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论“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让相隔万里的人们不再“老死不相往来”。今天,世界因互联网而更多彩,生活因互联网而更丰富。
互联网改变了人类的时空观,开拓了人们的思想维度。互联网的问世与发展,不仅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了国家治理新领域,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更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力推动着社会发展与进步。可以说,实现人民福祉是互联网发明的初衷,又是互联网发展的依归。
“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惠及13亿多中国人民,更好造福各国人民。”中国正是本着这样的主旨发展互联网,治理互联网。接入国际互联网的21年来,中国已有6.7亿网民,网民规模全球第一;有413万多家网站,在全球国家顶级域名中排名第二。互联网正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风口”,互联网经济GDP占比2014年即达7%,全球互联网公司10强中中国占了4家,2014年中国网络零售交易额大约2.8万亿元,居全球首位。“十三五”时期,中国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引领发展,推动变革。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目的就是要让互联网给全体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____,也必须看到,互联网领域面临发展不平衡、规则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和挑战,让互联网更好造福各国人民、更大促进人类文明进步还面临诸多难题和障碍。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需要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基础上建构科学合理的规则与秩序。网络空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风险需要同心协力、同舟共济,面对机遇不能搞“有你没我”的“零和游戏”,而应是携手共进的互利共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应该坚持“尊重网络主权、维护和平安全、促进开放合作、构建良好秩序”,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应当“加快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互联互通;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促进交流互鉴;推动网络经济创新发展,促进共同繁荣;保障网络安全,促进有序发展;构建互联网治理体系,促进公平正义”。“四项原则”、“ N6五点主张”归结起来,就是希望互联网这个人类的命运之舟行稳致远。
互联网是人类的共同家园。国际社会携手推进互联互通、共享共治,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我们定能让这个家园更美丽、更干净、更安全,更好地造福全人类。
(取材于2015年12月17日《 人民日报 》)
材料二
二论“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网络空间同现实社会一样,既要有自由,也要有秩序;自由是秩序的目的,秩序是自由的保障。在这样一个用户数量达32亿的全球网络空间里,良性的运行规则是必不可少的。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是“宝库”还是“魔盒”,取决于国际社会的治理水平和能力。一方面,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互联网对人类文明进步将发挥更大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信息鸿沟,到现有网络空间治理规则的不完善,再到网络恐怖主义活动等全球公害,互联网领域发展不平衡、规则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等问题日益凸显。这些问题和挑战表明,只有推动互联网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建立新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互联网才能更好造福各国人民。
