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则通告,找出五处表达不当的地方,并加以修改。
通告
①日本东北地区太平洋海域地震震灾波及区域之甚,人群之广,企业之众,使我们身处深切的同情之中。②我公司仙台工厂位于本次地震的重灾区,截至目前为止,可喜的是厂房设备等损失甚少,人员亦无严重伤亡发生。③我集团下属各公司员工痛定思痛,尽一切可能及早投入重建事业,以期将地震带来的损失限制在最小范围。④近日,中国各界的问候不绝如缕,使我们感同身受一衣带水的人文关爱。⑤我们会在向日本的同事转达的同时,也更相信我集团会解除震灾影响,顺利渡过此一时之艰难,一如既往地为中国市场提供最先端的产品。
①
②
③
④
⑤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诗,推而广之还有一切文学艺术作品,在其所具有的诸般品格中,十分重要的一条,便是对生活的___________(独具匠心/别具一格)的打量。(甲)诗人的目光仿佛具有点石成金的本领,生活中许多琐碎、平淡甚至枯燥的事物,经过它的抚摸,便产生了丰富的意味,放射出难以言传的美感。(乙)美无所不在,___________(除非/并非)只有到风景名胜外域异乡或者遭遇某个惊人的事件,才能够拨动审美的心弦。(丙)凭窗远眺,秋日蔚蓝的天空,悠然飘落的几片黄叶,对面阳台上一只雪白慵懒的猫,窈窕淑女探身晾衣的姿态,都让人感到可亲可恋。(丁)这些美,如同空气和阳光一样,是一种取之不尽的资源,但汲取、享用的程度,却因人的审美___________(禀赋/秉性)的不同而差异极大。
1.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独具匠心 除非 禀赋 B.别具一格 并非 禀赋
C.独具匠心 并非 秉性 D.别具一格 除非 秉性
2.对文中加点词语“点石成金”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指的是文学艺术作品创作中的一条十分重要的品格
B.指的是能够从特殊的角度再现或真实或虚幻的 生活
C.指的是使生活中的平凡琐事产生丰富的意味和美感
D.指的是作为诗人和文学家的一种特殊的敏锐和细腻
3.“一个目光敏锐、感受细腻的人,会时时处处发现美的闪光,会觉得诗情俯拾皆是。”这句话在文中最恰当的位置是(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蜀相》中借对祠堂庭宇景色的描写,抒发凭吊情怀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陶渊明《归去来分辞》中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水表达了作者弃官归乡的畅快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拟行路难》(其四)中运用反问语气表现鲍照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精神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九日水阁
(宋)韩琦
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酒味已醇新过熟,蟹螯先实不须霜。
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
(注)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也就是传统的重阳节。韩琦:北宋政治家。这首诗作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秋。诗人正在京中任右仆射,可谓官隆位显。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两句很好地照应了标题,“池馆”“古榭”照应“水阁”,“重阳”照应“九日”。
B. 颔联两句对仗工整,以“老圃”对“黄花”,“秋容”对“晚节”,“淡”对“香”。这两句从正面写九日赏菊。
C. 颈联写新酿的美酒已经很熟,味道醇厚芬芳。螃蟹早就长得肥嫩,不必再等秋日的寒霜。
D. 尾联的两句写此时作者年事已高,虽已不能豪饮和高吟诗歌,但重阳佳节,诗人内心充满了与朋友相聚的喜悦之情。
2.这首诗塑造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补校书郎。
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沴。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宪宗颇采纳。李师道上私钱六百万,为魏征孙赎故第,居易言:“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帝从之。河东王锷将加平章事,居易以为,宰相天下具瞻,非有重望显功不可任。按锷诛求百计,所得财号为羡余以献。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诸节度私计曰:谁不如锷?争裒割生人以求所欲。
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绛曰: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是箝其口,非所以发扬盛德也。帝悟,待之如初。明年,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既失志,能顺适所遇,托浮屠生死说,若忘形骸者。
赞曰:居易在元和、长庆时,与元稹俱有名,最长于诗,它文未能称是也,多至数千篇,唐以来所未有。其自叙言:关美刺者,谓之讽谕;咏性情者,谓之闲适;触事而发,谓之感伤;其它为杂律。又讥世人所爱惟杂律诗,彼所重,我所轻。至讽谕意激而言质,闲适思澹而辞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今视其文,信然。而杜牧谓: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所为。流传人间,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媟语入人肌骨不可去。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呜呼,居易其贤哉!
