道理。

B.“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前句以反问的形式肯定得天下难失天下易,后句则强调成败在于“人事”。

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对称的语句与文章开头的论断相呼应,揭示了“人事”的具体含义,强化了文章的观点。

D.文章通过一个“夫”字,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这一结论既着眼于总结历史教训,又含蓄地提醒北宋王朝统治者,应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以免重蹈庄宗的覆辙。

 

查看答案

下面加点词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

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② 及凯旋而纳之  凯旋:取得胜利

尔其无忘父之志  尔、其、乃:第二人称代词

④ 抑其成败之迹  本:推究       ⑤ 逸豫可以亡身  逸豫:安乐

下沾襟  泣:流泪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①④⑤ D.②⑤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