建立新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多边、民主、透明是基本原则。主权平等原则是当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也应该适用于网络空间。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不容无序运行。只有尊重网络主权,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网络发展道路、网络管理模式、互联网公共政策和平等参与国际网络空间治理的权利,全球互联网的共享共治才有前提。只有构建良好秩序,坚持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同时加强网络伦理、网络文明建设,用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滋养网络空间、修复网络生态,全球互联网才能良性运行,健康发展。
建立新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和平、安全、开放、合作是重要的价值理念。一个安全稳定繁荣的网络空间,对各国乃至世界都具有重大意义。网络空间,不应成为各国角力的战场,不应成为“扳倒”他国的工具,更不能成为违法犯罪的温床。因而,维护和平安全,应当也必须成为全球互联网治理的基本要求。“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各国推进互联网领域开放合作,推动彼此在网络空间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才能实现互利共赢,让更多国家和人民搭乘信息时代的快车,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国际社会坚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加强对话合作,致力推进互联网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就定能实现全球互联网善治,让互联网释放出造福人类的强大正能量。
(取材于2015年12月18日《 人民日报 》)
材料三
用互联网的力量开启未来
在洋溢着古典风情的乌镇,又召开了一场可以塑造未来面貌的大会--世界互联网大会。古典与未来的美妙结合,不仅体现了互联网的力量,也是中国当前的面貌写照。
今天,互联网已无所不在。会场虽在乌镇,却让人感到就在我们身边。用网络的语言来说,似乎很难有一场盛会,能够像互联网大会那样“酷炫”,一幅未来世界的图景正在我们眼前慢慢展开:互联网建设将如何升级,互联网经济将如何转型,网络规则又该打上怎样的补丁 这一切,都在本次大会的议程里,并将如春风化雨般,慢慢地渗透进我们的生活。
目前,中国有6.7亿网民、413万多家网站,世界网民也超过了30亿。无数人的生活都与互联网息息相关,互联网领域的一点小变革,都会放大无数倍,都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
在互联网大会上,有洪钟之音: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关于互联网发展的“四项原则”和“五点主张”。既包括网络主权、构建秩序等宏大议题,也包括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平台等具体政策。这一项项新提法,都指向了未来互联网发展的方向,都是独具创造精神的“中国主张”。中国如今正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迈进,振聋发聩的中国表达,生动描绘了未来的远景。
在互联网大会上,也有百花齐放: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说,未来30年才是互联网应用的最佳机会;百度公司董事长李彦宏说,人工智能迎来新机遇,将用技术为人类服务;腾讯公司控股董事会主席马化腾则在思考,未来用什么产品来颠覆微信 这些互联网世界的建设者们,正在从细节上逐步探索未来的方向。在乌镇的这些天,或许某个点子、某次碰面、某句谈话,就足以启发一场变革,带来更多惊喜。
在互联网世界,中国已具备制定未来规则、描摹世界面貌的底气。这是几十年来中国发展成就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创造力的集中迸发。互联网看似是一个虚拟世界,却又需要实实在在硬实力的支撑。它需要基础设施建设到位,需要消费人口实力殷实,需要教育、科技提供支撑,若没有这些支撑,世界互联网大会何以开在中国,世界级的人物为何云集中国?