(节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B.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C.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D.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浮屠,亦作浮图、休屠。古人称佛教徒为浮屠,都是佛陀的异译。后人认为佛陀二字太麻烦,于是简化成了一个字“佛”。
B.擢进士,指被选拔为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
C.古代中国汉族男性年满二十岁要举行冠礼,表示成年。未冠又称弱冠,即不到二十岁。白居易就是在尚未成年时得到了顾况的高度称赞。
D.“赞”是纪传体史书中写在篇末的评论性文字,可用来表达对传主的肯定和赞美。本文篇末的“赞”中称赞白居易为贤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唐书》认为白居易聪明过人,工于文章,在元和、长庆时的文坛很有名。他最擅长作诗,其它体裁的文章,比他的诗歌要写得差些。
B.白居易除了是成就斐然的诗人外,还是正直的臣子。他多次进谏,而宪宗皇帝也多次接受了他的意见。但是后来还是被当权的大臣们弹劾,仕途不顺,被贬江州。
C.白居易的诗多达数千篇,他按内容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而白居易看不上眼的恰是世人钟爱的杂律诗。
D.杜牧批评白居易的诗细巧艳丽,不是庄重高雅的人士作的,而且流传人间,影响很坏。白居易则认为自己的诗含意激切,但言辞是质朴的。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
(2)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老杠头“哭树”
郭震海
周末归乡,刚一进村,就看见老杠头坐在地上哭。这个可爱的老头越来越像个老顽童,哭得呜呜的,长长的鼻涕拖着地。
这个老杠头,一辈子爱抬杠,认死理,在村子里,乡亲们都喊他“老杠头”,越喊越响亮,具体真名是啥,就没有几个人理会了。不过,用乡亲们的话说,老杠头的抬杠不是无理争三分的胡闹,而是坚持真理。何为真理?所以老杠头的抬杠常常不被人厌,反让乡亲们爱。
“哭啥呢?”我问他。
“他们凭啥要杀树!凭啥啊?”老杠头哭的呜呜地说。
七十多岁的老杠头真的老了,就在他抬头面向我的瞬间,我看清了那是一张布满沧桑的脸,岁月已经在他的脸上雕琢得满是沟壑,像一株历经岁月洗涤的柿子树。
“要修路是好事,他们要杀老槐树,都长几百年了,你看就那棵,就那棵!”老杠头哭着边说边用手指给我看,“我小的时候就这样粗,都几百年了啊!”
其实我知道那棵老树,枝繁叶茂,不是很高大,但很粗壮。老槐树也是整个村庄的标志,更是一个乐场,夏天的夜晚,成人习惯坐在大树下说笑,孩子喜欢在大树下嬉闹。老槐树下洒落着一个村庄里几代人的欢乐,难道真因为修路要杀掉这棵老树吗?听老杠头这样说,我的心里也顿时升腾出丝丝缕缕的疼。
“这是你家的树吗?”
“不是!”
“不是你家的树你凭啥去管,别人都不管,你为啥要管?快起来吧,地上好凉的!”