互联网对于中国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中国在互联网世界已经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互联网+”的经济发展新模式也已经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世界互联网大会是一次新的启程,在未来的航程里,中国需要与世界各国一道,在互联网这个联通虚拟与现实、穿越既往与未来的世界里,共筑规则,共享繁荣,这才是互联网大会的意义。
(取材于2015年12月21日《光明日报》)
1.根据文意,简要说明文中画线部分作者运用数据的意图。
2.请在第四段开头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关联词。
3.下列不是国际社会应“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由的一项是( )
A.互联网已经让世界成为地球村。 B.互联网开拓了人们的思想维度。
C.互联网领域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D.互联网共建可以更好地造福人类。
4.摘要又称概要、内容提要,以提供文章内容梗概为目的,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章重要内容。请给“材料二”写内容摘要,不超过100字。
5.“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同一话题下,各自议论的重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6.文章中“振聋发聩”“百花齐放”“举足轻重”三个成语,都是对互联网领域“中国面貌”的形象写照。请结合文章内容,任选其一加以解说。
7.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关于互联网发展的“四项原则”和“五点主张”是独具创造精神的“中国主张”。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概括“中国主张”的核心内涵。(不超过20字)
假如有一天,你发现自己可以听得懂动物(或植物)的语言,那将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按要求作文。
“田忌赛马”是一个流传很广的历史故事,含义丰富,常读常新。你对“田忌赛马”有怎样的思考?请请发挥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消息称,如今在一些大学校园里,书商们纷纷打出书本用秤称的招牌,书籍无论门类,统统放到电子秤上按斤论价。这样的售卖方式吸引了不少学生。
有的学生说,来这买书就是图便宜,先占有,慢慢读;有的学生说,古人有“书以斤读”,今人“书以斤卖”,再也感受不到书籍原有的沉甸甸的文化含量了;还有学生做打油诗调侃:“四大名著论斤卖,价格不如大白菜。曹吴罗施闻此事,气得阴魂飞出来。”还有学生说……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文人之笔,劝善惩恶。’文艺要反映生活,但文艺不能机械反映生活。茅盾说过:‘文艺作品不仅是一面镜子——反映生活,而须是一把斧头——创造生活。’生活中不可能只有昂扬没有沉郁、只有幸福没有不幸、只有喜剧没有悲剧。生活和理想之间总是有落差的,现实生活中总是有这样那样不如人意的地方。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对生活素材进行判断,弘扬正能量,用文艺的力量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引导人们提升思想认识、文化修养、审美水准、道德水平,激励人们永葆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和进取精神。” “文人之笔,劝善惩恶”出自东汉王充的《论衡·佚文》,在这两句话之前,还有几句话,“夫文人文章,岂徒调墨弄笔,为美丽之观哉?载人之行,传人之名也。善人愿载,思勉为善;邪人恶载,力自禁裁。”连贯起来理解,王充认为,文人写文章,并非为了显示辞藻的华丽,而是记录人的行为,传播人的声名。为善的人希望得到记载,所以不断努力为善;邪恶的人害怕被记载,也就尽量节制恶行。因此,“文人之笔”,能够起到“劝善惩恶”的积极作用。 王充的这段话,不仅表达了文学要“劝善惩恶”、有益于社会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中国文学的传统。
在王充的时代,能够读书识字、“调墨弄笔”的人并不多,即便是后代随着社会的发展,文人作为一个阶层人数越来越多,但相比于普通百姓来说,他们仍然是社会中的少数。他们是社会的“知识者”,自然也是社会的中坚,必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必须有自己鲜明的善恶观,并通过自己的文笔表达出来,引导读者和社会。王充还举了例子,扬雄作《法言》,蜀中有一个(A)为富不仁者拿着钱请他帮助扬名,被他断然拒绝:“夫富无仁义之行,犹圈中之鹿,栏中之牛也,安得妄载?”因此,能够“调墨弄笔”的文人固然也不乏卖弄辞藻文采者,但大多数的文人著文,都(甲)(bǐng) 承着社会的责任,力求有用于社会,通过对善、恶的记载,(B)激浊扬清,倡导善行,惩戒邪恶。
另一方面,“文人之笔”对于社会而言,的确能够起到“劝善惩恶”的作用。王充从人的社会心理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人都希望在“他者”的眼里有好的形象,行善之人希望得到文人的记载,在身前身后有好的名声,所以在这个希望的驱使下,会不断努力行善;而邪恶的人害怕被文人记载,也就不得不(C)藏污纳垢。从这种社会心理机制出发,“文人之笔”完全能够发挥“正能量”。在王充之前,就有孔子删订《春秋》的“春秋笔法”,左丘明说:“《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虽然说是史书修撰,但同样主张在对历史事实和人物的记述中“惩恶而劝善”,以实现对社会道德的影响作用。
应该说,在王充的时代,“文人”“文”“文笔”的概念是比较宽泛的。“文人”并不单指文学家,“文”和“文笔”也并不只包括文学作品。但通过文学创作“惩恶扬善”,也成为了中国文学的优秀传统。在中国古代文学观念中,“文以载道”的思想一直被强调。所谓的“道”,也包括对善、恶的褒贬。古往今来的优秀文学家,也都用自己的笔墨,关注社会现实,颂扬善举,(乙)鞭挞恶行。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对“恶”的揭示;在明清小说戏曲中,既有鲁智深拳打镇关西的“惩恶”情节,也有以目连救母故事为题材的“劝善”戏文。凡此,都汇成了中国文学绵延不绝的“惩恶扬善”的传统。
文学作品是思想的载体。任何作家的作品,都在一定程度上表达着自己的思想感情。作家的思想立场,决定着作品的基本品质,也决定了作品对社会的正、负影响。当前,我国正在进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文学艺术家肩负着引导读者的使命。要实现这一光荣使命,当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那样,“要对生活素材进行判断,弘扬正能量,用文艺的力量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引导人们提升思想认识、文化修养、审美水准、道德水平,激励人们永葆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和进取精神。”
(1)根据文中甲处的拼音写出汉字,给乙处的加点字注上拼音。
(2)文中A、B、C三处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处是
(3)本文作者论述“文人之笔,劝善惩恶”时,先从创作主体的角度,论述文人作为社会的① 力量,有责任引导读者和社会② ,然后从③ 的角度,论述了“文人之笔”对社会而言,确实能起到“劝善惩恶”的作用。
(4)“惩恶扬善”是我国文学创作的优秀传统,请从《红楼梦》《呐喊》《边城》中任选一部,结合具体内容,谈谈该作品是如何表现“惩恶”或“扬善”的。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牌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氏族聚居时期。居所四周的防护墙上设有供人出入的简单的门形设施,即竖立两根柱子和一根横梁,称作“衡门”。《诗经》中说:“衡门之下,可以栖迟。”衡门被认为是牌坊的雏形。从春秋到汉代,我国古代城市的里坊制度逐渐确立,在里坊入口处设有坊门,门上书有坊名,起到里坊标记、指示地名的作用,据记载,汉代时一旦在坊里出现了好人好事,就要在坊门上张贴褒奖(甲)启(shì),称“榜其闾里”,这样坊门就起到表彰的作用。北宋中叶时,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繁荣和发展,原先的里坊制度被打破,坊墙逐渐被拆除,坊门失去了供人出入的作用,而仅仅成为一种装饰性的标志建筑,其建筑形式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牌楼从① 上分,只有两类——一类叫“冲天式”,也叫“柱出头”式,另一类“不出头”式。“冲天式”就是牌楼的间柱高出明楼楼顶,每根楼柱都冲出脊外;
“不出头”式,这类牌楼的最高峰是明楼的正脊。最初的牌坊多为“一间二柱”,之后又衍生出“三间四柱”“五间六柱”等形式。从② 上分,有木牌坊、琉璃牌坊、石牌坊、砖牌坊等。从③ 上分,有南、北两大派,南派牌坊秀丽,尤其是徽式、苏式、桂式牌坊,高挑的檐角淑女气十足;北派牌坊则受京城皇族影响,大多为宫廷建筑,显得(A)厚重(厚实)。位于北京西北的颐和园是皇家园林的代表,散布者大大小小近二十座牌坊。