“你这没良心的,才进城几天就忘了本,你这没良心哟--”
老杠头又开始哭,边哭边骂我没良心。
其实我是故意这样问他的。在村子里,大家都说,这棵树是老杠头的祖上栽下的。我这样问是想证明这树确实与他无关,也想明白,他的哭泣,不仅是为了自家的树,落下的泪水是给全村人共有的树。
老杠头爱树,更痴迷栽树,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栽树,只要农闲就栽树,一直坚持到老。村庄西边的一面坡栽满了,他也老了,上了年纪的他就开始护树。儿女各自立业成家后,老伴也去世了,孤身一人的老杠头为了方便看护那些树,就在山上修了一间小房子,一年四季和树在一起,护着一坡的树成长。
据村里人说老杠头有个很厉害的绝活儿,就是如有人去偷杀树,他一声长长的口哨,能唤来一群狼,吓得偷树者满山逃窜。更有村里人说,山里的狼对老杠头而言就像他养的狗一样忠诚。真假不得而知。前年,老杠头在山上跌了一跤,跑不动了,村里的干部就劝他下山,老杠头不从。最后,村干部不得不召开会议形成规定,此后派出村民轮流护林,老杠头这才答应。
要说村庄美,美在望得见青山,美在看得见绿水,更美在因为有了像老杠头这样可爱的村庄人。对他们来说,人活着,金钱和利益不是首位,只要有利于整个村庄、有利于后代子孙的事,他们都会去做,夏季的清晨,倘若有人发现昨夜风雨,山上有落石落在村里路中央,不用谁去吩咐,第一个发现石头的人自己就把石头搬走,为的就是不让第二个人途经时律到脚,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仿佛理所应当,
村里要发展,需要修大路,规划的时候路与村中的老树发生了冲突,是保树还是修路,村里的百姓众说不一。老杠头听说后就去找村干部,他拿出当年抬杠的架势,态度很坚定:护树。其实,村干部心里的想法和老杠头一样,即使大费周折、另行规划也要护住这棵百年古树。不过,他面对老杠头还是开了个玩笑说:“修路是为了一村人富,为了全村人都能奔富,所以大家都同意杀树。”老杠头一听就不干了说:“你个小兔崽子,小的时候你被蛇咬,不是我给你治你能活成,你这个没有良心的小兔崽子……”
老杠头骂,村干部嘿嘿笑。老杠头骂够了走出村干部家,像个孩子似的一屁股坐在地上哭开来,谁也劝不住。
有村民从哭泣的老杠头身边经过,就开玩笑说:“老杠头,你亮出自己的口哨绝招吹几声,让狼去咬村干部那个不是人的,看他还敢不敢杀树!”
“就是,吹一吹吧,说不定村干部听到你的口哨声,就吓得不敢出门了呢!”另一个村民说。在村庄里,大家都喜欢和老杠头开玩笑。
老杠头呜呜地哭着鼻涕拖着地说:“已经吹不来狼了,这些没有良心的狼崽子呀,过去一吹就到,现在都跑哪去了呢,这些没有心肝的……”
老杠头哭着说着,就从哭树改成了哭狼。坐在地上哭泣的老杠头老了,为了保住一棵老树,抬不动“杠”的他选择了哭泣。
那天,我站在原地许久,望着坐在地上哭泣的老杠头。我总感觉,老杠头的哭泣是为了一棵老树,老杠头的哭泣也不仅仅是为了一棵老树。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老杠头的口哨现在吹不来狼了,是因为狼崽子没良心了,不知跑到哪里去了,这隐喻着人心不古与善变,以及村庄环境的恶化、人与自然的不和谐。
B.小说以老杠头的“哭”开头,以老杠头的“哭”结尾,既照应了题目,又制造了悬念,还为全文烘染出一种环境保护迫在眉睫的气氛。
C.老杠头的“哭”表而上是他对现实生活及环境变化难以接受和适应,深层次上则表现出他对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习惯等的执着与坚守。
D.老杠头居住的村庄不仅美在环境——青山绿水、空气澄澈,而且美在人情——人们淳朴、善良、恋旧,然而,现在这一一切在老杠头看来正在发生着变化。
2.小说中的老杠头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3.老杠头“哭树”的深层原因包含哪几个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