颐和园的牌坊多为标志坊,作为空间段落的分隔之用,同时还可以创造出带有意境的环境。东宫门(正门)前有一块牌坊,为三门四柱七楼式,是清代保留至今做大的一座过街牌坊。牌楼两面彩绘有金龙176条、金凤36只,显示帝王所居琼楼玉宇(B)富丽堂皇(器宇轩昂)。牌楼中间镶嵌着一块石匾额,东题“涵虚”,西题“罨秀”,这两块题额为乾隆皇帝御书。“涵虚”的“涵”为包容之意,“虚”为太虚之意,“涵虚”意为“景色清幽恬静,包含太虚清幽之境”,此处比喻清幽、恬淡、宁静之境。“罨秀”的“罨”,音“yan”,这里的意思是覆盖,“罨秀”意为秀色掩映。“涵虚”“罨秀”四字,营造了此处恬静清幽的意境,使人游兴倍增,产生向往之情。
新宫门在东宫门的南侧,离十七孔桥不远。新宫门木牌坊东面匾额是“延旭”二字,西面是“舒云”二字。“旭”为早晨初出的太阳,“延”为引入、迎接的意思。《礼记·玉藻》有“延之日升”。因为此门地处颐和园的东面,所以“延旭”意为迎接太阳冉冉升起。“舒”为伸展、舒展的意思,“舒云”喻示进入颐和园可观漫天云彩舒卷。新建宫门地势低于门内湖边的(乙)堤岸,因此入门后前方的湖光山色多为堤岸所遮掩,而接近牌坊后,却恰好可以通过牌坊中间的门洞看到远方南湖岛上松柏掩映中的楼阁,甚至更远处的玉泉宝塔,牌坊本身仿佛成了一个巨大的画框。因此这座牌坊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分割园林空间景深的框景作用。
在南湖岛上,还有两座木制牌坊,上书“凌霄”“镜月”,高大华美。“凌霄”即迫近云霄,比喻志向高远;“镜月”,即镜中之月,比喻虚幻之景,这里指颐和园灵秀而(C)不可捉摸(神秘莫测)的意境。
牌坊作为古老的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化这具有独特的地位和重要的艺术审美价值,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1)根据文中甲处的拼音写出汉字,给乙处的加点字注上拼音。
(2)文中A、B、C三处画线的词语可以用其后括号内的词语替换的一处是
(3)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在第二段①②③处的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
(4)颐和园中的“画中游”石牌坊,依万寿山,临昆明湖,四周环绕青松翠柏。坊额为“身所履历自欣得此奇观”,配联为“闲云归岫连峰暗,飞瀑垂空漱石凉”。请你结合文章第三段到第五段的内容,说一说“画中游”石牌坊能为此处增添怎样的美。
阅读《巴黎圣母院》选文及相关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选文一(取材于《巴黎圣母院》第九卷)
愉快的朝阳从窗洞口射进来,照到她的脸上,看见太阳的时候,她看见窗口还有一个使她害怕的东西——伽西莫多不幸的形象。她不自觉地用手遮住眼睛,可是没用,她老是觉得透过自己玫瑰色的眼皮看见了那个用来扮演侏儒的假面具:独眼,缺牙齿。她一直闭着双眼,但却听见一个粗哑的声音温柔地向她说道:“别害怕。我是你的朋友,我是来看你睡觉的。我来看你睡觉,这对你没有什么坏处吧,不是吗?
当你闭着眼睛的时候,我在这里看你有什么关系呢?你瞧,我躲到墙后面去了,你可以睁开眼睛了。”
这几句话的声调里含有比这几句话本身更为惨痛的成分,受了感动的埃及姑娘睁开了眼睛,他真的已经不在窗口了。她走到窗前去,看见那可怜的驼子坐在墙角,带着痛苦的顺从的表情。她努力克制住对他的厌恶,向他温和地说:“来吧。”看见埃及姑娘的嘴唇在动,他以为她是在赶他走,于是他站起来,低着头一跛一跛地慢慢走开去了,甚至不敢抬起充满失望的眼睛向那姑娘看一眼。“来吧!”她喊道,可是他继续走远了。于是她冲出小屋向他跑去,抓住了他的胳膊。感觉到姑娘的接触,伽西莫多便浑身哆嗦起来。
他抬起恳求的眼睛,看见姑娘想把他拉到她身边去,他脸色就变得又欢快又温柔。她想把他拉进小屋,可是他坚持要待在门槛上。“不,不,”他说道,“鸱枭可不能到云雀的窝里去。”
于是她姿态优美地坐在她的垫褥上,羊儿躺在她的脚边,两人好一会没有动弹,默默地彼此对望着,一个是那样优美,一个是那么难看。每一刻她都在他身上发现更多的丑陋,她的目光从他的弯腿看到他的驼背,从他的驼背看到他的独眼。她不明白全身如此奇形怪状的人怎么能够生存。但是他脸上表现出那样的悲哀和痛苦,使她有点心软了。
他首先说起话来:“那么你是叫我回来吗?”
她肯定地点点头答道:“是呀。”
他明白点头的意思。“哎!”他说,似乎犹豫着不想说下去,“因为……
我是聋子。”
“可怜的人!”埃及姑娘带着善意的同情喊道。
他痛苦地微笑起来。“你发现我不只有这个缺陷,不是吗?是呀,我是聋子,我生来就是这副模样,这真是可怕,不是吗?你呢,你却这么漂亮!”
在那不幸的人的语气里,有一种对于自身不幸的深深的感慨,使她没有勇气回答,何况即使回答,他也是听不见的。他接着说道:“我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明白自己的丑陋。我把自己同你比较的时候,我就非常怜悯自己,我是多么可怜的不幸的怪物呀!我一定使你把我当成野兽啦。你呀,你是一道阳光,一滴露珠,一支鸟儿的歌!我呢,我却是一个可怕的东西,不象人也不是禽兽,是某种比脚下的石头更粗硬、更难看、更不成形的东西!”
于是他笑起来了,那是世界上最痛心的笑声。他接着说道:“是呀,我是聋子。但你可以用表情用手势对我讲话,我有一个主人曾经教给我这种办法。这样,从你嘴唇的动作和你的眼光,我很快就会明白你的意思。”
“好呀!”她微笑着说道,“告诉我你为什么要救我。”
她讲话的时候,他注意地看着她。
“我明白了,”他回答道,“你问我为什么要救你,你忘了,一天晚上,有个坏家伙想把你抢走,第二天你却在他们的可耻的刑台上帮助了他。我即使付出性命也报答不了那滴水和那怕是一丁点儿的同情心呀。你已经忘掉那个坏家伙了,但他却还记得呢。”
她非常感动地听着他的话,一滴眼泪在那敲钟人的眼睛里滚动,却没有落下来,他好象在努力把它往肚里吞。
“听我说,”他不再担心眼泪掉下来了才说道,“那边有两座很高的钟塔,一个人假若从那里掉下去,还没有掉到地上就会摔死。要是你愿意我从那里摔下去,你连一句话也不用说,只要用眼睛表示一下就行了。”
于是他站了起来。这个怪人啊,那埃及姑娘虽然自己十分悲伤,却还对他产生了几分同情。她做了个手势叫他不要走。
“不,不,”他说道,“我不应该待得太久。你看着我,我就觉得不自在。你不肯掉转头去不看我,那是出于怜悯。我要去待在一个我看得见你,你却看不见我的地方,这样会好一些。”
他从衣袋里掏出一只金属的小口哨说:“拿去吧。你需要我的时候,你想叫我来的时候,你不太害怕看见我的时候,就把这只口哨吹响吧。口哨的声音我是听得见的。”
他把口哨放在地上便走了开去。
选文二(取材于《巴黎圣母院》第十一卷)
从圣母院钟塔顶上望去,夏日清晨沐浴在新鲜光辉里的巴黎景色是异常的壮丽可爱,那个时辰的巴黎更是如此。那天大约是在七月份,天空十分明朗,稀疏的晨星正在东一颗西一颗地逐渐消隐,有一颗最亮的在东边,在天上最明亮的地方。太阳刚刚在升起,巴黎开始蠕动起来了,一道极明亮的光把所有朝东的房屋的轮廓清楚地送到眼前。钟楼巨大的影子从一座屋顶伸展到另一座屋顶,从大都市的这一头伸展到另一头。有些地区喧嚣声已经开始,这里是钟声,那里是锤子敲打的声音,再远些又是一辆货车走动的声音。屋顶上已经到处冒起炊烟,就像从巨大的硫磺矿里冒出的烟雾一样。塞纳河从许多桥拱下,从许多小岛尖头流过,翻起无数银白的波浪。在都市周围那些碉堡外面,是一片象羊毛那样的濛濛的雾,透过那层雾气,模糊的大片原野和优美的此起彼伏的山陵隐约在望。各种飘浮的声音都向半醒的城市散落,晓风把雾濛濛的山丘上几团散碎的白云推向东边的天空。
巴尔维广场上有几个拿着牛奶罐的女人,看见圣母院大门上奇怪的伤痕和凝结在砂石缝里的两股熔铅,都露出惊讶的样子。那就是夜间的骚动所留下的痕迹了,伽西莫多在两座钟塔之间燃起的大火已经熄灭,特里斯丹已经把广场打扫干净,把所有的尸体都扔进了塞纳河。路易十一那一类国王,在每次屠杀后总要留心把道路洗刷干净的。
钟塔栏杆外面,正当那神甫站着的地点下面,有一条哥特式建筑上常有的那种造得很富于幻想色彩的石头水槽,在那水槽的一条裂缝里有两朵盛开的美丽的紫罗兰,在晓风中摇曳,好像人一样,嬉笑着在点头行礼。在钟塔上面,远处高空里传来鸟的啭鸣。
神甫没有看见也没有听见所有这一切,他是那种不知道有清晨,有飞鸟,有花朵的人物。在他周围那广阔无边的天际,景物何止万千,但他的眼光却只集中在一点上。
那时太阳已经出来,一时霞光万道,使巴黎所有的尖拱形建筑物如钟楼呀,烟囱呀,山墙呀,一下子变得象着了火一般通红。那个男人开始往扶梯上爬去。伽西莫多很清楚地看见他了,他肩头上扛着一个女人,那是一个穿白衣服的姑娘,脖子上套着一个麻绳活结。伽西莫多认出了她,那就是她呀。
相关资料
雨果在《克伦威尔序》中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感觉到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善与恶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滑稽丑怪作为崇高优美的配角和对照,要算是大自然所给予艺术的最丰富的源泉。毫无疑问鲁本斯是了解这点的,因为他得意地在皇家仪式典礼的进行中,在加冕典礼里,在荣耀的仪式里也渗杂进去几个宫廷小丑的形象。古代庄严地散布在一切之上的普遍的美,不误单调之感;同样的印象老是重复,时间一久也会使人厌倦。崇高与崇高很难产生对照,于是人们就需要对一切都休息一下,甚至对美也是如此。相反,滑稽丑怪却似乎是一段稍息的时间,一种比较的对象,一个出发点,从这里我们带着一种更新鲜更敏锐的感觉朝着美而上升。鲵鱼衬托出水仙,地底的小神使天仙显得更美。……如果删掉了丑,那就是删掉了美。独创性就是由两方面所组成的……有高山必有深谷,如果用山峰来填平深谷,那么,就只会剩下荒原和旷野。
1.下列对《巴黎圣母院》中相关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埃及姑娘是爱斯美拉达,她靠街头卖艺为生。教会、法庭诬蔑她为“女巫”“杀人犯”,判她绞刑。伽西莫多将她从法场上救金巴黎圣母院。
B.伽西莫多救埃及姑娘的原因就是为了报恩。伽西莫多受人指使,劫持埃及姑娘,被神甫克洛德抓回圣母院,受鞭刑示众,埃及姑娘不计旧怨送水给他喝。
C.愚人节上,伽西莫多因天生畸形、长相丑陋被选为“愚人王”,被人们嘲笑。在圣母院里,埃及姑娘的同情,让他感受到被人关怀的幸福,于是懂得体贴别人。
D.通过《巴黎圣母院》的故事情节,我们看到伽西莫多是一个粗野、善良、正直、以德报怨的人,埃及姑娘是一个单纯、真诚、同情弱者、知恩图报的人。
2.下列对“选文二”中环境描写的解说,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的环境描写围绕圣母院展开,观察者教堂钟塔上,从远处的河流、山陵到眼前的钟楼、房屋,由远及近地描写了巴黎的清晨。
B.作者描写圣母院的大门、钟塔、广场等建筑的前后变化,既照应了之前平民暴动的情节,又预示着女主人公被绞死的悲剧即将发生。
C.作者通过描写光线变化、各种声音、任务活动等,多角度、多层次地将巴黎的社会生活呈现在读者眼前,交代出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
D.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巴黎绚丽奇异的清晨,将爱斯美拉达的香消玉殒放置在这样的情境下,渲染了悲剧色彩,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3.在“相关资料”中,雨果提出了“美丑对照原则”理论。请你结合“选文一”或这部小说的其他内容,谈谈对这一理论的理解。
4.“选文一”的相关情节,在电影《巴黎圣母院》中被改编为如下对话:
伽西莫多:“这绞索拿下来了。我笑的时候我更丑。不过我开心了,我就笑。这是我的家,你就当自己的家……那次我把你背走,我比蠢人还蠢。”
爱斯美拉达:“不要靠近我,走开。”
伽西莫多:“我走开……要是你需要我,就吹这个,(交给爱斯美拉达口哨)你吹它,我听得见……你不要怕,你给我喝过水,我要拿吃的给你。我就呆在那儿,不过你不要走出教堂,人家要杀你。人家杀了你,我也死。”
……
伽西莫多:“就是他,是他(神甫)叫我去抢你,抢你的。”
爱斯美拉达:“我知道。我都明白了,我不怕你,但我怕他。”
这段情节的电影版本和小说版本相比,你更欣赏哪个?为什么?请说明理由。